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排中律:什么意思、例子案例、适用范围、如何理解

排中律:什么意思、例子案例、适用范围、如何理解

在同一思维论断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有一个是真的,而另一个必然是假的,没有第三种情况存在。

当人们问“相互冲突”的思想和“相互矛盾”的思想,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呢?可以肯定地说,在形式逻辑里,这两个概念绝不是同一个意思。相互冲突的思想是更为广泛的概念,它除了相互矛盾的思想以外,还包括相互反对(或相互对立)的思想。

相互矛盾的思想是这样一些判断,其中每一个判断都是单纯地对另一个判断的否定。例如:

这片森林是针叶林。

这片森林是针叶林是不对的。

相互对立的判断则是,其中每一个判断不是单纯地否定另一个判断,而是在原有判断基础上添加补充性信息。例如:

这片森林是针叶林。

这片森林是混杂林。

在这里,第二个判断不是单纯地否定第一个判断,同时给出了补充性信息,即不只是单纯说“这森林是针叶林是不对的”,还说出了这森林是怎样的森林。可能同时都是假判断,事实上,森林还可能是阔叶林。

相互对立的判断具有两种形式:

(1)全称肯定判断和全称否定判断。例如:

所有人都是逻辑学家。

所有人都不是逻辑学家。

用符号表示:

所有S都是P。

所有S都不是P。

(2)认为不相容的属性是属于同一个对象的两个判断。例如:

天空是灰色的。

天空是浅蓝色的。

用符号表示:

S是P1。

S是P2。

对于这两类判断,即相互反对或相互对立的判断,排中律没有效力,不适用。

相互矛盾的思想具有下列形式:

(1)全称肯定判断(所有S都是P)和特称否定判断(有的S不是P)。例如:

所有大学生都是运动员。

有些大学生不是运动员。

(2)全称否定判断(所有S都不是P)和特称肯定判断(有的S是P)。例如:

一切蘑菇都不是有毒的。

有的蘑菇是有毒的。

(3)否定和肯定是同一个判断(S是P、S不是P)。例如:

白头翁是人。

白头翁不是人。

具有上述逻辑形式的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两个都假,必须一真。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必须且只能肯定其中一个。如果两个都肯定,就是模棱两可(同时也自相矛盾);如果两个都不肯定,即两个都否定,就是模棱两不可。无论是模棱两可,还是模棱两不可,都是违反排中律的谬误或诡辩。

排中律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能适用于相互矛盾的判断呢?

老实说,不是的,它只是对于真实存在的或存在过的或可能存在的对象、性质和关系的思想,才是适用的。例如:

甲:没有胡子的人不许进天堂。

乙:没有胡子的人不许进天堂是不对的。

在这里,排中律就不适用,因为根本不存在天堂。诚然,我们本来可以说上述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都是假的,但这正好证明排中律在这里无效,因为它不允许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都是假的。

假如有人说:“精神是青色的。”另一个人反对说:“精神是青色的是不对的。”这也不适用排中律,因为把任何颜色加在精神上都是没有意义的,不存在这样的联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排中律  排中律词条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词条  例子  例子词条  理解  理解词条  意思  意思词条  
学堂

 逻辑学:什么是三段论

作为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三段论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研究修缮,现在的三段论已经是逻辑学中最为重要和严密的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