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韩星:从幼儿到博士生都应诵读经典

   2017年12月31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的首届“经典诵读与人格养成”学术研讨会暨“中华传统经典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致辞:

  

   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国家在民间搞了30多年,民间是越来越热。现在民间发展到这个程度,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觉得到了一个关口,需要转变。这个转变,从民间影响到体制,最关键的可能是经典如何进入校园,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从小朋友一直到博士。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包括硕博士,可以写文史哲的很好的论文,但很多同学没有对一部经典有过完整的了解,更不用说讲一部经典。

   1912年蔡元培把经典教育教育体制取出来以后,一百年来我们的经典教育教育体制断裂了,这种断裂把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割断了。所以现在从民间兴起的读经,经典的诵读,实际上是重新在补课,在重新找回我们的经典。民间搞经典诵读确实有很大的成绩,但现在也有很大的问题。现在罗安宪教授把经典诵读输入到体制内来,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们体制内的老前辈,我们的老师毕竟受过正规的教育,可能在这方面做得更专业一点,更富有理性一点,可能会避免民间出现的一些弊端。

   经典诵读或者将来经典进学校,最关键的是主题,就是人格的养成。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最主要的是教人学做人,也就是《大学》讲的修身为本。当然做人是一个底线,我们首先要做人。儒家讲人禽之辨,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天地之间人为贵,天地之性人为贵,这是一个底线。做人有这个底线以后,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经典诵读和践行,最关键的还是要提升我们的人格。我们不仅仅要和动物区分开来,还要提升我们的人格。所以我们的传统非常重视经典的做人教育

   做人教育在我们的传统中贯穿于整个教育当中,可以说做人是终生的。我们从幼儿阶段,从小教育他做人,到中年我们要学会做人,老年以后我们要教育子孙后代,教育子子孙孙来做人,贯穿于一生的教育。这方面我们有几千年教育的丰富经验,可惜这些经验百多年来基本上断裂了。断裂以后,大概有过三代甚至三代以上,我们没有经典教育,也不太懂做人教育,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特别是在做人这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我觉得与经典教育的隔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人格养成,做人是底线,再往上升是要求大家成为君子。这两年很多地方也在搞君子文化。君子是个人人格中比较现实的、普遍的、大家努力一下是可以实现的一种理想人格。通过学习和修养,有文化,有理想,这就可以成为君子。从君子再往上,更高层次的就是学为圣贤,希贤、希圣,这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形态。所以很多人讲,我们传统教育是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是圣贤文化,我觉得这种说法应该还是对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好像失去了这种基本精神。历史上的圣贤、志士仁人从小都是熟读经典,所以他们长大以后才能做出圣贤事业,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是我们现在这方面就缺乏。我们现在的教育在逐渐回归传统教育,十八大以来,十九大以来,开始重视传统教育。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我觉得这四个字非常好。通过人的道德的树立,以道德为基础,然后树人,其实就是树立人格,人格的提升,也就是人格养成。

   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包括我们推广经典教育,一方面延续儒家的这种教育精神,同时也在贯彻国家的教育任务:立德树人,关键是怎么来做。所以我觉得,未来经典进入校园也要如此。经典进入校园以后,我怕经典诵读又变成应试教育一部分,因为现在应试教育力量太强大了。我们看到应试教育,考试都在考,但是考完以后,读了很多,考试成绩也很好,但是他的人格没变化,我就怕这一点。所以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时时刻刻记住我们的教育部标,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来源: 北京和合书院  公众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诵读  诵读词条  博士生  博士生词条  幼儿  幼儿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