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原文出处、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自己的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而“舍生取义”则出自《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不顾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正义。这两句话虽然不出于同一思想家,但是后来被合成一句,不仅仅是因为孔子和孟子同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更是因为这两句同是儒家的道德准则,都表现出儒家学派的气节和价值取向。

孔孟认为,在人的欲求对象中,有高于“生”的东西。孔子认为是“仁”,孟子认为是“义”。“仁”和“义”是比“生”更为宝贵更值得欲求的东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体现了儒家注重气节操守,富有献身精神。”人为什么要为了“成仁”而不惜“杀身”?在孔子看来,只有“仁”这个范畴才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人才能成为人,君子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赞赏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利害乃至身家性命的儒家风骨。孟子和孔子一样,认为君子必须具有仁德。即使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得到一点食物就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就要饿死。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像呼喊一个牲畜一样给他施舍吃的,那么他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接受施舍。

孔子和孟子所提倡的这种道德原则,曾经鼓励了许多有志向有节操的人。南宋文天祥在绝笔中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这种“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精神使儒者忘记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因为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体现了儒家的一种社会责任感。顾炎武提出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同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认为人生价值和意义应该体现在死亡之后,儒家的人生追求是一种不朽,生命本来微乎其微,但儒家设定了一种标准和一种道德主义的选择,这种选择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杀身成仁  杀身成仁词条  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出处  出处词条  理解  理解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