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U形思维:别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生活中,许多人都为遇到的问题而困扰不已。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使他们常常抓住一种思路不放手,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势。最终,将自己逼进了思维的死胡同,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在原地打转,而不能前进一点。

而思维灵活的人士都会针对问题的不同性质而转变思维方法,他们的思维时常是活跃的,自然,这样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小刘下岗后一直找不到好的工作。一天,他在漫不经心地翻阅报纸时,一则广告闯入他的眼帘,广告上写着“英雄不问出处”六个大字。那是一家报社招聘编辑、记者的广告。

小刘心想:我是他们所说的英雄吗?虽然小刘只有初中文凭,但他在不同的报纸上发表过30多万字的作品,所以他信心满满的。

但是,当小刘前去应聘时,却遭遇对方索要文凭,小刘哪里有什么文凭?他不解地问:“不是英雄不问出处吗?”那位同志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然后朝他后面喊“下一位”,就再也不理睬他了,他只得扫兴而归。

虽说因为文凭的事情小刘碰了不少壁,但这一次小刘偏不信这个邪,他发誓非进那家报社不可。从那以后,小刘开始大量向那家报社投稿,丝毫不计较稿费的高低。由于这家报社开了不少副刊,小刘悉心加以研究后,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所以他的作品几乎篇篇被采用,甚至还创造过这样的“奇迹”:有一次,他们的副刊总共只有7篇稿子,其中3篇是小刘的“大作”,只是署名不一样。

于是小刘的作品被这家报社的编辑竞相争抢,常常是刚应付完文学版的差事,杂文版的差事又来了。有时候他的创作速度稍慢一点,那些编辑就会心急火燎地打电话催稿。

有一天,这家报社的一个编辑找到他,透露了他们即将扩版急需人才的消息,希望他能前去应聘。小刘对他说自己没有文凭。那位编辑表示相信小刘的水平,并说只要他想去,他就跟领导提一下。

第二天,那位编辑就给小刘打来电话,向他转达了他们领导的意思:如果他愿意,现在就可以去上班。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你不能通过直接的方式达到目的时,为什么不选择另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呢?那是比钻进死胡同要强许多的。

不懂“迂回”的人就像是被关在房间里的昆虫,会拼命地飞向玻璃窗,但每次都碰到玻璃上,在上面挣扎好久恢复神志后,它会在房间里绕上一圈,然后仍然朝玻璃窗上飞去,它也许不明白那是一个永远也飞不出去的死胡同。

许多时候,我们又何尝不像那只昆虫?一直在原地转圈,却不肯尝试另外一种途径。殊不知,另外的方法可以巧妙地解除我们的困境,引领我们踏上成功的通途。

有一位退休老人,在一所学校附近买了一栋简陋的住宅,打算在那里安度晚年。

有三个无聊的年轻人,经常在闲着无事的时候用脚踢房屋周围的垃圾桶。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们的恶作剧多次阻止,结果都无济于事。时间长了,只好听之任之。

这位老人受不了这种噪音,决定想办法让他们停止。

有一天,当这三个年轻人又在狠狠踢垃圾桶的时候,老人来到他们面前,对他们说:“我特别喜欢听垃圾桶发出来的声音,所以,你们能不能帮我一个忙?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这些垃圾桶,我将天天给你们每人50便士的报酬。”

年轻人很高兴地同意了,于是他们更加使劲地踢垃圾桶。

过了几天,这位老人愁容满面地找到他们,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从现在起,我恐怕只能给你们每人30便士了。”

这三个年轻人有点不满意,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每天下午继续踢垃圾桶,可是没有从前那么卖力了。几天以后,老人又来找他们。“瞧!”他说,“我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10便士了,请你们千万谅解”。

“10便士!”一个年轻人大叫道,“你以为我们会为了区区10便士浪费我们的时间?不成,我们不干了!”

从此以后,老人和邻居都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该怎样让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停止踢垃圾桶,不再制造噪音呢?是冲出去将这些人训斥一顿,还是苦口婆心教育他们这样已经妨碍了他人的休息?恐怕这些通常人们所想到的办法都没什么效果,甚至强制性的命令只会让他们变本加厉、适得其反。

但是老人却出人意料地想出了一个好点子,起初奖励他们踢垃圾桶的行为,这是老人“退”的策略,之后逐渐降低奖励额度,也降低了年轻人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年轻人主动放弃这一行为的结果。

U形思维从其根本特征上讲,就要求我们的思路会转弯。我们都知道,在U形管中,是不存在死胡同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运用U形思维为人处世时,切忌将自己的思维禁锢在死胡同中,而应开拓自己的思路,思路打开了,前面的路也变得广阔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U形思维:别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思维  思维词条  死胡同  死胡同词条  走进  走进词条  
方式创新思维

 成对组合法的特点与例子

成对组合法的特点与例子成对组合是组合法中最基本的类型,它是将两种不同的技术因素组合在一起的发明方法。依组合的因素不同,可分成材料组合、用品或机器组合、技术原理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