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哲学意义、寓意启示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但苏格拉底同时认定“无人有意为恶”,并且他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最好注释。

据说,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换取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代他交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和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刑前夕,朋友们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就不愿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他的不正义的惩罚乃是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德性就是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苏格拉底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指关于自然的知识,也不是后来所谓“形而上学”的知识,而是人对“美德”的理性把握。人非圣贤,孰能全知。按照古希腊人的说法,人非神,怎能全知?不具备某种自然方面的知识,并不是罪过。关键问题在于“知”有不同的哲学意蕴。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是指人的理性自我本质的道德意识,那么有明确道德意识,知是非善恶之理,即为善,无道德意识者即为恶。

如此说来,“我是流氓我怕谁”或者“无知者无畏”的说法,就不会那么理直气壮。既然人应当从自我反思中获得确定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知识,那么人们各种各样的美德(包括勇敢、自制、公正等)有没有一个确定性的标准?它们与“善”的关系如何?在《普罗塔哥拉斯》篇中,苏格拉底以“勇敢”为例,指出在战争中,有真知识的人,则勇敢;而无知的人,则胆小。因此,勇敢并不取决于人的自然习性,因而不应当是盲目的,“有勇无谋”不是真勇敢,只是貌似勇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是好人生。”也就是说,一切所谓的优秀品质必须要有理性的参与,而且以善为目的,才能称得上是美德。

勇敢如此,其他品性也是如此。勇敢并不是人的唯一的道德品性。凡是勇敢的人都有真知识,那未必,但是凡有真知识(自知)的人一定勇敢,那是肯定的。“善”不能被打碎成勇敢、公正、自制等碎片,就像形状不能被打碎成方、圆等一样,这样“美德是什么”就变成了“善是什么”的问题。

什么是关于“善”的真知,或者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什么叫做自知之明。人对自己的了解究竟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自知”了,苏格拉底引入了“目的”因素。自然的最后本质在于它的善,即合目的地发挥作用,而这个目的与功能的尺度在“理性的人”心中。因此对于自我的知识,也可以归结为:对人的各种道德品质的功能、目的及其尺度的知识。当然,在什么是善的问题上,苏格拉底只是指明了一个方向,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和思考方向,却没有给出详细的答案。因为,“善”并不是所有美德的相加,而只不过是一个抽象总结。

当然,对于苏格拉底的牺牲,我们或许觉得有些不甘,甚至无法理解,他的理论所涉及的道德问题本身也在后世产生了复杂的区分,这些姑且不加详论,但最基本的一点是哲学家始终是强调道德高尚至善的,而哲学始终关注道德的问题,并为之作出种种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词条  寓意  寓意词条  美德  美德词条  启示  启示词条  哲学  哲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