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创新思维的内涵:四种不同的研究观点

有关创新思维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类观点认为,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的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度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等四种;第二维度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第三维度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含等六种。它们共同组成了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其中的第二维度:发散思维(卢家楣,1987)。吉尔福特把发散思维看作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构成成分,其特点是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致性(Guilford,1950)。

第二类观点认为,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

发散思维是指个体不依常规方式,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信息的思维形式(刘春雷,王敏,张庆林,2009),聚合思维则是个体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分析给定信息,并从中获得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Lee,Therriault,2013)。

比如库恩认为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并且两者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库恩,1987),吉尔福特后来也认为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运动形式(吉尔福特,1991)。持有相似观点的人包括沃建中等人(沃建中,王福兴,林崇德,刘彩梅,2007),他们在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中提出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创新不仅思维要发散,同时也需要概括性和逻辑性等聚合思维的参与。

相似地,日比野省三提出了创新思维是“展开与整合的思维方式”,指在决策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首先选择展开,然后再将它们整合,以便做出最好的决定(日比野省三,1998),即首先应该将解决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展开,不断自问目的之目的是什么,一直展开到远远超过一个人实际能够达到的任何目的;然后,开始收敛和整合,找到特定的解决方案,并从更大的范围来理解今后的发展方向(付俊英,2000)。

第三类观点认为,创新思维是左右脑的共同产物,包括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观思维、灵感思维等(陈湘纯,傅晓华,2003);逻辑思维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否则难以产生创新理论与符合逻辑的概念。张丽华和白学军(2006)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过程、状态和结果,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周明星,1999)。直觉、灵感及创造想象等是人们心理特征的产物和状态(赵卿梅,2002)。孔庆新和孔宪毅(2008)认为创新思维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的结合。

第四类观点,我国教育界的知名学者林崇德老师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林崇德,2000)。

张晓芒(2006)在总结了各类观点后提出:创新思维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它是在客观需要和伦理规范的要求下,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在已有经验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新获取的信息的基础上,统摄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利用大脑有意识的悟性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敏捷转换和灵活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以具有超前性和预测能力的新认知模式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及规律,并进一步提出具有主动性和独特见解的复杂思维过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内涵  内涵词条  思维  思维词条  观点  观点词条  不同  不同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