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举例说明什么是预设:语境与预设的关系

举例说明什么是预设:语境与预设的关系

预设(presupposition)与语境有密切的关系。在给定的语境中,说话人说出一个语句,无论是在进行陈述、提出问题,还是发出命令、作出请求,总是相信或假定了一些前提条件或背景知识,这些前提条件或背景知识就是这一语境中该语句的预设。由于这些前提条件或背景知识通常表现为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或命题,所以也可以说,预设就是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或命题。

预设隐含地存在于各种语句之中。

例如:

〔17〕蒸汽机的发明使瓦特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

〔18〕小张考取研究生了吗?

〔19〕起风了,快去关窗!

例〔17〕是陈述句,不仅预设了瓦特这一个体的存在,而且预设了“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8〕是一个特定语境中的问句,它不仅预设了小张这一个体的存在,还预设了“小张报考了研究生”。〔19〕是一个特定语境中的祈使句,它预设了说话时“窗还开着”。

预设可真可假。如果一个语句的预设不成立,这就说明该语句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不恰当的。例如,在说语句〔18〕时,如果实际情况是小张根本就没有报考研究生,那么这句问句就没有意义,不能成立。

需要指出的是,在给定的语境中,说话者的预设中不应包含彼此矛盾的事物情况,否则将会导致荒谬的结果。“自相矛盾”的典故就是一个绝妙的实例:

〔20〕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叫卖者断言了“他的矛可以戳破任何盾”和“他的盾不会被任何矛戳破”这两种彼此否定、互不相容的事物情况,旁人以这两种事物情况为预设,提出诘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叫卖者无论怎样回答,都只能否定他原先两个断言中的一个,因而陷入了困境。

在一定的语境中,巧妙地设置预设,会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晏子使楚”的故事就是明证:

〔21〕晏子是春秋时齐国的上大夫,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个头矮小,不满五尺,想羞辱他,以振楚国之威。于是派人于都城东门之旁凿一小孔,刚满五尺,并吩咐守门军士:等齐国使臣到时,将城门关闭,让使臣由小孔而入。

晏子车到东门,见城门不开,就停车让御者呼门。守门军士指着小孔说:“大夫出入此门,宽然有余,何用启门?”晏子见这情况机智地答道:“此狗门,非人所出入也!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使人国者,还须从人门入。”

楚王听到报告之后,无可奈何,只得命军士开门让晏子一行入城。

在回答守门军士的问话时,晏子首先断言了这个小孔是狗门,是狗出入的地方而不是人出入的地方。在这一预设之下,进一步指出:从狗门进入就意味着楚国是狗国,只有从城门进入才说明楚国是人国。这一巧妙的预设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令楚王十分狼狈,本想戏弄人反被人取笑,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预设  预设词条  语境  语境词条  举例  举例词条  说明  说明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