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心理学人答疑:我们研究的到底是什么?

每个心理学人都会遇到两种疑问:一种是别人问你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另一种则是自己内心对研究方向的提问。此篇文章,一枚心理学小硕现身答疑:我们研究的到底是什么?

提出这个问题的,肯定是对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心理学比较熟悉的人,因为大部分人都不会问这个问题——心理学?不就是可以解读人类各种心理的学问嘛!还有催眠、读心,总之,肯定是很神奇的东西!

最为这个问题困扰的,大部分也是心理学及相关专业人士,因为他们(或者应该说我们)苦于大部分人对于自己专业的不了解、误解,对我们形成了错误的期待,对我们能够给予的回答常常感到失望,我们自己也因这份失望感到挫败、却又冤枉。

我推测大部分人对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是不感兴趣的,甚至会感到复杂、无趣、大失所望,也只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人士能从真正的答案里找到熟悉感、归属感,然后希望分享给更多实际上兴趣不大的人,奢望他们能够更了解自己的专业。

所以以下我先把一些想法写给心理学及相关专业人士,最后再附上正式的回答(想了解真正回答的可以直接跳过下面的4点)。

1.心理学的普及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别抱太大希望

据我了解,即使是每年博士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为心理学、发达程度比国内高出不知道多少的美国,普通老百姓对心理学的理解同样充满了误解。要期望中国老百姓都那么了解心理学,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也许永远也不会有那一天。

2.对心理学的误解,体现了对心理学的期待,要理解

大部分人对心理学的误解,其实体现了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期待与需要。读心,可能是出于神秘感和好奇,也可能是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比如如何赢得客户、和别人搞好关系等);催眠,既是好奇于它的神秘,也是希望通过它获得神奇的力量。

3.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难以满足大众对心理学的期望,但这未必是坏事

心理现象也如物理现象一样,拥有一个庞大的“宇宙”。心理学目前的研究进展应该还只是为对这个宇宙的理解搭出了一个大概的雏形,还很难满足很多细节的了解。比如读心,虽然看似是一门神奇的技术,但也可以还原为心理学的问题,即是否有可能通过纯粹的外部观察获知内心的活动内容(目前借用fMRI等仪器已经能够起到简单的读心作用,看过用这种方式来判断人是否见过某一场景,可以用于鉴别犯罪嫌疑人是否见过犯罪现场)。心理学对催眠的研究似乎也还不深入(至少并不普及)。心理学暂时也没有开发出十分神奇的方法,能够瞬间解决人类的心理困扰。

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心理学做不到这些可能是人类的幸运:假如人跟人之间真的可以轻易做到读心,人的内心真的无法再隐藏任何秘密,这将对人类社会的运行产生多么天翻地覆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自己没法读心的不利,却忘记了自己也无法被读心的安全。

心理学没有特别神奇的方法来解决人类的心理困扰,也有类似的道理:如果任何心理困扰,都不需要通过任何努力来沉淀、思考、觉察、行动,就能够通过一种神奇的方法来解决,世界会怎样?首先它是违背自然的,以压力来说,很多压力来自于现实的环境,但若有某种神奇的心理学方法可以瞬间减压,那么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岂不是可以达到无限大?现代人就是恨不得一直给自己加压就好,社会比较的压力是永无止境的。其次,这相当于把世界和生活变成没有任何负面情绪(痛苦、迷茫、伤心、悲痛、恐惧、愤怒……),看起来这样很好,但是假如没有负面情绪,正面情绪还有多大的意义?人类又如何从困境中体验生命的力量、深度与意义?人们总以为神奇的方法很好,殊不知它彻底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和生活的美学。

4.为了自己生活的轻松,心理学相关专业人士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适度调整可能比科普更容易

之前在QQ群里讨论过知乎的话题问题,一些心理学相关专业人士希望通过关注“心理学”话题来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内容,却看到了大量寻求日常心理解读和心理咨询的内容,很是受其苦恼。我们专业人士当然可以去把话题改过来,改成“日常心理分析”或者“心理”,但更多的非专业人士或许又会改回来。

怎么办?我觉得更容易的方法,是我们调整自己,比如约定俗成把“心理科学”当成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的话题。

生活当中亦然,可以尽量避免容易让人误解的介绍。与其介绍自己是心理学专业的,不如介绍自己研究的具体课题,比如我是研究人的记忆的,我是研究大脑神经活动的,我是研究人类视觉的,我是研究社会心理规律的……@简里里自从某次很郁闷的经历后就说她跟别人都直接介绍自己是幼儿园阿姨,我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每个人可以为量身设计自己的……(鉴于心理咨询也常被人误解为听个描述马上就能给出答案的,我打算考虑下以后是不是说自己主要的工作就是陪人聊天……)

正式的回答,供即将与心理学发生密切关系(比如高考填志愿、考研考博、出国申请等)的人参考(主要是个人的理解与总结,未必完整):

个人体会,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心理的起源与发展;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的结构与活动规律;

心理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的异常;

以上内容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

前5者基本属于基础心理学,最后一个属于应用心理学。

1.心理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是与其他物种有密切渊源的,人类心理亦然,所以心理学也研究动物的“心理”(从最简单低级的反应性到高级的认知功能),属于“(大)发展心理学”,或者“比较心理学”,或者“演化心理学”(常被翻译为“进化心理学”)。

人类的心理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也存在着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属于“(小)发展心理学”。

2.心理的生理基础

只要你不是唯心主义者,那么不论你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心物二元论者,都会承认心理并非唯心的存在,而是基于或完全对应于物质层面的活动(即人体生理层面的活动,主要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尤其是大脑),所以心理学也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属于“生理心理学”,相关比较热门的交叉学科是“认知神经科学”。

3.心理的结构与活动规律

心理学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争论,此处不详述。

个人觉得比较能够体现对心理“结构”的研究主要有(欢迎纠正和补充):

心理通常被划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即认知(想法、观念)、情绪情感、意志(做出行为的倾向)。

对人格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类型论、特质论等),属于“人格心理学”。

心理的活动规律就太泛了,基本渗透在心理学研究的所有地方。

4.心理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是从外面看不见的,只能凭自己主观地报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够准确,因为存在各种偏差的可能——说谎、遗忘、记错、模糊……看得见的是外在的行为(从微小的表情、动作,到复杂的决策、行动),且可以进行客观的记录。由于科学的严谨性,出于对主观报告的不信任,行为主义曾经一度认为应该忽视人的主观心理,把心理当做黑箱子,只研究输入的刺激和输出的行为。后来心理学家们逐渐纠正了这一点,重新重视起认知的作用。

但“行为”仍旧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因为纯粹地研究心理也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之所以希望研究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而生活主要受到的影响来自于具体的行为。也许因为行为和心理的密不可分,心理学基本默认“行为”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如果把心理学对应于生理学,那么心理就是神经系统,行为就是肌肉,肌肉总是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的,且肌肉和神经都属于生理学的研究范围。

当然,心理学永远最关注影响行为的心理层面的因素,不论是环境刺激、认知还是情绪。如果只是单纯观察行为规律,可能就更接近于研究生物群落的生物学、人类学或者社会学了。而关注心理层面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就属于“社会心理学”。

行为主义的高潮过去之后,心理学家对认知的关注与日俱增,心理不再被看作黑箱子,而是类比于一台复杂的电脑,具有非常复杂的认知功能和规律,属于“认知心理学”。

5.心理的异常

心理是一种人类应对日常生活的功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有“功能失调”(unfunctional)和异常(abnormal)的时候,属于“异常心理学”(因历史习惯原因常被译为“变态心理学”,带有较重的歧视贬损的意味,应该尽早修改,目前已有很多译为“异常心理学”)。

6.以上内容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

所有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基本都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大量的应用心理学学科,比如“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现在更常用的叫法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等。

文/杨彼特

心理延伸

专业测试:A型行为测试

心理FM: 最绝望时会看到最美的风景

心理讲座:恋爱时的大脑活动

分享今天让你温暖感恩的事情》》》小确幸:记录身边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学人  学人词条  答疑  答疑词条  到底  到底词条  心理  心理词条  研究  研究词条  
综合

 孩子的成长环境 父母应放弃什么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成功,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窒息。环境是人创造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宽松、和谐的家庭...(展开)

综合

 理解伤害

我有一个舍友,复读时开始初恋,大一结束时异地的初恋男友出了轨,她哭了几天几夜,不吃饭不睡觉,我陪她去电头发逛街,她只是面无表情,说想起那个男人和他的新女人就恶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