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儿童心理】爱孩子,从接纳自己开始(从11岁女孩虐婴说起)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爱孩子从接纳自己开始”,我们来谈一谈,什么叫做爱,什么叫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假如大家不学心理学,你随便问一个人,你爱你的孩子吗?你再问他,你父母爱你吗?这时候有一部分人会说不怎么爱,但大部分还是回答爱。但你再问一个问题:你能给我讲讲细节吗?你父母爱你的最生动的时刻、让你最感动的时刻是怎样的?很多人会哑口无言。或者你能再说5个细节吗?要讲出5个细节就非常难了。

从女孩虐婴事件谈起

我们先从一个最近非常热门的事件——重庆小女孩虐待婴儿的事件开始来谈我当时在网上看到视频,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震惊,而且恐惧。一个11岁的小女孩,11岁的孩子怎么会这么可怕呢,动作神情为什么会像恶魔附体一样?我一开始发微博的时候,我也不敢特别肯定地说,我只能说,最大的可能性是她生活在一个超级变态的家庭。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个女孩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的前身)。为什么还不叫反社会人格呢?因为我们只有到了18岁,才形成自我统一性,你才形成完整的人格,18岁以前,我们不轻易下人格障碍的诊断。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前身就是品行障碍,它的特点就是有很多反社会行为,我伤害别人,并从中感觉到很快乐。

很多人看这个视频的时候,会觉得很惊讶,一个11岁女孩,作恶时怎么这么恐怖,而且当她遇到孩子的奶奶问她的时候她非常自如地撒谎。在这之后又下到一楼,把小男孩从最初落地的点挪开,挪到其他的地方,为了掩盖她的罪行。这种做法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是极其老道了。

她在行恶的时候,她的心里完全没有任何约束没有任何限制,做得行云流水。你要是见到这样的人,可能会觉得她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当然这个小女孩还只有11岁,她的魅力还没出来,但是到了18岁以后就会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这魅力就来自于我们一般人活得很压抑,我们渴望自由,渴望没有限制,渴望为所欲为,但是我们不敢。因为我们这么做,我们就是一个坏人,而那些没有任何限制的人,就会吸引我们。对他们的羡慕就由此而来。

这是我最初留点悬念,说她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有可能是脑部受损导致的,也许她的家庭是好的,这是理论上微弱的可能性,但是绝大多数可能性就是他的家庭很变态。很多人觉得我说得太绝对了,但我觉得自己还不够绝对,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个女孩的家庭一定非常变态。但这是我内心想说的。

结果到了第二天她爸爸出来说话了,我就发现这个父亲的变态程度和他女儿的程度差不多的。

这个爸爸在对记者说的一段话,说得很简短,他说他问他的女儿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他女儿说,“小男孩对我做鬼脸,他对我不友好”。大家觉得他可能是在脱罪,但我觉得这很可能是真的,她的女儿可能就是这么想的。她爸爸做了解释:“这是我女儿表达情感的方式”,这样一听就知道,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他还说:“我们也经常打她,骂她。这多少给她造成了影响。”他还用了一个词“多少”,意思是他们对孩子还可能是造成了一点影响。

在今天爆出的视频,男孩的爸爸在和他谈赔偿的事情,他说“我们也没钱,我们就一起努力好不好?你懂不懂?”你看到冷漠、没有愧疚、内心没有痛苦的感觉。所以他和他的女儿是一样的。他们互为镜子,女儿是他的一面镜子,她是女儿的一面镜子,他们真的是一对父女。

你和你的孩子互为镜子,你和你的父母也是互为镜子。假如我们说,这个说法是对的,希望你从这三个小时里想一想,你从父母的镜子里照见了什么,你从你孩子的镜子又里照见了什么。我今天希望大家能够想一想,你的痛苦,你的内心的点是怎么回事,你怎么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重度抑郁症的背后:

早期缺乏与母亲的情感链接

我还想讲讲我自己的故事。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得过两年的中重度抑郁症。在北大读三年研必须拿到至少33个学分才能毕业。我读了两年我才拿到1个学分,最后我只好延期毕业。我就一直在思考,我的抑郁症是怎么回事。如果照一般人的理解,这事儿特别简单,就是失恋造成的抑郁症。

这是我对自己抑郁症认识的第一层:失恋。我当时在追一个女孩,但因为莫名其妙的事情,我们没成。记得当天晚上回来,感觉特别受伤。我们宿舍一个哥们留了一瓶白酒,通常我们是一口一口地喝,那天晚上剩下六两,我就一口气干了。睡了一觉再醒过来,就开始了连续两年的抑郁症。在大家的认识里,失恋让我抑郁,就是这样的。

当时我在北大心理系,我的导师是非常有名的老师。大家是否觉得这很简单,治疗就是了。但是我做过一个小时的治疗,没有把我说动,后来我就没有再治疗。

大家知道通常抑郁症是怎么治的?大家都知道抑郁症就是我会悲伤,而悲伤是不好的,那就快乐一点,比如喝百忧解,百忧都可以解,多交朋友,这些都会有效,会让你感觉好一些。

但是我当时做的事情就是,抑郁,那就抑郁到底吧,你都掉到井下了,你就到井底去看看怎么样,我在井底呆了两年,完全都是漆黑的,但是你观察了很久,你会发现有光了,就在你眼前就有一条路,可以到达你的目的地。我知道那以后我再不会有抑郁症了,在体验上得到了很大的治疗。但是我的大脑还是没有思考明白,为什么我会得抑郁症。

当时我思考的第一层是什么呢?

我小时候经常听我妈妈诉苦,从小就听,从小就表现得极其善解人意。从小我身边就围绕着两三个病人,他们不能和任何人交朋友,就和我交朋友。我的妈妈也是一直向我诉苦,从我小学到高中、大学、工作以后回家,都在诉苦。她诉什么苦呢?还好没有说我爸爸,她一直说爷爷奶奶如何恶毒地对待我们的家庭,叔叔伯伯如何恶毒地对待我们的家庭。当一个成人诉苦的时候,孩子不能解决成年人的问题,而孩子是自恋的,当大人不断地向孩子诉苦的时候,孩子就会有强大的无能为力感。我最爱的妈妈,但是我什么都做不了。心理学叫“习得性无助”,你妈妈不断地和你讲最后你和妈妈一起陷入这种无助的状态,这以后成为你人生的一种风格,无能为力。

尽可能不要对你幼小的孩子诉苦,如果你需要倾诉你可以找谁?你可以找老公,找朋友。假如一个男人也找孩子诉苦,那对孩子的冲击就更严重了,因为爸爸本身就是强有力的。让孩子就做孩子好了,不要让孩子解决大人的问题。

直到去年6月28号晚上,我做了三个梦,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和李雪去上班,她突然发现我头上怎么长了几根白发,一数,长了5根白发。我的那三个梦引起的情绪太强烈了,所以长了5根白发。我多少体验到一夜白头是可能的。我不断地去理解我的三个梦,也从中获得了我今天在这里所要讲的内容。

我理解到了我的抑郁更深的原因是我没有和我的妈妈在婴儿早期建立起情感链接,或者说建立得不够。这是我对中国人的理解,中国人亲人之间缺乏爱,社会体系缺乏保障,信仰上没有真正的信仰,所以我们中国人是散兵游勇,一盘散沙,每个人都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心中是孤独寂寞的,因为没有什么能量将我们大家联结在一起。而最初的是婴儿最初与妈妈建立的联结,最后他就与世界的其他部分建立链接,最后形成信仰,形成连贯的东西。

关于产后抑郁症:

再现当年被怀时的经验

上面是我的故事,另外,我到现在接过7-8个产后抑郁症的深度个案。

通常会这样讲,产后激素发生变化,所以你很容易抑郁。还的一个通俗的说法是,当你怀着孩子时,孩子与你一体的。你家人对孩子的关注也像是对你的关注。而孩子出生后假如家人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你会有严重的失落感。在广东重男轻女很严重,如果你作为一个妈妈,如果你怀的是男孩或者期望你怀的是男孩,大家对你的注意力非常高,而这个男孩一生出来后,关注度转移,这就会激发你的产后抑郁症。但还有其他的个案是没有这样的情况。

最终的理解是:你怀孩子的时候, 你的体验经常是当年被怀的时候体验的再现。很多人说胎儿会有记忆吗?有。你体验的是当年妈妈怀你的时候妈妈的感觉,你生孩子的时候你会体验到当年妈妈生你的体会。当你养育孩子的时候,你会非常精准地再现当年你被养育的那些体验。

很多妈妈之所以有产后抑郁症,是因为她们的婴儿早期太糟糕了。所以当你生孩子的时候就会唤起当年的体验。所以你会抑郁,抑郁早在你的心里,只是没有被激发。现在这个活生生的婴儿会让你的体验被唤起。而且,如果你没有任何觉知的话,这个轮回会丝丝入扣。

我讲2个故事。我一个患者很有意思,她三十多岁,在夏天她穿毛衣我穿短袖,谈着谈着我觉得有点冷。我们聚焦在这个冷上面,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两次被送人。

她爸爸送给亲戚一次,送给她远方的好朋友一次,她爸爸也不是重男轻女,就是要送走她。第二次送人的时候,正好是冬天,那年冬天在她的记忆力特别冷,外面下了大雪,她总在烤火,怎么烤都烤不暖,后来就生了一场大病,父亲朋友觉得不行,是她太思念自己的父母了,只好送她回来,回到父母身边。这个事情我们谈着谈着她就开始流汗。下一次她再来就没有再在夏天穿过毛衣。这是非常真实的体验。

事实上,她爸爸也曾两次被送人,她爸爸送人的时间点和他被送的时间点是一样的。她爸爸对此没有觉知,不知道其实这是让女儿经历他当年的经历,感受他当年的痛苦。

大家不要轻易觉得自己活得很自由,自己做的选择都是很合理的,在你没有深入认识你自己之前,这些话其实都是不靠谱的,不管看似有多合理。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内在小孩”这个词, 当年你作为小孩时的体验,都会内化到你内心深处。尤其是三岁前的记忆,会成为你潜意识中的东西,成为你的记忆、认识都没办法碰触的东西。你现在有个孩子,他是个baby,这时候你的投射就会被强烈的唤醒,你内心各个强烈的体验就会被唤醒,你会无形中去追求让你的孩子去重复你当年的体验。

很多人就会有这种情形,尤其是产后抑郁症的妈妈。她们觉得自己坏透了,她们想怪别人又怪不了。有一个妈妈,她会打孩子,不给孩子喂奶,一天只吃三顿,一次想把孩子捂死,有一次想从阳台扔下去。她说她的妈妈对她很好,所有人都对她很好,就她是个恶魔,所以她很愧疚。但是,她三岁前的记忆是不知道的,她只是不知道当年她妈妈到底是怎么对她的。

如果我跟我妈妈去谈她当年如何对我,我妈妈都如实相告,我妈妈没有打过我。我问她你为什么一辈子都不打过我一次,连骂都没有?我妈说家里太穷了,她和爸爸没有能力给我们提供好的条件,她觉得很内疚,没有理直气壮的感觉来骂我们。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问自己的父母,他们会说自己对不起你?而比较好的父母,他们会如实相告。但有些情感上很脆弱的父母,就不会告诉你真实的东西。

刚才所说的她妈妈,她的妈妈在她的记忆中一直是很好。

但是就我的了解,在中国,一岁以前的孩子大多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以喂奶为例,如果你喂到一岁很多人都会劝你断奶,而你要喂到三岁的话,你会发现整个家庭整个家族,甚至整个世界都被动员起来反对你。如果你想陪你的孩子陪到三岁,所有人都会说你干嘛要这么做呢,你要挣钱,要去工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是在三岁以前没有得到这么好的爱,所以他们会让别人扔开自己的孩子,让别人去带。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一代代地遭遇被父母抛弃的经历的原因。这个问题出在我们记不住的婴儿时候。

什么叫爱?

我给你吃给你穿,一辈子不打你爱你,就是爱吗?真正的爱,必须具备一点:看见。我能看见你的存在,我能看见你真实的样子。爱必须有这样的品质:你被看见了,你被理解了。我有这样的感受,我有这样的需求。而你正好看见了我的感受,你懂得了我的需求,这样才有爱发生。否则就不是爱,而只是善意,我对你很好,但是链接没有发生。所以爱是什么呢,爱是链接,是两个人在一起。假如没有懂得,没有看见,有什么资格谈链接呢?

让我们看一个视频:萌宝宝听妈妈唱歌的视频。(妈妈唱一首悲伤的歌,孩子流泪了)。

震动吗?惊讶吗?你们觉得你们的孩子会处于这种状态吗?在这个视频里显示的就是链接。妈妈在投入唱歌,不是妈妈在跟孩子链接,而是孩子在和她链接。所以就这么美,我看到有些人流泪了。

在我的咨询中,我一个来访者带着她一岁半的女儿进来,这个一岁半的女儿显得懂事得不得了,每次都和在外面乖乖和助理玩。但那次小女孩一定要进来,不肯和助理玩。通常一岁半的孩子就能够和外人玩得特别好,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因为一岁半的孩子主要依恋的是妈妈,对外面还没有产生那么浓烈的情感。而她才一岁半就和别人坐飞机,把其他的人都逗乐。这其实是她在妈妈身边不能得到爱,只好找别人。如果很小的孩子很会讨别人欢心,这是一个悲剧。

后来这个女孩在咨询室里和妈妈一起玩,她伸出手指,她的妈妈温柔的吻了她,这时小女孩咯咯咯地笑了。小女孩幸福的笑容让我觉得整个工作室都弥漫着幸福。我觉得和自己曾和最喜欢的人在一起时也达不到那种感觉。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心还是敞开的。

你能看到一岁前的孩子,如果不是达到极其严重的绝望,不再发送信号,不再向大人索求爱,他们的心还是敞开的。如果你能够投入地和孩子一起玩,你会发现孩子会和你同频率的震动。但我们要反思,我们也能够同频率地跟着孩子这样吗?

爱的第一阶段:母婴共同体。

在6个月之前,孩子的感觉就是:我和妈妈是一体的,我和妈妈是一个人,6个月前如果你和妈妈老不在一起,这个共同体经常散架,就会埋下特别严重的隐患。

在这个阶段,你怎么和孩子建立链接?

看见她的需求,满足他,链接就发生了。心理学的说法:妈妈存在,我才存在。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链接的特别好的状态是:妈妈看着孩子孩子看着妈妈妈妈孩子的眼睛里看见自己的身影,孩子妈妈眼睛里看见自己的存在。看见“I see you”我看见的不只是你的身体,而是灵魂。

所以爱有一个特点:两个人的呼应。

如何做到两个人的呼应?

心理学导师斯蒂芬-吉利根有一个方法,叫:同一韵律的回应。

如果孩子说:“TA-TA-TA”你也说“TA-TA-TA”,这就是爱。如果孩子说“TA-TA-TA-TA”,你说怎么了?如果孩子说“TA-TA-TA-TA-TA”,你说滚一边去,爱就被堵死了。

我在北京友谊宾馆前面看到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一起手挽手用同一个节奏跳舞,一边唱着:“今天晚上七点半不回家!”他们看上去非常开心。是因为他们今天晚上不用那么早回家而开心吗?其实是因为他们手挽手,用同节奏韵律跳舞而感到开心。

我们说看见就是爱,而爱的匮乏则和看不见联系在一起。

我在北京认识一个哥们,他说把我当做最好的兄弟。我们的友谊到了他什么事情都对我讲的程度。有时候我觉得很烦,你随便什么破事都讲给我听,这有必要吗?后来我做了心理医生,遇到一位来访者,我问他人生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说“有一双眼睛能够盯着我看,能够看到我的一举一动。”爱就是看见,看见就是爱。这就是他们一直在追求的共同体的感觉。

对于婴儿来说,婴儿的头号需求是:“看着我,看见我。”而不是喂饱我,让我暖,满足我一切物质需求。而是要链接,要在一起。妈妈充满爱和关注看着我,婴儿感觉自己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感觉这种存在是值得的。所以最初的自信从哪里来,从妈妈的眼睛里来。我从你的眼睛里看见我存在,我从你的喜欢中知道我值得。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自信有创造力,前六个月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有条件到三岁会更好,但至少要6个月。如果连6个月都给不了,那你最好不要孩子。因为你可能会收获一个对社会对家庭造成很大破坏的孩子

真自我与假自我

真自我:婴儿的感受被看见,婴儿的自我围绕自己的感受而创建

假自我:婴儿不被看见,婴儿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创建。

婴儿和妈妈的关系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系:是婴儿围着妈妈的感觉转,和妈妈建立关系。还是妈妈围绕他的感觉转,和他建立关系。假如你在最初就得到的是:我在我的世界里,妈妈和我建立关系。那么你就会知道你做自己就可以了,你做自己就是最好的。这就是真自我。我妈妈说我小时候放下就哭,抱着就不哭,她一直抱我到1岁4个月,之后我再也不哭了。(但我还是会产生抑郁的问题)后来我明白了,我不哭是因为绝望,而哭代表我不放弃。妈妈可能是抱着我,但是未必看着我,未必看懂我。到1岁4个月的时候我认了,我绝望了。我很小就知道照顾妈妈的感受。因为我小时候知道妈妈是很容易受伤的人,我对她小心翼翼。中国的文化就是否定真自我的。作为中国人,你绕不过这一关,你是真自我吗?你这辈子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吗,不是的。

如果你作为妈妈,你小时候没有这么得到过妈妈围绕着你转的感觉,你现在要尝试这么对待孩子,刚开始你会觉得是一种煎熬。但一旦你真正和孩子建立起了链接,你就会享受这种感觉。

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

——对应的是坏妈妈,以及太好的妈妈

妈妈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是健康还是不健康。什么样的妈妈才能让孩子具备基本的健康——足够好的妈妈

妈妈尊重孩子的需求,根据孩子的需求不断地调整她的做法。比如6个月前和孩子充分地再一起,在分离和个性化阶段的时候,孩子会有想离开你又需要你的矛盾,妈妈要能够及时地调整你遵循孩子的节奏,3岁以后,女孩要进入爸爸的世界,6岁以后男孩要进入爸爸的世界。12岁,孩子要进入广阔的世界,(你都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如果你舍不得,你就是自私的妈妈

足够好的妈妈,就是要给孩子原始母爱的贯注,这里有个特点,就是妈妈孩子的感受非常敏感(心灵感应)。试着把注意力完全地放在孩子身上,全然地关注她,放下手头其他的事情。看着她,欣赏她。你会发现,突然之间,有些时候你就会和孩子链接上了。你会感应到孩子的一举一动。这个事情没有那么难。

我有一个朋友,她有一个孙子,她想用心理学的方法养育自己的孙子,她非常富有,因此请了月嫂和保姆,要求她们对孩子的需求极其敏感,发现了立马满足。孩子发出一个信号,妈妈必须要关注和做出反应。在心理学上对3岁前孩子需求的反应时间是7秒钟,如果超过7秒,孩子就会有挫败感,久之这种挫败感会非常严重。

她的儿子和媳妇并不认可这一点,刚开始她的媳妇还很尊重她,但她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媳妇对她的愤怒越来越强。到了第44天的时候,他们在客厅里吃饭,忽然之间她听到小孩哭了,她立马站起来打算去照顾孩子,儿媳妇当时就失控了,对着她吼。这时候儿媳妇的感觉是:我的儿子被你抢走了,我受不了。当她确认了这种感觉后,她就只好撤退了。撤退之后她很担心。但一个星期之后,她的儿媳过来对她说,“妈,太感谢了!他什么都知道。当你和他互动时,太美妙了。”母子连体终于发生了。

在这之后她开始做免费的心理医生,有个家庭几代单传,后来生了个女儿。那个女孩有肌无力还是软骨病,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她整天都在哭。在孩子三个月的时候,请了这个朋友去看。她去后发现这个家庭特别夸张,特别有科学研究精神,在孩子床边放了四个摄像头来研究孩子怎么回事。孩子妈妈和外婆非常尽力,一哭就抱起来,抱起来就拼命地摇,这个动作中隐含了焦虑。她发现摄像头在看着孩子,但是他们没有看着孩子,所有人没有和孩子有目光交流。

她于是做一个示范,让小女孩游泳。她请孩子的外婆和她一起各抓住孩子的小手,让外婆十分钟之内不要放开,全身心关注这个孩子。但是在这十分钟之内外婆不断地起来去做点别的事情又回来。这是因为外婆就没有得到过这种关注,所以她的焦虑会让她离开。而她一直握住孩子的小手。忽然之间,孩子安静下来了,不哭了,整个家庭都感觉一种内在的安静的感觉。接着孩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哭。在这个家庭中,孩子的父亲是稍微开放一些的,于是她让父亲试着让孩子在睡觉的时候,握着孩子的手,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她爸爸试了一下,那次孩子头一回安然地睡了三个小时。

——我们和孩子构建链接,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你之所以不能全然关注,是因为没有得到链接的你,会处在焦虑和怀疑之中。

成功的母婴共同体,表现为一个健康的婴儿:有活力、主动、能活跃地、细致地互动。大家可以看这个视频:喜极而泣的小萝莉——可以看到没有任何阻碍的情感流动。

而失败的母婴共同体,表现为:

——歇斯底里的婴儿

——过于安静的婴儿

概括性的说法就是,健康的婴儿,有存在感;失败的婴儿,不存在感。我们的焦虑通常指向不存在感。最失败的婴儿:自我不能成形。这样的人搞破坏很好,但你让她调动能量去做一件美好的事,就很绝望。

我有两个来访者曾这样描述:“每天早上起来,自己的心都像碎成一地,然后拿个网兜,把心收到网兜里,拎着网兜去上班。”他们没有遭受严重的虐待,他们遭受的是严重的孤独。男人和女人不一样,男孩在孤独的状态下,也是想努力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一旦你成了一个安静的男孩,你的自我成了牢不可破的破玩意,这样改变就很困难。你提不出你的要求,你不主动不积极,你的生命力黯然无光。

恐怖婴儿与头脑妈妈

他老婆很焦虑,因为他在变老了。你为什么不想要孩子?他的理由很真实:我们的感情不够好,里面还有非常可怕的事情在里头。老婆说你这种臭男人,被动消极乏味无聊。如果我生了孩子,我就关心孩子再不关心你了。但是他对老婆是孩子妈妈的依恋,他恐惧。不敢要孩子

讲着讲着工作室内有很凝重的感觉,我让自己的身体去体会这种感觉,很诡异。我描绘了具体的感觉:空气凝固了,我有一种很诡异的身体。来访者的身体不能动了,僵硬了。我给他做了身体放松,感受了十几分钟后才重新可以动弹。他问他感受到了什么,他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一个婴儿”我看到了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是个男孩,浑身散发着蓝光。“如果想象你就是这个婴儿,你代入他的角色,看看会怎样”他代入后狂哭,他说这种婴儿两个感觉,一是绝望,没有人爱我,二是仇恨,我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恐怖婴儿的两种情绪:绝望:没有人爱我;仇恨:恨不得毁了整个世界。

这个来访者,在外人看来是一个绝对的好孩子。忠诚、憨厚。这是一种解决办法:走向相反,无欲无求,成为好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很好的人,从不向别人提要求的人。你可以在回去后对自己说,让自己去梦见一个婴儿,看看你在梦里看见什么。

(武老师给大家看了一些张小刚的画,画中有一个婴儿抱着另一个婴儿,两个孩子是一模一样的,这幅画中的孩子,一个是真实存在的,另一个是幻想中的。)

(另一张画是一个很恐惧的婴儿,整个头是充血的红色,在画里,婴儿床边隐约有魔鬼存在)

这就是太孤单了,没有人陪婴儿,婴儿必须要想象一个人陪着他。对于孤独婴儿,任何刺激都是过度的,婴儿用头脑去处理这些刺激,头脑通过想象创造一些陪伴者,没有真实妈妈的陪伴,头脑成了妈妈,这就是头脑妈妈

(文章转自武志红演讲的笔记摘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词条  接纳  接纳词条  说起  说起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女孩  女孩词条  
综合

 婚前试性 女人当慎重为先

 Lily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人,初夜也一直保留到洞房那晚,虽然当时就感觉不对,但因为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随着婚后性经验的丰富和一些途径的了解,才...(展开)

综合

 情感之惑(一)

 1 来者不拒是个怎样的状态?答:来者不拒,在感情中让人深恶痛绝。但实际上,ta可能是这样的:a 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样...(展开)

综合

 写在爱情观被颠覆之后

从生疏到熟络,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很多的口舌,打磨掉自己的刺,缩短彼此的距离。你能拥有一个怎样的爱情,怎样的婚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有多大能力,你又做了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