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周晓青】绘本:猫妈妈和鱼宝宝——为了成长,请允许孩子的无情

原创:爱灵心理咨询 周晓青

孩子是无情的,为了成长的需要,他们会挣脱父母的双手,迈出摇摇晃晃的脚步;他们会表现的执拗,尝试着各种危险动作;他们会大发脾气,喊叫着强词夺理的话语……孩子无情的坚持上路,只因“独立”才是他们成长的终极目标。

对于父母而言,接受这个事实难免有些困难。因为它将激活我们自身早年的分离体验,那份痛苦、孤独和挫败的感觉。家长努力地操控、限制,其实是为了回避。或许我们自身从未真正分离过,所以会焦虑于分离后的不适和无望。在家长的无意识里实际是在鼓励孩子依赖的,那么这究竟是谁的需要呢?又是不舍分离呢?

法国图画书创作大师安德烈•德昂无疑是极具想象力的,他将母子关系比喻成猫和鱼的关系,绘成《亲爱的小鱼》这本书。难以想象如此冲突的比拟会引发怎样的故事,是吞噬?斗争?还是虚幻的和谐?

猫深爱着小鱼,每天她都拿面包喂它,还会送上一个甜蜜的吻。猫坚持要信守这份承诺,“保证永远也不会忘记”。此时的猫就像是一个理想母亲(Ideal mother),无微不至地照料令小鱼的需求被完美地满足。就像婴儿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脆弱,以至于他不得不完全依赖母亲提供满足生存的所有需求。小鱼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于健康发展很必要的全能体验。

小鱼渐渐“大的没法再呆在小小的鱼缸里”。猫把小鱼到海边,给予自由。“尽管你是那么开心地离开,亲爱的小鱼,我会想你的。”画面里的猫微笑着挥手作别,而小鱼跃动的身影则在空中闪烁出振奋的光芒。会有人为此淡淡神伤吗?为何小鱼不回首留恋?为何小鱼不言谢感恩?为何它跃动摇摆、迫不及待?

猫没有对“无情的”小鱼做任何评价,她读懂了成长的渴望。猫静静地坐着,从晨初到日暮,日日充满期盼地等待。她信守着吻,也信守着爱,为小鱼提供持续、连贯的体验。就像孩子需要妈妈稳定的爱作为回应,借此在内心形成一个可靠的客体,并内化这份爱的感觉。孩子只有不必担心爱的丧生才能从“无情”走向“有情”,关心他人的能力一定是在满足了原初自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猫的放手和等待顺应着小鱼成长的需求。换言之,她允许了小鱼有分离的需求,认可小鱼独立的愿望。

分离绝非分别,情感的链接会让分离的双方既保有个体性,又能因爱共处。猫妈妈朝大海扔出爱的象征物——帽子,看看小鱼会不会把它带回来。只有被爱过的孩子才能内化爱,懂得爱。小鱼在茫茫大海里识别出这份珍贵的礼物,并将它带回来了!那是在最初就被埋在它内心的情感,它是推进孩子独立的力量之源,也是重新召唤孩子的信物。

重逢后的猫和小鱼结伴远航。原本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转变为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他们发展成了亲密的朋友。或许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父母能和孩子最终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吧。真正的亲密不在于紧紧的粘附,而在于能保有个体自由的同时,还能共处。想想这个时代的啃老族、靠爸族、妈宝族……都是无法分离的结果。而离家出走、叛逆少年、不断增加的同居一代又在用怎样的方式争取着独立的空间?

“我知道你也爱我,我让你自由,你却回来了。”朦胧的月光柔化了淡蓝的轻愁,让亲吻的刹那纯真、温暖。任何的亲密关系都不应是一种相互的吞噬,而是一份自在的同处。就像画面中安详沉浸的猫和小鱼,呈现着“爱”—“被爱”互为镜像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介绍

周晓青

    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广东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EAP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人物》、《岭南育儿报》心理栏目撰稿人;擅长婴幼儿依恋关系辅导、儿童青少年学习与行为问题、儿童沙盘咨询、婚姻家庭问题、抑郁焦虑、情绪调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晓青  晓青词条  无情  无情词条  允许  允许词条  为了  为了词条  妈妈  妈妈词条  
综合

 心理美容为什么会流行

 职业女性ai打扮,只是一旦离开个人生活的开地,纷至沓来的种种不如意事很快就使其心烦意乱。由打扮而带来的自信心也随之丧失。这是因为,情绪不良会损及人的身心健康,...(展开)

综合

 如处理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导读:当一个人说话让你不舒服,一个人的眼神让你不舒服,你要去做的一件事情让你不舒服,尤其做一件对的事情,可是因为你内在有罪疚和羞愧,不敢去做,不敢去说的时候,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