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

家长对孩子的评语

推荐度:

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语

推荐度:

期末家长对孩子的寄语

推荐度: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评语

推荐度:

期末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语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 篇1

据教育研究部门的一份统计:城市中小学生中完全不做家务的占85%以上!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有三:其一,课业负担重;其二,家长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或不想让孩子做;其三,学校放弃对这方面问题进行教育的责任。三者之中,前两者已有不少分析文章,因此这里只分析第三者。

不少老师认为:教育孩子在家适当从事家务劳动,是家长的责任,这话有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的向师性、学校教育在儿童心中的权威性,往往是家庭教育代替不了的。依笔者意见儿童的家务劳动,学校应主要负责思想教育,家长应主要负责提供机会、指导操作,当然也要寓教于做。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而家务劳动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意识及能力,以及关爱他人、孝敬父母等观念,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劳动,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教育手段,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能力的条件。也是小学生体、智、德、美发展及学习劳动技能的条件。

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如下:

(1)劳动,有利于学生开发思维、启迪智慧,体现在技巧的形成上,能使小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2)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小学生参加劳动愈早,对他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

(3)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

(4)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凭着责任感,付出气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受到赞扬,引起快感,劳动后的快感又促使儿童更加热爱劳动

(5)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6)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总之,家务劳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家务劳动一般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中带有事务性的劳动,是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尽力分担的义务,对学生来说,分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属自我服务劳动,我们要求低年级学生“学会铺床、叠被、刷洗碗筷、茶杯等,能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年级学生要“了解厨房的卫生常识,学会洗刷餐具、茶具,会择菜、洗菜、淘米等。在家长指导下,学会安全使用炉具,能烧开水和给饭菜加热”。对高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是“能有条理地放置、摆设室内小件物品,会晒被褥和叠放衣服,能冼外衣、毛衣等衣物”。通过以上这些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勤于自理、乐于奉献、尊重人、体贴人等优良品质。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首先要结合教学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或主题班会,提高学生从事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劳动光荣的小红花”、“爱劳动的好孩子”等主题活动;举行叠衣服、钉纽扣等比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并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家长专门召开“让孩子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学做家务”等专题讲座,提高家长的认识,并同家长一道提出培养计划及步骤;设立“家务劳动记录卡”,由家长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定期交班主任或学习小组;学期末进行考核和评定。

当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社会、学校、家庭也是儿童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他们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如果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教育目的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要注意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加学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当然,让孩子学干家务首先要注意方法:

1、分配给孩子(尤其是年龄尚幼的儿童)的家务活不要太难做,因为太难了孩子往往做不好,这又会反过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减弱他们做家务的兴趣。

2、孩子干家务一般不会像大人那么有耐心。为避免枯燥乏味,分配给他们的家务活最好经常有所变化(如昨天买酱油,今天扫地,明天整理旧报纸等),也不要让他们一连数小时“连续作战”。此外,边做家务边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也是增强孩子求知欲、减少乏味感的好办法,如剥豆时可讲讲大豆的营养,洗手帕时可谈谈肥皂的种类。

3、有的孩子喜欢单独干家务,更多的则喜欢与父母一起干――这是性格所致,家长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对喜欢“单干”的孩子,家长必须事先做好指导和示范。同时,应让孩子有选择做哪种家务活和何时做的权利――这种对孩子的尊重可有效减少他们把干家务当做负担的感觉。

4、如果孩子对做家务有反感,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命令。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因而也有义务分担家务。当这些“懒孩子”在干家务的态度或质量上有所进步时,家长应及时表扬。

5、孩子干完家务后不要赏以金钱――这只能使孩子失去“主人翁”态度;也不要拿干家务作为惩罚手段――因为这易导致孩子们对家务劳动的消极情绪;更不要故意把种种家务活分成贵贱两种,专门要孩子去干那些所谓“贱活”(如倒垃圾,洗厕所等)。

6、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分配的家务活也应“循序渐进”。如果孩子没干好,家长不要自己重新替他做一遍――这种“包办代替”虽然省事,却容易滋长孩子的依赖心。

作为家长,当孩子做好一件事后,要给予他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者说一声“谢谢”。家长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产生劳动以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让孩子劳动是必要的,但过多的劳动、家务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爸爸妈妈在培养孩子劳动观念的时候也要把握“度”的问题,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劳动观念,并不是说非要做到什么样的“量”才算成功。

在培养孩子劳动技能方面,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帮助孩子确立明确的劳动目标。劳动不单纯是为减少父母负担和学会干活,而是通过劳动,使得孩子参与家庭建设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在劳动孩子还可以学会与人交往。

其次,激发孩子劳动的欲望。设法使孩子劳动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肯定。不要让孩子做力不从心的事,不好做的事,家长可以示范,不要对孩子劳动中的事物责备过多,同时克服物质刺激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指导孩子劳动技能。由于孩子在体力和技巧方面和成人有差距,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劳动,家长应进行具体指导,传授一些“诀窍”,帮助孩子改进劳动技能。

最后,要为孩子参加劳动创造机会。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身体特征进行合适的安排,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去倒垃圾,不许孩子吃完饭后洗碗,是怕孩子打碎碗或把衣服弄湿弄脏,反而给自己添麻烦。所以,关键是家长舍得、放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按说劳动应多于发达国家,却为何如此之少呢?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无数家长反复叮咛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其含义是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为了考试,什么道德呀、体育呀都算不了什么,劳动更是不必提及的事。客观一些讲,家长们讲这样的话也是无奈,是被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逼出来的。但是,不论有多少理由,我们应首先弄明白孩子是否需要劳动劳动对于儿童成长有何意义?

孩子的成长需要讲,孩子其实是喜欢参加一点劳动的,更喜欢负一些责任,以确立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并增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我们应该满足他们。否则,他们长大之后会发觉,这一生有无法弥补的缺憾。

从教育的角度看,独生子女的劳动与健康人格密切相关。这次调查我们发现:

第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

第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因此,父母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以此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譬如,在家务劳动中,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劳动岗位,郑重其事地交给他,使他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父母应当经常鼓励孩子,并给其具体帮助,使他感受到劳动的高尚与劳动内容的丰富多彩。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 篇2

“你不用扫地,你去干你该干的事情!”“你要是这次考不好,我就罚你做一礼拜家务!”“我一天到晚干家务,你就这点分儿你对得起我吗?”我在准备写这篇文章之前,脑子里播放出这样一组组画面——我想,是时候给家务劳动平反了。

当你听到劳动这两个字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阶级斗争?劳苦大众?脏活累活?穷人?或者……高级劳动与低级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我想,可能这个词是一个最能够引起人们浮想联翩的词汇,你总会带有复杂的情感去看待这个词。你也渐渐发现,除了五一过节的时候我们会用到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提及这个曾经处于中国人思想核心的词汇。劳动是如此的抽象,又是如此的中性,让我们可以忘记它的存在。在中国人,尤其是很多中国家长的眼中,劳动与大老粗是划等号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却从没有人说劳动可以改变命运。有趣的是,成功人士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也往往会强调知识和理念,却不愿意大谈特谈他在背后付出的艰辛劳动……知识总是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劳动却让人觉得不足挂齿。

我们为什么不幸福?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年,我在与很多朋友进行深度访谈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不幸福,是因为我们不欣赏自己的劳动。我毕业后到一所公立学校工作,而后由于“世界很大,想出去走走”,便来到一家出版社做少儿出版。到了出版社,很多同事们就对我的选择表示不解,“学校多好啊?怎么选择来这儿了呢?你看,学校有寒暑假,也不用出差!”听到这些话,我有些发懵,但仍然坚持做了3年,后来由于明确了自己的亲子教育工作方向,便辞职再一次来到一所中学任职,到了那里,新同事又来到我的身边,对我的选择表示好奇,“出版社多好啊?听着就觉得高大上!能认识很多作家吧?来这儿干什么啊?”听了这些话,我恍然大悟,原来人们都不满意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都对于自己未曾接触且不了解的工作表示向往和欣赏。于是,为了让大家心态平和,我跟大家分享了各种工作的苦衷,听完大家忍俊不禁。

我还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统计,教师的孩子大多有四个毛病:懒惰、邋遢、磨蹭、盲目,这确实与老师的劳动性质有关——大人过多的说教与指挥,小孩过少的自主判断与挫折体验。这还不是最震惊的发现,最震惊的发现是教师在谈到自己孩子的择业时,100%不同意自己的孩子继续做教师,他们是有多么不认同自己的劳动呢!我在采访不同行业,包括银行、媒体记者、公务员、程序员等不同的人员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所以,你又会理解一个答案。中国的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不要在成为想自己一样的劳动者——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劳动者。他们只知道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考全班第一就比考全班第五更有希望。在他们拼命要求自己孩子的同时,也意味他们不再树立自己的梦想,他们已经放弃了对于自己的改变。他们把对自己现状不满的内心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绩成为了他们的焦点与赌注。更有荒唐的人,便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语挂在嘴边,让孩子放弃一切兴趣爱好,一门心思功课考试。家务劳动成为了耽误学习成绩,浪费时间的事情,正好以此为说法,逼迫孩子刻苦读书。

分数能不能改变人的命运,我们不做深谈,但至少一点,我们从高考趋势改革能够看出未来人才需求的端倪——社会需求的是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这个素养便包括你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从这一点讲,家务劳动乃是培养孩子这方面素养的最好的亲子互动形式。曾经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疯转,它以图画的形式告诉大家中外家长在孩子1—6岁,每一年的要求有和不同。大概是这样的,在1岁的时候中国家长要求背数字,外国家长要求1岁的孩子可以捡一些简单家庭垃圾;在2岁的时候中国家长要求孩子背唐诗,外国家长要求孩子收拾餐具……以此类推,你会发现外国的家长非常看重家务劳动,而中国的家长非常看重“精神劳动”。在我看来,家务劳动至少有以下一些好处:

1、家务劳动增进了亲子情感。任何的亲子互动都可以增进亲子情感,家务劳动也不例外!父母为孩子分配的简单工作,是对孩子极大的信任!他们非常情愿与家长一道完成各种“有趣的”任务。

2、家务劳动产生家庭责任感。怎么能产生家庭责任感?只有参与家庭生活,成为家庭的共建者,才能有价值感与责任感。责任感不一定体现在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只要心中有家庭、能够从家庭的角度考虑问题,便是具备家庭的责任感。

3、家务劳动激发了合作与团结意识。在家庭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孩子与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便是让这个家庭变得干净、有序、美丽。这个目标考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配合完成,这也就训练了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家务劳动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务劳动告诉了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可以坚持去做。“好的行为多了,坏的毛病便减少了”,心理咨询也常常用这样的思路与方法来处理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

5、家务劳动推动了孩子的社会化。家庭式孩子的社会化场所,通过什么让孩子接受社会规范与文化呢?粗暴的说教,不利于孩子接受社会文化;共同的社会劳动却让孩子很容易明白社会规范与人之常情。参与家务劳动,必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爱劳动的人总是最招人喜欢!”

我的女儿不到一岁时,便喜欢坐在学步车里拿着扫帚“扫着玩”;二岁的时候她便与妈妈一起在厕所“洗衣服”,三岁的她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劳动者,她愿意和外婆一起择豆角、自己收拾碗筷、扔垃圾……她并没有觉得劳动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反而她乐在其中!倒是有的时候,我会自私地想,她如此“贤惠”,将来会不会太累?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 篇3

一、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意识

家务劳动是维持家庭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家做些什么。要让孩子明白,参加扫地、洗菜、擦桌子等家务劳动是他的义务,而不是帮别人干活,这样孩子在干家务时,就会心甘情愿去做,而不是讨价还价地讲条件了。最好不要以贿赂的手段利诱孩子做家务劳动,否则,没有“实惠”作强化物时,孩子就不愿干家务活。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不舍得让他一起参与家务,等到觉得孩子大了可以帮忙了才开始指挥,吆喝孩子做这做那,结果发现孩子根本就不情愿。如果从孩子的幼儿期开始,就让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愉快地参加,而且没有辛苦的感觉,更不会认为是额外负担。

二、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兴趣

首先,成人要成为孩子热爱家务劳动的榜样。平时父母在做家务时不要因为做家务太累或讨厌做家务而在孩子面前发牢骚,以免给孩子造成做家务活很烦人的印象。父母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以营造良好氛围。

其次,让孩子模仿成人做家务。孩子在幼儿期是充满好奇和喜好模仿的,他们在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时,会有一种新奇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这些家务活。这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引导孩子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如:洗衣服时,可以引导孩子洗小手绢、袜子等小件物品;打扫房间时给孩子也准备一块抹布等。

最后,要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开始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能和孩子一起做的家务。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后,家长一定要给予肯定,或者在众人面前表扬孩子,这样孩子便会更加愿意参加劳动

三、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经常的家务劳动

首先,应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征及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如:三四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习饭前摆放餐具、洗手绢、整理图书玩具等;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习叠被褥、洗碗、收拾饭桌、扫地等。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会去做家务劳动,并能做好,这是人之常情,但家长也应看到孩子的实际能力。除了必要的帮助外,不宜要求过高、过严,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一点一点进步。

其次,在习惯的养成中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孩子刚开始做家务,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有些家长有时心血来潮,让孩子做家务,看到孩子做得不合心意,便大声呵斥孩子:“看你干的啥?越帮越忙!”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打击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让他们形成“你做得好,你做吧”的消极心态。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第三,用记录表的方式,评价孩子在家的劳动情况。

家长可以设计“小能手劳动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家独立生活及劳动的情况。如:完全独立完成的项目打“√”,有时独立完成的打“△”,常需成人帮助完成的打“×”。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设计洗碗、收拾饭桌、扫地、整理书桌书橱、整理床铺等栏目,请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况用符号标出来。为了调动劳动的积极性,开始可以用“贴画”记录,后来慢慢用打“√”代替。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 篇4

中华延绵五千年,有许多是教我们要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勤劳的人再穷,也会有富裕的一天。懒惰的人再富,也会有贫穷的一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字样,应该永远牢记我们心中。劳动是体现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有文化,有内涵的最明显的标志。是呀,老舍先生也曾经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句话真是耐人寻味,,即讽刺了不会劳动的人,又体现了劳动的可贵。有一位商人曾说过:辛勤的劳动是发家最关键的本钱。

劳动是什么?很多人并不能真正了解,他们都认为劳动是苦的,是累的。其实这只是“劳动”一词的障眼法,劳动是甜的是快乐的,只有亲身才能体会。

每一次我帮妈妈打扫卫生,擦玻璃,扫地,都把我和妈妈累得满头大汗。可是,我和妈妈的脸上却挂着灿烂的笑容。这是因为我和妈妈都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劳动的乐趣无穷无尽,比如说你可以体会到用自己的双手劳动而创造出一个个成功,这种乐趣,这种喜悦,就像在蓬勃生机的春天辛勤的劳动,在满地金黄的秋天得收获那样无法语言来形容的感觉。

劳动像一块甜甜的豆沙糕,让你体会到乐趣。劳动像一个苦果,让你感受到疲劳。有喜有忧,有苦有甜,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 篇5

失败当然没有关系

想要将劳动的价值传递给孩子,必须从孩子很小开始,让他/她自己去体验生活,面对现实,获得经验。当然父母的解释、支持和陪伴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不知道和失败都没关系。告诉孩子,即使是最博学或最成功的人,小时候都和你一样不知道或不会做很多事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都是逐渐学会的。如果全力以赴地做某件事情,迟早是会成功的。获得成功是非常快乐的。你会感到自豪,并得到别人的赞许。成功后喜悦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孩子只有在懂得以上事实后,才不会在失败的体验中感到无能或低人一等,在不会在孩子的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由此变得勇敢、勤奋,并一直保持下去。因为,按照这种方式培养长大的孩子,“劳动的价值”是与“欲望”和“快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比说教、打击、约束更可靠、同时更有利于孩子自我绽放的支撑点。

允许孩子思考

劳动”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意识。它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意味着人必须有思考、想象、渴望和行动的能力和长期坚持的毅力。这些事每个人都具有的吗?显然不是。有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获得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父母替他们思考和作出决定,替他们打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同时,一手包办的父母又口口声声称他们“懒惰”,丝毫没有意识到身陷父母制造的桎梏之中,无从获得努力的意识,体验奋斗的快乐,更别说品尝成功的喜悦了。

不那么情愿的规则

那么如何面对那些人们一点也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呢?因此,我们必须有第三个支柱,即“规则”,它代表着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必须遵守的义务。孩子应该懂得:不论是谁,都不能为所欲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每个人的成就大小都是和他/她付出的代价成正比的。很多时候,人们为了以后获得更多的快乐,必须牺牲掉一些眼前的小快乐。想要把不情愿也要做的规则传递给孩子,需要父母长期不懈充当督导者的角色。直到有一天,孩子获得的经验使他/她能理解规则和限制存在的.必要性。

心理解读:这三点对于将“劳动价值观”传递给孩子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形成了“劳动价值观”,孩子将不会把工作和努力视为一种必须忍受的束缚,而是一种把握自己生活、不断更新的可能性。

孩子必须学会的为人处事

故意让孩子单独出面

凡是让孩子单独上阵的机会都可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他们敢于在任何时候表现自己的才华,与别人相处不羞涩。比如到小朋友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让孩子独自去,这都是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孩子出远门不让大人陪送,安排孩子去送封信、打个电话,让孩子独自在家迎接并招待客人。特别让孩子代替父母去串门拜访,看望一个病人,去给某个长辈过生日,故意让孩子代表家长去送一份礼物,去给家长开点药,去为家庭购买物品等等。串门做客,需要寒暄和问候,也需要交谈和有关礼物的收送。与家长一道去,孩子是附属,充当“配角”的角色,不用应付,也没有压力,因为此刻交际的主角是家长。如果让孩子自己去,孩子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特别是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客人或朋友,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总之,让孩子见见世面,让他们既可尝到经过自己努力后的甘甜,也让他们遭受点挫折之苦,提高孩子的心理调节能力。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可以带领孩子或单独安排孩子去亲戚、朋友或邻居家串门、做客。使孩子尽量多结识一些朋友,包括异性小朋友与成人及老人等忘年朋友。让孩子在广泛交往与结交众多形形色色的朋友中学到更多知识,增加主动结交的胆量,使孩子的性格变得更为开朗、活泼、大方、合群,并逐步养成文明礼貌、谦虚与尊重朋友的良好品德。

促使孩子多参加活动。可以带领孩子或单独安排孩子去旅游、探险、参加夏令营等,争取让孩子多参观展览、观看演出、参加游戏竞答、竞猜、演讲或上台表演节目等活动,从中让孩子接触到尽可能多的陌生人,在观察世界时锻炼交际能力,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或者说不好,怎么与人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长可经常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进行辩论;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家长得做必要的纠正,及时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有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多给孩子锻炼机会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到感觉一新的地方去,让孩子感受新的环境。在旅游中,假如家长有意识地带孩子去买车票、联系住宿、购买游园门票,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通过与陌生人打交道,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在新环境的应变心理素质。旅游结束了,孩子的见识广了,与人的谈资多了,还能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不少的话题。

如今的家长的庭教育可谓是费尽心思,他们知道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发展对于家庭的重要。只是当下教育理念和方向的缺失,孩子一路学习成长中过多的还是沉迷在应试教育中——读死书死读书,似乎只要成绩好日后就有出路,而对于孩子成长中所需要培养具备的各种能力却视而不见,关心关注少之甚少。如今大多是独生子女,外加课业负担过重,孩子间难有空闲时间在一起交流玩耍,很多孩子不懂得相处交朋友,交际能力很是缺乏。在这个高速发展开放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每个人日后的发展关系极大,所以在培养好孩子提升他们各种能力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小视。相信这篇文章会使家长们有所受益,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培养树立起孩子的交际能力。

每个家庭里的都需要宽容

有一个14岁的男孩,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身上没有带那么多的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

这个男孩被疯狂的老板拽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男孩吓得眼泪鼻涕一起流了下来。民警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很快,他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同时又没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然后,父亲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一字一句地说:“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这种慈爱的沟通技巧下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懂得宽容有缺点的孩子,善用宽容教育孩子,多关心青少年心理,这更显出家长的一种智慧。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所谓“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人生在世,处世要宽容,做人更要宽容。除了宽容,家长还要具备以下几点修养:拥有感恩的心,具备人格魅力,注重为人处事,有社会责任感。

亲子教育:孩子爱哭怎么办?

怎样培养孩子面对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这是一种思维,从小就需要培养好。

问题:

我的女儿五岁,从小就爱哭,遇到困难不懂求助,只会哭和发脾气,曾和幼儿园老师沟通告诉孩子哭不能解决问题,但没有起到明显效果,孩子胆子小,不敢表达自己,是不是孩子也缺乏自信,我该如何引导?请专家指导,谢谢!

回复:

家长你好,孩子遇事爱哭,不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与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有关,而如果自主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又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没有自信的孩子遇到问题,自然会容易陷入无助。所以这两方面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孩子身上常见的问题,但如果养育环境与方法有所改善,相信孩子在这两个方面也都会渐入佳境。

首先我想问问,在孩子遇到挫折哭和发脾气时,家长是怎样回应的?老师说“哭不能解决问题”之后有没有告诉孩子怎样才能解决问题?

年幼的孩子能力尚弱,很容易遇到挫折,会因为积木倒了,拼图乱了,衣服扣子扣不上就陷入天塌了一般的痛苦中,这种因为失败带来的痛苦一点不比成人轻。这时孩子害怕再失败,很容易选择放弃。家长如果因为不忍孩子伤心,哄她,转移她的注意力或者帮忙代劳,那么孩子在回避了痛苦的同时也失去了学习如何面对挫折,迎难而上,转败为胜的宝贵机会。

如果我们在孩子遇到困难哭泣时,不急于插手,只是回应她的情绪“你做的很努力,没成功一定很难过吧”允许她用哭泣来宣泄痛苦,默默陪伴,让她与自己的情绪呆一会,这同时也锻炼了她对负面情绪的耐受力(如果持续过久,可以以拥抱或做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来安抚)等孩子平静以后,鼓励她再做尝试。一旦成功,她就有了在失败后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经验,她对失败的应对就会越来越自信,面对失败愿意再尝试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

另外,当孩子自己在努力尝试做一件事时,如果没有主动要求帮忙,家长应给予耐心等待,不要急于替她解决问题,即使是她能力做不到的,也可以先帮助她完成一半,让她自己再做一半。成功之后,家长要积极肯定孩子的进步,欣赏她的努力。

针对孩子不自信的程度,除了在平时生活中孩子自己的事要求她自己完成之外,还可以创造一些让她成功的机会,比如上街买东西,请别人帮忙,问人借东西之类的人际互动情景,家长可以事先在家帮助孩子演练这些情景,鼓励她勇敢去尝试,一旦有进步,要积极鼓励肯定,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平时还可以多突出孩子的优点,减少责备,让孩子多接触自己擅长的事。

以上这些引导方法都需要家长拥有足够的耐心,克服代劳的冲动,能够心平气和的等待以及对孩子始终保有信心,做起来困难与否,也与家长的人格特质有关,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如果更多是急迫和焦虑,那么再追溯一下这些感受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孩子的种种会引起你这样强烈的情绪?跟自己有关吗?也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做更深入的自我探索。

其实,孩子是大人最真实的一面镜子,做个轻松愉快的家长,一个乐观积极的榜样,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何让孩子觉得惩罚其实是为他好?

别打着爱的名义,逞大人一时私欲

这其中的区别看似微妙,其实非常重要。大家现在都知道推行不打不骂的“爱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感受到管教的背后是“爱”,而非冷漠、孤立、报复,或是以‘爱’为由,但出发点实为逞大人一己之私欲的“假爱”。

小孩是弱势的。大人有时候单方面发泄一时的情绪,或是以管教为表、实质是拿孩子来出气,甚或大人自己心态不平衡而用言语或体罚折磨孩子……这些都是没有爱的管教,很容易就让孩子感到委屈、不平、不满、愤怒。忍气吞声长大的孩子,亲子关系严重受伤,在这样的状况下,逆子弒亲也就不足为奇。

可是,在处罚孩子时,要怎么样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为他好?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尤其,孩子在被责骂时,往往会误以为你的爱有条件:要乖乖听话、考一百分、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好好练琴、写功课……妈妈才会爱我,否则就会不爱我、骂我。在这个状态下,孩子并不能体会你的责骂,其实是一种爱。

孩子意识到“爸妈为我好”是个技术活

上上星期日,我去台中演讲,孩子们的爸爸周末带他们去新竹露营。演讲结束,我匆匆赶到新竹跟他们会合。我很开心见到两天不见的孩子们,于是在车上兴致勃勃地转头问坐在后座的女儿:“好玩吗?你们这次有去玩滑水道吗?”但是女儿却低头看着她的脚,完全没有理我。她不动如山,眼也不抬、嘴也不张。

后座一片静默。我连续问了三次,都得到一样的结果。空气似乎凝结,连坐在旁边的朋友小孩,都尴尬地盯着我和女儿,一副准备“看你们什么时候会吵起来”的表情。所有人都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故意不回答我善意的询问?然而,她仍然低头看着她的脚、不理不睬。

我被浇了一头冷水,心里当然十分不悦,于是我回头坐好,无奈地耸耸肩说:“好吧!既然你不想理会我的关心跟问候,那就算了。妈妈不会再问了。不过我要告诉你,装作没听到这种行为,十分不礼貌,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女儿听到我语气不悦,才不情愿地抬起头来:“我刚刚在看我脚上的伤口,没听到你说话嘛!”

我本来已经不太高兴,一听这句话更是火冒三丈!这明明是一个烂借口,因为刚刚车上再安静不过,依照我三次说话的音量,除非是个聋子,否则绝对不可能“没听见”。

于是,我勉强压抑心头怒气:“好吧!算你没听见好了。但是等一下你如果跟我讲话我没回答,也是因为我‘不小心没听见’哦!”

女儿听出我话中有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味明显,知道我接下来可能会整个晚上都不理她,于是当场大哭起来:“好啦!对不起啦!下次你跟我讲话时,我不会不理你了!”

被教训后,女儿“强行索吻”求证我还爱她

我正准备要晓以大义时,刚好车子已到目的地,于是我便先下车。女儿立刻靠过来,伸手握住我:“妈妈!牵我!”

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不高兴,不过我一向秉持的处罚原则就是,孩子已主动道歉认错,我便要立刻“既往不咎”,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破坏接下来的气氛。于是,我牵着她往餐厅走去。不料,就在这时,女儿竟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拉住我,一边哭一边说:“你‘牵’我!我要你‘牵’我!”

我觉得莫名其妙,一边走一边回答:“有啊!我已经‘牵’你了啊!”

没想到,女儿仍边哭边跺脚、停在路边口齿不清地喊:“不是,我要你‘牵’我!”

我简直是一头雾水。这时,旁边的朋友小孩见状便帮忙解释:“安安阿姨,桐桐是要你‘亲’她、不是‘牵’她啦!」

我低头一看,果然看到女儿一脸的眼泪鼻涕,却眼神坚定地把头仰得高高的,等着要我“亲”她。我被突如其来的“索吻“给弄傻了!看她那委屈、倔强又一脸坚持我亲她的表情,实在很好笑。于是,我虽然心里仍然有点生气,但还是顺从她意的弯下腰、在她那湿漉漉的圆脸上用力亲了一下。

关注孩子受罚后的“幼稚反击”

事后,女儿满脸眼泪、却仍然‘倔强索吻’的这件事,一直停留在我脑里。

直到那天录完节目,我才恍然大悟,女儿当时的索吻,便是一个典型的“被责骂时,依然要确定妈妈还是爱我”的证明。她想要知道,我在盛怒之下,是否依然爱她?因此,她用“妈妈愿不愿意亲我”这个办法验证。

在她小小的心里,一定是这样想的:如果妈妈亲了我,那么表示妈妈虽然生气,但仍然爱我。若是妈妈不肯亲我,那么她一定是因为我做了不好的事,所以不爱我了!想当然尔,这样的拒绝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她小小的脑袋可能会因此而觉得,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女儿性子憨直,是个有话直说的小孩,虽然她已经九岁,仍然会用这样有点“幼稚”的方式验证妈妈的爱。有些孩子不若她直接、憨厚,可能会用其他较为转折的方式去验证。这时,妈妈的态度就很重要了!你是否接收到孩子想要确认你的爱的讯息、然后做出爱的保证?让你的责罚后面,充满着他感觉得到的爱?

孩子一条清晰的界线

回想我的童年,在接受父母严厉管教的同时,我也接受到他们付出的爱。妈妈虽然凶,但是很喜欢跟我聊天、开玩笑,爸爸虽然对我的功课要求严厉,但他经常带我出游、每天睡前读故事给我听。在受到严厉要求的同时,我仍然拥有双亲很多的爱。因此,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

还记得一次我做作业不认真,爸爸气得拿小竹条鞭了下地板,不小心甩到了我的耳后,当时还出了血呢。结果当天夜里,爸爸一连起来好几次,看看我睡觉时有没有压到耳朵的伤口。虽然我装睡不理他,但是我心中却已经接收爸爸的歉意。

我想,让孩子感受到“爱”,这的确是管教上很重要的一点。孩子不能够只有严厉的管教,而没有温暖的怀抱。孩子需要双亲清楚竖立的界线,也需要双亲柔软贴心的体谅。爱与管教,必须是并行的。这样的孩子,才能体会什么是“爱的管教”呀!

亲子教育:孩子为什么总要别人帮忙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令我们头疼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首先要看的是否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是否是我们自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Q:“老师你好,我家宝宝做什么都要其他人帮忙,不给帮忙就说不会。做什么事都不让说,一说就撒泼,该如何是好?”

A:一般来说,总是要别人帮忙,不帮就说不会的.原因一般会有以下几个:

1、包办过多,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能力的锻炼,所以,孩子遇到困难时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就需要寻求帮助。

2、大人要求比较多,或者大人比较急躁,老是说:“宝宝,不对,不是那样做的,是这样的,你看妈妈来做”或者老是催促:“宝宝,快点,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个都不会”........打消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索性就不做了,不敢做了,怕做错了,还是大人帮忙做比较保险。不用被批评。

如果以上2种都不是,那么说明孩子只是阶段性的需要,孩子可能上了中班,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心理上觉得不是很安全,需要请大人帮助的方式来寻求支持,如果是这样的话,尽量满足孩子孩子需要什么帮助就给他什么帮助,即使是上厕所陪,也尽量满足他,因为孩子在用行动告诉家长,我需要被关注,我需要大人的支持,他用行动的支持来表达大人对自己心理的支持!

这种阶段性的情况也不会一直都有,满足几个月后,孩子心理得到支持和安全的力量,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是第1、2种情况,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不包办,多鼓励,少催促,少在孩子面前逞能,多在孩子面前示弱。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 篇6

一、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孩子渐渐地成长,他们开始对家的主人感和责任感都是模糊不清的,要从无意思的状态上升到有意识的状态,这就是当下父母亲要做的事情。家长们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让孩子多家参与家务劳动,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家长也应该合理地采用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收到大家重视的时候,就会对主人和责任感也开始产生了新的认识,从而认为自己应该为家里最一些事情。

二、公开家务的安排。

每个家庭的家务活可以有序的安排,让孩子知道每天要做些什么,当然在安排之前可以和孩子进行商量,在落实到细节上,让孩子知道做家务的分配是母亲做的比较多,让小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会主动替母亲做更多的家务,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艰辛与付出。

三、对孩子劳动给予积极反馈。

大多数的小孩都是需要表现的,当家长吩咐小孩子做的事情,在第一时间完成之后,父母也应该给予积极的奖励与表演,这样一来能够让小孩认为自己的劳动有了更多的收获,心里边存在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以为也会更加积极地做家务。

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劳动精神?以上的所有介绍,都是从家务活为出发点,专家说无论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都应将自己的要求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只有小孩子,有了自觉做家务的动力,才会懂得享受劳动的乐趣,对劳动产生乐趣,便不再认为所做的劳动是一件辛苦的事。小孩子培养了良好的习惯,长大之后也会自动维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不是为了其他某个目的才去做的。

四、有关批评孩子的技巧

1、有的家长[微博]批评孩子时唠唠叼叼说个不停,却说不到要点上,尽说一些废话和孩子反感的话,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于是索性左耳进右耳出。所以批评的话不在多,要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2、不要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如不要因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给孩子下结论说孩子笨。因为孩子爱睡懒觉就说孩子懒。

3、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不要在公共场合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留面子。批评最好在只有两个人的时候进行。

4、父母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要一致,如果父母的看法都不能统一,孩子就更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5、不要翻旧帐,不要因为孩子这次的错误而把孩子过去的所有错事重新数落一遍,这样会让孩子反感,觉得自己只要犯了错误,就永远无法摆脱,既然摆不脱,改又有何用。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 篇7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而如今的幼儿缺乏劳动意识.是何原因?主要还是家长造成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惯,爷爷奶奶疼.孩子一切都有家长包办,生怕有什么闪失.渐渐的家长却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不会关心别人,越来越懒散.自理能力差。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呢?家长要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尽量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要培养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家长在培养孩子劳动习惯和兴趣时要注意方法方式。

一.以游戏或儿歌形式引发孩子做家务的兴趣。

比如说,孩子洗手帕,可以边洗边和孩子一起念儿歌:“洗衣粉,泡泡多,我洗手绢唱着歌。唱着歌,慢慢搓,搓开一盆花朵朵。爸爸笑,奶奶乐,大家齐声称赞我。”这样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洗手帕这个劳动。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劳动过程变为游戏的形式,这样幼儿不会将家务当做一种负担,而产生厌烦情绪。

二.在培养孩子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长要多鼓励和表扬孩子

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表扬孩子愿意做事情,并进行正面提醒,比如说:“你真能干,如果这个地方再这样做就更好了。”我们还可以奖励孩子,告诉孩子做一件家务事可以得一个小红花,若干个小红花可以换一个孩子想要的东西,让幼儿劳动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持之以恒的毅力。

对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必须让他自己来完成,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家长可以在家制订一份值日表,把每人每天该做的家务事画出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他应该做的。1岁半的幼儿可以为自己拿尿布,从地上捡起小东西。2岁的孩子可以自己收拾玩具。3岁的孩子可以擦掉家具上的灰尘,起床时叠好小被子。4岁幼儿可以收拾图书。5岁幼儿能整理床铺。6岁幼儿可以清扫房间,折叠一般衣服等。

家长在培养孩子劳动兴趣和习惯时,要注意有耐心,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孩子劳动产生厌恶反感。劳动能使幼儿的自理能力提高,能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锻炼幼儿手脑并用,劳动更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体现。家长要让幼儿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 篇8

“五四”期间,公司青年团员们主动参加公司组织团员入社区义务劳动的活动。为期两天,地点是我公司用热用户:紫欣园与国华经典小区。当然这也是我入公司以来第一次参加的入社区内义务劳动

公司团员都充分发挥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当天室外温度接近30度的情况下,完成了对紫欣园和国华经典小区内生活垃圾的拾捡,以及发放用热手册,对用户进行用热宣传和满意度调查,同时对用户解释热计量及外墙保温等公司正在进行的项目。大家带着团徽,竖起青年团员入社区的旗帜,许多用户走上前来询问热费等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供热问题,团员耐心的为他们一一讲解。虽然天气有些炎热,但参加活动的热情不减,有付出就有收获,这次活动,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的宠爱,使我们对劳动的概念了解肤浅。这次的义务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努力做一个爱劳动、愿奉献的人。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 篇9

一、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意识

要让孩子明白,参加扫地、洗菜、擦桌子、分碗、分筷子等家务劳动是他的义务,而不是帮别人干活,这样孩子干家务活时,就会心甘情愿,而不讨价还价了。最好不要以贿赂的手段利诱孩子,否则,得不到“实惠”孩子就更不愿意干了。

许多父母在孩子小时不舍得让他参与家务,觉得等孩子大了就会自觉来帮忙,结果发现孩子越大越不懂事,理解不了父母的辛苦。如果让孩子从幼儿期就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他们会习惯的自然地愉快地参加,而且没有辛苦的感觉,更不会认为是额外负担。

二、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兴趣

首先,成人要成为孩子热爱家务劳动的榜样。平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家务的烦和累。

其次,让孩子模仿成人做家务。当孩子对家务劳动好奇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些家务活。这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引导孩子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例如:打扫房间时也给孩子准备一块抹布等。

最后,让孩子体会劳动的快乐。当孩子完成一件家务时,家长一定给予肯定,或在众人面前表扬孩子孩子会大受鼓舞,更加愿意参加劳动

三、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孩子进行经常的家务劳动

首先,应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征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例如:三四岁的孩子学习饭前摆放餐具、洗手绢、整理图书玩具等;五六岁的孩子学习叠被褥、洗碗、收拾饭桌、扫地等。

其次,在习惯的养成中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孩子刚开始学做家务时会慢一些,有时甚至会“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了。而要耐心给孩子做正确示范,鼓励孩子坚持劳动

总之,力所能及的劳动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的一门必修课。关系到孩子一生的自立生活,因此,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的参与并热爱劳动

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 篇10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然而许多孩子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们帮孩子做好,但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弊端,劳动教育也是要关注的,专家建议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培养孩子勤动手、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劳动引导孩子学会生存。具体的解说情况下面分享的教育思考。

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些家长甘愿当“后勤部长”甚至越俎代庖:洗衣做饭、购买文具、开车往返于课外补习班的路上……于是,许多孩子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偏颇。

课业成绩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相对而言,引导孩子学会生存、更好地生活才是教育更重要的功能,因此,培养孩子勤动手的习惯、爱劳动的态度不容忽视。

从小处说,劳动可以积累生活常识,掌握生存技能,避免眼高手低,感受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喜悦,益于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从大处看,劳动能够体验创造财富的艰辛与不易,帮助孩子认识社会不只在书本里、更在现实中,劳动有助于躬身修行、习无字之书。劳动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是用身体丈量世界的手段,也是创业创新的基础。

劳动教育的机会比比皆是,家庭、学校、社会都是重要的舞台。在家里,孩子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同时,还要让孩子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力戒家长包办。父母们应该多给孩子讲积极参与集体劳动的意义,鼓励他们在学校对班级、学校的事情多投入、作表率。社会更是实践的大课堂,孩子们对身边、社区的普通劳动者要多一分理解和尊重,还要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所以,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培养孩子勤动手、爱劳动的习惯,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家长对孩子劳动后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  劳动  劳动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心得

 综合实践活动心得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推荐度:综合实践活动报告推荐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推荐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推荐度:综合实践活动报告推荐度:相关推荐综合实践活动心得500字(通...(展开)

心得

 敬老院三下乡心得体会

三下乡心得体会推荐度:三下乡心得体会推荐度:三下乡的心得体会推荐度:三下乡心得体会推荐度:三下乡心得体会推荐度:相关推荐敬老院三下乡心得体会5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展开)

心得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推荐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推荐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推荐度:乡村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推荐度:教师骨干培训心得体会推荐度:相关推荐【必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