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计算能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小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小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的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要注意发展小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小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小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觉得非常简单的知识小学生学起来却感到很困难,总是没能达到老师自己想要的效果。

出现这种原因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小学生对所学运算定律概念模糊不清

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而掌握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1、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易混淆

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而在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非常相似,所以导致学生很容易混淆。如:25×7×4时,小学生总是把它当成分配律来计算,变成25×7+25×4或者25×7×25×4,不能理解概念。结合律的概念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对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在做题目时,老是出现错误。尤其乘法分配律是一个特别难理解的一个定律,比较抽象,而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一个过渡时期,因此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总是会忘了后一个数也要和那个数相乘。如:(125+8)×4,他们总是会变成125×4+8。并且特别容易把它与乘法结合律混淆,所以导致教学比较的难。

2、运算中添括号与去括号时,运算符号的改变与不改变分辨不清

如讲括号的作用时,难点是添括号、去括号时括号里边运算符号的变化规律。如:15-4-2=15-(4+2)与20÷4÷5=20÷(4+5),但是很多学生觉得因15+4+2=15+(4+2),所以应该15-4-2=15-(4+2),因为20×4×5=20×(4×5),所以应该20÷4÷5=20÷(4÷5)。这就需要让小学生在充分的计算实践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应该怎样变化,并且知道为什么?因为定律是建立在法则的基础上的。加不加括号,用不用运算定律,最后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条原则是不变的。只有小学生在熟练应用运算定律、括号后,积累了大量计算经验(如:4×25=100)的基础上再教简算才会显的自然、简单。简算是有效利用运算定律,括号使计算变的简单的一种计算技能,有时可直接口算,而不会改变计算结果,运用简算可提高计算速度。简算不单是在做简算题时才用,是可以随时使用的,这一点也应让小学生清楚。

3、运用乘法分配律逆运算易出错

为了计算简便,要灵活运用定律,而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却是一个难点,小学生难以理解。如计算3.4×0.125+4×0.125,本来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可是小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3.4+4.6)×0.125×0.125或者是直接计算,不会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但是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快,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出一些不同等级的题目,可进一步深化,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让学得快的同学拓展思维依次出示:1.25×0.34+4.6+0.125和3.4÷8+4.6×0.125这样,就不会让学得快的学生觉得无聊。还有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二)前后知识的相互干扰对小学生的影响

学生都认为:我知道按顺序做是比较方便的,但这样就没有运用运算定律,就不是简便计算!也有的小学生:“我根本没仔细看过题目,因为是简便计算嘛,所以拿上来就运用运算定律。”这种错误是由于小学生不正确的简便意识所造成的,他们认为:简便计算一定要运用运算定律,否则就不是简便计算!

由于不看题,本来直接算括号时,算式会更加的简便,但是有些小学生却认为要用运算定律,式子才会简便。因此利用乘法的分配率,虽然最终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导致算式多走了弯路,反而不简便了。

(三)题目本身的数字特征对小学生的干扰

我们在学习简便计算的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凑整思想”。“凑整”就是利用运算定律凑成整十整百,从而达到使计算简便的效果。但“凑整”必须建立在正确并熟练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地追求“凑整”,一看到可以合成起来凑成整十整百的,就不顾算式的特性,强制性的“凑整”,变成了为“凑整”而“凑整”,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有些题,由于受数字的干扰,小学生容易出现违背运算法则的思想错误,盲目追求“凑整”。

(四)小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欠缺

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算定律教学这一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安排的课时较短,内容既少又简单,题也典型,教材只是告诉你教什么内容,并提供范例,发挥都在于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一步一步的来,一条一条的说明。所以,在上课时,检查教学效果发现小学生都掌握的不错,都会运用,可是一到他们自己课外去做时,就不会运用了,因为在前面他们学习了四则运算,从而形成了思维定势,一下子比较难改变过来,还停留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在上课时,由于老师一直在强调所以才会运用,而到了课后没有人跟他们说,就不知道怎么使用了。如:56×37+56×63,他们只会按照以前所学的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去计算,不知道使用简便计算,灵活的运用到课堂中来。小学生很难转变所学的知识,所以导致在教学时比较困难。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习。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习,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学运用结构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拓展练习。包括两个小题。(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的计算,还要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何老师这节课正是在学生掌握了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我觉得这节课有一大特点:就是实。

“实”体现在:

1、课前复习扎实有效。因为数学课的课前复习很重要,它可以为新课做充分的铺垫与衔接,把前面零散的认知集中一点,便于学生在新课中类比活应用。

2、课中首先将所有运算法则一一复习,再在复习过后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印象。

3、课堂中的学生自主学习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汇报,通过自己与别人的进行对比,达到互相补足,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

不足之处在于:

1、教师对于“班班通”的运用不是很熟悉;

2、我感觉教师出示的"计算题的计算量相对有点大;

3、教师对于后面习题的讲解不够细致。

改进建议:

在此,我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建议:

1、我觉得教师在计算题讲解过程中,可以出示计算过程;

2、可以适当的减少计算题的题目,让所有学生能完成练习。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这两个运算律,初步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运算,得出课题,让学生由课题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设计使教学活动的探究性更浓一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留下了创新的空间 。

二、新授环节,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让学生结合相关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都能准确提出问题,这为接下来探索规律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环节,我进行了创新处理,让学生开放思维,尽情提出问题,并将本节课探究活动必要的三个问题同步呈现出来,同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同步通过口算揭示等式,为下面的探究运算律做好有效的铺垫,促进后面探究活动更加紧凑流畅。在首次探索运算律,学生还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设计中,加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按照“猜想——验证——总结”的模式深入探究规律,为今后探索数学规律,起到方法上的导向作用

三、在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这一环节,我在初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特点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合作组中自主探索第二个规律,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规律,学以致用。

四、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上完这节课的心里感受。学生对哦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两个定律,也会运用,效果还可以。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5

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不仅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同上我还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

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且也让我懂得的教是为学服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6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复习》教学反思经过思考的课堂,老师游刃有余,学生思维得到拓展。不同的学生都有所进步。

1、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且本身就是一节复习课。所以凡是学生能说清的,我绝不添言;学生说不清的,练着说;还说不明白,优秀学生引领。

2、把教学目的给孩子,把学习方案给孩子。放手让学生自主复习运算定律,并小组同学互说定义和字母表达式,并思考如何把定律和性质进行分类合理。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异。两种分类方法说的头头是道。思路清晰:可以根据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分类:加法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乘法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有除法的运算性质。

还可以根据运算符号变换分类: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给学生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3、在乘法分配律的汇报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受阻,一方面原因是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实效性还有所欠缺,只挑选容易的定律进行交流,自主复习内容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此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也是本节课复习的重难点所在,后面习题针对此项进行了重点复习,进行了补充。

4、我认为本节课,基础练习题目全面,有口答,有分析判断,有应用题目动笔,拓展训练能够从出题者的思维角度自主发散思维,总结简便运算的规律。使简便运算更加活学活用。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7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师生平等的对话,互相尊重,让学生的真实想法得以充分的暴露,最大程度的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擦出思维的火花。

正如我在教学《加法结合律》一课时,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我都加以重视,给学生们自主和张扬个性的机会,让真实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演绎着学生们的异常的精彩!

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定律解决问题了,我开始让学生们看书质疑。这时,一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a+b)+c=a+(b+c)等号左边(a+b)+c可以写成a+b+c,本来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号的。”这一席话马上引起了全班的赞同:“对呀,自左到右算a+b就行了!”教了这些年学时时提醒学生记住定律的字母表达式,还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对书上的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提出异议的。新课改赋予了学生们更多挑战权威的勇气,给予学生们更多创造、思考的灵气。那么我一定要更加关注课堂的这种动态的形成,让学生占有主体学习地位,让我的课堂更富有生命的活力。所以我已经学会了灵活机智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再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我赶紧反问到。生:“a+b+c=a+(b+c)还可以a+b+c=a+(b+c)=b+(a+c)。”我不禁佩服这个学生的精彩发言了。“这样一来,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换律!”同学异口同声。“怎样用文字表述呢?”“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先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说的多好啊,不是象书上说的“前两个”,也不是“后两个”,而是不管先加哪两个都行。“我还觉得不止三个数,更多也可以,几个数相加,先把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很好!大家很有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头脑。”我赶紧给学生们以鼓励,让他们沉浸在充满成就感的快乐之中……

是啊,当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一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已经不是我们教师能够在备课方案的预先设计中能够把握在手了。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动态地生成学习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真实性的精彩。随后,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的学习中,学生们都学会了安自己的意愿和思考总结自己的定律。象除了书上的(a+b)×c=a×c+b×c,还总结出(a-b)×c=a×c-b×c和a×c+b×c+c=(a+b+1)×c、a×c-b×c-c=(a-b-1)×c等等。由此看来,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们的想法,放飞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将会欣赏到学生们演绎的缤纷精彩!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8

小学阶段的数学总复习,我本着每天复习内容少而精的原则,把所要复习的内容理解透掌握好。

本课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1)复习运算定律,(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在复习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总复习时不能满足于掌握常见的五个运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我改变以往的做法,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让学生自己自编或搜集简便运算的题目。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看我编的题目能不能选上。学生在编题和选题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复习的过程。学生出的题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精选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面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2)关注了学生易错的题目。

(3)关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

最后还找了一些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题目供学生判断和一些思维拓展题供学生计算,让学生以竞赛、限时做题看谁做得又多又对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计算题枯燥无味,学生在测试中,如果做的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加分或加星等。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也很好。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主要学习小数的简便计算,简便计算的依据是根据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得来的。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优生来说,还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对于学困生来说,有比较大的难度。

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优秀的小组长担任小老师点对点的辅导学困生,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使优秀学生和学困生都有进步。这是非常好的。

在学习过程中,乘法的分配律则明显是学生的难点,部分学生无法举一反三。如4.8×9.9,2.7×99+2.7这些稍有变化的简算题错误率较高。在以后的复习课中,要重点复习乘法分配律的灵活应用。

在小结时,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有限,主要是因为平时训练不够,学生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但却不能用语言概括这些数学活动,这需要以后的课堂中长期的引导。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0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教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初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本节课,我利用三代导学案进行教学,让学生依据自学导读单在前一天晚上自学本节课的内容,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表达方法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们就直接同桌交流自学导读单内容,老师只巡视,不讲评。在交流完自学导读单之后,我们就开始完成分层训练的第一题,这道题是根据已知的等式,写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及字母表示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所以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书。其实分层训练第一题的处理,承载着教学新知的任务,只不过这个新知学生已经提前预习了,课堂上只是一个学生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分层训练的第二题,是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填空,对运算定律起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分层训练的第三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到这种题,所以就安排学生先做第一题,并让两个学生演板,一个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不简便,另一个学生是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因为后两个数正好能凑成整百的数。这样,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哪一种方法简便,并且知道了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放在一起相加。接着,让学生完成后两道题,这时,应该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我看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发现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通过今天的作业来看,今天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加强练习,不断提高运算的能力。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交流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还不能做到完成后就自觉交流。全班的交流也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而不是每道题都交流,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对重难点的内容加以练习和点拨。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找出算式中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课堂上应该把这个方法告诉学生,比如看两个数个位上的数能否凑成整十数。还有学生的做题格式,还需老师的示范。

总之,本节课看似流程齐全,学生活动积极,但是细节处理还不够得当,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1

因为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堂构建模式要求的问题“质疑---自解----建构”这一教学模式和10+30,3+1的教学 操作模块,。我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探究学习作为最最基本的目标,这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亲历探索过程,是 否真正理解数学、是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我紧紧抓住“推广”两个字进行教学,精心设计了“四巧”即“巧”引入,“巧”探究, “巧”应用,“巧”巩固。课堂上,我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而是巧妙地点拨、引导。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学生参与的是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不是模仿书本或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来进行学习,而是自己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这样他们对所学的知识点就 记得快,记得牢,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了创造潜能。

没有完美,本课教学完成后的发现不足之一是将定律迁移的过程有些生硬不是那么完美,其二是在验证过程似乎有些单一没有说服力。于是我决定对这两方面进行改进。进行第二次设计。

将25×95×4 125×( 17×8) 17×25+83×25 直接演变为:2.5×95×0.4 1.25×(17×8) 17×0.25+83×0.25

四道算式直接加上小数点问学生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学生质会质疑,这样更顺利的迁移到小数计算当中。解疑过程让学生每人举一例乘法交换律, 全班六十余人会有六十多种结果但都可以验证小数同样适用。教师还鼓励有新发现的学生。(其实不会有)。另外几种定律也是采取小组先交流再全班汇报。这样一 来突出了验证过程增强了广度。有利于学生掌握用运用。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2

满校园都洋溢着愚人节的气氛,权且满足了学生这兴奋的心情吧!

到今天为止,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就算是告一段落了。从昨天的测试来看,大部分孩子们对于基础的简便运算题已经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算了,但是情况也不能太乐观,这期间还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对于变形后的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例如昨天的一道考题:777*9+111*37。题目中已经提示要将777转化为111*7了,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还是不开阔,想不出下一步该怎么算。今天用最后一节课对于整个单元进行了一个回顾与整理,顺便将昨天的题作为一个重点题目讲了一下,从孩子们的反应中看得出来,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这种先变型后计算的方法了,但那几个学困生仍然是无从下手。

这节课设计的亮点就是先给学生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再让学生仿照例题做“模拟训练”。收效还不错,讲解的时候提醒孩子们该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怎样通过转化能将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变成可以进行口算的例子。孩子们在真正的理解了运算定律之后才着手练习,因此,正确率就相应的跟着提上来了,今后的练习课,当然是跟计算有关的练习还可以继续采取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知识要点,从而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为今后学习的方法。

然而,课总是不那么十全十美,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没有能够将这种检查的工作贯穿整节课,课上肯定仍然有“浑水摸鱼”的孩子,看表情是已经听的很明白、很清晰了,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出问题了,比如说讲完第一个例子之后,随之就出了一个模拟训练题:666*9+222*73这个题,有5名同学居然又要将666和222都要转化成111再进行简便运算了,殊不知本题就是要将加号两边的算式变出相同的因数来就可以了,孩子们却在大费周章的进行“照猫画虎”!哎!还是在学习的举一反三和逐类旁通方面没有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引导啊!

这个单元到此就结束了,不可以再花太长的时间练习了,否则后面的课就要出问题了。但是可以讲深化练习放在自习课的时间去开展,定要将简便运算的方法渗透给每一位力求上进的孩子们!让简便运算不再是个解不开的谜藏在孩子们中间。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充分备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为大家奉献了一节实效又实用的课堂。教师能根据旧知与新知的结合点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教学中,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抽象出异同。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在总结时不能简单说说收获,可以提一个思维拓展的问题。如:学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还会想到什么呢?学生猜测后思绪会飞扬起来,甚至会问老师,亲自动手实践。只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4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104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习题,学习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过程,并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1、教学时,我创设了春季运动会的情景,通过有激励性的四项技能竞赛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2、我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求选手总成绩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一道不能简便计算的数据,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3、练习设计层次性。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

4、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如本课教学内容有数字的特殊性,如何根据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性、有效性、真实性的最佳的教学情境;计算课应怎样驾驭课堂既体现自主学习,又不枯燥乏味;在独立探索中有困难的学生应怎样及时引导和帮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是我本节课的目的。教海无涯,又因本人水平有限,本课堂教学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点迷津,多多指正。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5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需要改进之处:

①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情境导入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出现4×(2+3) 4×2+4×3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4×2×2+4这样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合理的评价。再比如:孩子们在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有一个孩子说到她是想到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加法,所以断定也能推广到乘法。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够。以上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②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育教学上,在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让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运算  运算词条  定律  定律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