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推荐度:

《认识线段》说课稿

推荐度:

圆的认识说课稿

推荐度:

《负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本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基础。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本教学内容特点,以及二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喜欢生动活泼的建构,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来确定以下目标:

①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然情境中亲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观察并与同伴交流、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

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结合二年级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我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直观演示认识1厘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体现出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结合本课目标,我以“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运用”为教学设计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1、动手操作,合作研究;

2、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3、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4、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课堂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动手操作合作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步骤:

1、提出问题: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

2、小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学具来测量。

3、引导观察,发现数据,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

4、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5、再次质疑如果测量桌子的长度,用一个个小方块去摆,方便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6、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象,抽象思维还未形成。因此从生活实际引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该知识的理解。落实了第一个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或实测。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训练技能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

第一个活动:先是让学生感受1厘米

在这个活动中,我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接着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最后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概是1厘米。通过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学生亲自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厘米的认识。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从而掌握本节课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教学重点,从而突破难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这一教学难点。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个活动是认识尺,我通过: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

2、引导学生用尺测量小方块的边长是几厘米?来认识的。从而为掌握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技能作准备。

(4)认识更多的.厘米。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接着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认识2厘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对厘米的理解,培养学生大胆说,从0—2是2厘米,或是1—3是2厘米等等。

为了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个性我紧接着设计了第四个活动认识更多的厘米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厘米和小组成员交流。

有了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了更好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我设置的第三个环节练习巩固,实践运用。在这个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在测量中出现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我先设置了第一个练习:判断量法的对错。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下一步正确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教学用书和《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的第二个练习是估一估,量一量彩带、铅笔和数学书的短边的长度。(提醒学生先不要量,估计好了,再用尺量一量)并和同伴说说你的估计结果怎样?你是怎样量的?最后得出正确测量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然后把物体贴紧尺子,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上的数是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

为了训练学生的测量能力,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我设计的第三个练习是:量一量生活中的实物:请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身边物体量一量,还可以和合作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课堂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升华认识。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还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分页标题#e#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上册  上册词条  厘米  厘米词条  认识  认识词条  年级  年级词条  
说课稿说课稿

 高中数学说课稿

高中数学的说课稿推荐度:高中数学说课稿推荐度:高中数学说课稿推荐度:高中数学说课稿推荐度:相关推荐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集合10篇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展开)

说课稿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高中数学的说课稿推荐度:初中数学说课稿推荐度: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度:高中数学说课稿推荐度:高中数学说课稿推荐度:相关推荐【精品】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作为一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