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生命科学教案

生命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生命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叙述25亿年前至今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的图片,了解地球初始的模样以及在25亿年前至今地球发生的变化。通过米勒模拟实验,认识生命诞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设和其他假设,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并使学生以辨证唯物的眼光看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对“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随着课程的深入,同学也初步形成了科学宇宙观。但是现阶段同学们还是存在着“地球的初始是怎么样的?”、“恐龙为何会从地球上消失”和“生命是怎么样诞生的?”等问题。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已十分活跃,有利于开展《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这一课程。

重点难点

1、地球及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程

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回顾】“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主要内容

太阳以及太阳系中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来自宇宙中同一星云,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而逐渐形成的。星云不停地旋转,使中心部分聚集收缩,成为原始太阳。星云周围的气体尘埃物质逐渐聚集成为太阳系中的大大小小的行星。

活动2【讲授】一、地球的演化

【讨论】我们知道地球距今已有46亿年,46亿年前地球刚诞生时,它的模样和现在一样吗?根据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你能想象地球诞生时得“模样”吗?

【引导】 我们可以想象,组成地球的星云物质在收缩聚集中也跟太阳一样,产生着高温,由于地球起初内核还没有完全成形,所以到处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变化,处于一个熔融状态。

【总结】起初地球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提问】既然地球起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那我们现在的陆地又是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比较下p12页最下面的两幅图片。并且思考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又是如何形成的?

【总结】46亿——26亿年前,岩浆慢慢的收缩冷却凝固,固态地壳逐渐的形成;此间,高温岩浆不断的喷发释放出来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构成了非常稀薄的原始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凝结成水滴降到地表,汇流成原始海洋,从此地球进入了海洋时代。

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温度下降使岩浆凝固——形成固态地壳;

岩浆喷发释放的气体——形成原始大气;

温度下降使水气凝结——形成原始海洋。(38亿)

【讲述】从地壳形成到现在大陆的形成,地球有经历了那些呢,让我们回到25亿年,看看那时候的地球是怎么样的。25~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气气,大气中氧气含量逐渐增多。6亿~2.5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2.5~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0.7亿前年至今,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

【归纳、总结】

时期/距今 地壳 植物 动物 25亿年~6亿年元古代 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 藻类植物 6亿年~2.5亿年古生代 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 裸蕨类植物 昆虫

鱼类

两栖类 2.5亿年~0.7亿年中生代 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裸子植物 爬行类 距今0.7亿年新生代 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 被子植物 鸟类

哺乳类动物

【讨论】根据表哥你能推测恐龙出现在什么时候么?【阅读】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活动3【讲授】二、生命的诞生

【讲述】小时候,常有同学问我“人从何而来?”,我会说是猩猩演变而来的,“那么猩猩又是从何而来呢?”我就吱吱唔唔答不上来了。

那究竟原始的生命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原始生命在距今38亿年前在海洋中诞生。那时候的场景是怎么样的呢?【讲述】科学家米勒模拟了38亿年前地球的状态,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实验的。

实验条件:

1.原始大气:CH4、NH3、H2O、H2、H2S、HCN、CO、CO2 (真空泵抽成真空后充入,模拟原始大气)

2.能量:闪电、紫外线、宇宙射线(主要是闪电、电极产生的电火花,模拟自然界的闪电现象)

3.场所:原始海洋(沸水和冷凝后的水,模拟原始海洋)

实验过程:模拟原始大气用真空泵抽成真空后充入,再把水煮沸,使水蒸气驱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然后电极产生火花放电七天,最后在冷凝管冷却后的产物沉淀在最低处。

米勒发现了沉淀物中含有氨基酸、有机酸、尿素等有机物。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阅读】其他学说

宇宙胚种说:宇宙胚种说则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来自宇宙,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撞的彗星之一带着一个生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其留在了刚刚诞生的地球之上,从而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澳大利亚的一颗陨石中发现了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

【扩展】

如果把地球“有生以来”作为24小时,那么地球在0时诞生,6时以后才在海水中出现最原始的细胞,21时以后海洋中出现三叶虫,22时45分开始有恐龙出现,23时20分哺乳动物出现,直到23时59分,才出现了最早的猿人。

生命科学教案2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 、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 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 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 略的问题。

提 高 与 发 展教 学 反 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 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 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生命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陈代谢的概念、了解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2、了解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3、了解内环境的概念、淋巴系统的结构、肺泡内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4、了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功能区、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

重点

难点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内环境、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等

教学过程:

1、生物的主要类群

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原核生物区别是细胞内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真核生物——————包括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

2、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作用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过程,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包括:同化作用————————将环境物质转变为自身的物质,蓄能同时进行,密切相关,使生物体不断自我更新

异化作用————————将自身的物质分解,并释放到环境中,放能

生物催化剂—————酶,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其的催化受温度和PH的影响

1、动物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2、植物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公式6CO2+6H2O—————C6H12O6+6O2 C6H12O6+O2—————6CO2+6H2O+能量

场所叶绿体活细胞

条件需要光,有光时才能进行与光无关,每时每刻都进行

物质变化无机物————有机物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变化光能—————化学能化学能———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热能

3、内环境的概念、淋巴系统的结构、肺泡内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其中淋巴系统(由淋巴管和淋巴结等淋巴器官组成)对内环境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血浆=====组织液======淋巴

血糖的浓度的调节:主要依靠胰岛素和肝脏的作用

胰岛素(由胰腺素的胰岛分泌)的作用:促进血糖合成糖元

加速血糖分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肝脏的功能:血糖======肝糖元

4、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肾小球和肾小囊)和肾小管(原尿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5、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功能区、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

6、被子植物的双受精、种子和果实的形成、动物的生殖方式

10、生物圈的演化、生物的进化历程和生物的适应性

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新陈代谢

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

内环境、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等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种子和果实的形成、动物的生殖方式

生命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实物投影 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 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板书:

附表:

名 称 蚱蜢 蚯蚓 ……

地 点 草丛 泥土 ……

发 现

生命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 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 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生命科学教案6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的科学课程,已经掌握了不少常见动物的特征,所以在本节中,让学生比较生命各不同特征,应该是有基础。对生物的每一个体的历史,较之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似乎更敏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总是不太容易接受生命“周期”,因为他们认为下一代不再是同样的生物。在“出生、发育、生长、成年、衰老、死亡”这个过程,学生又常常把“死亡”看作是历程中的一次事故而不是生物必然的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青蛙、蝗虫、蝴蝶的生命周期

2、了解变态发育的特点

3、说出昆虫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4、知道环境变化对动物寿命的影响

情感目标:渗透环境意识,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命周期是周而复始的过程

难点: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请同学一个月前在家里饲养一种小动物,并写好观察日记。

2、请同学回去收集各个时期的人的照片,照片可以是爷爷奶奶,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自己小时候各个阶段的照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CAI课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思路]

1、第一阶段:信息处理法。呈现各种素材,如图片、录相、录音等。学生通过信息的处理,找到相关的内容,形成自己的认知准备。

2、第二阶段:讨论归纳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总结归纳等方法建构学生的知识基础。

3、第三阶段:情感熏陶法。通过生活环境变化对动物寿命影响的各种事例,教师从中引导,渗透环境意识,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过程设计]

[课间活动]播放《真心英雄》

[导入新课]投影照片,自我介绍(猜猜这是谁?)

[讲授新课]

(一)人的生命周期

投影教师在不同时期的照片,请学生演一演教师老年期的模样。师生共同完成课本上的填图

(二)青蛙的生命周期

播放录象:树蟾的生殖过程

学生观看完录象后在课本上找到不同时期蛙的名称。

师生归纳青蛙的生命周期,共同完成课本上的填图。

学生比较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之处,完成表格。

教师指出:变态发育

学生活动:模仿青蛙的口气给小蝌蚪写信

[情景]:

在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幼体和成体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一只刚刚爬上陆地生活的小青蛙十分想念那些曾经和它一起玩耍,现仍在水中生活的小蝌蚪们,但因小青蛙忙于捉虫,没有时间写信。现在,请你代小青蛙写信给小蝌蚪,告诉它们:(1)从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它们别害怕;(2)小青蛙在陆地上的生活;(3)小青蛙很想念它们,希望它们快点长大,到陆地上来再和它一起玩。

交流学生的信,教师及时表扬。

(三)蝗虫的生命周期

教师投影蝗虫的知识,师生共同归纳出蝗虫的生命周期,并绘出蝗虫的生命周期图

(四)蝴蝶的生命周期

师:播放录象—蝴蝶的生长发育过程。

师生共同找出蝴蝶的生命周期中与蝗虫的不同之处,并一同绘制出蝴蝶的生命周期图

(五)总结动物的生命周期

学生讨论并归纳人、青蛙、蝗虫、蝴蝶的生命周期的共同特征,使学生了解生命周期具有周而复始的特点。

学生说说你所了解的寿命最长和最短的动物及人的寿命长短。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动物寿命的影响。(渗透环境意识)

[课堂作业]

1、下列情况中,生物的繁殖所不具有的功能是( )

A.使地球上的生命代代相传 B.使生物的种族得以延续

C.使生物体由小长大 D.使生物的个体数增多

2、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 、 、 和 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构成了 。 的生命运动使生命代代相传。

3、地球上的生物都有寿命,最终都会死亡。而它们可以通过产生新的个体来延续种族。如果一个生物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小,如大熊猫、白鳍豚等,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下列各组动物的发育都属于变态发育的是( )

A.鲫鱼、苍蝇 B.家蚕、蚊 C.青蛙、家兔 D.蜜蜂、家兔

5、现在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呈快速增长的势态,你认为主要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生命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卵生和胎生的"科学常识,并了解自己生命的生长过程。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增加爱妈妈的情感。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气球15个、图片:ppt、1——10月胎儿

视频:胎儿成长、剪脐带、受精卵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胎生与卵生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区分胎生与卵生

谈话:猫妈妈生的宝宝是什么?鸡妈妈生的是什么?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并出生的动物是胎生动物,妈妈生出蛋再孵化出来的是卵生动物。

2.谈话: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哪些动物的卵生的?我们人是什么动物?

二、了解自己的生命生长过程。

1.生命的形成

谈话:你是怎样生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呢?要待多久才生出来?观看“小威向前冲”视频

小结: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卵子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留在妈妈肚子里面叫子宫的地方。在这里面一天一天的长大,经历了九个月(280天)左右,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2.成长经历

谈话:你们还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的吗?吃什么?(观看视频:胎儿成长)(胎儿成长照片)了解成长每个阶段的情况。

小结:在妈妈肚子里的九个多月,随着宝宝的慢慢成长,妈妈的肚子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妈妈非常辛苦。

三、体验

每位幼儿肚子前绑一气球,听指令做各种动作,感受妈妈保护宝宝的艰难。

小结:你们是在妈妈辛苦的保护下出生的。回家后每位孩子都说一句爱妈妈的话

或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感谢妈妈的养育。

活动反思

1、教学内容的选择新颖。富有挑战性。性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很少有人尝试,因为进行性教育时既要如实相告。又不能太复杂:既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又要把一些具体细节很自然地延迟到孩子的未来生活中去了解,这个尺度较难把握。选择“奇妙的我”这一教育活动,是我们对自己教育实践的挑战。活动结束后,我们认为挑战较成功。因为通过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让他们掌握了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的最初浅的知识。

2、通过多种形式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敲门砖。我们首先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调动幼儿对异性同伴的观察兴趣。之后出示男孩和女孩的身体图片。将幼儿对身体器官的探索兴趣提到了最高点,从而自主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积极讨论,大胆发言。最后的图片判断题将幼儿的兴趣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保持到了活动结束。

3、教学环节清晰。本次活动严格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从找异性朋友人手,到讨论男孩女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到认识生殖器官,再到如何保护生殖器官。最后运用掌握的知识来判断是非。过程环环相扣,呈螺旋式上升。

4、教师的有效提问支持了幼儿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幼儿积极地去思考和主动地探索。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都设置了精炼的提问,以引导幼儿有效思考。例如:“男孩和女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男孩喜欢玩些什么?女孩喜欢玩些什么?”以及“男孩是怎么小便的?女孩呢?为什么?”“怎样保护自己的生殖器官?”一系列有层次性的提问,让幼儿很自然地去思考和学习。

5、引导幼儿多维度地思考问题。虽然是健康教育活动,但我们在活动中仍然注重培养幼儿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图片判断题中,有一幅图的答案打“√”和打“×”都可以。孩子们在讨论这道题目时开始有争论,有的说错,有的说对,我请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后,孩子们停止了争执,因为他们知道了对待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的答案。

生命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导入:

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阅读资料 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况 帮助学生代表准备发言,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指导学生推理、总结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 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 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

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 观察小实验和图片,推理想象 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 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生命科学教案9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

教师应利用好教材并适当补充,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生物,了解生物给予人类的启迪,了解生命科学最新成果及其应用、了解生命现象中的许多未解之谜……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概述生物学,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其生物学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图文分析,能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平时通过杂志、电视等途径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总结生命科学以及在人类生活、生产、医疗卫生、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关注生活、生产、社会中生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生活、生产、社会各领域中的生命科学。

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学生准备:略

六、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分组:选定小组长(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

2. 导入:欢迎同学们跨进生物学知识的宝库

3. 生物与生活: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原有的知识水平谈谈所了解的生物常识:(小组活动)

a. 我曾种过什么植物,管理上要注意什么?

b. 我曾养过什么动物,管理上要注意什么?

4. 引入生物学的概念

5. 生物与科学研究;

a. 启发学生去思考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所了解的生物知识

b. 讨论书本上的彩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6. 介绍生命科学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生命科学的热爱

1. 试管婴儿

2. 杂交水稻

3. 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技术

4. 转基因食品

7. 介绍生物学面领许多的难题,教育学生立志长大后投身生物学科学研究

【巩固】

强化本课堂教学的知识重点

【板书】略

生命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 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生命科学教案11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家用电器、交通工具、植物、动物(每组幼儿一套),再增加一套大的操作材料。

幼儿记录用的表格人手一份(记录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记号笔人手一支。

字卡:有生命的、无生命的。

白纸两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幼儿了解生命的含义。

能够区分生活中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体。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起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好多物体的卡片,请你们按它们的特征分类。"(请3--4位幼儿到前面进行操作)。

(2)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分类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分类情况,并说出自己是按照物体的什么特征进行分类的。重点:按照家用电器、交通工具、植物、动物这四个类别进行分类。

2、引导幼儿理解什么是有生命的、什么是无生命的。

(1)引导幼儿说出植物的特征,并用幼儿认为合适的标记记录下来。(植物能够长大、会呼吸、能够繁殖后代、需要喝水、需要营养……)

(2)引导幼儿说出动物的特征,并用幼儿认为合适的标记记录下来。(动物能够长大、会呼吸、能够繁殖后代、会运动、需要喝水、需要营养……)

(3)引导幼儿找出植物和动物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像植物和动物一样,能够长大、会呼吸、需要营养、会运动、能够繁殖后代的物体,我们叫他有生命的物体。(出示字卡"有生命的")

(4)引导幼儿发现家用电器、交通工具是没有生命的。

教师小结:像家用电器、交通工具一样不能长大、不会呼吸、不会繁殖后代的物体,我们叫它无生命的物体。(出示字卡"无生命的")

3、引导幼儿发现我们周围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体。

师:"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物体,请你找一找哪些物体是有生命的,哪些物体是没有生命的,好吗?"请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到户外找找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体,并用记号笔把它们记录下来。

生命科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能区分生命物和非生命物,初步理解生命的概念。

2、教育幼儿要珍惜生命、爱惜生命

3、培养幼儿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种小动物、植物、录像、课件、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研究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哪些东西有生命?你是怎样想这个问题的?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是谁?它们在干什么?它们都喜欢吃什么?

二、组织幼儿探索(观察)哪些东西有生命,感知生物的特征。

(一)探索动物为什么有生命

1、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并尝试去喂一喂。

2、组织幼儿讨论刚才的发现。讲一讲你刚才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小结:这些小动物有的会飞、有的会跳、有的会游、还有的会爬…,它们都会动,饿了还会吃东西,吃了东西就会慢慢长大,像这些动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3、联想活动

①想一想你们还见过哪些动物?它们有没有生命

②看录像:看看这些动物它们是不是也会动,也有生命呢?

③小结:刚才看到了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有生命吗?(它们都会动、会吃东西、还会慢慢的长大,而且生命是不断延续的,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4、让幼儿感知动物是有生命的,会从小慢慢长大。

放录像: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二)探索植物为什么有生命

1、想一想植物有没有生命?(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吸取水分和养份)

2、出示植物,观察

提问:它是怎样长大,才开出这么漂亮的花来的?

3、放录像:植物的生长过程

小结:播下种子---发芽---长叶---开花(有的植物还会结出果子)虽然植物不会动,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也要爱护花草树木。

(三)探索人为什么有生命

1、动物有生命、植物有生命、那人有没有生命呢?

2、人的成长,出示课件,小结,动、植物、人都是有生命的,我们都要去爱惜生命、珍惜生命

(四)探索非生物

1、出示玩具,幼儿玩一玩,看看它们有没有生命呢?

2、小结:玩具跟动物、植物、人是不一样的,它们自己不会动,不会吃东西,不会从小慢慢长大,是没有生命的。

3、联想活动: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是没有生命的?

三、结束游戏

1、游戏“长长长”

2、作业,今天我们知道了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哪些东西是没有生命的,课下再去找一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生命科学教案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词条  教案  教案词条  生命科学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懒惰虫》小班教案

《懒惰虫》小班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懒惰虫...(展开)

教案教案

 三个儿子教案

三个儿子教案推荐度:三个儿子教案推荐度:三个儿子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三个儿子教案范文汇总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展开)

教案教案

 小学一年级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案推荐度:小学一年级字母设计美术教案推荐度: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学歌》教案推荐度: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推荐度:小学一年级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教案推荐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