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水至清则无鱼”到底啥意思

  假期出游,寻到一清净处:黛绿的两山之间山沟里,清水潺潺。几条鱼儿在水中悠闲地嬉戏。顺着山沟而下,一座大坝将山涧流水截住,形成一片狭长的湖面。大坝下游,弧形的泄水平台处,清澈见底的水下,几条体型更大的鱼在水中悠游。见到来人,鱼儿并不惊慌,视我等为无物,继续优哉游哉。“如此景观,不下水逮几条就对不住这潭清水。”兴之所致,抄起家伙,编起裤腿,一展身手。

  这是一场双方意图都完全暴露在清水中的博弈:抄网所至,笔者看得清清楚楚,鱼儿也看得清清楚楚。眼看抄网到了鱼儿身边,鱼儿尾巴一甩,窜了出去。到了自认为安全的地界,马上停下来,回头欣赏抄网之所在,似乎在说:想逮我?有本事来呀。我等着你。几个回合下来,悠闲的鱼儿还在悠闲地游,笔者的信心却一再受挫。最后,不得不放弃努力,穿鞋上岸。

  坐在岸上,思绪翩翩,忽然就想起了那句话:水至清则无鱼。这里的水够清了,能见度足有两米以上,可是这里不但有鱼,鱼儿还真不算少。难道古人说错了?

  翻阅资料,知道这句话源于《大戴礼记》。原话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历史上解释“无鱼”就是“没有鱼”,“察”即明察秋毫的意思,“无徒”即没有门徒、学生的意思,引申出来的意思则是告诫人们对待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以此劝诫凡事不必认真,得饶人处且饶人,马马虎虎才是处事哲学的王道。

  但如此解释,怎么和笔者见到的不一样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问题出在“无鱼”两个字上。

  既然是古人说的话,还得从古人那里找答案。

  关于“无”字,《说文解字》上说:“无,亡也。”《玉篇》:“无,不有也。”王力《同源字典》:“字又通毋。”《书经》:“无若丹朱傲。”《汉书》又作“毋若丹朱傲。”《荀子》:“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注:禁辞也。这就是说,“无”这个字现在表示“没有”,古代除了这个意思,还有一个义项是“不要”,即“毋”,禁止的意思。《说文解字》对“毋”的解释是:“毋,止之也。”《文选注》:“毋,勿也。”这就是说,“无”“毋”“勿”都有同一个义项,即表示禁止的“不要”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上说,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他叔叔项梁马上捂住他的嘴说:“毋忘言,族矣。”——不要瞎说,这是要灭族的。

  关于“鱼”字,《说文解字》上说:“鱼:水虫也。”——水里的动物。又说:“渔:捕鱼也。”《广雅释文》:“渔,本亦作鱼。”王力《同源字典》:“鱼和渔是名词和动词的区别,实同一词。”也就是说,“鱼”作为名词,指水里生长的动物;作为动词,则是指捉鱼这种活动。“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鱼”就是说,给别人送现成的鱼不如教给别人捉鱼的方法。

  了解了“无”和“鱼”这两个字的上述两个义项,我们就对“水至清则无鱼”有了一个全新的解释:水过于清澈就不要去捉鱼。言外之意:你的行为都在鱼的视线之内,你根本捉不到它。与之相佐证的是另外一个成语:浑水摸鱼。把水搅浑到鱼儿看不到任何东西的时候,你才可以摸到它。

  同样,《大戴礼记》上的后半句“人至察则无徒”中的“无”也是“毋”的意思。前后连起来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明白了就不要再教门徒、学生了,因为差距太大了,两者难以对话。与此相佐证的是《尚书》上说的“斅学半”,即教和学是一半对一半。教人的同时自己也是在学习。自己学习说明还达不到“察”的程度。

  如此分析,不知是否过于无知?

  2019年5月5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水至清则无鱼”到底啥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词条  意思  意思词条  到底  到底词条  
散文

 大型音乐舞蹈剧(10)

 第九幕 血染的战旗    毛主席教导我们:    人民靠我们去组织,中国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们打倒,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展开)

散文

 《读友人诗某人与我》

   忙绿的工作一天之后,近10点才打车回到家里,此时已经没有心思去弄点吃的东西给自己,在屋子里走了一圈,最后发现电脑桌那个位置还是不可抗拒...(展开)

散文

 以女儿的名义致敬钟老

 我不能直呼您的名字,是因为您只比我爸爸小几岁。爸爸在我年少时,就已去世,所以他在我的记忆里,是一片空白,就像没有画过画的一张纯净的白纸,但是,对爸爸的想象和思...(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