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读书有法

               

“开卷有益”,读书有法。

读书的方法当然很多,我总结前人的经验之谈,大概有以下八种方法:

第一种是孙敬、苏秦读书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刻苦读书方面,有两个极端的事例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是“头悬梁”,二是“锥刺股”。因为太过触目惊心。

把头发绑在屋梁上,想瞌睡也不行,因为头只要一垂下,那束头发就会被牵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瞌睡虫还能不飞到哪个爪哇国里去?想出这个绝办法的人叫孙敬。

比他更激烈的人是苏秦苏秦是鬼谷子先生的学生,与张仪一起学纵横之术。学成之后,苏秦就到了秦国,向当时的秦王献“连横”之策,但秦王没有采纳。这时他已身无分文,只得灰溜溜回到家里,妻子不理他,嫂子也看不起他。他很受刺激,于是发愤苦读,读得打瞌睡,就“引锥自刺其股”。等他自以为满腹经纶的时候,便转而游说六国,“合纵”抗秦,终于做了六个国家的宰相。

这是两个对自己够狠的人,打疲劳战,不值得效法,但我觉得要有这样的精神。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司马光的“警枕”。


第二种是秦牧读书法。 

秦牧,是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看他的散文,会觉得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着独特的光彩。

他谈到读书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牛嚼”,“鲸吞”。

“牛嚼”是牛白天吃草之后,到深夜时,就把吞下去的东西从胃里翻出来,嚼烂嚼细。这就是“反刍”。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书,也应这样反复研读。金圣叹评点六大才子书,脂砚斋批评《红楼梦》,冯梦龙评点《西厢记》,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都是这么一个“牛嚼”法。

“鲸吞”,鲸是水里的庞然大物,游动时俨然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得满它巨大的肚子呢?原来,鲸游起来是一直张着大口的,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里了。我们泛读就学习鲸的吃法。

既要“鲸吞”,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内存,又要“牛嚼”,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细细品味,读透读深。

比如鲁迅先生,他读书就读得非常深刻,他读二十四史,最后读到两个字——“吃人”,但他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他是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所以他能著作等身。

第三种是孔子读书法。

孔子在《论语》里告诉他的学生,要“学而时习之”、要“温故而知新”;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其实有些像三重境界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学完一个知识点,或读完一本书,孔子要求他的学生要时常温习、复习、练习,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探究出了一个遗忘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反复是记忆之母。所以学而时习。这样,知识就牢牢地留在脑海中。这是看山是山。

温故而知新,则是进一步的境界,在温习旧有的知识的时候,懂得新的道理,说明读书看到了言外之意,有了领悟是重要的,因为这样就不是读死书,而把书读活,是一个人提升自己的最重要的前提。这就是看山不是山了。

至于学思结合,孟子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囫囵吞枣、全盘接受,就是书呆子;朱熹也总结了 “三到法”:“口到、眼到、心到。”心到就是“心之官则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考过的知识才是活水。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不迷信,不盲从,就得有自己的思考。牛顿站在巨人肩上,是学习,有了自己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思考之后的创造。这有些像看山还是山了。

第四种是邓拓读书法。

之所以讲邓拓,因为邓拓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很多人都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但不少人不清楚是谁说的,说这话的人叫顾炎武,他也是一个会读书的人。

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然后限定自己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这样还不够,他还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编成了一本书,就是著名的《日知录》。

毛泽东、鲁迅等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方面的典范。

第五种是居里夫人读书法。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一个人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的读书方法是,在一个单位时间里,比如几个小时,比如一天,她会交换着读几本书。

这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在较长时间里,读一种书,容易视觉疲劳、心理疲倦,轮换着读,能克服倦怠。

第六种方法是董其昌读书法。

董其昌说过一句话:破万卷书,行万里路。

破万卷书源自杜甫的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也有过相同的诗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读写结合。这个读写结合,读是更重要的,因为只有读多了,才有东西可写。江郎才尽,仲永泯然众人,都是因为没有读书的缘故。所以才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

行万里路是除了读文字的书之外,还要行走无疆,去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这些无字之书。司马迁,徐霞客,沈括等等大家,无一不是因为行万里路,才写出惊世之作的。

第七种方法是欧阳修读书法。

欧阳修是文坛大家,能诗善文,还写历史。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出自他的笔下。他读书很珍惜时间,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谓。

除了欧阳修,鲁迅也算一个,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在了学习上。像这样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我觉得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更值得一说。

毛主席对书的热爱,可以用嗜书如命来形容。

他中南海的家简直是书的天地:书架上、办公桌上、饭桌上、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被书占领了。 

他喜欢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他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他又捧起了书。

一部《昭明文选》和一些书刊,是他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他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要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就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

他晚年重病在身,在病床上将《鲁迅全集》及其它许多书刊看完。有一次他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才高兴地笑了。

第八种是陶渊明读书法。

这是我最喜欢的读书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因为喜欢,所以读书根本就不苦,而且不用去求解,不用考试,没有负担,即便废寝忘食,也欣欣然。

八年级语文教材上有一篇明代政治家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写宋濂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买不起书,好在能借到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他很讲诚信,说好什么时候还,一定就会在那个时候还。所以有书的人家也就肯借书给他,他也就能看到很多很多的书。

他借来书不仅诵读,而且还抄录下来。即使是天寒地冻,手指都冻得不能弯曲伸展了,还仍然继续抄写,因为要赶在约好的期限内归还。

他去拜师,背着书箱,行走在深山大谷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就用热水浇洗,用被子围住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喜欢读书,对书有兴趣,看起来很苦,可心里是快乐的。钱理群有一句话说得好:“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快乐地读书,如果都能像毛泽东主席一样,“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那么,遨游书海,就不会“苦作舟”了。

爱上读书,其乐无穷。其实,爱上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

读书有法

“开卷有益”,读书有法。

读书的方法当然很多,我总结前人的经验之谈,大概有以下八种方法:

第一种是孙敬、苏秦读书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刻苦读书方面,有两个极端的事例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是“头悬梁”,二是“锥刺股”。因为太过触目惊心。

把头发绑在屋梁上,想瞌睡也不行,因为头只要一垂下,那束头发就会被牵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瞌睡虫还能不飞到哪个爪哇国里去?想出这个绝办法的人叫孙敬。

比他更激烈的人是苏秦苏秦是鬼谷子先生的学生,与张仪一起学纵横之术。学成之后,苏秦就到了秦国,向当时的秦王献“连横”之策,但秦王没有采纳。这时他已身无分文,只得灰溜溜回到家里,妻子不理他,嫂子也看不起他。他很受刺激,于是发愤苦读,读得打瞌睡,就“引锥自刺其股”。等他自以为满腹经纶的时候,便转而游说六国,“合纵”抗秦,终于做了六个国家的宰相。

这是两个对自己够狠的人,打疲劳战,不值得效法,但我觉得要有这样的精神。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司马光的“警枕”。

第二种是秦牧读书法。 

秦牧,是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看他的散文,会觉得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着独特的光彩。

他谈到读书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牛嚼”,“鲸吞”。

“牛嚼”是牛白天吃草之后,到深夜时,就把吞下去的东西从胃里翻出来,嚼烂嚼细。这就是“反刍”。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书,也应这样反复研读。金圣叹评点六大才子书,脂砚斋批评《红楼梦》,冯梦龙评点《西厢记》,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都是这么一个“牛嚼”法。

“鲸吞”,鲸是水里的庞然大物,游动时俨然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得满它巨大的肚子呢?原来,鲸游起来是一直张着大口的,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里了。我们泛读就学习鲸的吃法。

既要“鲸吞”,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内存,又要“牛嚼”,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细细品味,读透读深。

比如鲁迅先生,他读书就读得非常深刻,他读二十四史,最后读到两个字——“吃人”,但他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他是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所以他能著作等身。

第三种是孔子读书法。

孔子在《论语》里告诉他的学生,要“学而时习之”、要“温故而知新”;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其实有些像三重境界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学完一个知识点,或读完一本书,孔子要求他的学生要时常温习、复习、练习,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探究出了一个遗忘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反复是记忆之母。所以学而时习。这样,知识就牢牢地留在脑海中。这是看山是山。

温故而知新,则是进一步的境界,在温习旧有的知识的时候,懂得新的道理,说明读书看到了言外之意,有了领悟是重要的,因为这样就不是读死书,而把书读活,是一个人提升自己的最重要的前提。这就是看山不是山了。

至于学思结合,孟子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囫囵吞枣、全盘接受,就是书呆子;朱熹也总结了 “三到法”:“口到、眼到、心到。”心到就是“心之官则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考过的知识才是活水。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不迷信,不盲从,就得有自己的思考。牛顿站在巨人肩上,是学习,有了自己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思考之后的创造。这有些像看山还是山了。

第四种是邓拓读书法。

之所以讲邓拓,因为邓拓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很多人都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但不少人不清楚是谁说的,说这话的人叫顾炎武,他也是一个会读书的人。

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然后限定自己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这样还不够,他还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编成了一本书,就是著名的《日知录》。

毛泽东、鲁迅等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方面的典范。

第五种是居里夫人读书法。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一个人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的读书方法是,在一个单位时间里,比如几个小时,比如一天,她会交换着读几本书。

这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在较长时间里,读一种书,容易视觉疲劳、心理疲倦,轮换着读,能克服倦怠。

第六种方法是董其昌读书法。

董其昌说过一句话:破万卷书,行万里路。

破万卷书源自杜甫的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也有过相同的诗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读写结合。这个读写结合,读是更重要的,因为只有读多了,才有东西可写。江郎才尽,仲永泯然众人,都是因为没有读书的缘故。所以才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

行万里路是除了读文字的书之外,还要行走无疆,去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这些无字之书。司马迁,徐霞客,沈括等等大家,无一不是因为行万里路,才写出惊世之作的。

第七种方法是欧阳修读书法。

欧阳修是文坛大家,能诗善文,还写历史。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出自他的笔下。他读书很珍惜时间,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谓。

除了欧阳修,鲁迅也算一个,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在了学习上。像这样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我觉得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更值得一说。

毛主席对书的热爱,可以用嗜书如命来形容。

他中南海的家简直是书的天地:书架上、办公桌上、饭桌上、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被书占领了。 

他喜欢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他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他又捧起了书。

一部《昭明文选》和一些书刊,是他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他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要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就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

他晚年重病在身,在病床上将《鲁迅全集》及其它许多书刊看完。有一次他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才高兴地笑了。

第八种是陶渊明读书法。

这是我最喜欢的读书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因为喜欢,所以读书根本就不苦,而且不用去求解,不用考试,没有负担,即便废寝忘食,也欣欣然。

八年级语文教材上有一篇明代政治家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写宋濂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买不起书,好在能借到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他很讲诚信,说好什么时候还,一定就会在那个时候还。所以有书的人家也就肯借书给他,他也就能看到很多很多的书。

他借来书不仅诵读,而且还抄录下来。即使是天寒地冻,手指都冻得不能弯曲伸展了,还仍然继续抄写,因为要赶在约好的期限内归还。

他去拜师,背着书箱,行走在深山大谷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就用热水浇洗,用被子围住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喜欢读书,对书有兴趣,看起来很苦,可心里是快乐的。钱理群有一句话说得好:“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快乐地读书,如果都能像毛泽东主席一样,“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那么,遨游书海,就不会“苦作舟”了。

爱上读书,其乐无穷。其实,爱上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书有法  有法  有法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读书有法词条  
散文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忆江南》  对于江南的记忆来自年少时奔跑的足迹,拂去一抹陈旧而...(展开)

散文

 神奇

 (1) 2010年4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上调油价,早上7时49分,青海玉树县7.1级地震.....(2) 10月25日上调油价。同一天,印尼苏门答腊岛...(展开)

散文

 若相遇,莫相离

     前两天,陪她逛花店。走到店面口,一盆矮矮的植物开着白色的小花,精神抖擞的伫立在午后的阳光里,霎那间,感觉到胸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