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现代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现代哲学史》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现代哲学史》精选点评:

  ●这是冯友兰老先生晚年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第七卷的单行本。这本书在当年是禁书。他自己写后也有预感,且预感成真。今天得以出版,真是幸事一件!内有反思、批判毛晚期思想、“文革”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也有自我批评。更有对孙中山思想的褒扬。所以成为“禁书”不足为奇。可叹的是,晚年的冯友兰老先生,也被中国式西洋马教所“洗脑”,实在可叹!另外补充一点,在三联书店版的这套书中,唯有此书于定价旁写有“内部发行”四字。

  ●超通俗版本

  ●...

  ●不太懂

  ●古文真难念

  ●海阔天空我自飞的境界

  ●我确实没有中哲素养……

  ●没错,这就是第七卷

  ●到了晚年,冯友兰表示不再“奉命而作”,在书中他将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科学的(新民主主义及以前),第二个阶段是空想的(社会主义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荒谬的(极左思想阶段)”。

  ●朋友送的,打算要再读一遍做好笔记,熊十力部分一脸懵

  《中国现代哲学史》读后感(一):允称巨著

  我对哲学是不懂的,各种名词、定义,老搞清楚区别和联系。

  但不妨碍读芝生先生是作,屡有豁然开朗之感。

  尤其是对总理、主席的思想的把握,堪称精当。

  对金龙荪、熊十力的哲学分析,诚大师之笔。

  另,对熊十力的哲学,可参看梁漱溟的评论。

  《中国现代哲学史》读后感(二):拨云见日

  诛心三十年,判断力依旧。较之贞元六书,显示出了更开阔的现实判断力。对建国后宪法的性质变迁、大跃进与文革的缘起等事件的分析,乃少有的洞见,有拨云见日之慨;对现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与政府性质的结论与对政改的预言,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也许只有在此时,冯氏才切实做到了从学之初一心系之的张横渠“四为”之志。书中有几个部分很有意味:(1)梁漱溟部分很突兀,梁漱溟的建设意义甚至不如张君励、丁文江的反对意义;(2)民国诸人,冯氏对陈独秀情有独钟。而据陈独秀之文中论断,确亦堪称先知;(3)金岳霖真的是很拽;(4)熊十力在学术上的革命家气质;(5)矛盾之用。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毛哲学思想与实践的荒谬极端之处。赞。2013,5.1

  《中国现代哲学史》读后感(三):曲终人逝

  最初知道冯友兰这个人,大约是十多年前在新加坡的一个社区图书馆里,看到他的《中国哲学简史》。这原本是一部给美国大学生上课使用的教材,以当时我的水平,看它正合适。

  回过头看,冯友兰大概是我最早接触的现当代国学家。此后收集到他的大多数作品,包括“三史”、“六书”和《三松堂自序》——我平时很排斥读人物传记,却唯独将冯先生的这部自传读得津津有味。

  此后陆续接触到梁漱溟、吕思勉、钱穆、张荫麟、萧公权等人的作品。才发现,论学识、论人品,冯先生都未必在这些人之上。

  冯友兰的性格中有折中、柔顺的倾向,而缺乏其他顶尖学者身上可见的坚定、固执的特征。柔软的性格使得他在灾难降临时比较不容易折断,也导致他比较容易受外力的影响而走上弯路。有的人宁折不弯,比如陈寅恪;有的人宁弯不折,比如冯友兰。宁折不弯的人给后人树立了道德楷模,提供了精神力量;宁弯不折的人在灾难过后重返正道,从而留下了更多的学术财富。这两类人,或许都是有价值的。

  冯友兰利用生命的最后十年,于1990年完成了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可能标志着中国学术史上一个黄金时代的迟到的终结。那是一个破旧立新、东西交融、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时代,而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就是那个时代中的风流人物所留下的最后一份遗产。

  冯友兰在自序中这样描述自己撰写这部曲终之作时的心境:“斩名关、破利索,俯仰无愧作,海阔天空我自飞。”他一生都在名关利索和学术追求之间调和妥协,直到耄耋之年,终于可以不碍于外物,随心所欲了。

  于是他在此书的最后一卷,《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直言:“毛泽东立下旁人所不可能立的功劳,也犯下旁人所不可能犯的错误”;“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阶段是科学的,第二阶段是空想的,第三阶段是荒谬的”;他指出:“毛泽东所提倡的人民公社又像是一个封建大家庭,它并没有改变自然经济,所以还不能超出封建经济形态的范围”;他甚至将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本身,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中本来就存在空想成分”;“无产阶级不过是与资产阶级共存于资本主义的这个统一体中的一个对立面。它和资产阶级一样,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不代表新的生产关系”;“在没有出现由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生产关系改变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却告诉人们,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关系的代表,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可以建立社会主义,这就与唯物史观相矛盾了”。

  不难看出,以上的内容严格来说不属于“哲学史”的范畴。冯氏的这部曲终之作,名为《哲学史》,其实除了哲学史的内容之外,加入了许多“中国革命思想史的哲学批判”。除了涉及毛泽东的部分以外,有关于章炳麟、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部分,内容也以“革命思想史的哲学批判”为主。关于蔡元培和胡适的部分,则是兼具哲学史和革命思想史的两方面内容。只有关于梁漱溟、金岳霖、熊十力和冯友兰自己的部分,才纯以哲学史的内容为主。

  其实不仅限于现代部分,整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都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冯友兰此时已是真心实意地皈依辩证唯物主义了,于是阶级斗争与革命自然成为他心目中的哲学史的主线之一。另一方面,他可能也意识到,有些话,再不说此生就没机会说了。自己再也不可能有精力和时间去写另一本书了,因此必须把想说的话都在这里说完,哪怕文不对题,也要留下这些声音,将功过是非留由后人评说。

  《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卷《中国现代哲学史》原计划于1990年出版,冯友兰于是年7月11日写了一篇序言。序言中冯氏表达了一丝不祥的预感,他说:“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因之不能出版,吾其为王船山矣。”四个多月后,冯友兰与世长辞,没有亲眼看到全书的出版。而他生前的预感也灵验了,《中国现代哲学史》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至今仍不能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

  前几年三联出版社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以“内部发行”的名义单独出版了冯友兰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一日我在书店里闲逛,碰巧发现这本书摆在货架上贩卖,于是终于有机会读到冯先生的曲终之章。

  《中国现代哲学史》读后感(四):马克思和列宁的社会主义

  这本书看完了一半多一点,刚讲完陈独秀和李大钊,迫不及待跳出来想说点什么。

  CPC所标榜的唯物史观,是非常二元化的,能出现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人,或者伟光正,或者“渺黑歪”,后面这词是我自己造的。现在可能好了那么一点,至少《建国大业》里演CNP大佬的演员在等级上并不比演CPC的差。

  由此就说到陈独秀和李大钊了,我相信如果陈独秀不是实在绕不过去,CPC会把他说成和汪逆精卫一样的人物。不过陈独秀好歹是CPC第一任书记,不能砸伟光正的我党的招牌,也就安了个从先进到后进的头衔,不说了事。李大钊的想法和陈独秀差不多,但他没有如陈独秀一般病死,而是死在军阀的铡刀之下,不论死人之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于是两人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礼遇。

  稍微说远一点,近代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康有为、梁启超从先进的君主立宪变成后进的保皇党也不过就十来年的时间,反帝不反封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注定扯犊子。

  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分为两派,右翼以胡适、梁漱溟为头,左翼则是陈独秀和李大钊了,两派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胡适就不说了,后来当过POC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家伙,跟CPC是不对付了。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信奉马克思的人。

  他俩坏就坏在信奉的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而毛泽东们信奉的是列宁斯大林主义。马克思和列宁的很大一个不同是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只能在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在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下,同一时间全部转变为社会主义。而十月革命迫使列宁改变了马克思的理论,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可以越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达到,并且可以在一个小范围(苏联)内率先完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列宁特使的牵线下,由陈独秀和孙中山达成的,当时所有的CPC人都加入了CNP。陈独秀和李大钊认为中国不可能不经由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倾向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由CNP单独组阁管理国家。所以当蒋公介石叛变国民革命后,陈独秀也就被当成投降主义份子给抛弃了。

  二战后,苏联改造东欧时,也放弃了大迈步的进入社会主义的计划。“PRC刚建立时,自称新民主主义国家,五种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并存。买办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企业都没收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不但不没收,而且加以扶持,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现了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发展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的精神。可是,行之不久,一些教条主义者、患左倾幼稚病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者,用形而上学的极左思潮改变了这一做法,直至陷入十年动乱”。

  说这些听起来有些久远的事情,是觉得依旧有其现实意义。PRC这六十年,包括ROC在台湾的六十年,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什么进展。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提到的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两岸似乎走了八十年依旧没有走完。

  陈独秀认同马克思的唯物主观,认为上层建筑无法改变经济基础(大跃进就是反面实例),认为无法越过资本主义到达社会主义(邓公似乎是认同的,CPC这三十年也这样在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呵呵...不往瞎说了

  学习哲学,还是有那么点意思的。

  -EOF-

  《中国现代哲学史》读后感(五):理清现代中国哲学脉络

  终于有时间了,可以畅快的读书了。

  书架上有一本前一段在书店买的三联书店出版的冯友兰(以下简称冯爷)的《中国现代哲学史》,拿来一读,颇感震撼。

  说到震撼,其实主要是因为书中几个篇章段落中对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人物评价颇为大胆,基本是我读过的公开出版物中最为大胆和直言的。

  当初购买这本书的时候一个是看中了作者,是猪之尚兄评价为中国少数的可以称为哲学家的一位(虽然比那几位还稍稍有不及),并且本书是作者晚年整理完成的。根据本书的自序看,这本书是冯爷所执笔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一个一个章节。根据资料显示,冯爷是1990年仙逝的,而本书基本是在1990年7月11日完成的,4个月之后(11月26日)历经一个世纪沧桑的老人离开了人世,“学海无涯生有涯”,冯爷的一生都在哲学的海洋中探索和追求,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买书的时候随手翻看了本书的目录,其中有些名字有熟悉的,有陌生的,但都是很感兴趣的,本书章节目录大致这样:

  (1)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宣传斗争与章炳麟

  (2)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理论家和最高领导人孙中山

  (3) 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教育家哲学家蔡元培

  (4) 新文化运动的右翼——胡适、梁漱溟

  (5) 新文化运动的左翼——陈独秀、李大钊

  (6) 20-40年代之间的三大论战

  (7) 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

  (8)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上)——金岳霖的哲学体系

  (9)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下)——冯友兰的哲学体系

  (10)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心学——熊十力的哲学体系

  (11)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其中孙中山、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名字我是第一次在关于哲学的书籍中见到,颇想了解一下他们对于中国现在哲学的贡献和建树,因此就购买之,阅读后果然过瘾,不但了解了中国现代哲学史发展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和他们的哲学思想,并且有很多观点是作者年届百岁的时候大胆直言,虽然还会看到一些束缚的影子,但是正如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提到的那样:

  我的老妻任载坤在1977年去世的时候,我写了一副挽联:

  “同荣辱,共安危,出入相扶持,碧落黄泉君先去;

  斩名关,破利索,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

  在那个时候,我开始认识到名、利之所以为束缚,“我自飞”之所以为自由。在写本书最后一章的时候,我真感觉到“海阔天空我自飞”的自由了。

  在写最后一章的时候,我确是照我所见到的写的。并且对朋友们说:“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因之不能出版,吾其为王船山矣。”船山在深山中著书达数百卷,没有人为他出版;几百年后,终于出版了,此所谓“文章自有命,不仗史笔垂”。

  冯爷怀着“宁可不出版,也要说真话”的心情,因此书中很多文字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绪论虽然只有短短10页,但是却清晰的阐述了中国现代革命时期的各个阶级情况。冯爷先简单扼要的介绍了现代产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到社会经济,引导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中国的各个阶层的产生的社会状态。冯爷将中国现代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述了这两个阶段中的几个阶级的状态和代表人物,文字不多但是内容丰富,抵得上一本中学历史课本。

  之后讨论了章炳麟和孙中山对于中国现代哲学史的重大影响。谈到章炳麟、孙中山这些伟大的人物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他们在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但是这些先驱者也是哲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虽然有可能不是很全面,但是却在中国现在哲学史中起到了吹响号角的作用。

  之后谈到的蔡元培我了解更少,通过本书才知道知道原来蔡元培学识渊博,1892年考中进士,后来进入翰林院,再之后又出国留学,因此有非常Open的思想,也正因为此,他作为最早的北京大学的校长才网罗了大批人才,很多古今中外的先进的思想都汇聚北大,大家畅所欲言,相信对于现在北京大学的学风还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蔡元培当时的兼收并蓄,相信中国新文化运动要不知晚多少年!

  胡适受到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之大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以至于正好机缘巧合胡适又师从于杜威,接受了实验主义的完整的熏陶,因此成为将杜威的实验主义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之后的梁漱溟,冯爷给了大段的文字,也充分说明梁爷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以前对于陈独秀、李大钊的了解仅限于我们党的发展初期,这次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陈独秀不但最早的投身革命,组建中国GCD,并且于1921年担任了刚刚成立的中国GCD的中央局书记,对我们D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冯爷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GCD对于陈独秀的态度是严厉的,国民党对他也不宽容,1932年,又在上海逮捕了他,并判处他十三年徒刑;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以共同抗战相号召,陈独秀被释放,但仍处于被监视之下。1942年,病逝于四川江津。

  一代英豪黯然陨落。

  在第七章,冯爷站在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其中很多观点是比较鲜见的。比如在介绍毛泽东的时候,有这样一段:1935年遵义会议后,他被推选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从此以后,他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并且被认为是思想上的领导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在几十年中,他兼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君、师”的地位和职能。因此,他在中国现代革命中,立下了别人所不能立的功绩,也犯下了别人所不能犯的错误。冯爷重点从《新民主主义论》、《矛盾论》、《实践论》等几部著作分析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基本上与李大钊的思想有很大的类似,是完全的辩证唯物主义,彻底的辩证法,矛盾、统一、辩证思维充满了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并且毛泽东的哲学著作都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也是GCD能够在革命、改革开放中不断摸索前进的最重要的法宝吧!

  冯爷分析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新民主主义及以前阶段,二、社会主义阶段,三、极左思想阶段。在第三个阶段的分析中冯爷做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对于金岳霖,冯爷给予了比较高的赞誉,基本是从金岳霖的《论道》这本书来阐述金岳霖的哲学思想。这一段看得有点晕,感觉金岳霖的很多表达方法与罗素的《哲学问题》很类似,充满严谨的逻辑和思辩,读起来很累。正如金岳霖自己所说的一句:哲学是概念的游戏。的确感觉各种概念,对概念的解释,这种解释又形成的新的概念,再解释。。。

  金岳霖之后就是介绍冯友兰。自己的书讲自己,估计很难。不过冯爷该夸就夸,该批评就批评,感觉还是很客观的。比如在这一章中,冯爷对于自己“贞元六书”中很著名的一本《新理学》中的自己的新理学的一些思想做了客观的批判,其中有一段这样说:“新理学”作为一个哲学体系,其根本的失误,在于没有分别清楚“有”与“存在”的区别。冯友兰一面赞成金岳霖的提法,说理是不存在而有;一方面又随同当时西方的新实在论的说法,承认“有”也是一种存在。。。冯友兰赞成“不存在而有”的提法,另一方面也用所谓“潜存”的说法,这就是认为共相是“不存在而有”,同时又承认“有”是一种存在。这是新理学的一个大矛盾。可见冯爷“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坦荡胸怀。

  在心学——熊十力这一章中,重点讨论了熊十力对于佛教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的批判。其中可见熊十力的重要哲学思想是“体用不二,性相如一”,贯穿他的全部哲学思想。熊十力的书很多,但是冯爷和熊十力都十分推崇的是熊十力的《体用论》,熊十力自己这样评价《体用论》:“此书既成,新论(《新唯识论》简称)两本俱毁弃,无保存之必要。”有机会一定要买来一读。熊十力对于大乘空宗的批评用一句话说是“破相显性”,对大乘有宗的批评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立相遮性”。

  最后一章是是作者不光对本书的总结,也是对于作者所编著的整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的一个总结,深入浅出,凝聚了作者近一个世纪的哲学思想的精华,也凝结了作者对于中国哲学的期盼,期望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促进作用,看着很是受用。

  其中有一段中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哲学分析,很有趣,这样说的: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张载把辩证法的规律总结归纳为四句话: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中的前三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同意的,但第四句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这样说了。它怎么说呢?我还没有看到现成的话可以引用。照我的推测,它可能说:“仇必仇到底。”。。。张载说“仇必和而解”,这个“和”字,不是随便下的。和是张载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同”。

  奥运会上被众多人恶搞的无数麻将桌拼成的“和”字看来还是很有意思的,说明我们国家的领导者也开始敞开胸怀,包容尽可能多的“异”见,这或许是我们走向新的强盛的开始!

  诚如作者最后所言:现代历史是向着“仇必和而解”这个方向发展的,但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所需的时间,必须以世纪来计算。。。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底”那样的道路。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的未来!

  最后,用本书最后一段冯爷的“乱曰”结束吧: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哲学史  哲学史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现代  现代词条  1000  1000词条  
美文

 不去晒,只是为了省点时间

 写了几首小诗,朋友说:“你怎不在群里发一下?”在平台发了文,朋友说:“你怎不在朋友圈晒一下?”出去旅游拍了一些照片,朋友问:“朋友圈怎么没有看到?”  是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