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士绅》读后感精选

  《中国士绅》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46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9-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士绅》精选点评:

  ●对于了解传统乡村社会很有启发意义。。另外,费老的序言很有爱。。。

  ●有一个问题,还是不很懂“士绅”怎么样成为农村和城市的“缓冲”阶层。求解释。

  ●同樣是對傳統中國的描述,同樣是古代社會結構的分析,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的視角和觀念,相差非常大,卻同樣有啓發性。讀罷錢穆讀費孝通,很有意思。文末周榮德的六個生活史對費孝通的正文是極好的補充和證據。

  ●60多年前的文章,现在读来,依旧应景。

  ●且看剥削者是怎样的活着。

  ●城-乡、统治层-农民之间的缓冲地带是最好的描述,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今日已不复存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哪些在变哪些不变是个极有意义的问题。有机会再细读一遍。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怎么走?

  ●很多问题是费老后来研究的脚注,很多问题是我们研究的指引

  ●费老总是能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出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的深刻认识。面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无情冲击,费老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结构的崩坏和“社会的损蚀”,另一方面更是热情地期望以切事的改革来重组社会结构以便建立和担负自身的工业文明。在这里,费老似乎对中国士绅阶层寄予厚望,这一传统上非生产性的寄生阶层应当有新的出路,正如英国早期农业商品化过程中地主阶级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然而,中国士绅的传统“生活之道”似乎并不能够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我讨厌“底层立场”,却喜欢“乡土情愫”。

  ●费老的书必须有

  《中国士绅》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本书有两个部分,一是在传统社会中文人与士绅的作用;二是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文人与士绅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进入官场为官,这些人在社会中的身份是多重的,主要表现为在经济结构中是地主,在政治结构中则为官员。在朝为官回乡为绅,作者认为按费孝通的说法,官员是其职务,私人身份就是士绅。正是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具有特定的关系,才诞生了具有特定表征的中国士绅阶级,士绅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占有一定地位,发挥一定作用的一个阶层。作者不仅阐述了中国士绅阶级产生的根源,而且分析了该阶级的角色和社会功能,从而指明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前途所在。

  《中国士绅》读后感(二):一本顶一万本

  经典作品往往同时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读这本胜过读一万本;二是必须先读过这本,才能读下面的一万本。

  费孝通的这部人类学著作,内容涉及思想、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并且在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有独到而极具说服力的见解。民国时期,由于历史的机遇,涌现了一大批“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一时间学术界群星璀璨。如此盛况,只怕是空前绝后了。

  费立足于40年代的中国,揭示了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潜伏了数千年,且在近百年内遭到激化,并终于在当时彻底爆发的矛盾的真相。70年过去了,现在才读费的这本书,我萌生两个感慨。一是书中提到的矛盾,到今天为止解决了一些,但同时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新的矛盾则是旧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的变种。说来“矛盾”这种东西,倒有点像细菌。你若不把它一下子消灭干净,它就有可能自动适应新的环境,产生抗药性,甚至变成超级细菌;二是怀疑当代的学者,还能否写得出这样的作品:既能够追本溯源、理顺历史的脉络,又能够学贯中西、打通语言体系的障碍,同时不依傍迎合任何力量、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战略设想。我想,能做到以上任何一点的还是大有人在,能做到两点的已是凤毛麟角。

  《中国士绅》读后感(三):士绅——城乡反馈机制的消亡

  费孝通先生所著《中国士绅——城乡关系论集》薄薄一本两天就看完了,买的中英双语对照版,中文看完了英文一个字木有看。。。感叹下京东的效率,上午十点下单下午四点快递就送到了,好像有点跑题了。

  全书其实就写了三点,一是儒家在挑战皇权的三次变革中最终形成了传统的官僚机制,衍生出同源的自上而下的官与自下而上的士绅。二是中国传统的城镇乡关系因为西方工业的入侵抑制了乡土工业而被打破自身的平衡,导致严重的城乡割裂甚至是对立。三是新的时代城乡关系的破碎及士绅阶层的瓦解形成了新的社会模式,在探索,不得解。不过看完本书之后,就不难理解后来为何曾提出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这一错误的方针。

  现在不规范的城中村,城边村在很多学者的眼中能通过非正规低成本的方式暂时解决部分底层社会问题,然而上次北规委的一个姐姐的发言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对此的看法。首先是成本,他们认为计算社会成本还应当算上水,空气,交通,环境等,如此计算,不规范的村花费的平均成本其实远远高于城市成本。其次便是稳定和美观。乡村问题确实是官方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村子已经丧失了自下而上的渠道。六十年前费先生就敏锐地看到,同样是由社会精英来操纵的意识形态构建从未建立在生物血缘基础上,无论是过去的家族还是现在的行政划分。但不同的是,过去联系上下的士绅的文化合法性已经转变为今日乡村精英的经济合法性,其反馈效果也逐渐减弱,毕竟当年的乡村士绅甚至能影响皇帝变更命令。此外,落叶归根传统的丧失也造成乡村人才的大量流失,似乎新的社会结构下缺失了反馈这一重要环节,这也应该成为解决城乡问题的一条途径吧。

  《中国士绅》读后感(四):历史惊人的相似

  此书居然还有一个社科版本,之前没有注意过。前两天到书店看到这部中国士绅的书,赵大译的应该是有保障的,半价购得。 窃以为译为士绅比绅士要靠谱。 那么,这部几十年前的著作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什么意义?看完后有点想法。

  这部书里面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损蚀”,应该是费老的一个发明。这个概念说明了中国当时与当下社会的一个病态。这种病态经过几十年的独裁更加凸显,未来则在于有人能够勇于担当,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去改变这一切。正如费先生所说,经济、政治、道德生活的混乱使得中国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出现新的领导(111页)。费老当年觉得他看到了希望,但实际上二十三年里他并没有什么希望,他被迫改了行。二十三年后他回来了,可他已经老了,虽然还在行行。一个社会制度的颠覆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传统的士绅,作为联系上下的阶层被彻底革了命,就向黄四郎一样被砍头,因为他们被刻画成鱼肉乡里、欺压百姓的恶霸。“不是钱重要,不是人重要,而是没有你很重要”。把他们干掉之后,让暴民们分去所有的财产,兄弟们占据巢穴和女人。但可惜的是,往往干掉的是一头狼,得到的是老虎。或者说干掉了纸老虎,迎来了真老虎。当然,几十年的水深火热,比起上百年的历史进程,还是短暂的,当生命离开躯体,尸体还要入土为安,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又回到什么地方去(102页),除了极个别的人放在上面供人凭吊之外。

  文中讲到大学生的问题,与今天何其相似,作为逃亡者的乡村子弟,他们毕业时发现他们已经和乡土切断了关系:户口被弄走之前他们还有几分地,虽然只有可笑的承包权(跟佃户一样的永佃权)。但户口再回去的时候,已经没有他们的容身之所,“乡村没有大学毕业生的工作”(106页),成为佃户都不太可能了,他们既没有办法变成劳动阶层也没有办法变成寄生阶层。无用的现代知识被给予他们,但只能悬在空中,结果是不断输出子弟的乡村同时丧失了金钱和人才(106页)。可以说,目前的教育制度的变迁和现代都市与内地教育之间的鸿沟共同破灭了他们的理想,他们中间的很多在城市中蚁族般的生活,他们看起来生活在西方的文化中,并且被民族主义情绪所感召,但实际上没有东西方传统基础,他们是中国悲剧的牺牲品和制造者(109),过去是,今后也是。一场洪水的到来或许只能加速这种社会损蚀。此前,还有道统与政统的斗争,道统与政统相争的结果是“要么道统征服政统,要么政统征服道统”(47页),今天只有为生活为生存而抗争,道统早就被扔进垃圾桶了。

  《中国士绅》读后感(五):2017年5月31-6月3日

  2017年5月31日

  ——所有前言和序——

  中午在记账,做下月预算,才看了一点点。不过对费孝通颇有信心,应该不会欺骗我感情- -

  2017年6月1日

  ——1,2,3章——

  1.士大夫阶层在经济上是地主,在社会上是士绅,他们为什么对政治如此中立和消极?

  2.社会意识的形成,并非出自几个思想家。相反,思想家的言行能被社会所接受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社会上一般的观点,他们的作用是将这一观点明白清晰地表达出来。

  3.汉语里的“知识分子”一词暗示,中国社会在“知识”上发生了分化。问题是,什么样的知识能成为社会分化的基础呢?社会中的某一阶级是利用何种机制来独占知识的呢?我们还能进一步问,这一阶级怎样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维持他们的地位,在与西方的接触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在中国传统社会,知识阶级是一个没有技术知识的阶级,他们独占以历史的智慧为基础的权威,在文字上下工夫,在艺技上求表现。中国文字非常不适合表达科学或技术知识。这表明在传统社会结构中,既得利益的阶级的兴趣不在提高生产,而在于巩固既得的特权。他们主要的任务是为建立传统行为的指导而维持已有的规范。一个眼里只有人与人关系的人不免是保守的,因为人与人的关系的最终结果常常是互相协调。然而技术的变化也许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中国的知识分子从人和人的关系看待世界,由于缺乏技术知识,他们就不会赞赏技术进步,看不出任何意图改变人与人关系的理由来。

  2017年6月2日

  ——4,5章——

  1.西方的政治史是加强对权力的控制,使它逐渐向民意负责。而在中国长时间以来的政治政策是软禁权力,以使人民不会感到不安(那些在此种体制下的少数未来改革者们比他们与之对着干的那些人更倾向于威权主义)。无为主义是一种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这一方法与宪法政府的积极制约不同,但却是针对政治专制主义的“第一道防线”。

  2.无为政治在现代生活中不起什么作用,因为在面临与全体人民密切相关的事务时,我们依靠中央政府采取措施。但是在经济自给自足的社会中,没有必要再动用除地方权力机构之外的其他权力。

  3.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结合点:中央派遣的官员到县级为止,不再下去了。一般研究传统中国行政机构的人很少注意到从县衙门到每家大门之间的一段情形,其实这一段是最有趣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强大的中央政权与自治的社区之间的结合点。只有对这个结合点有很好的了解,我们才能理解中国的传统体制实际是如何运作的。 (我从来没想过这个情况,这很有趣!)

  4.这些衙役(集权和自治的结合点)在中国的社会中居于最低的阶层之中,他们被剥夺了大多数的公权,他们的儿子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最容易滥用权力的人被置于如此低的地位,这也是中国权力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如果社会没有通过轻视他们、剥夺他们优越的社会地位的方式压制他们的话,他们可能就会像犬狼一样可怕。在没有提高社会地位可能的情况下,即使他们滥用权力,他们仍然不至过于令人惧怕。

  这两章超级有趣!在《乡土中国》里,费孝通就提了“地方自

  2017年6月3日

  ——已看完——

  只有费孝通和塞缪尔·亨廷顿,让我看完有一种少奋斗了几年的感觉。直接获得他们传授的上帝视角

  费孝通确实很有洞察力,非常厚实而敏锐,和其他掉书袋的学者大不相同。他对内战原因、以及当年半殖民地社会情况的分析,十分精彩。

  1.今天的大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交流,没有人理解他,他自己竟然经常觉得被家人疏远了。即使他回到家乡,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学校里学来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中国的大学并不培养去乡村工作的人才。从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知识不应分国籍,我们也应该快速现代化,要现代化就要引入西方知识。现代知识必须提供乡村传统制度改良的方案。但问题是大学生无法找到一座桥梁能把他学到的东西介绍和运用到自己的家乡农村中去。没有这样的桥梁,现代知识只能徒劳地悬在空中。结果是不断输出子弟的乡村同时丧失了金钱和人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士绅》读后感精选  士绅  士绅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一个小孩

  梦境里,绿林遍野,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蜻蜓自由在嬉戏。一群小孩在山沟里捉着泥鳅搬着螃蟹,村落里炊烟袅绕,那么安详那么自然。午后父母耕种,一群小孩捉着蚂蚁追着...(展开)

美文

 转变的自我

  这两天,很多事,让我心烦,身体也老不舒服。   老板女友走了,就剩我们几个大老爷们了,老板让我们轮流做饭,当时我就眉头一皱,但也没说什么。我从小就讨厌做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