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北京讀經說記》读后感1000字

  《北京讀經說記》是一本由喬秀岩著作,萬卷樓出版的2013-7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讀經說記》精选点评:

  ●每次这种书,就看得心潮澎湃,励志做个好好读书的人

  ●“东晋庙制”那一篇看得令人惭愧到汗流浃背。果然还是要出乎其外的。

  ●第一篇《古籍整理的存真標準》討論覆刻和校勘,對段玉裁學術的評價很有意思、第十五篇《文獻學的具體與概念》是表述作者“讀書的宗旨”、第十六篇《如何理解晉代廟制爭議》寫得很精巧、吐槽略狠。三篇都是第一次拜讀。

  ●我乔帮主控诉清儒乖舛经学第一书。子子孙孙永葆用。

  ●佩服李霖学兄

  ●郑学两篇

  ●读《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

  ●重读郑学三篇,“郑注可读”的冲动越来越强烈。

  ●挺专业,决定借回来复印。吾爱大五楼。

  ●每次一看到禮制相關的內容就想跳過去,跳著跳著就發現停不了下了!

  《北京讀經說記》读后感(一):读《北京读经说记》

  按:慢慢补

  3 《周礼正义》的非经学性质

  桥本认为黄以周是在形成一套经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此与经书印证,如有不符,则不是理论有问题,而是对经书的理解有问题。而孙诒让“析义平实”,只看前儒观点合不合理,态度客观清醒。前者是不断调整完善理论体系的行为,后者已经完成经学的终结与蜕变。

  今按:桥本表陈的是两种经学观:前者是追求经解的通融,后者则是存异而求真。其实后者也是寻求某种通融,而桥本必然以为这种“科学”符合论意义上的通融是高于前者“片面主观”之见。当然开篇对于经学应从经学史语境的理解才成立的看法,我举双手赞同。其实这已经是一种“史家”的眼光。

  比较一下现在研究广义“经学”的研究立场是很有趣的事,备记的还有吕氏友仁,王锷等等。

  《北京讀經說記》读后感(二):初出一览

  書前有詳細出處說明,爲了便於查找,只錄寫正式出版的信息。

  1 古籍整理的存真標準

  未發表演講稿。2004年冬。

  2 版本的缺環或歷史概念的形成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4期(總第55期)

  3 《周禮正義》的非經學性質

  《孫詒讓研究論文集》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年。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84707/

  4 經疏與律疏

  《隋唐五代經學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30303/

  5 《禮記》版本雜識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2006年。

  6 書評:汪少華《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中國學術》,商務印書館,2011年。

  7 古籍整理的理論與實踐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124800/

  8 《魏晉禮制與經學》論讚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二輯,2010年。摘錄作者所加論讚兩段。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89887/

  9 閒聊啖、趙、陸《春秋》學

  未發表講義。2007年北大歷史系《經學史散論》。

  10 論鄭王禮說異同

  《北大史學》第13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 論鄭何注《論語》異趣

  未發表論文。有白石將人日譯本,見野間文史主編《東洋古典學研究》第27集,2009年。另壓縮改編稿《鄭何注論語的比較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2期。

  12 《毛詩正義》的歷程

  與李霖合撰,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出版說明,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又見《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四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今摘錄的一部分。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12861/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948177/

  13 鄭學第一原理

  《古典學》第一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14 圖書館古籍的永恆與瞬間

  《北京大學校報》第1298期(2012年11月4日)第三版。

  15 文獻學的具體與概念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四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23240/

  16 如何理解晉代廟制爭議

  香港《能仁學報》第13期《禮學專號》,2013年。

  ast issues downloadable:

  http://www.hkbc.edu.hk/web/cht/hkbc_journal/index_cht.html

  17 嘉定南康軍刊本《儀禮經傳通解》之補修情況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2期(總第85期)。

  編後記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74544/

  《北京讀經說記》读后感(三):南有石立善,北有乔秀岩——大陆经学界一瞥

  南有石立善,北有乔秀岩

  ——大陆经学界一瞥

  班马门下

  前几天,豆瓣上一个帖子说乔秀岩《北京读经说记》被禁了,我大吃一惊,赶紧上网查,还好是网上书店私卖台版书,遭到取缔查封,殃及池鱼而已。

  乔秀岩,可是做经学的牛人啊!我第一次知道乔的名字,是09年在北京和几个老师同学去拜见一位台湾经学大家,这老先生聊起大陆的经学,只提了两个人:石立善,乔秀岩。老先生还说乔秀岩在北大教书,石立善即将回国去清华云云。我对经学一知半解,做秦汉史,经学是必须了解的,虽不能而心向往之。之所以对这话记忆深刻,是因为石立善和乔秀岩两人都出自日本汉学界。石立善是池田秀三的弟子(开始误以为是池田知久),毕业于京都大学;乔秀岩是户川芳郎的弟子,毕业于东京大学,乔还有一个中国老师王文锦。听说乔有段时间吃住都在王先生家里,王先生点校的《礼书通故》就是乔给整理补充的。乔秀岩日本名字叫桥本秀美,60后,在北大历史系;石立善留学日本很多年,70后,一回国就被礼聘为正教授。北京的师友圈子,常常提到石和乔,我们几位同好戏称他们俩为“石桥”!

  后来北大历史系搞活动,乔秀岩来帮忙做翻译,我才初识小乔(北京年轻学人给乔的爱称)。乔人说话声音轻轻的,长得瘦瘦的,戴副眼镜,有点像江南文人,细看又不太像。乔的汉语讲得那叫一个溜!发音比包括我在内的相当多数的国人还好啊!我见石立善,是回母校玩儿,正碰上南京师大办了一个经学大会,名家云集,我和一个同学跑去听会,茶歇的时候,一个身高八尺的东北大汉和一个老先生在角落聊天,听他们聊的是先秦的经学,我和同学就不由自主靠了过去听,临了我讨要了两位老师的名片,定睛一看,才知道刚才这大高个儿就是石立善。他在会议上的发言我特地去听了下,是用吐鲁番出土的写本考证几部传世经书,属于文本校雠的二重证据法。石立善态度谦和,修养非常好,和他聊天感到很舒服。还有这么大的会,他论文用的竟是传统的札记体,真正的牛人啊!不知什么原因,石立善没去清华,去了上海师范大学。当年要是去了清华,这篇文章的题目也许就要改了。

  一次我问我导师,乔秀岩和石立善厉害之处在哪里?我导师说,石、桥他俩都能读书,能读懂古书,他们受过严格系统的学术训练,加上天分高,超人的勤奋。我们培养不出来这样的人才,是因为国内缺少学术训练那一块。我读乔秀岩的东西,开始就是他论《礼记》版本流传的论文,还有网上流传的那篇被文献学同仁奉为新指导思想的《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以为他是做版本目录的。再后来,我陆续阅读学习石、桥两人的几篇文章,才终于明白乔秀岩研究的是经学里的“注学”,也就是郑玄、何晏等人的注疏之学,重点在讨论注释之间的差异和思想;石立善做的是《诗经》等经典文本考据,等同于清代的校勘训诂之学。乔秀岩最推崇郑玄和顾千里,石立善最推崇的是朱子和段玉裁。乔秀岩很专,只做经学(兼做文献版本);石立善更博一些,经学之外,还做朱子学(网上流传一篇《战后日本朱子学》),也研究佛道的经典、日本江户的汉学。以我浅见,石、桥各有所长,难分高下。共同之处有二,一是石、桥都爱古书,热爱传统文化;二是石、桥都不太写东西。乔秀岩2年前一口气出了两本书(大陆买不到),石立善至今没出专著,自从读了我导师推荐给我们的他那篇《大学与中庸重返《礼记》的历程》后(刊登在人大《国学学刊》),我更是翘首期盼啊!等得花儿都快谢了。

  国学这么热,国学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做历史的,现在连西域中亚研究都算入国学了,可是我觉着国学的根本就是儒家的经学。石立善和乔秀岩,60岁以下研究经学最厉害的两个人,这番话我导师讲的,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深入,我渐渐明白了这话确有道理,学术训练,天分,勤奋,这些都是造就优秀学人的条件,缺一不可。

  南有石立善,北有乔秀岩,——有石、桥两位这样甘于寂寞、苦读经书的学者在,我觉着经学就有希望,国学就有希望。

  【班马门下按】:写这篇小文,不是吹捧日本人的学术有多牛,而是反思我们中国治经学的学脉断了!还要认真反思我们的学脉是如何断的,以后如何才能接上!我们没有日本那样——系统、严格、正规的读经书、读古书的学术训练,而日本一直有且未中断过,石立善、乔秀岩就是这样造就和培养出来的。学术不分国界,可是我们和人家距离太大,要奋起直追啊!

  《北京讀經說記》读后感(四):編後記

  二十多年前,筆者的入門印象仍然深受梁啟超影響,認為清代≒近三百年,近三百年學術的精華≒漢學≒樸學≒考據學≒科學。在帝國主義的侵蝕壓力面前,想要保護民族文化,必須振興科學,同時也不能全盤西化。於是有必要說明,科學并非西方特有的學術方法,其實我們的前輩們也在用科學方法發展學術,我們理應繼續發展科學。筆者當時有一個很單純的疑問:既然用的是科學方法,經書的解釋經過乾嘉大學者們的精闢研究之後,為什麽仍然言人人殊,新說新解源源不斷?同時也得到了一點很單純的認識:經學史不應該理解為先人追求經書原義,逐漸接近準確理解的歷史,因為我們的先人不可能愚蠢到研究同一課題研究兩千年,不僅達不到正確答案,還不斷地推出新的答案,越說越亂。

  博士畢業之後,筆者走運得到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職位,但由於各種原因,除了幫助丘山新教授建設古籍目錄數據庫外,無所成就,學業荒廢,怕自己今生只有一部博士論文,學術上不能再有進一步發展。此時遇到貴人陳蘇鎮老師,與牛大勇老師合作,千辛萬苦,幫我安排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工作的機會。二〇〇四年來到北京,第一次與陌生的聽眾講話的機會,卻是北京圖書館的史睿先生(史老師如今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提供的。本書第一篇是當時的演講稿,內容比較幼稚,但代表筆者新的出發點。這篇提出對文獻的動態理解,七八年之後才有具體成果,見本書第十二篇《毛詩正義》前言。又,這篇也簡單提到筆者對清代經學史的看法,認為清代經學以段玉裁為一個高峰,段玉裁的弟子輩王引之、顧千里、陳壽祺、陳奐等,開始偏向歷史分析,實際上與經學分道揚鑣。

  經學到底做什麽?經學的本質是什麽?這是多年來一直困擾筆者的疑問。第三篇談《周禮正義》,第六篇評汪老師書,都是思考這一問題的嘗試。問題逐漸清楚,但當時尚不能釋然。這一問題,到撰寫第十三篇論“鄭學原理”、第十五篇論“概念與具體”,才算有一定的結論。第六篇是二〇〇六年應文韜學姐要求,為《中國學術》寫的命題作文。後來刊物有一段時間的停刊,至二〇一一年才刊登。文韜學姐是汪老師高足,為拙文始終負責盡力,令人感念。

  第五篇述《禮記》版本,是二〇〇六年開課與研究生同學們讀《禮記》的成果。課程目標是瞭解《禮記》大致內容而已,但筆者通過一個學期的備課,發現余本與十行本一脈相承,岳本其實是余本與撫本(監本)的混成品,是意外的驚喜。

  第七篇談古籍整理,是二〇〇七年與陳蘇鎮老師一同訪問中國文哲研究所時,奉林慶彰老師命所做報告。主要依據自己幫王文錦老師參與整理《儀禮正義》、《禮書通故》等工作的經驗,提出鄙見。文中舉例,有些與第一篇重複。校讀經說需要很長時間,筆者目前只有中華書局版《禮書通故》後附《覆校記》,可以算拿得出手的成果,請與本文並觀。二〇〇九年文哲所準備刊登此稿於《中國文哲所研究通訊》上,而同時沈乃文老師創辦《版本目錄學研究》已經收錄,只好向文哲所申請撤稿。記此表示筆者對林老師及《通訊》編輯陳彥穎先生的歉意。

  二〇〇七年,筆者開設一個學期的“經學史散論”課。第八、第九、第十共三篇,都是那次開課的成果。每週發給同學們的講義,標題作“閒聊經學史第幾回”,今第九篇保留“閒聊”一詞,以資紀念。第十篇論鄭、王異同,筆者首次較明確的意識到組成“經學”的不同因素。

  二〇〇七年至二〇一〇年,筆者兼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準教授。就任之初,丘山教授表示希望筆者為他主編岩波書店《書物誕生》叢書,撰寫一部日文《論語》入門讀物。於是開始與東京大學研究生同學們讀《論語》,不久為鄭玄注的特色所吸引,又驚異地發現何晏《集解》否定“經學”的本質特點。第十一篇論鄭、何異同,一方面首次發明鄭注的邏輯,另一方面揭示何注的歷史意義,是筆者得意之作。第十篇比較鄭、王,第十一篇比較鄭、何,從不同的層面觀察了鄭玄的特點。但等到第十三篇,比較鄭玄與清人,問題才更清楚。

  第十二篇《毛詩正義》的歷程,是筆者寫得最愉快的一篇。筆者與宋紅老師合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舊京書影、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三部書。其中《毛詩正義》自二〇〇八年開始策劃,因李霖先生研究《詩》學,遂請協助編輯。李霖先生撰《影印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敘說》一文,今見《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三輯(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初版),筆者在其基礎上,發揮想像力,將《毛詩正義》比擬為一個人,綜述其版本演變的過程。具體版本編纂體例的分析,全是李霖先生的貢獻,而筆者發揮第一篇提倡的“動態理解”以及第五篇有關十行本的發現,輕鬆愉快,還是很滿意。讀者想瞭解相關版本方面的請款,請參考北京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的張麗娟先生《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研究》及李霖先生《南宋越刊八行本注疏編纂考》(《文史》二〇一二年第四輯)。

  北京大學編輯《儒藏精華編》,擬收王文錦先生曾經校點整理的《周禮正義》、《禮書通故》二書,於是由筆者負責通校整理。因《儒藏》項目有時間要求,二〇一一年與研究生同學們校讀《周禮正義》,權充一門課程。在校讀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清人與鄭玄解經方法之本質不同。雖然一學期僅讀《天官》,但鄭學之突出特點已經留下深刻印象,清人乖戾經學的問題也十分明顯。二十多年前曾以為“漢學≒樸學≒考據學”以鄭玄為祖宗,十多年前知道“實事求是”與“鄭學”必定衝突,如今始悟清人考據與鄭學竟背道而馳。第十三篇討論鄭學原理,其實也在討論清人考據的局限性、偏頗性。近代以來,清人考據經學換招牌為先秦文化史,但基本研究方法一脈相承,不過多加些出土材料而已。我們必須擺脫清人經學及今人先秦史的研究習慣,才能理解鄭玄。筆者至此始知鄭玄才是最純粹的經學家,也明白清人乖戾經學的實情,前疑盡釋,心中豁然開朗。第十五篇即述此意。

  第十三篇鄭學原理,代表筆者目前的認識水平,同時也是一個起點。例如,最近閱讀廖明飛先生討論《儀禮注疏》版本與《儀禮經傳通解》之關聯的文章,不少例證很有意思。如《昏禮》“下達,納采用鴈”,鄭注:“達,通也。將欲與彼合昏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采擇之禮。用鴈為摯者,取其陰陽往來。《詩》云‘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昏必由媒,交接設紹介,皆所以養廉恥。”《通解》以為此注上下都在解釋經文“下達”,只有“用鴈”一句解釋經文“納采用鴈”,所以依據經文順序,將“用鴈”一句移置“皆所以養廉恥”之後。《通解》的改動,提醒我們注意鄭注的邏輯。其實此注要分前後兩段來看,“達,通也”到“用鴈為摯者,取其陰陽往來”是前段,依次解釋經文“下達,納采用鴈”。“《詩》云”以下是後段,闡釋這段儀節的意義。《通解》以及明代《儀禮》版本改動鄭注的地方,值得關注。另外,就筆者所知,清人只有顧千里理解鄭玄最深。今後也想多學習顧千里的讀書成果。總之,正如第十三篇最後所言,“鄭注可讀”,今後讀鄭注,會有很多發現,令人興奮。

  北京大學規劃部、人事部、國際合作部及歷史學系諸多老師之關心照顧,圖書館、餐飲中心老師、師傅們的辛勤工作,使筆者能有讀書、編書之條件,筆者對此感激不盡。陳蘇鎮老師十年來對我的關懷、提攜,恩同父母,無以為報。陳老師研究漢代政治文化,因而關注經學。陳老師對我的照顧,其實出於對發展經學史研究的學術熱忱。希望能夠讀好自己的書,不要誤導年輕人,以免辜負陳老師的期望。幾位同學不嫌無聊,願意在課堂上共度時光,筆者才能堅持備課,發現問題。依我之愚鈍懶惰,尚能有所發明,全靠你們的支持,大恩不言謝了。不少拙稿曾請宋紅老師修改潤色,中山大學黃仕忠老師也曾細心修訂數篇拙稿,記此致謝。其餘諸多師友之厚誼,學界先輩之學恩,不得縷述,銘記在心。感謝多年指導我的林慶彰老師,這本論文集能夠與博士論文同時出版,全靠林老師的大力支持。最後感謝耐心閱讀筆者拙文的讀者各位,感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北京  北京词条  1000  1000词条  
美文

 世界的另一面读后感精选

 《世界的另一面》是一本由宁三意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