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摘抄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是一本由赵鼎新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精选点评:

  ●M ?

  ●学术作品,前几章重复、别扭;讲了春秋战国的事;战争驱动了国家工具理性,但战争不是科层制形成的原因,是科层导致资源被高程度攫取,能够打大战;天命观、分封(不同西方自发的封建制度)、表意文字传播(不敢信作者的话)、国人与野人的区分、法家、儒家的意识形态作用、秦亡、资本主义的不产生。

  ●在提出大的问题和框架方面很给人启发,但以今度古、以西度中的视野未免有失偏颇。不过对于战争战争准备对于动员国家、促进社会重组方面的解释倒是能给读者提供一种很好的阅读体验,在史料的提供方面太多不足。

  ●确实如农叔所说意思不大,不过考试说不定能靠它。并不是反对这样的比较研究,但是这种近代国家在文中如鬼魅般时隐时现的比较不得不说多少有些以今度古了,虽然也能解释很多东西但是也遗漏了很多。沟口说的比较研究更合我心:首先应该立足的还是自身的比较所产生的线索与脉络,然后再去面对那些与自身之外事物无可奈何的异和同。

  ●很特别的叙述,耳目一新

  ●就书本身而言觉得不到三星。。。作者对历史实在是不熟悉。宏观分析和理论构建也很武断。就仅有的这些定量数据并不足以支撑那么宏大的分析。计量历史,其实用在数据较多的明清史会更好。即便这本书的野心在方法论或认识论上,对方法论或认识论的阐述毕竟也需要厚实的事实基础(先秦由于史料数量和真伪问题的限制,以及文化环境的不同,真的不适合以此为基础构建野心)

  ●同样是研究导致帝制中国形成的“一种”因素,杜正胜《编户齐民》远比本书扎实的多。赵书只提供了一种解释模型,支撑如此宏大的观点,使用的史料却并不精细和完备。而且,作者试图证明先秦争战与汉代“儒法”帝国之间的关系,但对“儒法”帝国的着墨显然过少,最终只能证明先秦争战导致了秦的统一,无法证明汉代“儒法”帝国的形成。“汉家自有制度”的真正形成是在昭宣时期,而本书无一字涉及。看点:本书“方法”的意义远大于观点,而且末尾对彭慕兰的反驳精悍而到位。

  ●若干年后回顾这本书,也看出了以前没有看到的弱点。赵对春秋时期的有限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认为此战争促进了工具理性文化,为战国时期的社会演进提供了基本动力。这么说当然没错,但意义不大,原因是,在古典世界里,很少有战争不是有限的,这等于是一个普遍的背景。这样,中国走向历史上非常独特的秦制,同有限战争的关系就不是很大。

  ●运用韦伯式的社会科学范式进行中国古代政治研究,难免流于将历史过程抽象化为理想化的各要素之间的辩证互动,而忽略了古典政治蕴含的伦理实质,仍然是站在今人的视域里替古人说史。另外,按照作者的思路,“儒法国家”中作为“意识形态”的“儒”与作为“政治手段”的“法”在实际政治过程中的交叉与张力,仍然有进一步讨论的价值。

  ●内容不多,读得很快,一天半就完成,书中的观点,很多我自己也原生性地想到过,也算是不谋而合的一种荣幸。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一):没很读懂

  今天上午刚看完这本书。总的感觉是不过瘾。很多细节之处,我与作者颇有共鸣,或者说我对作者的见解拍案叫好,但总体上,却感觉说服力不够。

  全书的精华在于最后一章的最后几段文字。不过如果前面不看,光看最后几句,是很难有什么收获的。

  就这些了。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二):引起我对社会学的兴趣

  赵鼎新写的关于韩寒问题的文章《韩寒很大可能是骗子》《论方韩之争》,在方舟子的微博里提到过,我顺藤摸瓜搜到赵先生的一些博文,非常长见识,也建立起对社会学的兴趣。买过他的一本书,在他专栏里的网文我大部分都看过。其介绍的研究社会学的科学工具,以及作者极具洞察力的论述让我觉得很新颖。对于中国历史部分、中西方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大事件的介绍都很有独特观点。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三):具有创意的历史书籍,但是方法不严谨。

  此书是一个历史学术文章。但是有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考据文章。利用了西方的对于数字,统计学的方法实现历史研究的量化。通过统计远征距离已经进攻次数和战胜记录来总结国家的强弱提出了一种新的办法,但是却又存在很大的漏洞。

  在此且不说,春秋中所记载的史诗是完备。 单看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作者通过统计楚国和晋国两个国家互相进攻的次数,以及进攻的远征距离进行统计得出楚国强于晋国的结论。这个结果太理想化,忽略了太多其他因素。

  大家都知春秋时,晋国处在中国的中间部位,上有西有秦,东有齐,北有燕和中山,南面有楚,东南还有吴与越。属于标准的四战之地。及时参加战争它能调用的军队也是有限的,因为需要保留一大部分防御其他国家的进攻。而楚国则不是,楚国的南面,西面都是南蛮的部落,东面是短暂的吴越,所以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四):儒法国家体制是我们现在的困境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春秋战国的战争驱动型冲突催生效率导向型理性文化,而战争又引致封建极盛及贵族坐大,之后的反思让科层制应运而生。随后西汉政治权力与以儒法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融为一体,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礼教秩序中,塑造绵亘2000多年中国政治文化体制至今并未脱离其臼。在此衍生的历程中,国家从来都是强势的主体,贵族、宗教及商业势力并未形成挑战。

  现在又何尝不如是,商业依然服务于国家,为什么几乎有条件的公司都会设立党支部,为什么马云讲如果国家需要支付宝可以无偿献给国家,为什么许家印宣称恒大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国家给的社会给的。其实我们的文化的印记从来都在,政治的精神依然存在。我们的改革确实面临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毕竟我们中国不再是农耕社会,而已经大踏步迈入商业极致,我们不可能还是延续2000多年前的秦汉制。这也是我们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读后感(五):如果能有赋税数据,那就很完美

  这本书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战争驱动的效率导向性发展(war-driven efficiency)在欧洲最终导致了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代议制,而相似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却以秦帝国的大一统和国家力量的一家独大而告终?至于用意识形态权力(儒家学说)和政治权力合一的政治制度来解释中国的七项特征,并非原创。这本书最有力的地方是对战争的分析,而其论证其核心观点“战争与法家意识形态的相互增强,使得国家权力一家独大,国家集权性进程获得压倒性优势”,尚显薄弱。其方法论值得注意。

  怀疑:第一,儒法国家还是儒学国家?法家的学说是在重刑明赏,作为一种统治技术,它在“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权力的结合”中占何地位?还有,“长老统治”跟法家有何关系?第二,中国的哲学思想来源真的很贫乏吗?[百家出于周官] 来源很贫乏,但是思想贫乏吗?

  如果能有赋税数据,那就很完美,可惜这样的数据基本不可能找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东周  东周词条  法国  法国词条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诞生  诞生词条  
美文

 与死亡握手

 仙子快到临产期了,在铜的催促下,在雷雨的恶劣环境里从单位请假回家已是午后。婆婆细细打量着仙子无血色的脸说:“怎么这样蜡黄?”“妈,我身体一向挺好的,从未感冒过...(展开)

美文

 我的向日葵

 短短的十天如白驹过隙,像是一眨眼的功夫,三下乡轰动正式告一段落了。从七月八号开始,我们乘车来到了化州市林尘镇中心小学,开始为期十天的三下乡活动。我以为是以煎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