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阻力最小之路》读后感100字

  《阻力最小之路》是一本由[US] Robert Fritz著作,天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1996-6-25图书,本书定价:35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阻力最小之路》精选点评:

  ●将自己现有的思维模式彻底重建,需要多读多应用

  ●十分之一本书了,还没有一点点具体的东西,我不是说这个观点不好,道法自然的观点,好,但是***缺稿费吗?真是浪费时间

  ●结构一说发人深省

  ●:无

  ●作者想说的和我笃信的东西匹配度太高,然而不管你多么赞同书中观点,这个深度反抗顺应模式的世界总会告诉你世界不是这样你应该面对现实。

  ●Mark:成长 创新 结构 1.结构决定行为。 2.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反而容易让自己偏离最初的愿景。 3.书里不是在讲捷径,而是鼓励自我创新捷径。有点儿烧脑,值得细读。

  ●适合读N遍的好书。

  ●提出一个概念:要选择。在创造的取向中做选择,太过笼统。为保持重大选择,而做出一系列小的选择。强化和坚定重大选择。具体细节基本没有,除了上述阐述,其余为鸡汤文

  ●作者真是胸怀天下呀,从个体到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在考虑当中。不过略畅销体,写得有些绕,一个论点举无数个案例,可以更简单清晰一点。ps.看得出来,国内某人的理论就是基于这本书的

  ●并非解决问题,而是奔求目标。

  《阻力最小之路》读后感(一):创造者指南

  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好的书。“结构决定行为”,创造性只能来自来源于“结构性张力”,而对于多数人来讲,“结构性冲突”是我们的宿命,在“顺应与反抗环境”的不断震荡过程中耗尽自己的一生。要想走出人生的困局,请从改变你人生的结构开始,让结构性张力引领你走上阻力最小之路

  《阻力最小之路》读后感(二):你想要的是什么

  看的英文版。文中主要讨论了一般我们存在的反抗顺应环境模式vs创造模式。你是你自己人生的创造者,还是只是对周遭环境作出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如果只是陷在解决问题的模式中,那么一旦问题解决了,张力消失了,你将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中,这是我们每当想做出改变而最终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那么,‘’解决‘’之道在哪?作者亮出了底牌,就是发掘你真正想创造出的结果。这个结果必须是明确的,发自你内心的。明确到一旦这个结果达到了,你可以一眼认出它。可以通过问自己,如果这个结果到来,我会接受它吗?尽量想象画面,因为画面比文字蕴含的信息丰富得多。注意,不要妥协,这个结果一定得是你要的。哪怕从现有的条件因素来看不太能,不用管它。因为一旦妥协,你会限制了很多可能性。而且,妥协后的结果是你没那么渴望的,结构张力也消失了。

  知道了想要什么,接下来,写下你的现状,请如实描述,不要美化。现状离想要的结果差距越大,张力也越大,才更能达到目的。

  作者说方法路径会自然产生,每个人都不同。所以我也不知道要干啥了。反正我写下来了,且看着吧。

  觉得跟赛思心法有点像。最重要的都是想象自己达成愿望的画面和感觉,一定要是发自内心想要的。be true to yourself.

  有人信有人不信,实践来检验呗。

  《阻力最小之路》读后感(三):为什么改变生活的尝试总是失败?——读《最小阻力之路

  如果你此时此刻感到很迷茫,请停下来,先把这本书彻彻底底地读完。

  (一)改变自己的骗局

  你最近一次想要彻底地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是什么时候呢?

  是某天醒来,突然恨透了这样浑浑噩噩的自己。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未来一年的计划,雄心壮志要去实现。却在第二天,照旧睡过了头。

  是某个失恋或挨批的夜晚,你痛彻心扉,现实的寒冷让你寒彻骨髓,苍天啊,上帝啊,命运为何待我如此残忍而刻薄?于是你想要改变自己,你加入了各种成长、学习、听课的群,你买了厚厚一摞的书,你说,i want a better me.

  三天之后,激情退去,生活回到原样。每一次尝试,你都更加努力,却莫名其妙地被狠狠地再拽回原地,每一次,你可能都有不同的借口来停止或者放弃——啊,最近好累。等工作轻松点吧。啊,最近身体不太舒服,等下次身体好点吧。

  越是了解现代人的生活,越是尝试过种种流行的改变方法——学英语、减肥、冥想、健身,我就越坚信,我们大多数的改变行动,本质上都是自我安慰,somehow当安慰作用达到之后,我们都倾向于懒懒地躺回沙发上继续做一个葛优。我们的生命中,似乎缺乏支撑着我们能够持续向前,不断改变的源源不竭的动力。

  如果你这么想,那么,你离问题的本质,还差的太远了。

  (二)什么是最小阻力之路

  你大部分的思考方式,是不是遵从: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然后解决问题呢?

  比如,我发现自己的身材比较不好,那么原因可能是我吃的比较多,运动的少。所以,我要解决自己身材不好的这个问题,我需要少吃,多动。听上去,这个逻辑完全合理,对吧?

  那么,这个逻辑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受的主要作用力:对好身材的渴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拉力,它促使着我们采取行动。

  聪明如你,一定知道,所有的力,也有一个相反的作用力。当渴望好身材的张力形成强烈渴望后,它的反作用力是一个舒缓的力,大小相等,力量相反。那么,在反作用力上,可能会有两个结果:第一是你达到了目标。第二是你未能达到目标。这两种情况无法同时存在,对吧?

  显然,我们难以维持长期热情的渴望,所有的秘密都在于这个结构中。认真看,一旦你能够理解这个结构,你就能把自己从无边无际的自我苛责和不满意中彻底解救出来。

  《阻力最小之路》读后感(四):溯本求源,关于选择、行动与创造的源泉

  《最小阻力之路》里面讲到怎么做决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A和B两个人一起去餐厅,A能在15-20秒内选好,而B花了10分钟还选不出来。

  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是一种现象,在我的固定思维里,A可能就是一个对吃不怎么讲究,随便选一个就ok的人;而B是一个追求完美以致于有点选择性障碍的人。甚至我还蛮喜欢B这样有点轴的人,因为很多时候我也是这样的,而且我觉得这种事事认真的态度让我有一种对生活很负责的踏实感,虽然有时候也会懊恼效率不太高,但又能安慰自己我已经很用心地在努力了呀……

  事实上这只是一种不动脑的努力,是为了逃避思考的懒惰。现实中为了逃避思考,什么都愿意做的人太多了。

  回到A和B的例子,A的决策思路是:以自己想吃什么为主导,快速找到餐单中吸引自己的食物,然后随便再翻一下餐单,确认一下自己的选择。B的决策思路是: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于是从头到尾认真看每一样食物,再分析比较自己应该点什么。

  秉着学以致用的精神,我决定去淘宝上试试。上上个星期我的手机壳坏了,我准备在淘宝上买个物美价廉的用用,结果愣是刷一整天淘宝,翻了无数页面也没能下手,有好几次都放进购物车了,又被那个“再看看,可能还有更好看的”念头拽回了淘宝深渊。

  索性放弃,想着改天去实体店看看吧,总能买一个。然而这段时间天气巨热,每天只能穿梭于空调房-汽车-空调房,连吃饭都全靠美团了,是在没有勇气在40度的高温下去逛街买个手机壳,于是只能凑合着用破烂壳子。

  再次打开淘宝前,我先想了想我要的手机壳要有哪些必备项:软、特别、有指环扣。于是我就搜6s壳、软、指环,出来的第一页前10个我就发现一个和风的手机壳几乎满足我的所有需求,而且店家买二送一,于是我一口气选了三个一个粉红一个白的一个浅绿的,准备结账的时候想了一下,一个壳用几个月,买三个要用到明年了,秋冬的时候我就不想用冷淡的小清新了,还是换一个暖色调的吧。于是把浅绿换成一个暖黄色的秋叶招财猫,完美,整个购物过程不到半小时(因为我还是死性不改坚持把整家店的东西浏览了一遍),我想下一次我可以在选到心动的后就不用那么执着去把全部的看完了,嗯,给自己留一点进步空间。

  8小时一无所得vs半小时成果下单,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心,誓将这个决策模式大加推行,比如刷朋友圈、看知乎,以前我一定要看到上次更新的位置,确保所有信息都浏览到了,生怕错过了什么。其实想一想每次能带给我有效信息的只有几个公众号和特别的几个人,那我只需要在需要看某方面信息时去看就好了,其他的与付出的大量时间相比,有效信息实在是得不偿失。至于知乎,就当百度用好啦~

  这个决策方式还可以拓展到人生的每一次选择和行动。理想状态下,对环境的信息了解得越充分,越能做出更完美的选择,但是现实是我不可能100%充分了解所有信息,我只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关键的信息,从而作出选择与行动。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点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如果只会受环境的制约随波逐流,那和蝼蚁和浮萍又有什么区别。

  人生的意义在于我想要创造什么,就把每一次的行动落实在创造的历程中,像一个个向量指向我想要的成果,无数的行为如向量叠加,最终达成我想要的成果。

  回到源头我想要什么,才是选择和行动的根基,是创造力的源泉。

  我想要什么?

  一开始脑袋里有无数的念头,随便抓住一个问下去,比如说我想要更多的钱,是为了去旅行,去旅行是为了看更美的风景、人文艺术,这些美的体验是为了丰富我的感受,丰富我的感受是为了激发我创造美的能力,我想要创造出美的体验:文字的、摄影的、绘画的、哪怕即兴聊天的,我想让这份美的体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传达给别人。如果形成一个美的共振网络,会创造出什么我现在所不能想象的事物?

  问到最后,那个独立的存在就是我真正想要创造的成果,不为了什么,就是单纯的想要看到它存在。

  《阻力最小之路》读后感(五):图解《阻力最小之路

  图解阻力最小之路根据从前对这本书的印象,加上自己的观点,在细读前绘制了上图。由于经过信息二次加工,难免夹带私货,建议读者还是亲自去读读《阻力最小之路》为好,我的公众号会以每周两节以上的速度更新。以下为本图的阅读指南。 核心观点 1.内部结构:不良思维结构会产生内耗情绪、导致行为摆荡。2.外部结构:改造思维结构最好的办法是:不断实现由心中愿景衍生出的具体目标。3.正见:认清所有人的思维有其局限,所有事物的朴素事实。4.专注:不影响达到目标的情绪/苦难可暂时忽略,专注而轻松。5.阻力最小之路:创造好事情结构再行动,像流水一样自然地“淌”向目标。细节解读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人的思维结构有千万种,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关键在于让实现目标的阻力变得最小。如果目标是创造出苹果系列伟大的产品,那么非乔布斯那样偏执到极点的思维结构不可。所以我们不必为迎合周遭喜好改造自己(也不可能实现),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为了心中所爱做好结构上的准备。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的思维结构都最后是可以像衣服一样的,今天相亲穿正装,明天烧烤穿汗衫,这里就不再展开。 2.好好读书,找份好工作

  环境结构缺口图中可以看到“阻力最小之路”并不是直接冲向目标的,而是在右上角“环境结构”开向“富有、权势”的缺口绕行,这是为什么呢?

  环境结构张力环境结构像一堵墙,只在特定的方向有张力,比如常见的商人、学者、事业单位家庭。如右下角图示,某些环境结构中的张力可以轻松解决大多数普通人“无关系背景”的困难。而农民家庭的张力,大多都是“好好读书,找份好工作”,我们中很多人也正是从这个张力的缺口突破出来的。没有利用好这个缺口的人,恐怕很多就被困在原地,或被其他如“子孙满堂”的张力拉走,还是个孩子就成为了父母。再有其他,亦不忍细说。如果环境结构的张力和愿景方向一致,那么恭喜你,这会轻松很多;如果反之,那么也不必失落,你和绝大多数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3.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子·养生主》理解到利用结构缺口的重要性,究其原理,不过也是应用了“阻力最小”的原理,如果运用得当,缺口上的张力甚至还会推你一把。如此推衍开来,是否我们在行动时也应时刻注意绕行“阻力最小”的路线,而不是和从前一样,你来我往硬碰硬?为了达到目标,有时不经意做了些好事,为了减少实现目标的阻力,尽量不要让“好名声”与自己有染,避免最后被“名声”绑架不得不做很多违心的善事;为了达到目标,有时不得不做一些坏事,为了减少实现目标的阻力,尽量不要让自己走到群众的对立面,不然进了监狱只能和菊花谈理想了。对于目标明确的人来说,好事、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只有其对于目标的价值才是绝对的(当然我也希望大家都有一颗爱好和平的心)。如此思考,对于特定目标而言,一些事情是否就可以交换了?把握大的目标,适当时候放弃一些小原则、小情绪,听起来是否也合理多了?

  更多分享请关注公众号:一面夕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之路  之路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阻力  阻力词条  最小  最小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黑道看护》影评摘抄

 《黑道看护》是一部由西谷弘 / 石川淳一 / 叶山浩树执导,草剪刚 / 黑木美沙 / 山本裕典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展开)

美文

 《夜色温柔》读后感1000字

 《夜色温柔》是一本由菲茨杰拉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39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展开)

美文

 读报小感

 报纸里,信息量真大。今天读报,小感  首先,最关注的就是阿根廷和德国的足球冠军的争霸赛。大家都在猜测着,谁是最后的赢家。作为个人而言,我猜是德国,不仅仅是因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