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在土星的标志下》读后感1000字

  《在土星的标志下》是一本由[美]苏珊·桑塔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页数: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土星的标志下》精选点评:

  ●有看没有懂

  ●虽然修辞遍地,思维不断飘逸弥漫,但总是会在即将逸出的时候被她从一开始用智识构建的网挡住。在土星的标志下,桑塔格似乎跟《反对阐释》时全然两样,变得温柔又犀利,这肯定是与写的对象乃友人有关。本雅明和巴特最佳,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两章与影像相关;其余对象未曾有涉及,故不好评价。

  ●读来极其通畅,从H去往M的火车上一气呵成 13 01 15

  ●苏珊.桑塔格本雅明看做一个忧郁的知识分子,修辞可真迷人,标准的80年代写法。可与阿伦特对读。个人更喜欢阿伦特的死而获救的气质。

  ●其实看得真的很爽。。文艺作品没有真相 但是评论者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 于是我也飞快地跟着爽

  ●扣了一颗星是因为翻译。没有对比原典,就能发现可见的错误。还有病句。读起来不开心。

  ●由于背景知识缺乏,看不太懂...

  ●论本雅明的那一篇最好。翻译不好,没有反对阐释好

  ●中国的翻译实在太少了,连保罗•古德曼这种大家都没有,更不要说本雅明,卡内蒂了,罗兰巴特作为解构主义大师还好,几本可以被翻过了。至今奥尔巴赫的大作《论模拟》连个影都没有,十几年前的作品,2666等到现在才出,更不要以前就艰辛的布洛赫,穆齐尔,荷尔德林等德意志大师了。我非常喜欢的威廉布莱克只有少少的诗集译作,我靠,这是逼哥学英语嘛,我勒个去,只能看点其他人的转述中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了

  ●土星气质。。。吼吼。我是星座迷

  《在土星的标志下》读后感(一):桑塔格的冷静赞美

  关于桑塔格有多么智慧,她的笔触是多么冷静锐利,不再赘述。这也是她一再吸引我的原因。她是如此的有见地,虽然我不能读懂她所写的所有,但她的思考可让人脱离平庸的思考。学会用复杂的词汇和句式表达精准的意思。即使这本大部分文章是赞扬性的书,我们也可以看到她的冷静和客观,她不会随便赞美谁,也不会盲目的肯定,所以内容极为令人信服。

  “土星的标志下”是本雅明用来描述自己的标签。“我在土星的标志下来到这个世界——土星运行最慢,是一颗充满迂回曲折、耽搁停滞的行 星...”这个标签来表明本雅明“土星式的忧郁淡漠”的气质。

  书中,苏珊•桑塔格评论的人物有保罗•古德曼、阿尔托、里斯芬塔尔、本雅明、西贝尔贝格、罗兰•巴特、卡内蒂。显然,他们不都集结在土星的标志下。桑塔格对古德曼、本雅明、西贝尔贝格、巴特和卡内蒂是抱肯定态度。特别是前四位,桑塔格对他们作品的分析,进而人格的分析和对两者的肯定,都是可信的。她写这些文章,尽管有些是出于对逝者的怀念,但绝无违心迁就的成分。

  对于里斯芬塔尔,那篇文章写得颇有趣味。没有看到过她这么严肃的,又靠摆事实来一再揶揄讥讽这个纳粹时代叱咤风云的女人。为此,我还后来又特地看了里斯芬塔尔的纪录片,里面她对桑塔格也是极为看不顺眼。即使这样,桑塔格还是对她的纪录片中呈现的“美”,从抛开意识形态的纯美学角度进行了分析。但始终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美并不是我们转向肯定里斯芬塔尔的足够充分的原因。

  能够博览这七位的作品之后,再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状态。每篇文章,都可看做是混杂着作品描述,作者生平,性格因素等等的描写,浑然天成,不是百科全书也不是教科书。好像她对一切了然于胸,旁征博引,她深刻的知道这些艺术家、作家,她爱哪里,他们处于文学史上的什么地位,他们的作品起到了什么作用。她的文章些得很透。但这种透,是建立在读者已经读过或看过这七位的作品的基础上。

  可惜,我还没有。所以这书值得一读再读。

  又:可以从她的系列文论出发,建立自己的文艺地图。看看《奥林匹亚》,《希特勒,一部电影》,《迷惘》,《单行道》...

  《在土星的标志下》读后感(二):在苏珊•桑塔格的标志下

  在众神隐退、真理之柱坍塌的今天,我们呼唤智者。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苏珊•桑塔格被贴上了“知识界的全才”、“知识分子的良心”等一系列的标签,抛开一切名头,这个拥有过人理性的思想家就是现代稀缺且罕见的一位智者。因光而生,为光而生。她的文字涉猎领域极广,关于摄影、文学、人物等诸多方面,字字都像是枪打出来的,力度十足。在桑塔格的作品中,结集在《在土星下的标志下》的一系列文章,算是最具温情的,然而依旧谨慎而坦率,直接而真实,在缅怀那些深刻影响过自己的人物时,桑塔格依旧保持沉沉的思考状态,追索诸多人生细节,拷问人性应有的德性。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上虽有一层灰朦朦的悲伤,然其严肃而睿智的气质仍旧直击人心,细细读来,又一次智识的历练。

  《在土星的标志下》一书中,苏珊•桑塔格追忆的人物包括保罗•古德曼、阿尔托、里斯芬塔尔、本雅明、西贝尔贝格、罗兰•巴特、卡内蒂七人,此七人性格互有不同,志业各有取向,共同的“质疑而抵抗”的特点将他们集中到桑塔格笔下,他们“在一个充斥着假象的世界里,再这里被扭曲的时代中,致力于维护自由思想的尊严”。而这也是桑塔格一生致力的事业。她始终要求自己发出声音、讲出真话,表达内在真实的思考和感受。她希望用个体为榜样,激励更多的个体独立思考。书中所呈现的,是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取世、如何与时代互动,在这些行为书写背后,我们能若隐若现感知到一股强大的精神能量,他们在无序中追索秩序,在混乱中探求明晰,所坚守的,是人性之善。从这种意义上而言,人性之善是重量,让人更沉稳地站立在地面上。在桑塔格笔下的人物背后,我们都清晰地能感受到作者本人的影子。她从不媚俗,坚守严肃的趣味,要在病态的社会中,高声呼喊,到底什么才是值得做的,到底什么才是高度智慧的生活,如何实现个体的真正自由。

  人根本意义上是孤独的,人本原的真相是抑郁寡欢的,终极问题根本无解,对于这些,桑塔格了然于心,这就是土星的标志。然而,她并没有就此止步,她要做的,是与真相对面、与无解并存,进而为人类的生存之道寻找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法。因此,她试图在将自己的智力推向极致,而后再回归以批评的立场洞悉现实。这一点都不有趣,但却是必需的。她在抗争中坚持思考,又在道德的立场上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质疑,在这一背景下的书写极具冲击力,始终处于马力十足的状态。毫无疑问,要真正而全面理解桑塔格需要一种特别的精力、感悟力和智力。然而,只要我们阅读一点,便会获益,桑塔格在与不在,都势必继续深刻影响这个世界,因为,她全部的真实都在作品中,她整个的人就在那里,呼唤我们向内心、良知、理性回归。

  《在土星的标志下》,[美]萨珊•桑塔格著、姚君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7月。

  《在土星的标志下》读后感(三):苏珊·桑塔格的随笔写作

  正如她在论本雅明的随笔中指出的,苏珊•桑塔格的写作也萦绕“在土星的标志下”。不仅因为桑塔格本人是土象星座(摩羯),而且“土星”的“忧郁”也与她本人的气质相契合。在她的几本随笔集中,所谈论的作家也多少都属于这一群体。无论是《反对阐释》中的阿尔贝•加缪、纳塔丽・萨洛特,还是《重点所在》中的罗兰•巴特、罗伯特•瓦尔泽……当然还有那些不可遗漏的思想家西蒙娜•薇依、列维-斯特劳斯、齐朗奥等等。

  于这些围绕着作家生平、作品、行文方式等展开的论述中,反映出的是同为作家的苏珊•桑塔格犀利的视角。虽然在大多数照片中,她的目光炯而有神、神情坚毅安定,显示出荷尔蒙分泌过旺的盛气,但在她的写作中,一种具有明晰自我意识的沉思时刻萦回,警语妙句不断迭出。这些评述与一种美国式的细读(新批评)或法国哲学空灵的抽象探讨产生距离,而美国文化与法国文化正是滋养苏珊•桑塔格的写作最重要的两方营养。

  介入两者其间,苏珊•桑塔格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用一张布满学术术语的大网将所评析作家及其作品网罗于内。她的分析往往从美学视角展开,却不断地延拓出文化上的象征意义。虽然苏珊•桑塔格的这些写作紧紧追随所身处时代文化的发展现状,她所评析的对象也都是各个领域内最具先锋色彩的人物,但对大众来说,障碍不来自于此(反而让她成为明星人物),而是其所使用的术语背后张结起的那张极其广大的知识巨网。

  苏珊•桑塔格让自己萦绕上明星效应的原因同样不只于她让自己作为同时代文化病症的诊断师与审判员的身份出现,更在于她所采取的文采与激情双重迸发的写作方式。苏珊•桑塔格对知识有一种绝对的热爱,这使得她可以终其一生不倦地徜徉在各艺术门类中,而没有丝毫倦怠的意思。从她少女时代所写下的日记中,我们发现了这种巨大精力在生命早期已然显现的标志,以及一颗独立自由的头脑将爆发出多少能量的预兆。

  正如在论本雅明的同篇文章中所谈及的,工作对“土星气质”的人所具有的必要性和意义。这种在各不同领域都不竭开拓的倾向同样发生在同为摩羯座的艾柯、德勒兹或巴丢身上。

  这种成果的获得绝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不断“工作”导致的必然结果。对于他们来说,任何停滞都将导致能量的无故耗散,因而他们必须不停“工作”以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更多能量。

  这就是苏珊•桑塔格终其一生保持的行为方式:小说、戏剧、舞蹈、电影、哲学等等均不在她的热爱界域之外。有时候,我们会怀疑一个人是否真的可以展开那么多的种类繁多的活动?阅读那么多的书、观看那么多的电影,还要拿出时间来欣赏戏剧、舞蹈,介入各种政治活动,养育孩子……至少,我们在苏珊•桑塔格身上看到了这个榜样。正如她自己所言,“文化,严肃文化乃是人类尊严的一种表达。”

  《在土星的标志下》读后感(四):Think again_读苏珊·桑塔格中的阿尔南·阿尔托

  Think again.再想一遍。许知远说。

  在北京黄昏时分的阳光中,坐在电脑面前,信手敲下了这样的字眼。

  阿尔托说他最大的问题是在思考无法思考的问题。而为了存在而不断的鞭挞人性,在近乎疯癫的、偏执中找寻裸体之下的自我。相信肉体和灵魂的分裂,充分的蔑视肉体,将性与肉欲看作最恶俗的事情,而灵魂中他总在徘徊、总在犹豫,他抓不到他的思维,拥有不了的思想,他在精神病院做了三个月的电疗休克。

  残酷戏剧是对传统戏剧的颠覆。不再相信文字的魔力,而认为是对表现力的干扰和噪音。在舞台和观众的二元对立之间,用重重的榔头,敲碎了双方之间的距离,让一切看起来模糊而透明的隔阂,彻底消亡。他在强调这种不确定性,演员的表演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可捉摸的、是无法预料的,而观众除了用耳朵、眼睛来欣赏戏剧,更为重要的是抛弃这种虚有其表的态度,让自己裸体面对这个情景,剥开心的枷锁,让心来倾听。与其说它是一种变革,不如说它是一种假设,他假设了另一种文明形式的存在,而不是另外的文明,是所有文明的根基,来自过去的社会、非西方的社会和原始的自然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结合。在这种异教的文化氛围中,常人难以接受。

  阿尔托自认是文化的医生,同时也是文化病中病情最为严重的人。他既要向人们表示既有文化的死亡,也要向人们证明文化的唤醒,希望恢复戏剧生命的知觉,却发现自己坠入到一个茫然而无所依靠的境地。人常常希望自己脱离尘世,却一直在尘世的轮回中茫然找不到自己,想走向现实相对的极端方向,却变得妥协梦幻一场。整个存在的存在,不以物质存在为前提而存在,即可拥有想象的空间,却不能分散对真正自我的关注。这是一个场所,在这里,一个个灵魂的阴暗面在一种真正的、物质的投射中展露出来。

  苏珊·桑塔格也是一个精神病人,他在撰写别人的自传同时,也在书写着自己的自传。而我时常相信,个人无法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评定别人的意识,所以自传常常是一种它传,是一种意识的转移和观念的革新,而非原始的经验和专辑。所以,苏珊·桑塔格只能自我映射,而无法自我阐述。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为我们思考的常常是无法思考的事情,上帝岂能不笑!

  哥们今天说要离开这个城市一段时间,去外面透透气,好好想想。常有惊人之举的他,这个举动我不奇怪,我无法用个人的价值观来干涉别人的价值观,是朋友就要遵循其双方的价值,不干涉也不忽视,淡如水的境界也许如此。

  其实在哪里都一样,而只有自我设限,而不是别人给自己设限。女朋友最近也再说我们不在北京定居,这个城市太累了,拚了多年,只是为了一套房子,而到头来又能怎么样?谁也不知道。我喜欢去想这个问题,也不能去想,一想就犯动了意念,而意念的流动常常是违背了自然意念本身,不思考本身就是思考。

  黄昏的阳光很暖,照在胳膊上,在这个天气越来越暖、裙子越来越短的时间里,还是继续,think again。

  《在土星的标志下》读后感(五):土星气质

  肖像

  “微低着头,透过眼镜向下看的眼神——一个近视者温柔的、白日梦者般的那种凝视”,“神情迷离,若有所思”……苏珊·桑塔格在《土星标志下》的如此形容可谓是本雅明标志性的pose了。这位生于19世纪的德国犹太人,却生不逢时的在纳粹战争中跌沛流离于欧洲诸国之间,在最后流亡的丹麦期间,略显老态的他留下的肖像,却是“一副松弛、肥胖的样子,恶狠狠的盯着镜头”。

  土星气质

  何为“土星气质”?第一次看到有人赋予“忧郁者”(或许可以说是抑郁患者)一个如此朦胧迷离的形容方式。“土星运行最慢,是一颗充满迂回曲折、耽搁停滞的行星。”——这是本雅明的自我标签,也只有同样具备此种标志的人可以读懂他。

  土星气质源自“根本上的孤独”,并是“将世界拖进其漩涡中心的孤独”,土星气质将这种风格投射到自己所有的对象上,如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卡夫卡……这种“根本上的孤独”又来源于大都市,来源于“对生活中的成功所怀有的恐惧”,这一幕忽然令我想起电影《海上钢琴师》,当1900试图下船走向城市的时候,他发现他恐惧那个没有方向的钢铁森林。本雅明所要诠释的正是“迷失”本身!他一直以来自觉生活在迷宫中,他把城市想象为一张灰色的地图,为了寻找方向,他将每个地点打上丰富多彩的标志符号,然而每个标志符号却又是另一个迷宫的入口。

  “土星的影响使人变得漠然、犹豫、迟钝”,与其说本雅明是知道如何迷失于其间,不如说他已经融入迷宫,成为其中一部分。他的漠然、犹豫和迟钝让他放任自己成为没有答案的问题本身,化身为空间,而非时间。“时间是约束、不足、重复、结束等等的媒介。在时间里,一个人不过是他本人:是他一直以来的自己;在空间里,人可以变成另一个人。”本雅明在审视自己的空间维度时,同时也映射了于己相关、甚至自己眼中看到的事物。这是一个迷路者给自己的定位方式。

  废墟与残篇的收藏家

  如果非要狭义的定义土星气质,那么就是忧郁症患者;广义来说,艺术家或者知识分子多少都有土星气质——即,自我审视。

  土星气质的人“始终落后于其自身”,看到“关心的一切东西从远处朝我靠近”,而自己从未与之有永恒的联系,自身与世界的信息交换通过物来进行(人也视为物体),而非通过他人。所以本雅明的视野是各种片段的组合(这让我想起意识流作品的视角),桑塔格认为本雅明的“事物大都以残篇或废墟的形式出现”,通过“巴洛克和超现实主义这两种感受将现实视为物”,他将其缩小并收藏,这是他生活的一种策略。

  桑塔格的这一章节的描写让我想到忧郁者如何将自己与世界联系起来——通过感受,本雅明的感受来自于超现主义,表达方式为“工作狂”。

  破坏性

  由于土星气质的缓慢性和麻木性,只有狂热的工作可以集中注意力。他将所有的物缩小至随身携带,随时可以通过它们进行工作,甚至可以将超现“提升为一种理想,认为可以依靠梦的状态来提供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在狂热工作和土星缓慢的对持中,他的“每个句子写出来就好像是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他的重要文章仿佛都正好在自我毁灭前及时收尾”,“这些句子的背后似乎有一种恐惧,恐惧自己过早的失去写作能力”。然而土星气质不是让人成为一个创造者,而是成为一个破坏者——“破坏浅薄的内在性,破坏普遍人性、半瓶子醋的创造性以及空洞的言词所具有的安慰人的意图”。

  “自杀被视为英雄意志对意志挫败的一种反应。本雅明指出,避开自杀的惟一途径就是超越英雄主义、超越意志的种种努力。具有破坏分子性格不会有被困的感觉,因为他在哪儿都能看到出路。他兴高采烈的忙碌于将存在化为瓦砾,将自己置于十字路口。”

  他多次将自己置于十字路口,他认为自由知识分子都是一个正在灭绝的物种,淘汰这一物种的既是革命的共产主义,又是资本主义社会。

  在一切存在均被破坏之后,只剩自己。

  .S 初读《土星标志下》时,觉得此文更像是在写桑塔格自己而非本雅明,感觉作者本身比被评论的人物更加enjoy这样土星式描写。而重读《土星》时发现这不是在写谁谁谁、某某某,是写描述一种文学艺术家具备的气质(土星气质),那种可以将时间空间化的感受力,那种将一个连贯的人生过程拆解成一段一段的残篇的能力(大家各不相关,但客观上本来就是相关的)。如果说坦白点(不要说得像文中这么含蓄委婉),可能就是指忧郁气质。曾经看到有书叫《躁狂抑郁多才俊》,虽然躁狂抑郁不一定导致才俊(逻辑上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才俊一般来说多少都有些抑郁气质(即土星气质),这是一种可以让人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动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土星  土星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标志  标志词条  1000  1000词条  
美文

 国家公诉读后感100字

 《国家公诉》是一本由周梅森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4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展开)

美文

 老虎执法

  老虎总统正在津津有味地啃着黑熊省长刚刚送过来的一具无头无腿剥了皮的尸体,忽然就有一个公羊跑过来找它告状,公羊跪在虎总统脚边哭叫道:“尊敬的虎总统啊!呜呼噜!...(展开)

美文

 永不褪色的爱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在他们眼里我们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生长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里,一家人在一起开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