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钱钟书传读后感100字

  《钱钟书传》是一本由孔庆茂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199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钟书传》精选点评:

  ●了解一个对的人也是一种收获颇丰的学习过程。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近距离亲近一代文学大师的佳作

  ●略过了钱先生的诗歌。 钱钟书先生的文学,比不上杨绛钱钟书先生的学术,主要是诗话和打通中西方的研究。 钱先生在建国后的表现,很值得怀疑。 任毛泽东诗词翻译小组成员。 很荒谬。 所谓谈艺录,是诗话。 所谓管锥篇,是说古典。 钱先生很狂傲。 钱先生学习的策略很好,只看原文,不受教。 不受教也有缺陷。 学问纯粹靠天才去打通,恐怕不是好的路径。 宋诗选注,选有问题,时代的风气;注据说很好。 我看钱先生的围城,达不到夏志清的称赞水准。 另外,钱先生是长房长孙,富家公子。 著书立说,主要是忧患之时,一是抗日时上海孤岛,一是下放时干校。 围城的用心经营,我看主要是记忆的沉淀。 钱先生反感林语堂的幽默文学口号。钱先生反对周作人的文学史分类。

  ●一晚上翻完,目的本就是大概了解一下錢老的生平。作者文筆只能說一般

  ●至少你不用去网上搜刮材料来了解钱钟书

  ●来因学人著席:奉书并惠新著,因衰病增懒,而谢事每反添周折多事,每日丛脞,故未复谢。尊著尚未研阅也。顷又奉来书,乃知读孔某作传而得“快感“,则恐上当不浅耳。此书作者着手时曾来书请“支持“,索取照片、手稿等等,弟严词拒绝;渠不得已,走舍弟钟韩之门……而弟则始终未同意也。其书果然谬误百出,东拼西凑,向周振甫君处串连,结果可笑之至。即如卷首手迹,以弟答朱雯信误为弟与水晶信(写信相去四十年);又如言弟夫妇同访美;又如言弟访意时以意语读论文,会议纪录已成书印行欧美(Procedings),弟文具在,会议言明“会上公用语言为英、法语“。诸如此类。不过借老夫牟微名薄利耳,然老夫则为牺牲品矣。不屑明驳,反增其声价。作者送书二册,我置不理也。草复即叩冬安。钱锺书 (1992)十一月四

  ●看得我激动地要死。

  ●读着呢

  ●中学时看过

  《钱钟书传》读后感(一):膜拜者的材料集

  看得出作者是一个极崇拜钱老的人,所以有些地方洋溢着看上去已经不太客观的赞美之词。当然绝大多数时候,中书君实在是当的起赞美,虽然他很低调,可仍然低的风华绝代,不敢平视。

  书中有的部分该砍的也该砍掉了,尤其是最后一节之类,相对于一本传记来说似乎无必要。

  不过客观的说全书从多个侧面勾画了一个绝世才子的形象,还算易读,只是第一手资料实在少了一点,更像篇拼凑的论文。

  《钱钟书传》读后感(二):怀念从前那本《钱钟书传》

  我所看的那个版本非此作者,是八十年代出版的,当时钱老还健在。是在学校图书馆借到的,很旧了都快散架了。记得当时爱不释手,非常不想还。

  如今市面上已没有此传记了。我找遍了所在城市武汉所有大小书店。

  后来买了本汤晏写的《一代才子钱钟书》,也看了孔庆茂君的这本。

  也许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在作祟,总觉得后两者不如前者那么详实,富于人情味,不仅仅拘泥于叙述和资料的堆砌,让人从中不仅领略到钱老的风采和豁达,也读出了作者本人的睿智和风趣。

  遗憾啊~~我已经对身边好多人千嘱托万叮咛,看到我想要的版本,无论新旧,先给我买了再说。

  我所说的那个版本,可惜我找不到图片,图书馆里那本好象也被清理掉了!所以作者、出版社一概不详。要不放这里介绍给大家。

  好东西是要与人分享的,一个人总是很孤独的。

  简要说下书的封面吧!整体绿色,偏淡。封面上方是钱老照片(即孔庆茂所著封面上的照片),下面是竖排“行书”字体的四个字:钱钟书传。哪位热爱钱老的人看到千万别错过,真的!强烈推荐~~

  《钱钟书传》读后感(三):世上只得一个的钱钟书

  我喜欢的作家并不多,钱钟书算一个。我从头到尾看完的人物传记更少,其中一部,是《钱钟书传》。那时候我连钱钟书是谁都不知道,只晓得他聪明得过分,上课从来不听讲,却能自学英语,并成为专家;数学考了15分,却凭着高超的国文和英文水平被清华破格录取。国外有大批的记者想采访他,他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为什么非要知道那只生蛋的母鸡长什么样。他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他是民国第一才子,民国时期的才子多得数不清,那是文化和思想空前灿烂的一个时代,然而钱钟书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我对钱钟书的好感,还在于他一生只得一个杨绛,其他连个绯闻都没有。要知道才子多半风流,似乎不风流就对不起才子两个字似的,像徐志摩,像林语堂,连鲁迅都有两个夫人。有个传闻,说69年钱钟书夫妇被下放在干校的时候,钱钟书为了杨绛和一对年轻夫妻打架。具体原因我不记得了,似乎是争住房之类的事情,我只觉得,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之下,一辈子教书的丈夫能为自己出老拳,真不枉杨绛跟他吃苦。据说钱钟书写《围城》的时候,杨绛总是第一个读者,他们更长期在一起从事翻译工作,在清华大学同过学共过事,一起去英国和法国留过学。神仙眷侣,应该就是他们这样的吧。

  前些年看杨绛写的《走在人生边上》,看着看着我总觉得,女儿和丈夫都走了,杨绛先生一个人活着,怎么都觉得有些唏嘘,当然,唏嘘的是我,不是杨绛先生自己,千帆过尽,她早就超脱了。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在我看来是个苦命的女人,第一个丈夫在文革中自杀,第二个丈夫也是二婚,和她结婚的时候,大儿子都十八岁了。她是个完美的继母,完美的妻子,完美的老师,先教俄语后教英语,后来得了癌症死的时候还不到六十岁。可见人是不能把自己逼得太紧的,对自己要求太高,也是会逼死自己的。

  《钱钟书传》读后感(四):钱锺书评《钱钟书传》

  来因学人著席:奉书并惠新著,因衰病增懒,而谢事每反添周折多事,每日丛脞,故未复谢。尊著尚未研阅也。顷又奉来书,乃知读孔某作传而得“快感“,则恐上 当不浅耳。此书作者着手时曾来书请“支持“,索取照片、手稿等等,弟严词拒绝;渠不得已,走舍弟钟韩之门……而弟则始终未同意也。其书果然谬误百出,东拼 西凑,向周振甫君处串连,结果可笑之至。即如卷首手迹,以弟答朱雯信误为弟与水晶信(写信相去四十年);又如言弟夫妇同访美;又如言弟访意时以意语读论 文,会议纪录已成书印行欧美(Procedings),弟文具在,会议言明“会上公用语言为英、法语“。诸如此类。不过借老夫牟微名薄利耳,然老夫则为牺 牲品矣。不屑明驳,反增其声价。作者送书二册,我置不理也。草复即叩冬安。钱锺书 (1992)十一月四日

  冯氏之女:

  1997 年春节稍后, 有朋友拿来孔庆茂所著《钱钟书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2 年出版), 其 222 页说 , 钱钟书 1979 年 5月10 日曾在美国史丹福大学亚洲语文系一次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当座谈会上有人提到某哲学家的赫赫大名时,钱钟书说此人在‘文革’中出卖朋友,致朋友迫害而 死”。该书第 232 页注明此段文字的根据是庄因《钱钟书印象》及《关于〈钱钟书印象〉的补充》。此后,我又见到牟晓朋、范旭仑所编《记钱钟书先生》(大连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其 208 至 210 页就收了庄因这两篇文章。前者说,“座谈会中也提到了哲学家冯友兰, 钱钟书把冯友兰骂了一大顿。又说,冯友兰最不应该的是出卖朋友,在座有人问冯友兰究竟出卖了哪些朋友,钱钟书却不愿指出姓名”。后者补充说, 钱钟书在座谈会上还曾说过这样的话:“冯友兰捏造事实 ,坑人使妻小俱死。”文中没有孔庆茂所写“致朋友迫害而死”字样。

  孔某的锅还是老钱的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钱钟书传读后感100字  钱钟书  钱钟书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谁在哭泣

 听,轻轻的哭泣。淡淡的叹气声……静静的房间里,橘色的台灯在房间的一角,散发着淡淡的光。面朝阳台,望眼窗外,夜的宁静,平静的心因这一刻而骚动!    谁在哭泣,...(展开)

美文

 拿着手机的三个小时

 今天是周末,空闲的一天。  早上起床想好,吃完早饭去趟图书馆,找些资料。  吃完早餐,只是八点三十分左右,想想还早,就掏出手机,窝在沙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刷着手...(展开)

美文

 纠结成为心病

     纠结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个词成了生活中的一个口头禅,我们随时都有可能脱口而出,却不知道其实纠结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