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证言读后感100字

  《证言》是一本由[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证言》读后感(一):依然是魔幻的现实

  一开始没有明白封面的含义,直到明白“绿色”的含义,其实就是艾格尼丝和妮可,两个人虽然是同父异母的姐妹,但是环境改变了她们。

  作为《使女的故事》的续集,依然让我能在其中找到现实,“女性主义”不是标签,也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需要平等。

  与使女的故事不同,这本书的格局更大,更加理性。我们可以看到,在女人的王国里,也离不开权力斗争。

  《证言》读后感(二):短评放不下了

  读到艾格尼丝筹备婚礼的那一章,我从开始现实会变成书里一样的恐惧,在书里寻找这样那样关于性别、政治的讽刺和隐喻中走了出来。我开始关注基列国是如何运作的,那些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妮可以后的生活和丽迪亚的真实想法,我从一种神经紧张的状态里走了出来。不得不说整本书读起来是酣畅淋漓的,逃离基列的过程让我回想起读《指匠》的感觉,或许也没有什么分别——维多利亚时期的疯人院和基列。 丽迪亚是一个矛盾难以评价的角色。她的手记让我发笑又不寒而栗的是:男人,用自己的幻想把女人禁锢成“房间里的天使”,却又不得不寻求女性的力量以完成这一构想。而女性,似乎成片上百年来习惯了这样在群体里自我压迫,甘愿成为男人谋杀自己的工具。 就如作者和译者所言,这不是虚构的小说,这是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存在过或将会存在的触目惊心的现实。我们能做的,像波伏娃所说,掌握生育与否的决定权和工作。我想可能还有学习、阅读还有表达。

  《证言》读后感(三):奥芙弗雷德出走后

  

奥芙弗雷德出逃后,基列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这部阿特伍德的新作,刚好为我解答了在看过其前作《使女的故事》和同名剧集后一直思考的问题。不同于前作以琼出发的单一视角,《证言》的三位叙述者中,既有第一代基列国创始人,也有分别成长在极权统治下和自由国家中的新一代年轻人。 最令我震撼的人物是丽迪亚嬷嬷,她让我想起剧中那位帮助琼逃走的大主教,曾经一手开创基列国,却又亲手将它摧毁。作者通过对其人生经历的交代和对其复杂心理的细腻描写,丰满了这位前作中绝对反面角色的形象,为其前后转变赋予了合理性。 那么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不公正的制度,是低头屈服苟活于世,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卧薪尝胆伺机反抗?复杂的人性,往往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常常在想如果是我,真的不知道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只能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还算岁月静好的时代。 然而,在小说之外,《使女的故事》出版35年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真的在变好吗,还是在越来越接近作者的预言?比如,书中对于女性境遇的描述显得那么魔幻而真实,令人不寒而栗。即使女权被不断妖魔化,我们依然坚持为女权发声,正是因为女性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却还有人对此视而不见。 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必然会布满荆棘,但这并不意味着因此我们就不需要努力。“当纳粹杀共产党时,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讲话了。”

  《证言》读后感(四):醒来的嬷嬷和温暖的阿婆

  

一个月内接连读完了《使女的故事》和《证言》,与前作暗流汹涌的诉说和电视剧留下残忍的悬而未决相比,《证言》给了我一丝希望。是的,基列这座人性的熔炉终于崩塌了。

证言》的叙事设计非常精妙,用三个主角的书信体串联起《使女》故事线十几年后发生的故事。其中丽迪亚嬷嬷是三线叙述者之一,从身居基列高位内部的冷眼观察出发,讲述了她从被基列驯服,到成为在这个极度男权的国家中拥有了自己雕像的恶龙爪牙,再到后面她自己的觉醒过程。

老实说,丽迪亚嬷嬷这个角色的“洗白”是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没想到的,读到后半部分的时候甚至会有一点不适,毕竟经过前作和电视剧的洗礼,丽迪亚嬷嬷的“恶”已经成为这个角色的一部分。但从“感恩牢”开始,丽迪亚嬷嬷似乎不再是这个邪恶体制的一部分,至少一开始不是,或许她也只是与很多基列的罪人一样,被利用并在当下做出了错误选择。然而随着基列这个柴火堆越烧越旺,她在眼看更多的人遭到吞噬之前,最终选择举起了消防栓。

这本书唯二让我觉得有些遗憾的是:首先这个故事的设定有些过于完美,邪恶势力从内部瓦解,代表着无数可能性的少女历尽千辛万苦逃出生天,在自由世界中与母亲团聚。故事中有算计,有惊喜,有牺牲,结构合理,逻辑自洽。其次是极权的推翻有些轻易,舆论压力和党派恩怨真的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多大影响?我不知道,不过这个故事太好看,也足以体现出80岁的阿特伍德还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或许,这就够了。

  《证言》读后感(五):After “The Testaments”

  

反乌托邦文学是具有超越现实性质的,是大胆的。而,

女性主义文学还是一如既往的吸引人,特别是对女性而言。

虽然但是,一直觉得研究这方面的文学会很难,毕竟已经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主题,要研究出一点新东西甚至是突破性的怕是会很难。但同时女性主义文学又不断推陈出新,给该领域的研究注入新活力,很难不让对其感兴趣的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

证言》结尾章的一段话,感觉太适合形容这一类光芒依旧但我们会“take it for granted”的文化宝藏。“大部分往事都沉入了时间的海洋,被永远地淹没了;但是,海水偶尔会分开,让我们瞥见隐匿水下的宝藏,哪怕只是短暂的一会儿。”

读完这本书,还是不得不佩服阿特伍德,离《使女的故事》出版已三十多年,还能写出一本如此精彩,逻辑紧密的续作。反乌托邦主题下以女性视觉讲述基列国,呈现的故事感是既不发生在过去也不发生在未来,细思极恐。

三份证言语言风格各异,作者时而是斯多葛式的莉迪亚嬷嬤,时而化身多愁善感艾格尼丝,时而又是勇敢无畏的杰德。穿梭于三个角色的证言,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基列国。而女性主义角度下,女性作为“第二性”更加立体,不再是“他者”。

迪亚嬷嬷最后一篇手记的开篇可以说是透露出基列女性之光,“我把你想象成一位年轻女性,聪明,有抱负。无论在哪个领域里— 在你那个年代仍会存在的某个幽深但影响致远的学术领域— 你都会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我盘桓在你身后,从你的肩膀上往下看:你的缪斯,看不见的灵感,正在催你奋进。”

好的作品一定是会在你读完它后,在不远的将来发出令你意犹未尽的回响。

  《证言》读后感(六):书评

  

证言》作为《使女的故事》的续篇,讲述了基列的灭亡。

本故事分为三条线:

1.丽迪亚嬷嬷。是最重要的一条线,既是基列统治阶级的一员,同时也是基列反抗者“五月天”埋藏最深的卧底,双重身份的她看到的最多最深,由基列建立到基列灭亡。

2.艾格尼丝线。生长在基列统治阶级——凯尔大主教家庭中的女孩。

3.杰德线。同时也是“妮可宝宝”,是艾格尼丝同母异父的妹妹,生长在自由民主环境下的加拿大女孩。

三线并行到三线交汇。

艾格尼丝反抗婚姻,成为嬷嬷,进入阿杜瓦堂;再到杰德作为“五月天”卧底,被珍珠女孩带往基列,同样进入阿杜瓦堂开始,三条平行线交汇,并收束为一条线,故事开始收尾。

阿杜瓦堂内的密谋。

迪亚嬷嬷为主导,艾格尼丝和杰德(冒名顶替贝卡)作为珍珠女孩传教,实际传递基列机密到加拿大,成为基列灭亡的导火索。

基列动荡的开始是故事的结束,这实在是有些莫名的意味。

本篇故事虽说是讲述基列的灭亡,实际也描绘了基列的建立。

国家的建立,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或许并不是从战火或革命中显现,而是从细微处首见端倪。对女性的压迫、作为人的独立性的剥夺,像是逐渐收紧的绳,绳子那头的人猛然拉紧的时候才发现早已无法逃脱。

基列所有的肮脏与罪恶,悲叹与痛苦,挣扎与反抗,最后成为历史学家所津津乐道的一段文字,一段回忆,一块墓碑。

最后,贝卡:

“空中的鸟必传扬这声音

有翅膀的也必述说这事

爱如死之坚强”

  《证言》读后感(七):基列灭亡记录薄

  三十五年后。关于“基列”的故事又开始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又拿起“战矛”不错,证言根本不是手写出来的,而是在石碑上一点一点刻出来的,像是几百年以后考古学家发现这篇华丽的篇章,精雕细琢,吧啦吧啦那边的泥土,扫一扫蒙尘的毫珠,继续这个故事,并为之命名为《证言》。 故事的开始。如同《使女的故事》一模一样——其实这两本小说就是最后皮艾索托教授幽默的两次演讲的资料——时间轴是反转的故事从演讲开始,以资料完结,有种读科幻作品的感觉。一个巨大的回忆,深渊的梦境笼罩了脑子很久,每一章如同海浪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丽迪亚嬷嬷简直就是一个基列“黑料”的爆炸鸡,每一章节都有大主教肮脏的事情,作为“阿杜瓦堂”——嬷嬷们的办公场所——的实际控制者,掌握别人的秘密是政治斗争的主要手段,这样的一个人是“五月天”组织的线人,基列不灭亡那也说不过去啊!不得不说作为曾经是法官的丽迪亚嬷嬷权衡利弊,冷静有度的和贾德大主教(这个人是真滴恶心)周旋简直就是那种商战女主角,一步一步爬到基列创世人的位置有性格的原因也是必然的结果。小说的主线是丽迪亚的大爆料,次要的故事线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艾格尼丝.耶米玛和妮可娃娃,这两条故事线真的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小生活在基列的艾格尼丝和加拿大生活的妮可娃娃,妮可的健康自由,口没遮拦,甚至有点讨厌(叛逆期小孩子哪里有不讨厌的)映射出了,基列的冷酷,没有人性,把人当做机器一样的制度。 如果说使女的故事是革命的开始,是反抗暴政的开始,是五月天组织第一次出现,那么证言就是讲述基列怎么灭亡的,像更扩充了这个世界,里面有讲具体的事情,基列如何运作,使女是怎么回事,基列如何结婚,雅各智囊团又是怎么样,都在证言有所解答,毕竟过去那么多年了,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很多人都在期待和好奇,基列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证言找到,其实从一个国家的升起,到一个国家的灭亡,重要的不是故事讲了什么,是接受教训,学习经验,总感觉人类总是在周而复始的犯一些错误,还是希望世界和平,每个人幸福。帆布包真滴好看

  《证言》读后感(八):《使女的故事》续作,阿特伍德因此又获得布克奖,这本书讲了啥?

  2018年,第75届金球奖电视剧情类最佳剧集和最佳女主角奖2个奖项,实至名归地颁给了同一部电视剧——《使女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改编自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让人不寒而栗,虚拟的国度基列国也自此出现。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笔下的《证言》同样写基列国,这本书一向被认为是《使女的故事》的续作,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也凭借着这本书,第二次拿到了布克奖。

  《证言》分3条不同的线索,三路并进写女性为摆脱基列国束缚做出的努力。主线是阿杜瓦堂私人书房里的手记,留下这份手记的是在基列国位高权重的嬷嬷,丽迪亚嬷嬷。手记以嬷嬷的口吻,从正面撕开基列的面具,还原了其中谎言重重的,被压迫着承受的基列国真实生活。 丽迪亚嬷嬷的人物是复杂的,一方面她亲眼目睹了整个基列国从正常坠入深渊的全过程,她的开始时未能逃离,也未能义无反顾地抗争,只能选择随波逐流地加入其中,做出了不少让自己都痛恨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她又是良心未泯的,她大胆冒险又步步为营地把基列肮脏的秘密收集到手中,并想方设法将之公布于众,也算是有一份卧薪尝胆的勇气。 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情不自禁替丽迪亚嬷嬷捏出一手心汗,担心她会不会被发现,也希望她能完成自己的梦想。相比之下,副本两个小女孩的经历则冲破书中沉默的压抑,虽然也有难以想象的心酸遭遇和惊心动魄的抗争情节,但终归带来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副本A以小女孩艾格尼丝的视角,写了她自己在基列国的成长经历,以及逃离基列国的惊险过程,童言无忌又暗含心酸。艾格尼丝代表的是在基列国长大的第一代孩子,她曾有过幸福的童年,因为父亲是大主教,母亲也真心爱她。但随着母亲的离开,艾格尼丝的真实身份被揭穿,她在家里、在学校的待遇一落千丈,小小年纪就被安排要结婚。艾格尼丝的人生懵懵懂懂,没有人告诉她人生的路应该怎样走,她的遭遇如同那些不起眼的基列女孩,读来让人同情。幸运的是,艾格尼丝没有按照基列安排的路走,她终究是成长起来,成了坚韧、勇敢、执着的那个姐姐。 而副本B的主人公是艾格尼丝的妹妹妮可,她在小时候就已经被带出基列国,也就相当于是提供了一个侧面看基列国的角度。不过,妮可比较特殊,她正是基列国一直以来打着的旗号“让妮可宝宝回来”中的妮可,随后妮可也确实是以身犯险,重新回到了基列国,并带出了基列国的罪证,这让整部小说的故事感更为浓烈。这个出场时的叛逆少女,在面对黑暗时的迸发出来的胆量和力量,犹如一束耀眼的光。

  《证言》读后感(九):《证言》:回到基列,告别基列

  

二零一七年,一部美剧《使女的故事》火遍世界,也带动了首版于1985年的同名小说原著,更让阿特伍德这位有“加拿大文学女王”之称的作家再次现身聚光灯下。无巧不成书的是,这一年,美国知名房地产商、从不掩饰自己厌女倾向的唐纳德·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并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抗议浪潮,似乎特朗普上台预示着进步人士数十年来的奋斗毁于一旦,美国非但没有继续走向自由,反而愈发趋于保守。

这当然远远不是阿特伍德希望看到的,但是又在她的视野之内,就像她的小说揭示的那样,未来总蕴含在过去之中,历史就像一个幽灵,不断缠绕着人类。三十四年之后的二零一九年,阿特伍德带来了《使女的故事》续篇《证言》,并凭借这本书一举再次获得布克奖。与续篇通常会面对“狗尾续貂”的骂名不同,《证言》得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肯定和赞美,无论是小说的谋篇布局,还是语言的艺术打磨,相较前作毫不逊色。

《使女的故事》结束于奥芙弗雷德被捕,“登上车子,踏进黑暗也许光明之中”。《证言》则写的是基列国灭亡之后的故事,并翔实地通过三个人的视角描绘了这个教权国家走向瓦解的全过程:权倾一时的莉迪亚嬷嬷、基列国的一位女性、加拿大的一位女性(奥芙弗雷德成功送出基列的女儿妮可)。这三个人处于不同的位置,让读者得以看到基列国形成初期、巩固政权期间的种种:从统一走向分裂,从文化多元走向原教旨主义,从肯定女性到束缚女性。

知晓最终的结局显然是令人安心的,仿佛这样减去了我们阅读本书的沉重感,但是,类似的廉价正义显得无足轻重,而且阿特伍德从不会放过读者,或者说,已知的历史不让她轻易让我们逃脱,而她就是此类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比起这个幸福的结局,基列国或基列机制的维系更让人难以卸下心防:极端憎恶知识、推行奴化教育、女性工具化、以恐怖手段统治,最终造就了一个看似彬彬有礼、实则压抑人性的畸形极权国家,它以神的名义行撒旦之事。

不过,这样的国家为何会走向崩溃呢?阿特伍德给出的是一种基于人性的文学理解。当然,这无法用实践来衡量和检验。基列的立国基础,不是民主、自由、公平、正义,而是恐怖和举报、规训和惩罚、枪毙和清洗,因此,最终势必形成了一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文化,是极不牢固的。与此同时,在尚未完全被洗脑的一代人中,还有不少良知潜伏在隐秘的角落,他们构成了点燃这片荒原的星星之火,尽管过程远非一帆风顺。

在不少评论家看来,《使女的故事》和《证言》完全可以纳入科幻小说的反乌托邦叙事传统,然而,阿特伍德强调,自己从来不会写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因此,或许可以用“过去-未来现实主义”这个晦涩的说法理解她的此类写作。在阿特伍德那里,女性在历史上的境遇是一部说不尽的历史,涵盖了社会、性别、权力等诸多议题,当下乃至未来的事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回声,这表明为了建立两性平等的社会,依旧需要不懈的努力。

  《证言》读后感(十):一些个人感想

  

记录一些比较personal的感想吧。

关于恐惧和感恩。

每次看这个系列或者说这个题材的书的时候,都会时不时冷不丁的产生一种恐惧。会突然感知到周围的环境,床或沙发,咖啡或茶,饼干或薯片,空调或暖气,会突然害怕这一切如梦幻泡影,瞬间被人夺去。然后也会感恩,觉得现在这哪怕只是表面上还算平等的社会,也是种来之不易值得珍惜的东西。这种不安全感,男人也会有么?

关于男性视角。

其实可能真的不会。记得读使女的故事的时候就和他讨论过。当时有一个片段特别直击我的心灵。是社会刚刚变化的时候,女主非常崩溃,有一个瞬间她的老公安慰她说但是这样也没有关系的,我会保护你,类似这样的话。这个瞬间对女主和我是一样的意义,就是被人在被窝里浇了一盆冷水。突然意识到,就算是个好人,一个爱你尊重你愿意为你出生入死带你逃跑的男人,也一样无法真的理解你失去的是什么。但我不是批判什么,也不是搞对立,毕竟人终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同样,每次说起这两部小说的时候,他的观点都是一样的,觉得这怎么可能发生呢。就算是男人也不会同意吧,对男人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男人也想自由的和自由的女人相爱啊。对于这样的想法,其实我都不知道该感到庆幸还是苦恼。他不能理解那些男人自然是好的。但这种不愿细想,也其实是种忽视。往往现实并不会那么突兀,往往社会的变化就是平静水面下小小的漩涡,你若随波逐流,便会不知不觉被引入毁灭的风暴眼。

但,这就是平凡的男性视角吧。

关于Lydia。

这一部里最让我感觉直击心灵的,是她在thank tank里的心理活动。

“I will get you back for this. I don’t care how long it takes or how much shit I have to eat in the meantime, but I will do it.”

And she did.

一个坚韧不拔的女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就是literally那种卧薪尝胆的感觉吧。让我觉得怎么吹她都不为过。有的时候会觉得可能只有小说才这么戏剧,现实中怎么能指望恰好有个拯救世界的英雄。

但历史却又告诉我们,独裁终究短命,哪个王朝没有倾覆的那一天。所以回到开头的恐惧,也就没有必要那么绝望。所谓命运,所谓历史的车轮,也许自己一个人无法改变什么。但无论发生什么,关键的选择总是在自己手上的。可以一时懦弱,可以委屈求全,但最终一定要骄傲的活下去!

关于颜色。

我觉得每个作者的文字都有它们自己的颜色和质地。Atwood大概就是,Aunts袍子的面料那种感觉,不知道有没有人能懂。准确的说三十五年前不是,那时候应该是藏青和玫红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证言读后感100字  证言  证言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暗力量

 谁在冥冥之中控制了一股暗力量,左右我的视线,消磨我的思想,一张未定形的脸庞,你要把我打磨成什么形状。    暗力量,惊走了一只小鹿,灰色的天空下,有一种莫名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