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 20年缉凶手记读后感摘抄

  《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 20年缉凶手记》是一本由[美]罗伯特•K.雷斯勒 / [美]汤姆•夏希特曼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 20年缉凶手记》读后感(一):简单记录

  168页 ,马路上逃出去爬在地上寻求帮助的19岁裸体带血女孩,最终一个汽车停下来帮助了他,报警,叫来救护车。罪犯是一个电脑工程师。

  204页,父亲是影星的法院主掌人。

  他高中毕业工作后上了大学,他姐夫告诉他,如果像他一样高中毕业,只能当巡警,想更上一层,得上学。他上了大学,后来又上了研究生。

  很多罪犯的行为,其实在幼年时就已经有了幻想,这个幼年就是7岁之前。一个人,基因占多少?作者说到了童年,但童年当然没起更好的作用,但基因,肯定起着更大的作用。

  《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 20年缉凶手记》读后感(二):这本书本来可以写得更好

  文章用了很多案例,提炼出连环杀手大多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更多是儿童时期就因为某些事件开始了不寻常的心理幻想,而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给这些犯人归类,最大的两类即“有组织犯罪”和“无组织犯罪”。这些内容有助于从事刑侦工作的人们理解犯人的行为模式而缩小搜索范围,也满足了我们这些有猎奇心态的读者的好奇心。但书中充斥着作者的自负与骄傲,以至于这本书更像他的破案自传,处处充满了对别人的遗憾以及一些与主题无益的琐细的内容,譬如那个访问匡科蒂喝得烂醉呕吐的记者。我相信他写的内容都是存在的,但这种写作方式将这本可以被称为心理侧写案例教科书的作品下调了一个档次。

  《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 20年缉凶手记》读后感(三):猎奇

  在去西宁的飞机上 看完这本书 想来买它一年多了 才看完 想当年 它是被放在心理学畅销书类别的 书的封面上写着 FBI心理分析术 教你如何看透他人的内心世界 言过其实了 这就是罗伯特先生的职业回忆录 在大段关于自己职业成长描述 和对联邦调查局的抱怨中

  更多是炫耀 夹杂曾经手的连环凶杀案例 读者们更爱看的是那些案例细节 看上去又黄又暴力 对于观阅读这本书的收获 总结起来主要是 系统了解变态连环杀手的特征 1.小时候家庭生活不和睦或者遭遇过性侵 2.杀手基本是三十岁以下男性 3.行凶动机都是性 4.不要搭陌生人的便车 但这些信息 都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案子 而今有这样的杀人狂 警方也会封锁信息 因为网络信息传播太迅速 会引起社会恐慌 同时 到处都是监控探头 指纹血型信息库 现在想了无痕迹行凶 也是很困难的 所以 阅读感受也就 一般般咯

  《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 20年缉凶手记》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作者是FBI犯罪行为学的研究人,本书主要内容是回忆作者20年来的办案经历中所遇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系列犯下严重罪行的连环杀人犯。

  令我印象深刻的点:

  1 通过分析犯罪的过程手法,作者变将罪犯的情况猜了个八九不离十,比如第一章节的白人男子、身形消瘦、独居等等,令人印象深刻。

  2 犯罪者往往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大部分家庭中都有精神病史、吸毒酗酒、不少犯罪者童年时期经历过暴力或者性侵。

  3 大部分犯罪都和性有关,基本都是男性。(这点很容易明白,因为在生理上男性对性的渴望要远超过女性,从自慰率就可以知道,而且从生殖生理上也注定了这一点)

  4 犯罪大体可分为有组织犯罪和无组织犯罪,连环杀人案大部分都是有组织犯罪。

  5 在最后一章里,作者提到一个预测到了里根被行刺的女预言家,还较为准确地预测到了国外总统被刺杀的事情,令人感觉有些神乎其神。(真有所谓可以预言未来的人?对这一点我相当持有怀疑态度)

  6 作者不主张死刑,他的原因是将这些犯罪者送上死刑需要花费数百万美元的诉讼费,仅仅只能够满足家属和部分人的复仇心理,而且留下这些罪大恶极的死刑犯可以供他研究。(这一点显然也有作者的一部分私心)

  7 70-90年代的美国治安似乎相当恶劣,据调查几乎有四分之一搭便车的女性遭到过强奸。

  《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 20年缉凶手记》读后感(五):Making a murder

  这本书讲的是通过对犯罪现场的观察对罪犯进行侧写,比如他的外貌,职业,学历,性格,以及生活的细节的描述来帮助警方破案的故事。

  同时作者还采访了很多很多变态的杀手,各种最残暴的series killer,连环杀手,比如著名的曼森家族。还有其他历史上有名的杀手。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变态和杀人的成因。而且还回答了几个人们一直好奇的问题。

  首先关于变态杀人犯的成因。绝大部分都是家庭的问题,比如父母有精神病史,或者有心理问题。或者父母从小离异,争吵。或者从小受到父母的忽视或者精神虐待。对于这些变态杀手来说,两个时期尤为重要,一个是小时候,因为这是各种人格开始形成的时候,对生活的初体验,跟父母的相处,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环境。如果这时候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就会形成一个扭曲的性格和价值观。第二个关键的时期是青少年的时候,因为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第二次跟其他人发生社交关系,有归属感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可以融入一个集体,有了聊得来的好朋友,那么小时候的孤单和跟外界的disconnection也会随之而消解。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跟异性的相处。99.9%的变态杀手都是男性。其中的大多数变态杀手也都有跟异性相处的问题。比如性的方面的挫败,或者性格太孤僻没有办法交到深入长期交往的女朋友。所以基本上变态杀手也都是性犯罪者。他们的性需求或者变态的性癖好,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

  由于小时候被虐待和被忽视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也导致这些杀手没有同理心和同情心。而青少年时期也没有朋友的话,很多小时候想报复的幻想,或者奇怪的性幻想就会越来越占据他们的脑子。也由于他们都是孤身一人,没有正常的与人交往,于是这些报复的念头和幻想就会越来越真实,而像毒品一样无法拒绝和戒除。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都是不起眼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简单的说就是现实生活中的loser。而通过杀人可以控制别人的生命,还可以受到大家的关注,影响很多人的生活,这些对他们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现在回到之前提到的人们一直想知道的几个问题。

  1. 变态杀手罪犯杀人以后,会回到犯罪现场吗?答案是会的。与普通人失手杀人不同,对于变态杀手来说,杀人的现场是他们值得骄傲的地方,是能带给他快感的和使他留恋的地方。所以即使冒着被发现和被捕的风险,他们也会想一再的回到犯罪现场。或者从犯罪现场或者受害人身上拿些纪念品,还有人会给犯罪现场拍照,然后拿回去手淫。

  2. 变态杀手会一再的作案吗?答案是会的。因为杀人和看到别人被他控制,求饶,被他们为所欲为是一种快感,一种不可抑制的快感。跟警察玩猫鼠游戏也使他们感到兴奋。很多杀手在初次犯案,都会因为紧张留下各种的纰漏。而他们犯案后会不停的回忆犯罪过程,同时计划和期待下次作案的细节。希望可以有一次完美的杀人作案。

  3.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有的杀人凶手,会勒索被害人的家属。然而事实是,基本上这个时候被害人都已经被杀死了。当然这里说的是变态的杀手。而不是那种为了钱财而绑架的罪犯

  书中还讲到了,有组织的犯罪和无组织的犯罪。有组织的犯罪是指事先策划、按部就班、冷静执行、条理清晰的罪犯;与之相反的是杂乱无章、行事莽撞、随机行事、出其不意的罪犯,被称之为“无组织罪犯”;有些罪犯同时兼具两种特征,称之为“混合型罪犯”。

  《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 20年缉凶手记》读后感(六):将艺术变成科学

  这本书是讲述连环杀手心理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犯罪心理侧写这门学问的元老级人物,事实上,连环杀手这个词和罪犯分类就是作者创造的。

  而我得说,媒体和民众把罗伯特·K·雷斯勒这样的人当成现代版福尔摩斯一样的传奇人物去传扬和崇拜,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在本书开头就向我们这些读者展示了自己那神乎其神的技术——仅仅通过观察罪案现场,就推断出这个未曾谋面的凶手是

  “白人男性,25-27岁,体型瘦削,看起来有些营养不良。住所邋遢、凌乱,证物也许能在住所内找到。有精神病史,服用过药物。个性孤僻,不喜欢与同性及异性交往,大部分时间喜欢一个人待在家里。失业,可能领取残疾救济金。如果不是独居,一定是和父母同住,但这种可能性很低。没有服过兵役,高中或职校辍学,可能患有一种或多种妄想症。”

  当然,就像福尔摩斯一样,这并不是什么魔术,而是依靠大量的案例经验和分析得出的经验总结——“经验表明,在性犯罪的案件中,凶手通常是男性,而且都是同种族杀人,这类案件的凶手多是20-30岁的白人男性,而这起案件的被害人居住在白人社区,如果有黑人进出会极其显眼,而案发后并没有收到这种报告。此外,凶杀毫无章法和事前准备、也没有清除那些会暴露身份的线索的变态杀人者往往都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尸体上发生的暴行显然是长期心理疾病的结果,一般而言,经过8-10年的潜伏期才会进行这种毫无逻辑的残忍杀戮。这种妄想症第一次发作多是在19岁的时候,加上10年左右的“疾病潜伏期”,因此凶手的年龄层一般都在20-30岁,并且,如果凶手大于30岁的话,心理异常就已经到了无法抗拒的地步,因此会犯下一连串奇怪而又毫无线索的谋杀案,但这桩凶杀案前后还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案件。

  之所以认为凶手的体型削瘦,是因为身材清瘦或身体衰弱的人更容易产生精神分裂的症状,并且,大部分患有精神分裂的人食欲不佳,他们经常不吃饭,因而导致营养不良。心理状况也会在他们的外表反映出来,因而这些人一般不太注意卫生……”等等等等。

  如同福尔摩斯一样,这些判断后面是大量的逻辑推理,而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依靠神探的个人经验不同,现代犯罪心理侧写这门艺术背后是许多学者、专家、职业人士共同努力所建立的更加庞大的案例分析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而罗伯特更是致力于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让它依靠数字化从艺术升格为科学。这本书讲了大量的关于这个学科和FBI行为科学组发展的经历,以及很多历史上著名的连环杀手的案例(其中一些是作者亲自破获的,另一些凶手则和作者进行过访谈)。

  总之,这是非常充实的一本书,其中有一些细节让我尤其印象深刻,比如为什么缺乏刑侦经验的普通心理医生不适合为犯有谋杀前科的精神病患做心理诊断——其中一个刑满释放的罪犯一边去接受心理治疗和诊查,一边回家继续杀人,在心理医生那里得到了痊愈的诊断的时候正是他谋杀的高峰期——因为一般的心理医生缺乏和罪犯打交道的经验,他们平时的诊疗对象很少会像有预谋的连环杀手那样精心构建逻辑清晰的谎言,所以在诊断这些人的时候绝对不能只相信他们的一面之词,必须结合这些人的实际社会记录进行判断。

  此外我还发现美国的司法系统实在太宽松了,一些蓄意谋杀的人居然只判25年而且最后减刑到5年就放出来了,而且要送一个谋杀犯上电椅居然要花掉几百万美元!天啦,难怪有人要推动废除死刑呢。相比之下,我朝前些年来连枪毙你的几毛钱子弹费都要寄给你家里人,在节约司法开销上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蛤蛤蛤。

  大名鼎鼎的《红龙》和《沉默的羔羊》这两部作品使用的理论也是根据这个专业的研究成果写出来的,实际上作家为了写这本书专门到作者的机构里面学习了数月。

  还有,一个名叫卡梅伦·史密斯的妇女工作者兼妇女问题研究人员在伯克利校园内针对搭便车女性做了项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24%的受访者曾在搭便车时遭到强暴,18%的受访者遭到攻击,17%的受访者差点遭到强暴及其他伤害。至于整个旅程没遭到任何伤害的受访者只有三分之一。

  《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 20年缉凶手记》读后感(七):断案高手的绝活令人称奇

  读过几年警校,但是没啥可炫耀的,因为学的是文化课,如果想继续深造那还得往上考,我还没有到可以考的时候就退学了,所以更准确的说,我读的是普通高中。不过我的同学们都是继续学习的,所以他们现在多是警察。除此之外,家里也有亲人曾经是警察,所以小的时候与犯罪分子经常打交道,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与押送的罪犯零距离接触,那时还不懂得害怕,而且犯罪分子并不是电视里演得那样凶神恶煞,脸上带疤,如果不是戴着银光闪闪的手铐,谁也无法知晓他就是罪犯。现在想想,那时亲人挺不懂得保护隐私的,将我这个小孩摆在罪犯面前,也不怕罪犯报复,还好的是,一切都成为过去了。

  最近读了一些刑侦小说,如国内的《罪案现场》,还有国外的《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谋杀的解析》,以及《首席女法医》系列,不过这些毕竟都是小说,小说就有创作的成分在里面,现在我读的这本可不是小说,是美国作家罗伯特•K•雷斯勒和汤姆• 夏希特曼著的《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 20年缉凶手记》。先介绍一下作者,罗伯特•K•雷斯勒,他是FBI行为科学调查组创始人,曾就职于FBI特别监察机构,以及美国军队的犯罪调查中心。他是“犯罪心理侧写”“连环杀手”等词的首创者,他也是《沉默的羔羊》创作原型的提供者与电影顾问,怎样样?够重量级吧。另外一名作者汤姆• 夏希特曼是全职作家,曾与罗伯特•K•雷斯勒合著《伸张正义》一书。可见,他们应该算是合作伙伴了。本书是罗伯特•K•雷斯勒的回忆录,在本书中他回顾了自己20年的工作生涯,真实记录了他采访过的“山姆之子”“曼森家族”等连环命案凶手的过程,以及侦破“里根遇刺案”“吸血鬼杀手”等疑难案件的方法,深刻分析了一些罪犯的社会成因和心理演变过程,有些细节描述还是很权威的。介绍了这么多,你该知道我读的是一本什么书了吧,如果没有点刑侦功底的话,恐怕读这本书还真有点难度。当然我说的难度不是指你读不懂它,而是你不会理解这里所描述的案例和侦破的过程为何那么神奇,那么令人费解的案件都会被侦破,而且之前的刑侦手段与现在比从技术层面来看,要差很多,所以,对那时破获的大案、要案的警察们来说,没有点真功夫还是不行的。

  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案例,有一些案件的侦破过程已经成了国际上的侦破教学案例。估计很多人都看过电影《沉默的羔羊》,这部电影中的主角其实就来至作者所侦破的案件。很多时候,一些作家将这样的凶杀案件改编成小说或者电影,不仅仅是对刑侦警察的致敬,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社会上还存在凶险的一种担忧。本书的作者将这些非常典型的案例剖析过程,甚至罪犯的心理研究写出来,无疑是非常有研讨价值的,先不说对那些喜欢写刑侦小说的作家有多少启迪,就是对现在的案件侦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特别值得推介的是对案犯的心理剖析,应该是励志成为刑侦人员的必修课程。

  还记得前一段时间看中央台的《挑战不可能》,一位普通的民警通过一串脚印就能还原出脚印拥有者,如身高、体重,甚至连走路习惯都能分析出来,可见做任何事只要潜心研究都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当然这样神奇的断案能力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就如本书的作者,在断《吸血鬼杀手》案子时,到了现场,经过初步侦查,就基本断定了犯罪嫌疑人的大体特征,白人男性,25至27岁,体型瘦削,看起来有些营养不良。住所邋遢、凌乱,证物也许能在住所内找到等,最终结果这些都在罪犯身上得到了验证,可见业精于勤。其实他们的推理能力如此之强,一方面来自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就是来自多年潜心研究,任何事都怕认真,认真做事的人都是高人。

  合上这本书,我就想但愿这样血腥的场面不要在现实中上演了,人的一生活着不容易,希望有一天这样的断案天才们没有用武之地,悲剧不再发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缉凶  缉凶词条  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词条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手记  手记词条  
美文

 《疑神疑鬼》观后感100字

 《疑神疑鬼》是一部由邱礼涛执导,徐熙媛 / 刘烨 / 胡歌 Ge Hu主演的一部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展开)

美文

 《听一曲琵琶,夜无眠》

 喜欢用笔墨追溯梦里的情缘,去寻找淹没在烟雨中那把油纸伞的美丽。那一季季花开花落是否把谁的旧梦忘记,那夜晚曾经绚丽的烟花,是否又把你过往的美丽重新燃烧在天际,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