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虎年之恋》影评精选

  《虎年之恋》是一部由亚采克·勃朗姆斯基 / 卫兆红执导,米哈乌·热布罗夫斯基 / 李敏 / 孙继峰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 / 波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虎年之恋》精选点评:

  ●啥玩意。。

  ●演员说台词比较生硬

  ●别用台词去承担小说的任务···李敏操一口白开水普通话和东北银怎么混···相互尊敬得很平庸···本子本来就弱,提神的地方少,加上画面、镜头也没表现力,能坚持看完算很尊重了···现场没有中方导演?话说得一卡一卡的,还收货?

  ●内容略显苍白,显示中外交流合作的意味占了上风。但我相信真挚的感情!

  ●我很困惑

  ●2008昆明波兰影展开幕影片

  ●

  ●09年2月20日。头一回去波兰大使馆看电影,还挺不错的。。片子里面还出现了大使馆的镜头=.=

  ●越嚼越有味

  ●在波兰大使馆看的,波兰和俄罗斯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低成本制作,疑似独立电影,也许爱本身并不需要语言,片尾很感人只是草草的收尾感觉意犹未尽,不过也许正是这样才留给人无限想像的空间,以前的医生应该是像电影里那样吧,洒满法师不是只会跳大绳而已,应该也还是知道一点点医术的,不过用手掏镶在人身体里的子弹着实让我起了一堆鸡皮疙瘩。还有外国的军官还不如中国的猎人枪法准,这点我很赞赏导演的观点,中国的射击不容忽视。纯文艺片,除了波兰大使馆的赞助能看出来的加上去有点生硬,其它真的很文艺超自然,没有商业气息。

  《虎年之恋》影评(一):还不错

  音乐很好听

  画面很漂亮

  演的也不错

  很多地方都很好笑

  是一个开心的电影

  另外,是在波兰大使馆看的这部

  所以当老头火车到了北京再到了使馆的时候

  一起看电影的大火都笑了呵呵有点趣味的

  在电影镜头中的地方看那个电影

  《虎年之恋》影评(二):三观不正

  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为什么被以一种堂堂正正的姿态拍出来并用来宣传国家友好。拍这个电影的导演编剧们的脑回路和三观到底是怎么回事?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波兰囚犯从苏联逃到中国,被猎户救了性命,悉心照料一直到养好了伤。可是他是怎么报答这家人的呢?除了偶尔陪爸爸去打猎以外似乎干得都是不像话的事情,跟女儿去打鹿时,如果不是姑娘眼疾手快他就要没心没肺地把带着小鹿的雌鹿害死了。这个波兰人还是个死变态,病刚好起来就盯着正在做拉面的妈妈的晃动的奶子看,再后来有天发觉这家的女儿是女扮男装的,于是就睡了她。虽然电影题目和剧情介绍里讲的都是与姑娘发生了“爱情”,可是呈现出来的完全是无处释放的性冲动拿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发泄。所以很好笑这样的电影居然是用一副思想正确的姿态来搞影展的。去年为了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俄也合拍过一部《战火中的芭蕾》,这部电影中,苏联青年在东北的土地上为了帮助中国抗日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爱情部分也是类似的被一户农户救下养伤,可是苏联青年可没有盯着妈妈的奶子看,与女儿在金色落叶覆盖的森林里骑马跳舞,这好歹才叫看得出好感。而《虎年之恋》,恕我吐槽无力,只是在寻找一个雌性,并不是特定的一个唯一的爱人。 这种扭曲的故事直接变成善良的东北人民救了一只国际白眼狼,就算找了米哈乌·热布罗夫斯基这种国家级颜值担当也救不了了。 此外一个黑龙江姑娘怎么被演员讲了一口生硬的南方口音? 除了扭曲的故事本身,镜头里的东北农村、森林、白雪、萨满(跳大神)聊可看一看。波浪姆斯基蜀黍的俄语说得非常好,也证明了苏联强制教育普及的效果非常棒,连苏联外面的国家都覆盖了,可对比我们国内还有一大批说不好汉语的少数民族呢(其实连汉族都没讲好普通话)。

  《虎年之恋》影评(三):解析: 一种特殊的心态对待一种特殊的电影

  好似很多盆友都是在昨天晚上在波兰大使馆的大铁门前在寒风中排着队等待验明正身之后迎着金色大厅里红衣娜塔温暖的微笑进入放映厅才得以看到这部影片的

  大使馆、合拍片、文化交流,观看形式本身就给我们读解电影创造了一个特别的背景。

  因此,就好似观赏低成本独立制作影片时持有的包容感一样,我们试图从中得到一些粗糙但原始有力的启示,不再苛求精致的叙事(这个电影叙事比较跳跃)、细腻的情感(情感过渡比较突兀,我周围观众都对两人忽然在美丽的草地里来那么一段感觉有点“啊?这就...了?”)~~虽然还是有笑场(不少)。

  关于“距离”之美

  我很好奇的是,关于“郎中”(放映时听到这个名字中国观众都觉得有点奇怪)医治病人前做法式跳大神那一段戏,中国观众笑场比较严重,但外国观众会不会很奇怪:中国人为什么会笑,他们在嘲笑自己的原始文化?

  当然这个和影片处理不当有关,试想:如果“郎中”大书跳大神的时候嘴里的念词能模糊一些、歌声更原始一些,中国观众就不会这么笑了。我们也需要点审美“距离”。

  这又涉及到合拍片的受众定位问题,照顾好不同资方国家的受众审美趣味,一部合拍片要多考虑很多东西。(向好莱坞学习)

  不应该粗糙之处

  配音。开场那段戏不仅拖沓、剧情假,连配音都太生硬,这一点中国观众是很难忍受的。1、老者的配音象念课文,没感情,敷衍了事一般 2、在车内老少两人对话时有很多对不上嘴型的地方 3、整个影片中经常出现一点也不生活化的口误,给人感觉就是演员没背好台词。

  其他粗糙之处(剧情脱离实际、有的台词太假等等)也许波兰观众看了不会太别扭,就算了。

  其实可以更好之处

  一些具有隐喻性质的符号,都是先后两次分别在女、男主人公身上出现的。例如:

  “鱼”“水”

  --> 自由

  一条河,分隔着两个国度,又联系起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男主人公~好像一条鱼~从水中来,进入女孩一家的生活,又从水路走,离开女孩,留下爱情(的种子)。

  并且,他的来去都是被迫的,这又与他所代表和追求的“自由”形成了矛盾冲突。来是因为被敌放追杀需要逃命;去是因为女孩的父亲发现了他和女儿关系的变化。

  --> 性爱,“鱼水之欢”

  这是中国化的象征,不知波兰观众有何感觉,(或者觉得莫名奇妙?或者完全没机会引发深层联想?我觉得这时编剧可以考虑在过年那段戏里加一个贴窗花的情节,让母亲剪一个双鱼的窗花,女孩来贴,趁机透露点什么文化信息。)

  前后两次出现。一次是女孩被搭伴成男孩后随母亲去买鱼,被相邻嘲笑,她一怒之下把鱼扔了。女性性征被掩埋后的反抗; 一次是中段波兰士兵在河里摸鱼,特别重要地是,顺流而上摸着摸着他看到了正在洗澡的女孩,才真正发现那个照顾自己的“小子”是个女儿身。

  “剪刀”“镜子”

  其他的,例如还有剪刀与镜子。

  女孩被父亲用剪刀剪去了象征女性性别的辫子,伪装成了男性,女孩默默地在镜子里看着自己;照顾波兰士兵的过程中,女孩看他胡子痒痒,递了剪刀和镜子过来让他整理自己的乱胡子~~男性性征。就不细说了。

  这些符号如果可以给多点特写,打个漂亮的光,叙事慢一下,会不会更好看嗫。但是如果放下这些文化折射的负担,波兰观众只是看个异域风情,感觉应该也不错吧。

  所以跨文化的作品还是有很多空子可钻的,平时我们也可以在创作中利用这点。例如《私角落》导演特意使用的法语独白。文化的“隔”之美。

  一位瓣友给的评论是“越嚼越有味”。不仅让人思考,粗糙原始一点的低成本和精致美观的大投资,分别给人带来了不同的享受,但前者的耐嚼和后者的痛快如何更好的结合,还是有待创作者们继续努力探索滴哇。

  谢谢雅宝路上的警卫们和雅宝路商店老板给我指方向,谢谢娜塔和大使馆其他工作人员,谢谢北京公交,谢谢学生卡、过街天桥、先驱投影仪......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虎年之恋》影评精选  虎年  虎年词条  影评  影评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学思践悟】陶铸的“三风”

 父亲陶铸,是1926年入党的老党员。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南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宣传...(展开)

美文

 爱情浮萍

 生命中有些东西虽然是昙花一现的短暂,却深深的留在生命里最纯洁的地方,更不会随着生命的衰老而褪色。竟如那场萍水相逢的爱情。    那是一个夏日的黄昏时分,我拥挤...(展开)

美文

 做事情最忌讳的几个要点

  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可以称为社会人。竟然是社会人,那么我们每天都在不停的做事,每天在不停地思考与思索,看看这件事或者那件事该怎么怎么做,该如何如何解决,于是相互...(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