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侦探:罗师福读后感100字

  《中国侦探:罗师福》是一本由(清)南风亭长 / 华斯比 整理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 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侦探:罗师福》读后感(一):西方侦探小说与传统文化的碰撞

  作者是南风亭长,活跃于清末民初之际,是上海环球社的部员。其侦探小说代表作《中国侦探:罗师福》在1909—1910年间连载于晚清画报《图画日报》,堪称晚清版“东方福尔摩斯”探案编者。本书的整理者华斯比,是独立书评人,文学策划。目前专注于晚清民国原创侦探小说的收藏与整理。这本书中所整理的罗师福探案故事则是当代首次整理出版,对于晚晴和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是一种传承和拯救,可以让读者看到外国文化进入中国后,对于当时的文坛有过怎样的触动和震撼。

  中国的悬疑探案小说我只看过现代的,对于近代的推理小说我是第一次接触,在半文半白的语言中透漏着蛛丝马迹,这种感觉还是蛮新颖的。中国的传统探案小说就是《包公案》这种公案小说,而本书则完全不同,从侦探出场开始,到处都透漏着福尔摩斯的感觉,可以看到福尔摩斯对于民国时代的悬疑小说影响之深。在罗师福侦探出现的时候,对于他的描述就和福尔摩斯的形象特别相似。“普通学都不完全,最精生理、理化、心理等学”。可能是我从小就喜欢福尔摩斯吧,所以对于书中的一些描述会让我觉得既熟悉又亲切,比如罗师福化妆成其他人出去探查,这都是福尔摩斯惯用的手法,但是又不是完全的相同,因为事件发生的背景不同,在中国这片传统且文化深厚的土地上,西方的私人侦探必然会与其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书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在那个时代,作者极力想要向读者推广一些西方的高科技,例如手枪,X光等,这些物件在现代的侦探小说中是很平常的东西,但是在当时那个闭关锁国的时代,这些洋玩意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真的是很难想象的到。这些物品作者可能也只是听说过,并没有真实见过,因为他对于手枪和X光机的描述也并不准确,有一种道听途说的感觉,但是他的想法是很好的,通过小说让大家去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在当时这个行为是具有很深远的意义的。

  本书中包还含了50余幅和剧情紧密结合的插图,可以让我们看到带有绣像的侦探小说。绣像是是指明清以来,若干通俗小说前面,附有书中人物的图像,也可以指出版书籍中的插图。第一次看到这种绣像,它并不像现代的插画那样细致,对于场景和人物的描绘都比较简单,但是可以很好的将文中的讲述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描绘,对于我这种想象力欠缺的读者来说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情节,也可以从中看到清末明初人们的穿着,房屋的建造风格等,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中国侦探:罗师福》读后感(二):中国福尔摩斯

  南风亭长的《中国侦探罗师福》是牧神文化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拾遗”系列的第三部。该作品创作时,西方福尔摩斯已经传入中国,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传播,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本土侦探推理小说的创作。就如同南风亭长笔下的侦探罗师福,即取自向福尔摩斯学习之意,其助手费小亭大概便是相当于华生的角色吧! 彼时的本土侦探小说还不习惯于长篇创作,大底只是一些中短篇作品为多。像《中国侦探罗师福》,便是两部中篇的合集,有趣的是两部作品仅以第一案、第二案冠名,并没有如今天一样取一个指向性更加明显的名目。由于作品完成于清末,因此,在本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晚清时的风土人情世故,比如故事中提到的彩票、报纸,以及罗师福断案中所用到的那些舶来品,这些事物的叙述再加上本书所配备的彼时作品出版时的50余幅绣像插图,对于我们了解晚清时的生活实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角度。 在故事中罗师福与费小亭是一对配合极为默契的搭档。在书中,作者用了一二三四伍六七条来对罗师福做了一个介绍,虽然还未见其人,便让众读者对他先有了一个总体上的介绍,。这大概也是一个极为有性格有脾气的侦探,断案非得等到晚上,不喜人打搅,除了必须的小厮之外,只有费小亭可以跟在他的身边即出谋划策又上下打点走动。等到案子有了眉目,还要一起深入虎穴,勇擒嫌犯。虽然是本土较早的侦探小说,但是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已然能够做到自圆其说,而且还充分兼顾了故事足够吸引人的部分。在第一案中,死者死于某暗娼家中,被害时还恰逢暗娼的另外一位金主经过,且与死者有着较大的冲突,抛尸时又恰好遇到警察巡街,导致事情败露。案件的第一嫌疑人也不是普通人家,而是本地有头有脸的官宦人家,再联系到其时的官场,这样看起来,整个故事在矛盾冲突上便显得尤为的亮眼。看罗师福破案的过程,同样可圈可点,验尸时已不同于当时的仵作,而是用到了大笔式的电光灯、X光镜等等稀罕物件,而得以发现死者真正的致死原因。等案件略有眉目时,一边乔装打扮深入市井打探各种消息,一边若无其事的与嫌疑人各种旁敲侧击。尘埃落定之时,又与费小亭一起乔装潜入,智取关键证据等。因此,整个故事看起来,真的是非常的流畅,人物之间的冲突与推理过程上的细节都处理的非常的好。 在《中国侦探罗师福》的编后记中,本书的整理者华斯比先生对本书作者南风亭长的侦探风格做了归纳,即对叙事模式的更新、对刑讯制度的反思以及对科学技术的崇尚。这三点评价可以说是极为中肯的了。尤其是第一与第三点,我认为显得尤为重要。当西方文学开始进入本土的时候,南风亭长应该是较早的一批开始尝试运用西方文学模式创作本土文学的作者,他们尝试着进行文风的创新,在自己的故事中加入自己对于侦探文学作品的理解,并适时的积极地推动者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他们可以说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是最早的探路者。感谢牧神文化以及华斯比先生的努力,让我们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当年的先行者们在中国本土侦探推理小说创作上的努力与付出!

  《中国侦探:罗师福》读后感(三):【简评】公案小说和侦探小说的缝合怪,用显微镜勘查现场的名侦探

  其实相对于另两本小说,《胡闲探案》和《刘半农侦探小说集》,这本《中国侦探:罗师福》在阅读上会更贴近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的套路,反而阅读起来没那么的生涩。这倒不是小说内容本身上的继承,而是在叙事方式上,动不动开上帝视角,像福尔摩斯里头《血字研究》后半截那样,或者用一些评书人的口吻语句来做情节过渡,还有侦办案情情节上更接近《七侠五义》的故事桥段,抓个贼来一套长拳短打的桥段。当然有趣的是,读的时候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用西方侦探小说故事手法所做的很多努力,比如给罗师福安排一个助手,比如在推演案情时候的解说词逻辑,但可惜碍于年代和眼界的限制,作者对很多西方的东西都一知半解,然后就有了什么,用显微镜去现场找脚印,用X光镜去探查痕迹(搞不懂啥东西是X光镜,哈哈哈),还带什么“挨哀阿姆他雅特,来齿斯笃泼”的话语,猜猜是啥意思!!(I am tired,let’s stop)额!还有估计是模仿福尔摩斯打某些药物的习惯,说罗师福研究某个滋养料的药丸,可以补益四肢,各种人身所需的食料,都包在内,吃一丸下去,既省了消食的血液,又省了便泄的光阴,然后他可以利用这光阴,血液,供给神经的调用,庶可助他研究些奇情怪绪。哈哈哈,这中西结合的药物不知是甚,我也想来几颗。

  总得来说,除去所谓的侦探破案部分,几乎就是民国武侠小说的翻版。里头还提到个民国时期彩票,稍作搜索,甚是有趣。当时各地各行业都有整这玩意儿的道道,也算开了眼界。

  与第一案相比,第二案更多了几分江湖味,是一篇大型武侠奇情痴男怨女外生离死别江湖恩怨名探飞贼奇遇切磋推理打斗包罗万象最终结尾成功超越《红楼梦》、《蜀山剑侠传》等的侦探悬疑小说!!

  另外故事中间所提到过的《玫瑰贼》,华斯比大佬在附录上带了这篇故事,读来倒有几分唐宋传奇的味道。

  切记,切记,任何一位读者,务必要看本书的编后记。作为华语推理圈代表人物华斯比大佬,从资料入手,搜集证据,展开推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试图选找出一个消失在一百年前民国报纸堆里的一位以“南风亭长”为笔名之人的真实身份。此之壮举完全不亚于探索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份。

  《中国侦探:罗师福》读后感(四):晚清版福尔摩斯,推理侦探的萌芽与融合

  这本《中国侦探:罗师福》同属于推理侦探书评人华斯比整理的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拾遗系列,是清末侦探小说家南风亭长的侦探小说代表作,南风亭长的生平经历和真实面貌尚未可知,但是华斯比充分发挥推理人的侦探模式,在编后记里通过对过往的梳理,大胆进行了推理猜测,也颇有意思。就像南风亭长肯定是受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的影响而进行创作,小说主人公的名字罗师福,一看就会觉得肯定与福尔摩斯逃不了干系,据说名字是取“师事福尔摩斯”之意,而“罗师福”也是诞生于大侦探“霍桑”之前的“东方福尔摩斯”,身边的得力助手小亭,也颇有华生之意味。热爱推理悬疑侦探的人们不光拜读大师们的作品,从中获取乐趣,似乎更当做是这种类型文学的传承,任何时代都有热爱推理小说的同人志 ,追根溯源有南风亭长、 陆澹安、 刘半农 、 赵苕狂诸如,如今更有华斯比等人在不断的继承发展,这是很喜闻乐见的良性循环。

  《中国侦探:罗师福》是晚清时期罕见的白话侦探小说,在1909至1910年间连载于晚清画报《图画日报》,堪称晚清版“东方福尔摩斯”探案 。作为最早一批受福尔摩斯影响的国内作者,除了有先入为主的福尔摩斯的影子,更多出现的是国内风格的萌芽和融合。作为晚清公案小说到民国侦探小说过渡的中间产物,书中的描述方式都还是那个时代的烙印,读起来半新不旧的感觉,和如今的文本相比略微难懂一些,但比文言文读来顺畅许多,也是一种特殊的阅读体验。华斯比还从《图画日报》里遴选了五十多幅和剧情紧密结合的插图,可以带读者一睹晚清推理小说和绣像小说的风貌 。

  书中共有两个案子,案情均不复杂,线索也很简单,但是作者关于相关人物的描述、周围环境的描写还是很有趣的,不会觉得因为早早知道真相而感到乏味,第一案入穴搜证的过程尤为有趣,假扮富人借机接触,巧入虎穴惊险过关,惹是生非的地主家富二代,造假钞假彩票的外来商人,官府衙门邀请私家侦探,马车黄包车轿车同时出现,这些看似在不同年代的元素,在晚清那个时期不断的重合交融,奇妙物语。附录“玫瑰贼”则更偏重于文言文的风格,要好生阅读理解。

  这个系列有统一的封面风格,但是又有不同的文字和叙事方式,有着推理侦探原始而新奇的阅读体验。

  《中国侦探:罗师福》读后感(五):毫无疑问,南风亭长开启了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的先河

  一直以为民国时期由程小青创作的《霍桑探案》是中国近现代推理探案小说的鼻祖,毕竟影响力摆在这里。但在看过清末民初由南风亭长连载创作的《中国侦探:罗师福》的故事以后,惊觉发现,原来晚清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借鉴英国推理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探案故事。小说主人公罗师福,名字取自“师事福尔摩斯”之意,算得上是国内最早诞生的“东方福尔摩斯”。

  由国内著名推理人华斯比统筹整理的《中国侦探:罗师福》共计包含两个案件,案件的划分直截了当,直接就命名为:第一案和第二案。其中,第二案进行到第九章,后续并未完结,原因不可考究,颇为遗憾。

  第一案:深夜,窗前,公子突然倒毙,没有伤口,匪夷所思。作为第一案,首要是引出谜题,并且引出侦探,罗师福由担任“华生”角色的费小亭从上海请至苏州,由此开启了案件的侦破。对于推理小说来讲,案件足以吸引眼球和关注,看上去越神秘、越匪夷所思的现场越能够起到吸引读者的效果。第一案中的现场就是如此,年轻公子前一刻还在窗前探望,后一刻已经死去,没有明显的伤口,也不是用毒,如此怪异的场景不得不说作者的脑洞大开。别忘记,这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作品。

  第二案:亦是深夜暴毙的老板,账房、儿子、美女、神秘的马车…素材给的很多,悬念给的很足,剧情的铺陈错落有序,背景交代的清清楚楚,老板的突然故去让整个案情扑朔迷离,只可惜这个案子并没有连载完结,甚是遗憾。

  总体来看,这两个案子都不负责,南风亭长在创作的时候很有种超前的意识,文中罗师福懂得各种生理、物理知识,并且对于枪械、显微镜、X光工具、技术等运用的相当熟练,在清末民初的那个时代,猎奇的心理必然吸引大众的目光,在这一点上,案件中将这些素材统统融合了进去,很有点致敬和模仿福尔摩斯的意味在其中。

  作者南风亭长,活跃于清末民初之际,系上海环球社部员,其他所有信息均不详。他的侦探小说代表作《中国侦探:罗师福》在1909—1910年间连载于晚清画报《图画日报》,毫无疑问,他开启了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的先河,在文学创作和思想领域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本书同为华斯比整理的“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拾遗”系列,并以目前所见连载版为底本,并从中遴选出50余幅和剧情紧密结合的绣像插图,带领读者一窥当年那个时代的报刊连载模式,同时还可以通过书中的描述了解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情况。

  《中国侦探:罗师福》读后感(六):一位生平不详的作者,却是中国推理小说的先行者

  要是提起一些早期的侦探推理作品,相信有一定推理小说阅读量的读者能够想到很多耳熟能详的推理先驱的作品,欧美的诸如柯南道尔,黄金时期的三巨头阿加莎、奎因、卡尔等,日本的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等,他们的作品都对后续的推理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要是想回忆一下国内民国甚至晚清那个年代的推理作品,可以说脑袋里只有一片空白,难道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就没有喜欢推理小说、创作推理小说的作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今华斯比老师整理的这套《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拾遗》丛书系列,可以说弥补了这块的空白,让读者也能够领略到中国早期侦探小说的风貌。

  本书《中国侦探:罗师福》,看书名就能猜到是一本模仿《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同人文,书中塑造了罗师福这个中国侦探角色,会易容、拿着放大镜查找线索、有着极其正义的价值观,另外身边还有一个类似华生角色的侦探助手小亭,结合其具体的探案过程,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福尔摩斯的模仿还是非常明显的,文中也多次表现出对福尔摩斯的赞赏。

  两个案子都不复杂,第一案根据死者身上的细微痕迹推断出凶器,最终通过该凶器作为证据拿住凶手,在那个时代算作是高科技杀人或者机关杀人了吧,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还从一个小案推导出了一出大案。第二案也是一桩离奇的死亡事件,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这篇没有最终的结局,倒不是编者故意设置什么悬念,可能当时由于某些原因结局未能公开发表或是已经遗失。另外还有一篇附录,是第二篇中提到的《玫瑰赋》,由于是文言文,只大致浏览一遍,并未细看。除此之外,书中还加入了大量当时的绣像插图,可以一睹那个时代绣像小说的风采。

  案件首页,应该是当时的报纸样式

  绣像插图和注释,注释还是比较详细的

  书中收录的两个案子拿到推理小说盛行的当下来看,自然不值一提,但是这类小说如果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直到现在仍然是小众文学的推理小说,在那个时代就能有这样的创作,甚至能够说具有一定的先锋意义了。

  本书收录的两个案子是一位笔名为“南风亭长”的作者在当时的报纸上连载的故事,至于作者的详细生平已经不可考,而在编后记中,有一段华斯比老师根据其研究整理的资料,对作者身份展开的推理,读来也颇为有趣,从中不仅能看到华斯比老师的认真严谨,也能看到老师对于推理的热爱,能够以此为乐。

  而不管“南风亭长”是谁,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不敢说其是中国推理小说的先驱,至少是和你我一样的推理小说爱好者,让我知道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有喜爱推理小说的人,真的非常美好。推理小说赛高,中国推理加油!

  外封,报纸背景还是很有设计感的

  内封,硬壳精装

  《中国侦探:罗师福》读后感(七):晚清版的“东方福尔摩斯”罗师福是如何探案的——《中国侦探罗师福》

  侦探小说是一个产生于西方19世纪的现代文体,晚清时期它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风靡一时。在西方翻译作品的影响下,中国本土的侦探小说创作在二十至四十年代达到高峰,诞生了如霍桑、鲁平等中国版的福尔摩斯与亚森罗萍。

  《中国侦探罗师福》是清末侦探小说家南风亭长的侦探小说代表作,宣统元年七月初一(1909年8月6日)至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六(1910年1月16日)连载于上海环球社《图画日报》第1—154号,含第一案十三章,第二案九章(未完),共计8万余字。

  1908年秋天的苏州城,一位跟着兄长黄顺利做彩票生意的年轻公子黄本立,一日意外死于暗娼小莺家并被移尸户外,黄本立死前二月,恰与本地官二代李公子口角,甚而动过手,而李公子好巧不巧,当日又在小莺家窗外的对门前高墩上,目睹了黄本立死亡的过程,当时,吓的李公子惊慌失措,也是不巧,恰有闲人目睹他逃之唯恐不及,以致李公子在官府眼里,便成了重大嫌疑犯。

  李公子的姐夫小亭,自小寄养李家,自身又是侦探罗师福的助手,帮小舅子洗脱嫌疑,自是责无旁贷,于是,破解此案不经意间就落到了两人身上。

  侦探小说从根本上处理的是,如何在杂乱无序中抽丝剥茧,找出线索和证据,用理性的论点论据将案件的前因后果解释明晰。和传统中国文学旧有的侠义公案、志怪文学、武侠相比,中国的侦探小说虽然是白话文写成,但仍然保留了传统晚清公案小说中常见的说书人口吻,许多半新不旧固有的用词,例如:“看官”、“说书的”、“且慢”,旧时代的印记,在《中国侦探罗师福》中随处可见。

  《中国侦探罗师福》较为集中的体现了晚清侦探小说作为新小说而有别于传统公案小说的三大特质。

  一是对叙事模式的更新

  《中国侦探罗师福》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可以看出受西方侦探小说的影响,基本是按照事发、补叙案由、审案、幕后查证、补叙背景、还原真相,与传统的中国公案小说中常见的介绍凶手及犯案、审案、判决的结构大不相同。

  《中国侦探罗师福》就是以悬念式的开篇,叙说黄本立的死亡开始的,。小莺方呜呜咽咽的收转哭声,顺手把左手向那人胸口、脸上按了几下,重又放声哭道:“人是死了的呀,妈呀,你看吧,冰冷的没有气了。”哪知这一生轻喊,几片哭声,早把对门前高墩上的公子吓得面如土色,满身流汗,魂不附体。

  甚至这开篇头一章的题目也叫做《猝死》,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急着想往下一探究竟。

  二是对刑讯制度的反思

  《中国侦探罗师福》以纪实的手法写出了晚清刑讯制度的弊端。展示了整个官场中诉讼制度的黑暗腐败。在《县审》一章节中,作者写道:却有一个须发苍苍的老者,硬做低着喉咙接着说道:“你老兄的话真的一些也不错,你们没有听过前任元和县周大老爷的故事吗?也因为眼光不坚,办了几件沙沙辣辣的案子,他自以为我尽吾心罢了,岂知现在的时事不比从前,就是包龙图、施不全活在今日也需依着,“从他门前过安的不低头的”十字口诀形式,要是稍存些天良顾些民艰,那就糟了糕了,所以那位周老爷,弄到后来,撞到了一个钉头上司,碰了他几个顶子,便弄得一败涂地,你道如今的官还好做吗?”

  作者还怕读者不明白其中的官场黑幕,理解起来有歧义,又更加直白的揭示道:须知那姓周的也是,自己不睁开眼睛,出了他上司身边得意师爷的丑,所以他上司专给他顶子吃,要是看得出风云气色的人,也不至于这等鲁莽了。

  然后,话锋转到当前的案子,借他人讽刺当今县令:那老者道:你的话真的不错,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拍马屁的有糖吃呢,我们现在这位施大老爷正是这么一个人呢,你看他刚才升堂是何等仔细,何等玲珑,一个家人才走到身边,还未说话,他却早料到不是好兆,立刻喊了退堂,可知这件案子,与他官运相克之处……

  那么,这位施大人退堂后做了什么呢?他毫不避嫌地~施施然去给重大嫌疑人李公子的父亲拜寿去了,是不是让人看了无语的很。还有前面两个警察如何借工作之便中饱私囊,也让人由小见大地读到了当时社会官场制度的整体腐朽。

  三是对科学技术的崇尚

  《中国侦探罗师福》中的侦探理念,如搜集证据,细心分析,归纳推理的重要性。在对凶器的推理过程中,先是尸检,然后是凶案现场勘查,经过审慎严密的推理,然后乔装靠近嫌疑人获取证物,完全就是现代雏形的具体化的实证过程。为之后的民国侦探小说的进一步分类细化,做了前期大量的铺垫准备。

  由此可见,作者南风亭长应该是熟悉西方科普的,所以,才能很好的利用足印大小、伤口位置等,判断死亡原因及嫌疑人。甚至,用到了指纹识别,真是让人为罗师福的前瞻性兼具脑洞大开,不由自主发出一声赞叹。

  “吾起初不道是足迹,岂知走到树下,只见那足迹还从树的四周团团兜了一圈,在树的北首,两只脚分开的远了,痕儿更加深了,我便知道这是凶手蹲在地下的处所。足迹旁边,,四个手指印,无名指上显出一只戒指的痕迹,我当时把显微镜细细一照,见是 wSL……”。当时的情形下,罗师福已然用到显微镜勘探足迹痕迹,甚至,会选择手绘足迹,真的是很先进的一种科学探案的理念。

  “照在脚尖痕迹,看来此人必非寻常的人,你看他用力只在脚尖上,约莫一方寸的部分,其余都不着力,可见此人脚趾上的劲也有十分的丰富……”

  “小亭会意,便到卧室里取了一架显微镜来摆在桌上,把桌上的灯熄了却,却在镜旁一拨就发出电光来,光耀烁闪……罗侦探便把一张票子夹在镜架上照了一会儿……”

  罗师福在破案过程中,运用足迹和显微镜,显然不止一次。

  《中国侦探罗师福》此次整理是当代首次结集出版,以目前所见的《图画日报》连载版为底本,并从中遴选出50余幅和剧情紧密结合的插图,也让当今读者一品带有绣像的侦探小说。

  《中国侦探罗师福》以苏州城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以及思想观念,用文字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为研究当时的苏州城的历史,提供了真实的素材和观察视角。

  另外,为了方便当代读者理解故事中的晚清时代背景和地方语言特色,整理者还悉心地添加了将近200条辅助读者阅读的基础注释,使得本书兼顾了文献价值和阅读价值。

  我个人来说,非常喜欢 《中国侦探罗师福》的插图,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当时人们的衣饰装扮、家具摆设、流行时尚,无一不足,每一幅插图都是当时苏州城浓缩的历史人文的再现,特别有保存研究的价值,这本书的封面连带插图,都是古色古香,别有韵味在其中,喜欢侦探小说的、喜欢研究人文的、喜欢老城历史的读书研究爱好者,完全都可以收藏本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侦探  侦探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把好压力的脉,学会释放压力

 今天,听了林老师的讲座《从压力应对到幸福获取》,受益匪浅,这个讲座说到了大多数老师心窝里,说出了老师的心声。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重...(展开)

美文

 死亡

2006年10月15日2:44:09人们都惧怕死亡,怕那没有吃觉变成一堆白骨被大地掩埋的意之惧,有为诗人说过这样一段话"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展开)

美文

 昨日下雨今又雪

 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北方多年的老话,今年正月的十二,在北方辽西我们这样的小镇,满街却盛开着“蘑菇花”。北方的小镇,下雨了!是“润物细无声”的那种。如果不是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