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未来食物3.0 第一季》影评100字

  《未来食物3.0 第一季》是一部由Jean Baptiste Erreca, Guilhem Ro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法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食物3.0 第一季》影评(一):转自:公共电视纪录片平台

  兩千公升的水,才能得到一打的蛋。

  一萬五千公升的水,才能生產出一公斤的牛肉。

  養殖一磅的蝦,就會造成約8到15磅的動物死亡。

  餐桌上的食物,是那樣的理所當然。但生產這些食物的代價,可能超出你我預期。隨著大規模集約畜牧及養殖的環境惡果日漸顯現,再加上全球人口不斷增加,到2050年時,全世界可能有90億的人口要餵飽肚子。而且,越來越多國家的經濟條件提升,吃肉的需求也日益高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在接下來的35年,肉的需求量將增加70%。問題是,不會有足夠的土地和水能生產這麼多肉。

  吃肉是為了獲取蛋白質,現代畜牧業的運作方式,基本上是將動物視作蛋白質製造機。但從這個邏輯看來,動物並不是很有效率的「蛋白質工廠」,牠們需要時間成長,在被人類宰殺和吃下肚之前,必須長時間飼養。於是,食品生技科學家們提出一個想法:為何不把在醫學上有長足發展的生物科技,用來生產我們所需的動物蛋白質,以取代來自動物身上的蛋白質呢?

  「Clara Foods」的人造蛋運用酵母把醣轉化為蛋白質;並宣稱他們生產的蛋白更穩定,做出來的煎蛋捲含有更多蛋白質更健康、更環保,能完全消除沙門氏菌帶來的風險,也能免受農產運銷經濟起伏的影響。新創公司「New Wave Foods」則製造以藻類為基本成分的試管人造蝦,找出蝦的分子結構,再去找植物和藻類中相應的成分,然後用材料科學和質地技術,來製造和真蝦一樣的口感。人造肉之父馬克.普斯特博士,則直接用用牛身上的細胞在實驗室中培養「真肉」。

  2015年,投入食品生技公司的資金高達43億歐元。這些投資計畫,背後有新科技產業投資者的強大資金支持。這些投資人早就嗅到商機,他們表面上是要拯救地球,其實覬覦著未來的食物市場,包括比爾.蓋茲、推特之父伊凡.威廉斯,以及谷歌的共同創辦人賽吉.布林,都在投資者之列。

  食物革命,一直是每個世代科學家努力的方向,總是希望讓產量更多、品種更好,大家都吃飽。現在,食物革命要進入3.0時代,希望推出「人造食物」來解決人類世界遇到的問題。人造食物真的有他們說的那麼好嗎?生技公司能夠拯救地球嗎?讓實驗室取代農場,讓餐盤上的食材也成為「高科技產物」,這個世界會不會變得更好呢?

  《未来食物3.0 第一季》影评(二):未来食物3.0 (法语)

  一部纪录片 ,B站的随机推送,前段时间研究过去的事情比较多,正好换换思路,拿三个小时关注一下未来。想象一下,在未来的某个阶段,你和你的朋友去吃汉堡,在选择吃人造牛肉还是转基因速成三文鱼上

  纠结了很久。发现自己可能都不是很想吃。于是鼓起勇气问问餐厅,你们还有没有更回归大自然一点的食物?服务员随即回到厨房,和厨师确认一番之后回复:“先生,您的运气真好,我们今天刚到了加纳社区有机养殖的一种甲虫幼虫,一条大概有手指头那么粗,一份是二十只,脂肪和胆固醇都很低,非常的健康呢。”这是按照这部纪录片的推演,可能会发生的一种未来。如果非要定义这种语境里的未来,概括起来,是“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自然资源供给始终有限”二者矛盾的日益激化的未来。从饮食的角度说,我们需要效率更低,成本更低,对环境伤害更小的食物,以保证生活的可持续。

  这部纪录片里给了三个方向的可能性:第一:人造肉。通过人工培养,让动物的肌肉细胞自己形成纤维组织和肌肉组织。注意,这和市面上已经开始推广的另一种“植物肉”的概念不同。植物肉一般指从豆类、小麦中提取的蛋白质再造,是用植物蛋白模仿动物蛋白(嗯?分子级别的仿荤?)而这种人造肉,本质上就是动物蛋白

  第二:利用科技寻找更多种植空间进行微型种植。无论是在城市农业协会正在巴黎18区实验的城市农场,还是在加纳做肉虫的社区化养殖也好,算是先进科技与古老知识的结合探索,相对来说,更加容易接受一些。第三:转基因食物和克隆技术。前者对现有的物种进行基因编辑和改造,以达到更高效的养殖目的。如今正在实验的例子,比如把比利时蓝牛(图2,看那个肌肉)的某一段关于肌肉的基因提取出来,移植到猪的身上,增大猪的肌肉产出(纪录片中有两只中国的双倍肌肉猪活体出现在画面中)。另外也到了加拿大正在面世的三文鱼,植入了大洋鳕鱼的基因后,只需要18个月就可以达到成年鱼大小,动物蛋白的供给直接翻倍。至于克隆技术,据说中国已经在尝试实验克隆牛,以满足未来的供肉需求了(目前欧洲是禁止克隆技术,但美国、澳大利亚、日韩和巴西都可以)。

  但是这三个方向,分别都涉及了若干食物伦理问题。比如,谁将拥有这些科技?如果这些科技只被少数富有的公司所掌握,那么以后的食物的演变走向,会不会从以人为本更偏向利润导向?食物会不会越来越单一化,不同地域的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身份认同?又比如,随着这类科技应用的广泛,上面所提到的“科技”食品,相比于传统农业,会对环境和生态带来多大的影响,而回归本源,它们对传统农业带来多大的影响?再比如,最直接的利益相关,食用上面所说的科技食物,是否会对自己身体造成影响呢?

  科技被市场接受是一个长期论证的过程,也与消费者受的教育和获得的信息息息相关。我们眼下的未来,正在研究和讨论解决这些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你,会在什么时候选择吃上面这种科技食物呢?以及,在食物工业化这个主题上,推荐迈克尔·波伦的《杂食者的两难》(图3),以及迈克尔·莫斯的《糖盐脂》(图4)作为拓展阅读。

  《未来食物3.0 第一季》影评(三):順便聊聊俺自己從無肉不歡到吃草星人的轉變

  “兩千公升的水,才能得到一打的蛋。一萬五千公升的水,才能生產出一公斤的牛肉。養殖一磅的蝦,就會造成約8到15磅其他動物的死亡。”

  大規模養殖這玩意兒本來就是很費資源,尤其在納米這種一言不合就缺水的地兒,尤為明顯。但其實適度的自然放牧是完全在自然循環之內——即使是在納米這種旱季可以幹到絕望的地方,bushman的遊獵生活以及San people的畜牧生活幾千年來完全ok啊。他們部族之內當然會打架,會坑蒙拐騙搶牛羊,但從來沒聽說過什麼饑荒,更沒聽說過因為人家窮,就用GMO來拯救他們。

  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問題以及更為複雜的想法呢?

  南懷瑾老先生說,在這個時代,人沒幾個是餓死的,都是吃死的。我覺得挺對。

  當一再超過需要,吃吃吃,吃出花樣,吃出高潮,吃得形形色色,無所不用其極。問題就來了。

  其實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少吃點啊。無如多花一點時間觀察看看自己的能量到底消耗在了哪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在接下來的35年,肉的需求量將增加70%。問題是,不會有足夠的土地和水能生產這麼多肉。”其實從二戰以來,肉的消費已經成倍增長(可以參看紀錄片《餐桌勝過手術刀》等),真是難以置信。幾千年來各個地區的文明,桌子上從來不是頓頓有肉的,或者有也絕非大肉,只有節日慶祝的時候,才會用犧牲以表慶賀、恭敬——這是均衡的。大肉是美國這個新生兒搞出來的花樣。

  在西藏、納米比亞這些受到環境制約的地區、國家,傳統部落的確是以吃肉為主的,但現在藏區的上師大都提倡食素,而在納米比亞,我很訝異,身邊不少黑人朋友,那些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前行理念和同理心的當地人,竟然食素,個別甚至是vegan,說德語的食素的人就不以為怪了。

  我自己的看法是,其實食肉和食素都不打緊,草原上的獅子、獵狗也捕殺斑馬角馬,那看起來叫一個兇殘,可是,獅子不吃肉它也要死的,當獅子豹子吃得飽飽的,它們就安祥地躺著看那些食草的動物們。可是人類呢?明明是已經吃得飽得不行,他一看到肯德基還要進去再點一隻雞腿,家裡一冰箱的凍雞,野外看到珍珠雞腦子裡第一個念頭就是殺了怎麼煮好吃。所以問題不是吃不吃肉,而是否超過了需求和平衡。是慾望,快感還是需要?

  “「Clara Foods」的人造蛋運用酵母把醣轉化為蛋白質;並宣稱他們生產的蛋白更穩定,做出來的煎蛋捲含有更多蛋白質更健康、更環保,能完全消除沙門氏菌帶來的風險,也能免受農產運銷經濟起伏的影響。新創公司「New Wave Foods」則製造以藻類為基本成分的試管人造蝦,找出蝦的分子結構,再去找植物和藻類中相應的成分,然後用材料科學和質地技術,來製造和真蝦一樣的口感。人造肉之父馬克.普斯特博士,則直接用用牛身上的細胞在實驗室中培養「真肉」。

  “2015年,投入食品生技公司的資金高達43億歐元。這些投資計畫,背後有新科技產業投資者的強大資金支持。包括比爾.蓋茲、推特之父伊凡.威廉斯,以及谷歌的共同創辦人賽吉.布林,都在投資者之列。這些投資人早就嗅到商機,他們表面上是要拯救地球,其實是覬覦著未來的食物市場。”

  唯有建立地區性的社區,自己動手來製作,或者是社區內的交換,自己自足,才能真正地將根植進土地。

  越活越明白自己是在小眾之路上走著——如果決心少給這個地球添麻煩而少用塑料袋、少消耗,少給其他生靈帶來痛苦而盡量少食用大規模生產、噴灑化學藥劑、殺蟲劑的相關食物,這些都不符合世界巨頭們的商業利益,但人類有去無回就是因為浪潮由這些賺錢以億萬美金計的同人們推動著。

  那些曾經紅極一時的命題,比如牛奶補鈣之類,到如今也涉及到巨大的產業鏈,所以即使理念已經過時,公共機構也不敢輕易站出來講話。但這個命題在歐洲早就被推翻了——我們所認識的同齡的朋友沒有一個早晚喝奶的,陽說這些觀念,在他們的父母輩也有。

  其實很好玩,仔細想一下,就生物而言,大自然創造了我們這麼精密的個體,一定的時候,嬰孩自然斷奶,或早或晚,說明我們的身體已經非常智慧地對需要做出了反應。所以有很多人的身體會對牛奶過敏,叫乳糖不耐症,斷奶后的幼犬有的也會——也是身體在說話,已經不再需要了。其實中華民族這麼多年來,並沒有喝奶的傳統,在醫書裡面記錄的黃牛奶也只是一味性寒的藥,但從來也並沒有因此滅絕。而被詬病為“東亞病夫”也并不是因為沒喝奶,而是吸多了鴉片,更是玩物喪志的緣故。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現在男女老少是如此瘋狂地喝奶,四處搶奶——卻不知道歐洲的貨架上更貴的是豆製品的奶和各種香干。即使是在納米比亞的藥店買奶粉的地方,配方奶粉頂多到一兩歲的嬰孩就截止了。沒有什麼中老年奶粉、更年期女性專用奶粉這樣的中國創造。

  事實上甘地小時候,也曾經反思過印度這個民族被欺侮的緣故,他在想是不是因為沒吃肉所以太羸弱了——基督教伊斯蘭教駕到之前,整個民族基本上都是以食素為主。他也有嘗試過吃肉,但最終他並不認為這是對的。——而現在,印度的肉食需求大大的增加了,能吃肉成了富裕的象征。

  就自己而言,可能這些年最感恩的事,就是變成了一個食草星人。雖然個別朋友對此很厭惡,以為是信了什麼教。偶爾也會有人問,你是不是信了佛還是伊斯蘭啊?——釋迦牟尼那個時候托缽乞食,有可能會有被施捨到肉,沒有分別心的人不會挑剔碗裡面是什麼,都歡喜接受。所以真正向聖賢學習的人,學習的絕不是表象。

  其實經歷了很長的過程,才能夠離開對肉的慾望和慣習,才了解一點點植物性飲食的竅訣。其實生活的成本增加了很多,一公斤絕佳的肉在納米才十幾塊錢,一公斤好堅果要幾百。但我是由衷感激,能在納米,日常食用有機蔬菜,咖啡里添一點點農場的鮮奶,麵包天然發酵自己來烤。我也很感激,自己嘴巴上的快樂不再以生命的死亡為代價——我自己是如此地貪生怕死,動物們就不害怕嗎?

  其實一開始,根本沒有這麼“高尚”——對動物那點可憐的同理心根本不足以讓無肉不歡的我放棄這種歡愉,而是自己身體——尤其是胃的感受,讓我一點點地改變了飲食習慣。這兩年在納米的身體比在國內好了很多,健壯了許多,胃也不再各種毛病了。以至於我媽再看到我時,能捏著我的手臂微笑著給我包素餃子。

  這之後,對動物的同理心才來。有趣的是,我已經不敢再看《地球公民》《统治》這樣的紀錄片,而我依然無肉不歡的同事卻說她不看,看了屠宰的場面心裡不舒服。——但是人們看到德國香腸美國牛排是甘之如飴的心情。

  古人以前龜卜是很殘忍的,兩頭燒火,那龜實在忍受不了,身體一下子從龜殼里沖了出去,古人就拿那個殼搖啊搖。但那個肉是吃不得的,當生物在極度恐懼憤怒痛苦的時候,荷爾蒙的分泌已經儼然毒素。但現代養殖、產奶、屠宰的方式,也跟古時逼迫烏龜出殼無異。拿牛奶來說,母牛被迫生產,小牛完全與母親分離,或者因為無用被殺,母牛吃著自己同類的骨頭磨成的粉末組成的飼料,終生站在那個與四肢同寬的狹小空間,乳頭因為過度擠壓而腐爛——所以牛奶還要高溫殺菌,很少有人會真的體會,母牛終日終年是帶著怎樣一種心情生死,再無利用價值的時候,還要被砍頭或者電擊而死。

  坦誠的說,從小就被我媽喂奶粉,早上一杯,晚上一杯,但從來就沒有喜歡過喝它,實在受不了就將它們吐進洗手間。小孩子總是很誠實的。是不是熱衷於蛋奶,跟著身體的感覺就可以了。——到現在自己的骨骼很脆,牙齒也不很好,或許有遺傳,或許也是喝了真的太多奶的緣故(身體要吸收進牛奶裡面的鈣質要消耗身體內部更多的鈣。其實很多綠色蔬菜、芝麻之類的含鈣量比牛奶高很多。具體可以參看相關研究)。

  但學科學的人會說,好好吃你的食物啊,社會進步是多麼的顯著,什麼感情荷爾蒙,你們學文學的就是迷信。

  但這並不是一開始能體會的,而是離開了這些東西之後,心反過來變得柔軟一些了,再至於蜜蜂、驢子等其他生靈。其實很多人都認同,如果能從植物裡面獲得同樣的營養,為什麼不呢?而且也可以做得很好吃!只是,能夠下決心花很多時間去重新學習和嘗試的人並沒有幾個。Anyway,在納米,的確很多時間都被廚房吃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影评  影评词条  食物  食物词条  未来  未来词条  3.0  3.0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老区之行(三)

三、开展工作(时间:7月12日 )  早上起来,我们几十名社教队员和韩县长、雷书记一道,在拦河桥河面上搬运石块,清理道路。我好久都没干过力气活了,觉得...(展开)

美文

 怕鼠

不知道为什么,我生来就特别害怕老鼠,每次一看到老鼠,我总会毛骨悚然,全身不舒服,那时候心里全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快逃离。我想那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谚语对我也就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