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读后感100字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是一本由杨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读后感(一):不管养不养娃都能帮你觉悟

  “阅读邻居”三个创始人在2021年扎堆出书。最先看完的还是杨早这本,当时的想法是,随便翻翻,然后送给更需要的朋友——因为我跟作序人之一洞主的想法类似,基本完成了养娃这件事,觉得可能 于己没有太大帮助了。拿到书,一看这么老厚,心想:都是养娃,我不过留下几篇文章,人家为啥刚养了十年就能写这么厚一本书?

  看后不得不心服口服,这本书其实是以一个父亲的视角切入,并不是就教养谈教养,不管你是不是养娃,这本书都能让你对教育、对家庭关系甚至对传统文化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本书分为四辑,看完第一辑,“要不要当100分父母?” 我当时有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每一个日日夜夜正在经历这一“灵魂拷问” 的朋友。但是,看完整本书,我觉得,不管是不是当父母,看了这本书都会受启发,这个副标题还起的真是到位。因为在我看来,除却第一辑较多涉及实操部分,第二/三辑是关于当下社会教育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而第四辑则更多的是探讨代际关系,甚至延伸到文化的传承与颠覆。

  也许平常听早师分享的多一些,看这本书就像听他坐你对面,就一个你正焦虑的问题,洋洋洒洒铺陈开去,抽丝剥茧,顺着他的逻辑就能把这事儿分析清楚了。临了还跟你说,我就是这么觉得哈,对不对大主意你自己拿。

  如早师所言,他作为一个父亲也未必不焦虑,但他愿意通过他的文字把他的思考过程展现给你看,你也许还不能照猫画虎,但学会他的思考方式,或许对你拆解日常的难题会有所帮助。

  其实我倒是更喜欢第四辑里对鲁迅、沈从文和梁漱溟的经历结合史料的分析,如果自己的智慧不够就像前人借一些经验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总会看得远一些。而早师就是这样一位“摆渡人”。致敬!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读后感(二):习习:《早生贵子》帮你打开育儿心结

  文/习习

  自打闺女疑似进入青春期后,明显感到儿大不由娘,家里局面日渐失控,焦虑感上升,幸福感下降,于是到处打听有调节亲子关系的灵丹妙药。机缘巧合中读到《早生贵子》,立竿见影的速成法没有找到,倒是歪打正着地解开了自己的许多心结。简单的说,这本书不是在战术层面探讨怎么和孩子斗智斗勇,更多地是在战略层面引导家长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轻松有趣、娓娓道来,读的过程很愉悦,读完之后有共鸣。特别是有三个特点,让这本书有别于我读过的大部分亲子教育类读物。

  一是没有局限于单个家庭的教育,把个体的问题放在社会的整体背景中思考。作者紧跟热点时事,用五十个教育中常见的现实问题贯穿始终,每一个具体问题剥茧抽丝地拓展开来,在大环境下进行拆分解读。比如天价学区房等对于单个家庭是无解甚至荒谬怪诞的问题,放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分析却又神奇地符合逻辑。因此,视野开阔一点,思路就更开开阔一点,光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往往会更加焦灼。但同时还要注意思考的独立性,否则又容易忽略自己孩子的个性和特质,轻易地被舆论挟持。 因此,面对各类教育中的难题,既要举目四望,了解大形势大趋势,也要针对自家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双管齐下才能有助于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二是没有局限于眼下的教育,还捎带讨论了一辈子的教育。作者的儿子虽然还是小学,但对于教育的思考颇具前瞻性,一口气贯穿了学龄前、义务教育、高中、大学,甚至留学、就业、结婚、生子,构成了一个完整链条。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如果把眼光放得远一点,时间跨度拉长一点后再想想,今天作文写得费劲,昨天数学错题没改对,好像在一辈子里也算不上特别要命的大事。既然是一场马拉松,也不妨按部就班,按着节奏慢慢来。

  三是没有局限于当代的教育,还普及了民国时代的教育观。最近《觉醒年代》大火,捎带着回顾了以思想开放多元闻名的民国时代。作者恰好对民国情有独钟,用很大的笔墨描述了鲁迅、胡适、梁漱溟、沈从文等民国大家的经历以其关于教育的思想,尤其是对鲁迅先生落墨最多。多数人心目中的鲁迅先生可能更多的是斗士的深刻锋利,看完本书之后会发现这样的认识过于脸谱化、片面化,忽略了先生还是一位有血有肉、温情细腻的父亲,好比一只刺猬,对外剑拔弩张,但最柔软的一面留给了孩子。特别是先生以幼为本,尊天性、贵自然的教育观现在读起来仍然振聋发聩,无论哪个年代都值得反复品味。读读历史,长长见识,从前人智慧汲取灵感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虽然合上书后,闺女的作业仍然没有写完,数学还有一大堆错题要改,书本文具依旧是乱七八糟地布满房间,但是好像又没有那么焦虑了。毕竟教育这个问题连鲁迅先生都不敢说搞得明白,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教育之路,道阻且长,且行且珍惜吧。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读后感(三):这天真的角度,可谓幸福,幸运

  打开《早生贵子》,仔细翻阅,我不由笑了。这是典型的“标题党”了,每个字都没毛病,但书中内容只以育儿经验为辅,以冷眼观察为主。也对,人生有涯,各人就要做自己擅长的事。作者擅长的,不就是冷眼观察么。

  杨早是个擅长思考和表达的人,但他更擅长在私人生活和公共表达之间维持界限和克制感。他在书里也有一点点具象的育儿生活,也提到一点点其祖辈、父辈的线索(难免有家族气质因袭的暗示),更提到作为一个“辅助者”的地位——在家庭协同工作中,他自觉表达着对女性的高度尊重,他承认和夫人相比,自己的育儿技术更粗糙,更被孩子“嫌弃”,颇有知耻后让的姿势,这很难说是自谦,还是“挽尊”,阅读时,倒让读者多了一些促狭的趣味。

  我最欣赏的,是杨早既在生活中,又自觉养成的抽离感。我认为这种抽离感应是父母的基本能力,具象日常难免繁琐,若无抽离,育儿内卷化时时发生,我们很可能被焦虑裹挟,及至泥淖而不自知。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成为父亲,让作者可能更关切“他人之子”的状态,或者说,他必须关注孩子所处的生态。新闻中、电视上、社交媒体中,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呢?杨早从来是个积极参与各种热点讨论,且颇有见地的学者,大约,父亲的身份让他的讨论更具主动性吧。

  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发声?如何担负起社会责任而又不那么聒噪自大?这些观点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关于儿童教育、伤害、减负、家校关系、师生矛盾、大学教育……这本书中的每个问题都可以豪起一行,每个问题似乎也只是潮来潮去,答案不清。

  作为父亲,“我”能做什么?参与讨论,是否得到令人心安的结果呢?那些渺小的个体无力感是否有所消弭?似乎,就还,随缘。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每个父母都像作者那样思考和表达,孩子们的生态会绿色可持续得多,父母也拥有更多元的生命模板参照——我们不必趋同潮流,每一种生活和选择都是合理的,我们不必顺应扁平化的价值观,一味追求“成功”,而是选择自己最适合的姿态,并且,保持冷静、观察和自省。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第四辑,章名也极好:该不该群嘲上一代?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抽象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很难改变,这大概也是生态问题,甚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一种诡异的,不可抗拒的命运循环。具体到小家庭,“亲子关系”似乎有向好的可能性,这和大环境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更迭不无关系,细化到方法论上:如果,上一辈和下一辈不彼此Judge,达成双向谅解,“难得糊涂”,岂不美哉?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抛过光的,少量家庭可追梦。

  还是跟着作者到其历史研究,去窥看那些民国人物的亲子观和成长观吧,毕竟他育儿方才10年,术业专攻那些近代史,倒是更咏志些。

  我们常和作者讨论“回到历史现场”,应该如何看,如何写?杨早也研究汪曾祺,发明自沈从文,沿袭于汪曾祺的“贴到人物写”的方法,在这本书中很有体现。

  他带我们发现另一个鲁迅,另一个沈从文,甚至另一个梁簌溟。贴着人物思考,通过史料还原历史人物的人生节点和瞬间选择,我们看到另一个鲁迅在亲子关系中是愚孝的、无可奈何的、深情的,这和公共文本中斗士般、散发着傲人光芒的鲁迅不一样,这种矛盾感不亚于其奋力批判的社会矛盾的激烈,这又成为鲁迅之“怒”很好的情绪补充——感性生活和智性生活的夹击中,鲁迅为人子、为人父的纠结与斗争,舒畅与宁馨,遗憾与悲伤,尽之。及至海婴给爸爸道晚安篇章,令人泪盈于睫。

  关于沈从文,还原到他少年从匪从戎,到青年丛文,到老年从“艺”,杨早用到“草蛇灰线”一词,甚为贴切,这个三十岁就经历饱和到一本书承载不下的人,如何从血与火,贫穷与无知,走到智性开启,人生丰睿的状态?

  隔着时空,我们只能通过阅读为历史人物的命运惊叹,或慨叹,从他们的成长历程、家庭观和亲子观去看,他们便多了血肉感,某种程度,也是为被固化的伟正形象驱魅。无论鲁迅、沈从文们的命运是奇崛还是多舛,作为被研究的对象,他们已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课题,将他们的一生当成一个体系来看待,我们才后知后觉其命运选择与生命奥义。我更期待某一天,杨早能够更全面还原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更深度的阐释,既然,已经起了个头不是?

  最后再看“早生贵子”四个字,便叹服这是个好书名,更是个好话题了。此贵也,亦如珍珠,是一个父亲的惶恐之录,觉察之辩;亦如契机,让一个优秀学者开启了人父的维度,更近大家内心,潜游大家三观,重述大家故事。

  无论是碎片思考,还是鸿篇治学,这最接近人性的直觉,这天真的角度,可谓幸福,幸运。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读后感(四):对自信的人保持警惕

  《早生贵子》序

  在5月21日小满这一天完成这篇文字是有充分理由的。这一天我儿子21岁,早上祝他生日快乐时,他妈妈说:你可以喝酒了。

  我比杨早大两岁,我的儿子比他儿子大12岁零一天。杨早《早生贵子》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很遗憾,早生未必划算,我就想,如果我的儿子比杨早的儿子小12岁,我从书中获得的认知是否可以帮助我养娃呢?

  《早生贵子》结集了杨早五十篇关于教育的文字,每篇的标题都是一个问题。我选了一些问题来尝试回答,再去看杨早的思考。的确,这本书已经帮不了我养娃,但可以帮助我解惑,或者,增强信心。

  1.孩子,你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吗?

  这是一个定调子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一个期待,同时,也是从“不输在起跑线上”解套的方法。杨早表达了对不确定性的无力感,然后说:“爸爸希望你长成一个有趣的人,会自己找乐的人,神经大条,作风剽悍,喜欢琢磨点儿什么,琢磨不通也不放在心上。”这期待不是传统意义上对成功的定义,但我怎么觉得更难呢。

  2.怎样当好一名育儿能力不强的爸爸?

  杨早承认自己在三口之家中的替补角色,并一直在这个定位上尽力发挥作用。这是一个爸爸的自知之明,但杨早的自知之明是有目的的:我能力不足,我也不要求你完美,我不提“别人家的孩子”,你也别质问我为什么不赚大钱,“各自独立,像两棵树一样并排站着,但不是靠着。”仅仅通过前两个问题,杨早就干净利落地甩掉了大部分“父亲的责任”。

  3.四岁孩子不肯睡觉怎么办?

  面对不受大自然支配和人类社会束缚的孩子,哪儿有没经历过抓狂的父母。杨早其实也没什么办法。“面对辣子那些‘无理’的要求,我们不退让,想办法,但也不上火,不上纲上线,不激化矛盾,避免造成伤害。事情过去了,不秋后算帐……”这基本上是在咬牙切齿地修炼自己的内功。因为无论如何,“还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4.“屁股”是一个粗鲁的词吗?

  我儿子三四岁的时候,我带他去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家玩。朋友家的小孩有一条玩具蛇,我儿子把蛇卷了起来,笑着说这是一坨屎。朋友当着我们的面,直接训斥了我儿子。当时我脸红筋胀,却不知该如何应对。之前我没遇到过类似问题,之后我们两家再无往来。杨早说:“教会孩子分清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正的粗鲁,比禁绝某些词汇要麻烦很多。”

  5.高学历的父母为什么还要追求学区房?

  杨早和他太太都是博士,住在远离学区房的东五环,儿子求学路径的选择是他俩要面对的问题。作为邻居,我不止一次分享了孩子在社区学校读书的优势与劣势,其实好处坏处都不用多说,对别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对此杨早说:“只把目光锁定在‘这一个’孩子身上时,种种的忧心忡忡,思前想后,或许都是米兰·昆德拉笔下那所谓‘沉重而艰难的决心’,怎么选择都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本书的另一篇文章《父母有没有能力毁掉孩子?》,也许提供了更完整的视角。

  6.如何让孩子认知恐怖主义?

  这是杨早心里也没底的一个问题。对大人来说,这也是相当复杂的。但杨早有个认知,点出了理解复杂真相的出发点:“我从中学起,就有一个认知:别人的一千份痛苦抵不上自己的一份痛苦。反过来,你也不可能要求别人对你的切肤之痛感同身受。”

  7.假如你的孩子初二看A片怎么办?

  杨早还没遇到过这个问题,所以加了“假如”一词,文中的实践仅仅是出于反思自己成长而产生的理性想象。在这个领域,我们都是背负沉重心理包袱、深受其苦的一代。杨早的愿望是:“希望下一代可以摆脱这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人会对他们说‘不要脸’这三个字。”

  8.谁在伤害中国儿童?

  在这个大问题下,杨早接连追问了一系列的问题:儿童是父母的财产吗?怎样对待儿童才算“文明”?西方式教育就不需要反思吗?社会和国家能帮上忙吗?为什么只能选择一套教育法?……《早生贵子》仅仅是一本育子亲子之书吗?熟悉杨早的人就会知道,如果最终不对社会的现实话题加以观照,他是不会甘心的。

  9.见义勇为耽误高考,能单独重考吗?

  也许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能啊。杨早却明确表示反对:“世上有比道德激情更清醒的东西, 那就是立法者思维。”桑德尔的《公正》一书中有很多类似的命题,理清其中的概念并加以辩论,是非常烧脑的一件事。杨早为什么要费力不讨好地去抬杠那种“显而易见”的结论?我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倾向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我的心中是有答案的,但我担心,“显而易见”的答案未必可靠。

  10.留学生觉得美国真好,为什么还要回中国?

  杨早谈的是一百年前的中国。这个问题似乎并不符合当下的情形。尽管中国已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美国摹本”,面临文化差异和进入主流的难度,今天大多数留学生依然还是在努力地想留下。七十多年前费孝通在对比中美文化时表达了这样的困惑:东方和西方究竟在什么东西上分出了东和西?这个困惑更像是一个诘问。而答案则比较残酷:“文化是一个整体,你不太可能只要文明、富强,却拒绝文化背后的一套容易格格不入的法则。”

  11.鲁迅当年怎么做父亲?

  受新文化运动冲击,父子关系的观念开始重建。鲁迅说过:不求任何回报的爱……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 。杨早则问到:鲁迅后来有了自己的儿子海婴,还能不能坚持自己十年前的理念?每一个父亲都将面对同样的现实难题,无论你有什么激进或传统的思想,是文豪还是一个普通人,都摆不脱父子关系中那一份真实的纠结:“事事包办的父亲,与放任不管的父亲,是两种极端,执两用中,怎样取得某种平衡?自由发展与溺爱放纵,严格要求与压抑天性,它们的界限又在哪里?教育理念与育儿实践,如何在生活中达成一致?”但鲁迅“任何时候都能与小孩平等对话。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父亲都拥有的”。我从杨早和儿子的关系看出,杨早是深受鲁迅影响的。……

  仔细想来,我所认识的杨早,不是“悲观主义者”的话,至少也是“不自信”的那一类。“不自信、不自卑”,正是他在五四百年那天提出的观念。正因为这份不自信,才有在《早生贵子》中努力的自问自答。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走出自卑。

  跳开本书再多说几句吧。2014年我和我妈妈合著的《天晓得》出版,请杨早写了序。而我为《早生贵子》写下此文,并非还礼,这种往来是我生活中的幸运。

  杨早是我发小,小时候他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后来我们在北京做了邻居,我俩和绿茶又一起创办了“阅读邻居”读书会,我有大量的机会零距离听杨早的各种讲说,思想上的给养潜移默化,无法量化。我曾经表达过这份感恩:“伊壁鸠鲁说幸福有三要素,友谊、自由、思想。良师益友不可或缺,我有运气,这一二十年,身边总有杨早这样的人。” 谢谢杨早。 邱小石20190521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贵子  贵子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帮不了  帮不了词条  觉悟  觉悟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吴越霓裳曲》读后感1000字

 《吴越霓裳曲》是一本由春叁拾郎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