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写作工具》读后感摘抄

  《写作工具》是一本由[美] 罗伊·彼得·克拉克 / Roy Peter Clark著作,后浪丨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工具》读后感(一):《写作工具》:如何让作品更有吸引力?写作导师克拉克告诉你

  新媒体写作讲师粥佐罗说: “每一种身份与写作能力相加,都能产生很有想象力的反应。” 足见写作的魅力。 有人会说写作很难,自己写的东西没有人愿意看。写作仰赖于一种神秘的天赋,只被少数人蒙信拥有。其实我们都错了,我们不是不会写作,而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写作姿势。 就像畅销书作家弘丹说的那样,写作不是作者的专属,只要刻意练习,人人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持此观点的还有美国作家克拉克。 克拉克,作为培养出了两位普利策奖得奖作家、教授生涯长达30多年的写作教师。他认为写作作为一项技能,远没有人们夸大的那么难。就像手工艺人运用工具,可以制作出种种精妙绝伦的手工制品一样,写作者们在熟练掌握了写作技巧后,也能轻松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他希望为读者打造一个写作工具箱,让读者能够随取随用,打造并锤炼自己的文章。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将自己30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汇聚成了《写作工具》这一本书。

  《写作工具

  书中讲述了4类写作工具。怎么样夯实写作基础?写作过程当中怎么样实现特殊的写作效果?写作的高效模板是什么?怎样养成有益的高效写作习惯?其中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更具吸引力,就藏在第二部分,写作当中的特殊效果。 01用更短的词,句和段落表达复杂的内容 这一个写作工具推崇的是简洁。如果想要跟读者快速地建立连接,必须找到简化文章的方法来服务于读者。我们可以采用归纳总结的策略,把陌生的,难懂的或复杂的事物通过阐释,变得可以理解,甚至让人感到熟悉。 比如说,在学习写讲书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因为我们是要把书籍里面的内容讲给别人听,所以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概念解释不清楚,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或数据来佐证观点。 如果用艰涩的文字表达晦涩的观点,写出来的句子就像政治评论那样,普通人难以理解,也失去了阅读兴趣。但如果用大白话来陈述复杂观点,读者更容易从更精炼的词,短语和更简单的句子当中受益。 乔治奥威尔提醒人们在短句能够“胜任”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过长的单词。词汇和句子更简练,段落表意就更清晰。 作者克拉克也说,简单的语言可以让复杂的事实变得通俗易懂。比如,用大白话来解释政治评论,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政府复杂的运作方式,把陌生的难懂的事物变得熟悉。 当然,简洁并不是写作者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是想象力和精心打磨的产物,是被刻意创造出来的文本效果。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简洁表达的能力,要先在自己的脑子里把复杂的问题想明白,然后以最简洁最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写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传播知识,而简洁清晰的文字就是传播的最佳工具。 总结来说,我们要删减不清晰、信息量大的文本,要将文段化繁为简,阐述深入浅出。 02深挖具体、详细的细节,为读者提供感官享受 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曾经这样形容他的写作任务: “通过文字的力量让你听到,让你感觉到——但在此之前首先要让你能看到。” 美国著名报纸编辑吉恩还是青年见习记者时,曾经把创作的故事大声读给一位盲人编辑听,却因为没有让盲人编辑“看见”而被责骂。 感官享受如此重要,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触发读者的感官享受呢?就要求我们要专注于人物和环境描写的细节。 记者斯坎伦去一位名叫德布的年轻女孩受害者的家中采访。他发现了一个小细节:肯特家正门旁边电灯开关上贴着一块胶布。他询问了背后的故事,并记录下来。 原来在肯特家有一个这样的习惯,最晚回家的那个人,负责关门廊里的灯。肯特太太也告诉家人:“直到德布回家,她会一直亮着那盏灯,让德布来关灯。”然而肯特家门廊里的灯到现在还亮着,每天都是如此。而在门内,一块胶布封住了门外灯的开关。也意味着德布到现在依然没有回家。 斯坎伦的好奇心,以及对人物和环境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肯特一家人对受害者德布的日夜思念。 能够给读者留下印象的细节是那些能够触发感官感受的细节。书中列举了这么一段描述: 一位黑人母亲在教堂门口的街道上哭泣。她的手中捧着一只鞋,孤零零的一只鞋,这是她死去的孩子脚上的遗物。我们和她一起,捧着那只鞋。 这是专栏作者帕特森的作品,他让人们听见悲痛母亲的哭泣,看见那只小鞋子。通过触发感官感受的细节成功地让读者产生同情、哀悼和理解。 总结来说,能够触发感官感受的片段即为描述精彩的片段,让读者感同身受,启发共鸣。 03拒绝陈词滥调,告别浅层创意 乔治•奥威尔告诫写作者: “出版物中反复出现的暗喻、明喻或者其他修辞手法,绝对不要再用。” 一个词语或者一种修辞被过度使用后,就变得普通,成为了陈词滥调,没有新意。 那应该怎么做呢?在写作时脑海中蹦出如“洁白如雪”等陈词滥调时,我们可以先停下来不要写,也可以用大白话的形式来表述。 除了要慎用陈腐的语言,我们还需拓宽一直以来就用的“陈腐的视角”,作者称之为“浅层创意”。 在一次写作工作坊的活动中,克拉克要求参与者根据一则新闻故事撰写五条导语,他发现参与者跟自己写出来的导语都惊人地相似:“周四,当罗伯特•哈德森回家吃午饭的时候,他根本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他人的午餐”。作者意识到,他们都陷入了“浅层创意”之中,表达方式都太过俗套。而更深一层的表述是这样的:“对于一条十英尺长的鳄鱼而言,罗伯特•哈德森和鸡肉一样美味。” 你看,这就是同一故事的不同阐述视角,清新的语言就像是迎面而来的一缕清风,读来神清气爽。 总结来说,写作时需要圈出陈词滥调和被过度使用的短语,跳出“陈腐的视角”。把它们改成更直截了当的表达或者更生动新颖的画面。 04结语 总结来说,让作品更有吸引力有以下三大工具:其一,表达注重简洁清晰;其二,细节描写要具体、详细;其三,拒绝陈词滥调,选择新颖的语境角度。 写作是一种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后提升的技能,克拉克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写作工具,我们可以翻开《写作工具》,细细品读,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写作技能。

  《写作工具》读后感(二):50个工具,让写作走下神坛

  曾经有记者采访郭德纲,“您这相声有一天江郎才尽了怎么办?”面对这个刁钻的问题,郭德纲泰然的回答:“我们讲相声,学的是技术,练的是手艺。这就和做买卖炸油条一样,一个炸油条的会担心自己江郎才尽吗?把相声当手艺,不当才气,才气会尽,而手艺却只会越来越精进。”

  普通人要想积累影响力,写作是有效而又低成本方法;也是对普通人来说,为数不多的、可以把一份时间售卖多次的方法,但能掌握这项本领的人却很少。

  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双生子,人们大多赞同应该全民大量阅读,但写作却被当成一项艺术活动,似乎只是少数人的事情。

  这本书的作者罗伊·彼得·克拉克,他的两个学生曾获得普利策奖,这个奖项被誉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他在书中明确的指出,日常写作并不是什么艺术,只要方法得当,可以像木工活一样,练成手艺活,稳定的输出,持续的写作

  虽然作者主要教授非虚构写作,在严格的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下,证明这些方法有效。绝大多数的写作并没有这些严格的限制,会有更好的发挥空间。很很多讲写作的书不同,这本书在讲解工具的时候,没有抽象的表达,举出大量详细的案例帮助理解。确保“这些工具”人人拿起来就可以用,是一本读的进去,用的起来的工具书。

  50个工具太多了,这里我挑几个马上就能用的模板给大家展示一下。

  扔掉抽象形容词,用细节来展现

  “那个女孩美丽而富有同情心,有时却会有歇斯底里的疯狂。”这种描述是不是常见于评语栏?日常写作中,用这样的语言是无法向读者传递画面感的。

  美丽,有多美丽?富有同情心,怎么见得?不是说读者都是杠精,没有画面感的写作,无法抵达读者眼前。

  如果要展现女孩的这些特点,怎么写才合适呢?首先如果要说女孩“美丽”,这是一个伪装成形容词的抽象名词,“皮肤白皙的”,“浓眉大眼的”则更有画面感,用具象的词给读者画面,美丽的印象由读者在脑海中形成。

  如果要展现女孩富有同情心,又该怎么写呢?换词就不够了,需要用故事作为切口,用故事展现出画面,让读者感知到同情心。

  她突然脱掉了滑雪衫,把她送给了坐在时代广场地铁栅栏上无家可归的女孩。只穿了一件背心的汉密尔顿之后取消了购物血拼,说她已经拥有了太多的东西。

  脱掉滑雪衫给需要帮助的女孩,取消购物血拼,感叹自己拥有的太多,怎么样,抽象的“富有同情心”是不是立体了,也更有说服力了?

  故事和报道,并不矛盾的双生子

  新闻报道是典型的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需要客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报道和故事不能兼容。报道不必枯燥,故事也不必有趣。报道传递信息,故事创造体验。一般人们在阅读中希望获得的也就是这两点,因此报道和故事并不矛盾,但在具体写作是需要做点转化。

  大家对写作5w1h六要素(人物、经过、地点、时间、原因、如何)并不陌生,在新闻写作中如何应用这里不再赘述。但这些要素如果要用故事的形式展现,应该这么做:

  who:人物变成角色

  what:经过变成行动

  where:地点变成环境

  when:时间变成先后顺序

  why:原因变成动机

  how:如何变成发展过程

  讲一个故事,把读者带入到另一个时间和空间,完成一次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才是一次成功的写作

  素材可以随时收集

  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写作,但写完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找不到源源不断的素材。关于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堆肥的方法。

  首先有一个写作的话题,做一个盒子,在盒子上贴上标签,比如“关于男孩的教育问题”。把盒子放在显眼的位置,由于显眼,会下意识里特别留意这方面的问题,会不断的收集、整理、查阅关于这个问题的素材,等到素材收集的足够多了,一本书就出来了。

  作者管这个过程叫堆肥,确实很形象。而且他也提到,可以在一个主题的写作中进行另一个主题的堆肥,这样写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可以得到扩展。

  总结

  《写作工具》这本书总结了50个拿来就能用的写作技巧,用作者的话来说,一年52周,一周学一个方法,一年下来还可以空出两周来休息。

  这本书从遣词造句,写作呈现,写作模板以及写作习惯四个方面都给出了方法,无论是写作新人,还是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作者,读一读都可以或者良好的体验。

  《写作工具》读后感(三):做了四年的自由写作,写了几百万字的稿件,真后悔今天才看到这本书

  2017年刚开始写作时,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书籍,知道了很多理论,也学了很多技巧,但是没有一本书,让我能够拿来即用,所以,这几年,很多人都要我推荐写作书籍,我一直不知道推荐哪本书好。

  知道这几天,看到了这本《写作工具》,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早看这本书就好了,可以解决我当时很多问题。

  所以,特意想广大写作爱好者安利这本书,小白可以根据这本书入门,熟手 可以把这本书当成自己的自查清单,经常翻翻,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写作效率。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写了写作的基础、特效、模板,最后还写了习惯的养成。

  1,写作基础

  如果是写作小白,这部分要好好看看,我当时在这些上面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动词的运用,副词的注意事项,还有句子的节奏等等。

  当时的我为了训练这些,每天逼着自己去拆解很多文章,但是这本书,跟我们直接总结了,所以小白要多看看。

  2,特殊效果

  这是我笔记喜欢的部分,以为写到一定的程度,写文不成问题,写好却无止境,这个需要长期的修炼,我一直感觉不得法,这本书给了我方向。

  我一直在想,如何将一个严肃的故事写得更有趣,书中对此做了详细的介绍,就是用细节触动读者的感官。

  比如这种描写:肯特的家门廊的灯至今还亮着,昼夜不熄。而在门内,一块胶布封住了门外的灯的开光。

  这里写的是一个人被害以后,他的家人哪怕知道她死了,还是在悲伤地等着他回来。单属种没有写悲伤,就写了家门口一直亮着的夜灯。

  这只是其中第一个小技巧,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技巧,这里我就不一一剧透了。

  最难得是,每个技巧的后面,书中还出了习题,便于我们一边学一边练习。

  3,写作模板

  这个是非常喜欢,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模板写好故事,从做计划开始,到设定情节,凸显人物、预埋伏线等,都写得特别详细。

  我这里给的阿加列举下预埋伏线的案例。迈阿密记者吉恩·米勒曾经写过迎泽宝黛,开头这样写的:

  周五,汽车经销商、高尔夫球手、基督徒理查德·霍恩比克尔在阳光高架桥上驾驶着的黄色别克云雀,停在了离滑入坦泊湾就差两英尺的地方。

  这句简单的句子,只有25个英文单词,每个单词都可以推动剧情发展。“黄色”与“阳光”相呼应,“云雀”与“高架”相配,这种文字游戏,隐藏了大量信息,汽车经销商、高尔夫球手、基督徒这三个词,背后都可以写出很多故事情节。

  这就是埋伏线的做法,不断用这些短语,暗示某种信息。

  4,写作习惯

  这一部分既对有利于我们的提升,也可以帮助小白开始,对我特别有用的是,他教会我如何预备大的写作项目,比如出书。

  作者告诉我们,很多大的写作项目是在无意中准备的,我们在生活中要把我们感兴趣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然后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放在一起,每个门类放一个文件盒,作者称这个素材为盒子。

  比如,作者收集的“二战”资料,最后就写成了二战的书籍,收集的关于“写作”的盒子,最后就写成了这本书。

  很多大的项目都是素材准备多了,然后就想到了书的选题,而我却想错了,以为是先有了选题,然后才有素材。

  除了这个,还有很多写作习惯,是我闻所未闻,但是感觉特别有用。作者说,一个好的作家,如果想要自己作品不断,就要招募自己的后援团。

  这些后援团包括,经常监督自己写作的人,经常给自己检查错误的人,检查给自己挡住很多社交,让自己有安静空间多人,特别理解自己风格,可以给自己的作品情节提出异议的人。

  看到这里,我才知道,要想成为一个好作家,不能光靠自己傻傻地写,还要有很多人帮助你,这样才能保证你的高产。

  我是今天拿到的这本书,拿到了就迫不及待地翻了一遍,就看到了这么多对自己很有用的东西。

  还有些东西,是我在小白期间找了很多,最后才弄明白的东西,在这本书里面也有,而我当时是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程才学会。

  所以,真是有些后悔这本书看晚了,不过现在也不迟,因为里面有很多新方法。

  如果是写作小白,我觉得这本书很实用,可以就照着书中的方法,然后对着后面的习题练习,一本书看完了,靠写作赚点零花钱肯定没问题。

  《写作工具》读后感(四):50个工具,让写作走下神坛

  曾经有记者采访郭德纲,“您这相声有一天江郎才尽了怎么办?”面对这个刁钻的问题,郭德纲泰然的回答:“我们讲相声,学的是技术,练的是手艺。这就和做买卖炸油条一样,一个炸油条的会担心自己江郎才尽吗?把相声当手艺,不当才气,才气会尽,而手艺却只会越来越精进。”

  普通人要想积累影响力,写作是有效而又低成本方法;也是对普通人来说,为数不多的、可以把一份时间售卖多次的方法,但能掌握这项本领的人却很少。

  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双生子,人们大多赞同应该全民大量阅读,但写作却被当成一项艺术活动,似乎只是少数人的事情。

  《写作工具写作者案边必备的50个写作技巧》这本书的作者罗伊·彼得·克拉克,他的两个学生曾获得普利策奖,这个奖项被誉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他在书中明确的指出,日常写作并不是什么艺术,只要方法得当,可以像木工活一样,练成手艺活,稳定的输出,持续的写作

  虽然作者主要教授非虚构写作,在严格的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下,证明这些方法有效。绝大多数的写作并没有这些严格的限制,会有更好的发挥空间。很很多讲写作的书不同,这本书在讲解工具的时候,没有抽象的表达,举出大量详细的案例帮助理解。确保“这些工具”人人拿起来就可以用,是一本读的进去,用的起来的工具书。

  50个工具太多了,这里我挑几个马上就能用的模板给大家展示一下。

  扔掉抽象形容词,用细节来展现

  “那个女孩美丽而富有同情心,有时却会有歇斯底里的疯狂。”这种描述是不是常见于评语栏?日常写作中,用这样的语言是无法向读者传递画面感的。

  美丽,有多美丽?富有同情心,怎么见得?不是说读者都是杠精,没有画面感的写作,无法抵达读者眼前。

  如果要展现女孩的这些特点,怎么写才合适呢?首先如果要说女孩“美丽”,这是一个伪装成形容词的抽象名词,“皮肤白皙的”,“浓眉大眼的”则更有画面感,用具象的词给读者画面,美丽的印象由读者在脑海中形成。

  如果要展现女孩富有同情心,又该怎么写呢?换词就不够了,需要用故事作为切口,用故事展现出画面,让读者感知到同情心。

  她突然脱掉了滑雪衫,把她送给了坐在时代广场地铁栅栏上无家可归的女孩。只穿了一件背心的汉密尔顿之后取消了购物血拼,说她已经拥有了太多的东西。

  脱掉滑雪衫给需要帮助的女孩,取消购物血拼,感叹自己拥有的太多,怎么样,抽象的“富有同情心”是不是立体了,也更有说服力了?

  故事和报道,并不矛盾的双生子

  新闻报道是典型的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需要客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报道和故事不能兼容。报道不必枯燥,故事也不必有趣。报道传递信息,故事创造体验。一般人们在阅读中希望获得的也就是这两点,因此报道和故事并不矛盾,但在具体写作是需要做点转化。

  大家对写作5w1h六要素(人物、经过、地点、时间、原因、如何)并不陌生,在新闻写作中如何应用这里不再赘述。但这些要素如果要用故事的形式展现,应该这么做:

  who:人物变成角色

  what:经过变成行动

  where:地点变成环境

  when:时间变成先后顺序

  why:原因变成动机

  how:如何变成发展过程

  讲一个故事,把读者带入到另一个时间和空间,完成一次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才是一次成功的写作

  素材可以随时收集

  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写作,但写完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找不到源源不断的素材。关于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堆肥的方法。

  首先有一个写作的话题,做一个盒子,在盒子上贴上标签,比如“关于男孩的教育问题”。把盒子放在显眼的位置,由于显眼,会下意识里特别留意这方面的问题,会不断的收集、整理、查阅关于这个问题的素材,等到素材收集的足够多了,一本书就出来了。

  作者管这个过程叫堆肥,确实很形象。而且他也提到,可以在一个主题的写作中进行另一个主题的堆肥,这样写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可以得到扩展。

  总结

  《写作工具》这本书总结了50个拿来就能用的写作技巧,用作者的话来说,一年52周,一周学一个方法,一年下来还可以空出两周来休息。

  这本书从遣词造句,写作呈现,写作模板以及写作习惯四个方面都给出了方法,无论是写作新人,还是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作者,读一读都可以或者良好的体验。

  《写作工具》读后感(五):从写作小白到高手,你只差了一本书的距离

  你是否觉得写作很难?是不是觉得写作需要有天赋的人才可以去做?你是否会认为,写作是需要灵感的?没有灵感很难下笔? 如果你有以上的困惑,恭喜你,掉入了写作的陷阱。而我今天给你推荐的这本书,就是帮你从这个陷阱拉出来,告诉你,写作,只是一个帮助我们实现写作的一个技能。这本书的名字是《写作工具》。 本书作者是罗伊·披得·克拉克,被誉为是最懂得写作的人,目前出版了19本书,在世界上最杰出的新闻学院之一任教超过三十年,培养了众多杰出作者。 他认为写作就是一项技能,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这么难,就像手工艺人运用工具可以制作出种种精妙绝伦的手工制品一样,写作者们在熟练掌握了写作技巧后,也能轻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作者希望为读者们打造一个写作工具箱,在他们遇上阻碍时、想要提升写作水平时,能随时从中拿出一个写作工具,打造、锤炼自己的文章。 为完成这个目标,作者收罗诸多影响广泛的写作技巧书籍,挖掘了200多位优秀作者的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加上作者与编辑、写作教师、同行们之间充分的经验交流,再加上自己三十多年教学收集到的经验,汇编成了《写作工具》这本书。 书中将写作中需要使用的技巧、策略一网打尽,编制成50个写作工具,供读者随时取用。 书中还引用了大量优秀的新闻报道、散文、非虚构文学,安排了相关问题和练习,能帮助读者革新写作观、掌握创作技法、扫除写作障碍。 作者笑称,这50个技能,一个星期学习一个技能,一年52周,剩下两周,你还可以去度度假。这本书可以带领你打开写作大门,深耕写作技能,提高写作能力。 无论你何时何地,只要你有需要,打开书就可以找到你需要的技能。 作者对于这本书有一个很有趣的称呼:写作工具箱;作者建议我们把写作当作木工活,你是需要锤子?凿子?还是耙子?直接打开箱子拿出来就好,但与之不同的是,写作工具一经借出,永远无须归还,你学到的就永远是你的了。 这本书分了四大模块来讲述这50个技巧,分别是: 1.夯实写作基础:词、句、段落的表意策略 2.实现特殊效果:简洁、清晰、富有创意和有说服力的写作要领 3.分享高效模板:组织、构建故事及报告的方法 4.养成有益习惯:高效写作生活的日常惯例

  在每章内容结尾,还有相关的问题和练习题,总数超过200题,让我们可以更好的领悟和练习,这可帮助我们快速地成为一名作者,如果你也有写作梦,这本书值得收藏阅读。 在这里,我每个章节抽取一个技巧与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写作工具10 先删除明显的累赘,再删除细节处的拖沓 (修剪掉过大的枝干,再抖落干枯的树叶) 我们在书写过程中,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初稿,在提交成稿之前,都会在初稿上进行修改,那如何可以让文字达到精准与简洁?文中有四点建议: 1:删掉任何会模糊文章焦点的段落 2:删掉说服力弱的引语、轶事和场景,凸显说服力最强的论据。 3:删掉你写来讨好严苛的老师或编辑而非普通读者的段落。 4:删减工作不要请他人代劳,你自己最了解你的作品。拿不准的地方先做好标记,之后再决定是否要将它们删除。 把明显的累赘删除,处理细节处上的拖沓,才能化繁为简,使文字更紧凑,精准和简洁,如下图:

  27个词的表达效果比36个词还要好。 第二部分:写作工具14 深挖具体,详细的细节,为读者提供感官享受 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是这样形容他的写作任务:“通过文字的力量,让你听到,让你感觉到,但在此之前,首先让你看到。” 如果你看到一个开关,被贴着一块胶布,你会产生疑问和好奇心吗?认真思考一下。 作者斯坎伦,在探访遭受连环杀手迫害的家庭中,注意到了受害者家庭正门旁边电灯开关被布胶封住,在询问了原因后,因此知道这个开关背后的悲伤故事。

  这是写作关键,因为他的好奇心,帮他捕捉到了这个细节。 细节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还能用来说服作者,当人物和环境描写能够触发感官享受的时候,它们所创造出的阅读体验,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 写作工具30 用吊人胃口的情节来制造悬念 (想要捉住读者的注意力,就先让他们等待)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电视看到最精彩的地方,就结束了,想看等下一集;看小说,看到激动人心的章节时,没了,要看需要等待第二天的更新,然后在作者制造的悬念中,心甘情愿的等待。在我童年的岁月里,有一句话在我的印象中很深刻: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如何制造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无法抗拒的阅读,就是这个章节讲的重点,借用上面那句话:欲知详情,自行阅读,哈哈! 第四部分:打造你独有的写作工具50 学这么多的技能,重点都是能够学以致用,这一部分是告诉我们日常如何收集素材?如何保存素材?如何克服写作拖延?如何完成写作目标等等,很多困扰你的问题在这一章都有明确的解答,当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技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打造成属于自己的写作工具,那说明你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写作者了。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50个技能。作者在书中把这些技能分类了四类: 1:第一部分从写作的基本要素开始,讲了主语和谓语的运用、具有强调作用的语序以及文章中较强和较弱元素之间的区别。 2:第二部分讲了写作的特殊效果。即用语言来为读者创造特定的且有预伏的线索。 3:第三部分提供了一套模板,重点了解了书面文字的结构框架,目的在于帮助作者和读者。知道了要如何预先埋下伏笔,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 4:第四部分就是把之前所有的技能整合到可靠的写作习惯中,让我们有能力去应用这些工具。 如果你也有写作的兴趣和梦想,这是你必读书目之一,让这本书,成为你通往梦想的一个阶梯吧。

  写作工具

  《写作工具》读后感(六):三个小方法,帮你养成写作好习惯

  “谁写得越多,谁就越能写。”——赫兹里特

  在自媒体时代,写作已经成为了人人必备的能力。只有学会写作,才能更好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点。

  有些人总是会觉得,写作非常难,没办法下笔;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写几天之后就停笔不动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借助写作上可以去利用的工具或者方法。

  《写出我心》这本书的作者娜塔莉说,她在开始写作之前,就会给自己先造成一个满满的仪式感。她会为自己泡一杯咖啡,在书桌前坐好,开启自己一天的写作之旅。

  而写出《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则是在咖啡店里创造出这一部享誉全球的魔法作品的,咖啡店的氛围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灵感。

  畅销书《精进写作》的作者弘丹老师,在写书的时候,会利用一种叫小黑屋的软件,设定自己必须写完多少字才能使用电脑做其它的事情。

  她们都会利用很多方法,或者好习惯,让自己的写作更加高效。

  《写作工具》这本书汇总了50个关于写作的技巧与策略,用了大量新闻报道、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案例来讲解说明,还为读者提供了相关的问题和练习,帮助读者更好的去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本书作者是美国的罗伊·彼得·克拉克,有着中世纪文学的博士学位,在波因特学院任教,也是新闻媒体界最有影响力的写作指导教师之一,被很多人称为是“最会写作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写作的好习惯呢?有三个方法可以帮助你。

  01 戒掉拖延症

  你是不是总是定下了目标,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拖延?你是否办了一张健身卡,但是直到现在也没去过?你是否在年前和朋友说好了要见面,但直到年底你们两人还没约上时间?

  其实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拖延症。

  《水果篮子》这部动漫里,有一位非常喜欢拖延的作家。编辑经常会打电话来催稿,甚至亲自到他家来催稿,盯着他写作,不然害怕他又不见了。

  被编辑不停催稿的情况,你们有吗?

  我们在写作上,确实很容易犯拖延症。比如你想今年完成一部小说,可是每次写,你都写不了几行,甚至几句话。到了年底,你的小说连1000字都没有。

  或者,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每天写500字的目标,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又拖延了,最后甚至放弃这个目标,对吗?

  但实际上,这是有方法可以去解决的。我们可以把拖延变成预演。

  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些小奖励。

  比如写完200-300字后就起来喝一杯咖啡,写完500字后就站起来走走,写完整篇文章后就奖励自己一些好吃的,或者听一首歌。

  我们也可以学会尽早落笔,尽早完成。在接到任务之内的两三天就写完,之后再去修改完善,这样会更加有效率。

  把桌面上所有没用的东西全部收起来,只留下自己的电脑。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去清理思路。

  养成平时自由写作的习惯,随时记录一些自己的灵感、想法甚至抱怨与苦恼。现在很多手机软件都有私密记录的功能,所以也不用担心自己写的隐私事情被别人看见。

  最重要的是,我们身边要有一个能包容和夸赞我们的人。他们不会挑剔你的作品,无论你写得怎样,他们都会称赞你,并不是为你的质量,而是为你的坚持。我们可以去加入一些监督写作打卡的小社群,让同频伙伴的力量鼓励你。

  戒掉拖延症,打造自己百分百的行动力,让写作更高效。

  02 学会分解目标

  很多人想学习写作一个月就实现变现并且以此为生,或者写出第一部作品就能大卖,这是概率很小的事情。

  我们不要总想着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而是要学会去一小口一小口的吃。

  我们要学会去把一个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越细致越好。这样,当你去实施的时候,才会更有目标感,也更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比如,我们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每天要走1万步目标,但刚开始肯定是很难达成的。我们可以逐步做起,比如第一天走3000步,第二天加500步,争取第一周每周能每天走上5000步左右。之后,再依次递加,达到最终1万步的目标,并把它培养成自己每天的习惯。

  《微习惯》这本书里,作者就是用了这种很多微目标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养成了很多的好习惯。

  那在写作上,也是如此。

  比如我们参加简书上的日更挑战活动,其实它要求很低,每天写200字就可以。但你可以通过参加这个活动,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写作字数。你可以逐步往上增加字数,或者文章难度,慢慢地去挑战,这样肯定会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非常大的提升与帮助。

  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也没有给自己定一个“要写关于一本写作工具的书”,而是用了拆分细化法则,规定自己要写“50个写作工具”,要求非常具体和清晰。而且,他也是保持在每周内写一两篇文章这样的速度来写,并没有急于求成。

  所以,假设我们要写一部长篇的作品。那我们就可以把它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整篇文章分成几个章节,再把几个章节分成几个小节。一小节一小节的去攻破,比着急完成要有效果得多。

  学会分解目标,建立具体要求,就能攻破写作难关。

  03 一气呵成地写初稿

  这两年非常火的一句话叫:“先完成,再完美”。

  “能让我写下一些东西的唯一办法就是写出个真的真的很差的初稿。初稿就像小孩子打的草稿,你将所有的事物倾倒而出,拥挤吵闹,你知道没人愿意读它,稍后你需要修改它。”---《群鸟相依》

  美国作家安妮·莫拉特在TED大会的演讲上说,每个作家的初稿都写得很糟糕,但是他们会被钉在椅子上。

  很多作家都会反复修改自己的初稿。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几乎每篇都反复修改过,海明威更是以严谨改稿而出名,福楼拜的写作习惯则是在一页稿纸只写一行,剩下的留着改稿用。

  但无论改稿要求多么高难度,首先,我们必须要把初稿写出来。

  在写初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心无旁骛,把心中所想全部先写出来。你所拥有的素材可能并不连贯,但要保持写的姿态,不要管它通不通顺,也不要管它是否符合逻辑。

  《写出我心》的作者娜塔莉曾经在书里提到过,在写初稿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挑剔自己写出来的文字,哪怕是挑剔一点点都不行。

  不要在内心里对自己的作品有任何负面批评,那都是你的观点和思想,先把它写出来,才是正确的做法。

  让内心深处自我批评的声音闭嘴,安静地完成自己的初稿,不要受到影响。

  写在最后

  “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你只要喜欢写,应该随时动笔去写。”——罗兰

  建立超高的行动力能让我们在写稿时提升效率,分解目标法则会让我们在写作中获得更优质的成果,不听自己负面的评价才能让自己写出完整的初稿。

  好好利用这三个方法,好好运用这些写作工具,来为自己打造出优质的写作习惯,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吧。

  打造属于自己的写作工具箱,让写作成为自己熟练掌握的能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写作工具》读后感摘抄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写作  写作词条  工具  工具词条  
美文

 回乡偶书:活着,都不容易

 壬寅虎年,小县城的春节浸润在雨水之中,像是应景一般,家乡那些曾经面目模糊的人和事,前所未有地现出清晰轮廓,摇撼我心。  在外7年,一年一回,从大城市到小县城,...(展开)

美文

 拉闸限电

 这两天,东北多地拉闸限电一事引发了舆论的密切关注。其中一些地方断电突然、缺乏应急预案,已经造成了数次心惊肉跳的情况。  辽宁辽阳一企业因突发限电,导致排风系统...(展开)

美文

 影子少女读后感精选

 《影子少女》是一本由[美]拉赫娜·玲子·里茹托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202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