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深度转变:让改变真正发生的7种语言》读后感摘抄

  《深度转变:让改变真正发生的7种语言》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 / [美]丽莎·著作,无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60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度转变:让改变真正发生的7种语言》读后感(一):改变,从思维开始。

  “未成一篑,虽覆一篑,吾止,吾往也。”挖一座山,就差这一筐土就能完成,却放弃了;填一座山,就一筐土就能填满,于是便填下去了,停是我们自己停的,继续也是我们自己继续的。

  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决定,都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在于我们是否选择坚持去做。

  坚持并不易,我们有时会坚持一两周健身,刚开始效果很好,后面却慢慢下去。这时我们的大脑自然而然的选择舒适的一件事,于是跟我们本身开始了抗争,所以我们改变第一步,需要先从思维开始。

  在这里需要跟大家说明一点的是,网上一直再向大家呈现着:思维决定一切。

  然而思维只占据了一部分的因素。我们都需要选择性的培养自己的思维。改变不是一蹴而就,我们不可能拥有所有的思维模式。

  作者用“让改变真正发生的7种语言”为副标题。通过哪七种语言,能够让我们发生改变呢?我们先来看看是哪七种语言在我们改变路上产生阻碍。

  一、哪七种语言阻碍了我们?

  1、抱怨

  “要是......多好......”“如果曾经......”有时这些话回想竹筒倒豆子一样倾泻出来,有时还伴随着苍白的愿景和希望。

  这类谈话会充满无奈的消遣,有时还会夹杂着怨恨的情绪,有的时候则是消沉。

  而且,大部分人的会使用这种方法——抱怨,去解决问题,尽管通过广泛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方法并不会对解决问题产生什么实质性帮助。

  2、指责

  我们有时会将问题的责任,抛给其他人,我们不会说:“这都是你的错!”我们只是认为,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大部分情况下,你都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3、新年flag/免疫系统

  我们在新年伊始时,都会给自己在新的一年定下一个flag,等到年末在总结回顾时,却发先离目标还有好远的距离。而免疫系统就如:我们需要完成目标时,就譬如这周要跑20公里。这时大脑的免疫系统就会产生作用,因为大脑本能的喜欢呆在舒适区,突然想要让大脑和身体动起来,对大脑来说有点难度。

  4、大假设

  5、奖励和赞美

  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在赞美他人时,是否说到具体的细节之处?如果没有那么被赞美和奖励的人,他并不清楚自己做对的地方在哪里,他也没法继续保持。这就像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就没有办法去挖掘出来。

  6、规则

  7、建构性批评

  就是将办砸的一件事归咎于“你真笨,怎么这点事都办不好。”没有给出任何做这件事情中间需要改进的方面,于是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哪里需要改变

  以上是阻碍我们成长路上的七种语言思维,每一种当然都有转换的一项。

  1、从抱怨到承诺

  2、从指责到担当

  3、探索阻碍的免疫系统

  4、从大假设到小假设

  5、从奖励和赞美到持续关注

  6、从规则到公共协议

  7、从建构性批评到结构性批评

  《深度转变:让改变真正发生的7种语言》读后感(二):想上进总是半途而废? 掌握这7种语言,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经常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可是,计划经常搁浅。于是,新年flag立了又倒,倒了又立,很多愿望、梦想,就在这样反反复复的纠结中,渐行渐远。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呢?《深度改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书作者是美国的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和丽莎·拉斯考·莱希(Lisa Laskow Lahey),前者是哈佛成人发展和学习领域的专家,后者是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变革领导力项目副主任,Minds At Work的联合创始人。

  本书认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身体一样,有一套自己的“免疫系统”,在大多数情况,它都会保护我们免受侵害,与此同时,这套免疫系统也会排斥生发于内部或者来自外界的新思想,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做出真正的改变,甚至置我们于危险的境地。

  而这本书,就是通过分析我们的语言方式,来挖掘潜藏在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找到阻碍我们改变的思维力量,并最终战胜这种力量,让改变真正发生。

  这是本工具书,书里面有很多问题等着读者回答。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拿出纸和笔,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找一两个人组成小组,对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这4种心理语言,转换陈旧的思维模式

  本书详述了7种语言方式,并探讨了这些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以及如何运用语言的力量来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这7种语言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内部语言以及社会语言

  内部语言可以重塑思维模式,共计有4种:承诺,担当、对抗性承诺,以及小假设。这四种语言是积极的语言,它们是由之前比较消极的语言转变而来。4种语言的转变,能够重塑我们的思维。这4种转变分别为:

  1、从抱怨到承诺:发现自己要为之奋斗的信念。

  2、从指责到担当:这将会让我们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

  3、从新年宏愿到对抗性承诺:这个转变能够让我们找到阻碍自己改变的“免疫系统”。

  4、从制约自己的大假设到自己能驾驭的小假设:

  下面,我就以“从抱怨到承诺”为例,来阐释下如何通过语言转变思维。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抱怨,其实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发泄情绪。作者在书中称这类语言为NBC语言或者BMW的语言

  NBC是唠叨(nagging)、埋怨(bitching)、发牢骚 (complaining)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BMW是埋怨(bitching)、无病呻吟(moaning)、哼哼唧唧(whining)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本书认为,抱怨的语言形式中存在着没有被开发的潜能,因为它蕴含着一种全新语言形式的种子。“你不会抱怨自己不在乎的事。在奔流不息的抱怨的洪流之下,隐藏着一条值得关注的暗河,那其中蕴藏着你最珍视也最让你全身心投入的东西。”

  发现没有?我们不会抱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我们抱怨是因为我们在乎。所以,我们在抱怨的时候,应该从中抽离出来,寻找抱怨的语言背后隐含的承诺或者信念,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将抱怨转变为承诺。举个例子:

  “在我们店里,没有人会真正地和别人交流,因为大家都在谈论别人。大家喜欢在背后说别人的闲言碎语,这些闲话里面隐藏着很多负面效应,会消耗和折磨他人。”

  上面这段话就是抱怨,而其中隐含的承诺或者信念是什么呢?就是希望在工作中能更开放、更直接地交流。这就是积极的东西,发现了这点,我们就可以采取行动,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努力。

  如果我们从抱怨的语言着手,去挖掘里面潜藏的诉求,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改变,而不止步于发泄情绪,却于事无补。

  二、这3种社交语言,教你转换陈旧的社交模式

  上面的4种语言是针对个人的,还有3种语言能够促进关系和组织的转变,作者称之为社会语言。这3种语言是:

  5、从奖励和赞美到持续关注

  6、从规则政策到公共协议

  7、从构建性批评到解构性批评

  我们以第5种语言为例,来看看语言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交情况,让关系和组织发生转变。

  所谓持续关注,就是经常真诚地表达对同事工作价值的认可。关注的语言要遵循三个原则:直接性、具体化和无定性。

  直接性说的是,你夸奖别人的时候,最好直接传递给当事人,而不是传递给旁观者。同时要注意,不要用第三人称去称赞你想夸的人。

  比如:在会议上,你表达对玛丽的赞美,你说“我想对玛丽表示感谢,因为她……”此刻,玛丽就像是个被动的偷听者。如果你直接和玛丽交流,显然玛丽会更加受用。

  具体化很好理解,就是夸奖人的时候,不要泛泛而谈,要具体,这样才能让人感受到真诚,并且让人get到改进的方向。比如:你夸奖David,说他昨天在例会上表现很好。这个就很抽象,David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哪个点打动了你。如果你说,“David昨天在例会上提出的营销方案新颖有趣”,这就比较具体,David不仅会觉得受用,还能get以后努力的方向。

  无定性指的是评价者不去描述对方的特征,而是讲述自己的经历。举个反面例子:Jack讲了个笑话,我觉得很开心。我说“Jack是个有趣的人。”这就是把自己的体验,转变成了描述他人的特质。

  作者认为,“如果你定义了一个人的性格或特征,即使是出于非常积极的意图,实际上也在无意间做出了相当冒昧的行为,即赋予了自己说出对方是谁以及他是怎样一个人的权利。”

  所以在跟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避开陈述对方,而更多地陈述自己。这个建议不只适用于表达负面体验,也同样也适用于法表达正面的感受。

  描述他人的时候,即便用的是积极的语言,不会引起对方的心理防御,也会引发对方的反应。但是,我们描述自己的体会,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让人接收到语言中蕴含的信息。持续关注的语言不是表扬、安抚,而是提高珍贵信息的质量,旨在告诉对方,你对他的感受。

  受限于篇幅,就不对每种语言进行详述了。如果感兴趣,不妨读读这本书。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观点,发展心理学认为,“在青少年时期之后,人们才开启了真正的人生。与生理发展不同,人类的心理发展没有在20岁左右止步不前,成年以后,我们仍在不断地成长与发展。”成长是终身的事情,只要愿意,我们都可以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

  《深度转变:让改变真正发生的7种语言》读后感(三):“收藏从未停止,改变从未开始”:7种内在语言,完成深度改变

  ............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痛苦90%来自于改变的执着和困难。我们试图改造自己、改造他人、改造环境,结果却总是溃败。在《深度转变:让改变发生的7种语言》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一位发展心理学家,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

  这个解释要从三个概念说起:熵、负熵、动态平衡。

  熵与负熵都是物理学的概念。熵意味着一种无序性与随机性不断增加或能量持续耗散的运动。我们的身体、汽车、太阳系、集体组织,都在逐渐磨损和衰败。可以说,熵是一个自然发生且令人沮丧的进程。也许总有一天,地球的轨道会消失,太阳系作为一个巨大的引擎会燃尽动力,当然人类也会消失.....不过如果必然结局是如此的话,那未免太令人沮丧。所以,有了负熵。

  负熵是熵的对立面。汽车和太阳系无法自我改进,但是人却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生命的价值在主观整合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人的躯体正在耗损殆尽,然而自身的不断努力也许会帮助精神升华。可以说,生命体不仅参与了复杂性、秩序、选择权等力量不断衰退的过程,同时也能使它们不断增强。

  一直困扰我们的改变,就是负熵。

  但是人们往往只能看到熵与负熵,却忽视了第三种最重要的力量:动态平衡。它是团体组织在机遇中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因素,当然对于个人而言,它也是阻碍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同一种力量。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任何进程(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的推进都是一场自然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维持完美平衡的运动在其中不断相互抵消,这是一个对改变不断产生免疫力的平衡过程。

  在这里我想延伸一些内容。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平衡随处可见。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一个人很想学习和成长,但是回到家看了两页书之后,就忍不住刷起了手机,结果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了。这个现象有很多解释,比如从道德和超我的角度,我们会内疚自责,评判自己“毫无毅力”;从目标管理的角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对于目标的明确感和认识到目标的价值感没有充分挖掘,所以动力不足,而且目标也不清晰,这种“要求自己看书”的目标,更趋近一种自我虐待,而不是充分调动内驱力之后的结果;而从心理的角度去看,这是因为在潜意识里有很多模糊的恐惧在阻止你看书,这个话题如果延展开就复杂了,简单说,安全感的缺失,让你无法深入和沉浸,注意力维持的时间很短,好像潜意识中有一个雷达,无时不刻不在监控着外界的风险,稍有风吹草动就马上终止活动;还有对于不确定的恐惧,在意识层面知道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潜意识里却对这个信念怀疑,更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刷手机能享受即刻满足,而学习看书产生的“回报”却遥遥无期;除此之外,对于白天的大量无意识的情绪消耗的“中和”,也要求人在痛苦了一天之后需要放松来满足自己....

  所以,对这个现象最浅显的认知,就是自责和评判,但是这对于改变毫无益处。深一层需要改变认知,再往深处,需要长期的深度成长。

  在刚才这个例子中,我提到了“中和”,而这就类似于刚才谈到的“动态平衡”。

  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有机体的动态平衡过程理解为自身的免疫系统。每个人都有免疫系统,但更为准确地表达应该是:不是人们拥有免疫系统,而是免疫系统拥有人——所以我敢说,绝大多数人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我经常引用的荣格的话,就是“潜意识正在支配你的人生,而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

  所以,说了这么多内容,只是为了引入这本书的主题。本书所教授的7种语言,就是帮助自身真正摆脱自身动态平衡“免疫系统”的钥匙。换句话说,我们看不见的动态平衡免疫系统,在不断地中和着我们改变的努力,改变已经很难了,而这个免疫系统又在不断“破坏”着改变的成果,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根本上的改变,因为它的确太难了。

  所以,当我们知道了这个“动态平衡”之后,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以前不断把”功“作用于负熵,然而不得其法的努力,会让我们很快就没劲,疲惫,现在我们要想实现负熵(改变),真正做功的地方,是”动态平衡系统“。我们要改造和升级这套免疫系统,这样才能重新掌管人生的主控权。

  而它的秘笈就在于掌握一套新的对话系统。它是一种新颖的语言形式——而非内容。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让改变发生的7种语言】的原因。

  语言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决定你对所接触的一切事物的思考、感受和定义,另一方面又影响着你的世界观和处事方法。没错,它就是实现负熵的工具。这一点对于个人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对于领导者来说更是必备武器。因为所有领导者都是在领导一个语言社区,换言之,如果领导有能力塑造、改变或是批准已经存在的语言社区,这个集体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说人话:领导的态度决定了外部环境,所以领导改变了思路,大环境才会发生改变,集体的气氛改变了,效率才能提升。

  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引出这本书的适用人群:

  也许看到这,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7种语言到底是什么,并且想看到对它们的详细讲解和论述。但是在这篇文章里,我并不想把重点放在这里。正如你所见,我花了大量篇幅讲熵、负熵和动态平衡系统的概念。

  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有两个。

  第一,文章的篇幅有限,即使我面面俱到地介绍了本书的7种语言,也注定浮于表面,所以我更希望做一个抛砖引玉的人。

  第二,这是一本工具书,工具书的意思是,它不是用来学习的,而是用来用的。这本书里在伴随七种语言的讲解过程,有大量需要你思考和实践的内容,比如会有很多表格,甚至最好你还能有几个同伴一起学习(作者建议),所以,如果仅仅是”看“这本书,作用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你要思考和使用。而这一点,属于个人体验的过程。

  第三,掌握”术“其实不难,”术“的难点在于运用,而之所以很多人运用无能,其实是因为”道“的理解不深,换言之,没有从底层修通自己的认知和逻辑。而我一直更注重”道“,所以在我的文章里,我的重点大多放在对于原理的深度拆解,而非”教你三招“、”给你五个办法“这种”一看就懂,一做就黄“的套路。当然,这也包含着我自己的价值取向。

  不过话虽如此,我还是要把这七种语言简单介绍一下。

  (1)承诺:发现你要为之奋斗的信念

  (2)担当:直面自身问题

  (3)对抗性承诺:探查阻碍改变的”免疫系统“

  (4)小假设:证明假设不是真理

  (5)持续关注:传递积极行为的重要性

  (6)公共协议:用集体的力量维护规则

  (7)解构性批评:将冲突转化为学习机会

  也许你已经看出来了,这些新的语言系统中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作为哈佛大学的教授,本身也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在这本书里,它将成人的学习理论引入来组织生活领域,所以这本书是送给那些对自身变革性学习感兴趣,以及想要帮助他人进行变革性学习的人。

  【写在最后】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会把”学习“这两个字挂在嘴边,比如读书、买各种课程、打卡等,但我觉得相比学习,成长才是终身目标。没有成长的知识性学习,可能只是一种浅层学习,它能够满足自身的一些需要,解除焦虑,囤积知识,但却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完成彻底的蜕变与升华。

  所以,”用“永远比”学“更为重要且艰难。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动力学取向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平台的签约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致力于心理学知识传播的终生成长者。如果喜欢,请关注我,欢迎点赞,评论,打赏,各种互动。

  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困惑,欢迎在后台私信我。

  《深度转变:让改变真正发生的7种语言》读后感(四):《深度转变》: how the way we talk can change the way we work

  今天的江南又下起了蒙蒙细雨,就像半年前刚来的时候,淅淅沥沥。

  从北方到南方,由干燥转湿润,气候环境有所变化。

  而这半年中,金润酱思想上也发生一些转变,这是今天想和朋友们分享的。

  《深度转变》——让改变真正发生的7种语言

  由这里我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都有一套自己的信念系统,会有特定的和自己对话的语言。这种对话的方式,也影响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工作。

  如果我们一直以一种方式看待问题,有时会陷入自己思维惯性的陷阱。换一种思考方式会怎么样呢?

  不如一起探索一下。

  对话分为与自我的对话和与他人的对话。

  与自我对话的转变:

  1)从抱怨到承诺

  2)从指责到担当

  3)从许愿到目标

  4)松动未被察觉的信念

  与他人对话的转变:

  1)从赞赏到持续关注

  2)从自发到订立规则

  3)从建设性批评到解构性批评

  从抱怨到承诺

  从抱怨到承诺指的是表达方式的转变。

  当人们对环境不满时,容易知道自己不要的是什么,但是却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能在表达不满时指令清晰的话,可以减少沟通成本,让对方能更清楚你的需求。

  也就是说,要把负面的表达转变成正向的表达。

  例如,前面我那位朋友,他说不喜欢潮湿的环境。如果他正向表达的话,可以说我喜欢干燥的环境。

  再如,露露的妈妈未经她允许,就把她的玩具送人了。

  露露说:我讨厌你把我的玩具送给别人。

  如果只是这样说的话,下次妈妈可能不送玩具了,但是可能把她的衣服送人。

  所以,露露可以正向表达:妈妈,我希望你尊重我,如果要把我的东西送给别人,要先征得我的同意。

  这下妈妈get到了露露生气的点,不是舍不得玩具,而是需要被尊重。

  从指责到担当

  从指责到担当指的是由谁来作主体。

  这里提倡从依赖他人转变为自己成为环境的主人,自己主动行动起来。如果某事某物是你想要的,那你就应该为你想要的付出最大的努力。

  举例:欧文很厌恶公司的会议冗长而拖沓,并且讨论的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

  他对领导说:组织会议的同事让会议流于形式,其他部门同事也敷衍了事。

  这时候领导可能只是知道公司存在这个情况。

  如果欧文这样说呢:我想让会议高效起来,今后如果会议讨论偏离主题,我要把大家拉回议程上来。会议之后,我来做跟进,确保会议决策能够得到执行。

  这时欧文的报告才是具有担当和建设性的。

  从许愿到目标

  这一个转变是关于实践承诺的勇气。

  当我们决定去干件大事的时候,往往内心或浮现很多恐惧。担心干不好怎么办,害怕被人非议怎么办。

  如果没有行动,那梦想就变得假大空了。

  如何克服这种恐惧?就是从表面的目标看到在这件事上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是什么。

  例如:小鸥的愿望是要做一个有100万粉丝的公众号,要写10w+的文章。

  目标好像有些庞大,要实现还有些遥远。于是没有启程,她就把自己吓到了。

  于是她自问了自己的初心是什么?

  初心是小鸥看到很多女性遭受暴力和不公正待遇,希望通过自己的公众号建立影响力,从而让更多女性的声音被听到,让更多人受益。

  这么一想,她觉得自己有力量得多了,于是没有了杂念的干扰。

  松动未被察觉的信念

  人们在说话和做事之前,都是抱着很多没有注意到的信念的。

  注意到存在的信念,并改变与之的对话,这是一个艰难的转变。

  金润酱以前有一个“权威信念”,就是我认为老师、领导、老板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他们仿佛什么都会都懂。

  还有一个“既成信念”,也就是我认为组织是一种完善的状态。如果进入一个组织,按照其规程去做就好了。

  因为这两个信念,让我觉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甚至丧失了批判性思维,很听话。

  一旦松动了这个信念之后,我会发现老师也有知识点记忆不清的地方,领导也有决策失误的地方,老板也并不总是那么胆大,他也有自己的忧惧。

  组织中的规程有其不完善的地方,还有落后的地方。

  于是发现自己在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同样,有的人深陷一段并不开心的感情中难以自拔,他说:我恐怕再也找不到像她这样对我好的人了。

  他可能存在的信念是:我是不值得他人对我好的,我现在有恋人(即使我并不开心),已经是很奢侈了。

  还有可能的信念是:我的人生是走下坡路的,我的未来会越来越差,所以我要紧紧把握我现在拥有的。(即使她对我不好,我也不能失去她)。

  而如果他质疑这样的信念,或许自己值得呢?或许未来会越来越好呢?

  他可能就不会把这段痛苦的感情看得那么重要了。

  以上是关于自我对话的转变,以下是与他人对话的转变。可以设想自己的身份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

  从赞赏到持续关注

  持续关注是指赞美他人要直接、具体和不贴标签。

  举例:

  这句话看上去我夸赞了欧阳,可是实际未必有效果。

  咱们文化中习惯了夸奖一个人要在背后赞美,这样哪天传到他耳朵里就显得自己真心了。然而,这样却消散了交流的力量。

  感激和钦佩要直接传递给当事人,而不是其他旁观者。

  然后,“耐心、有头脑、办事灵活”最好是指出具体事件,这样欧阳能得到更有效的反馈。

  “很棒的队友”这里有点贴标签之嫌,潜在的含义是“我可以评价你”,所以如果是描述自己的感受会更真诚。

  从自发到订立规则

  当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就需要明确的规则了。

  就像建了一个微信群一样,一开始邀请的人是三五好友,大家彼此默契,也相亲相爱。然后,群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会有不一样的声音。

  如果群里的人吵了起来,那是调解还是把谁踢出群?决策的依据是什么?是群主的个人喜好吗?

  如果想这个群健康地发展,就需要群主建立规则,让成员能够体验到这个群里的公开和公正。

  公司中也是如是。

  如果公司的凝聚力出现问题,不要怨怪兄弟们不像年轻时那么拼搏,而要想想是否是自己让大家迷茫了。

  从建设性批评到解构性批评

  建设性批评是指在批评员工时指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不仅仅是情绪的发泄了。员工会知道自己错在哪,如何去改进。

  而解构性批评提出,如果由上级指出员工错在哪,是不是意味着上级是全知全能,不会犯错的?

  也就是说,上级的任务是给出指令,员工的任务是遵照指令行事。那这样是否代表认为员工是不需要有自己的主动积极性的?

  作出解构性批评尊重员工同样具有智慧,我们是在一个学习型的集体中,谁都可能找到正确答案。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一起探索。

  以上内容,是《深度转变》这本书中的精华内容。作者是知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和领导力专家丽莎·拉斯考·莱希。

  书中内容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非常适合用来给员工或下属进行教练辅导。略有遗憾的是翻译语言不够凝练。

  古语中有这么一段话: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2021,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深度转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深度  深度词条  转变  转变词条  改变  改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