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吴晓波2022跨年演讲全文:天如果总是不亮,那就摸黑生存(下篇)

演讲/吴晓波

推荐阅读:《吴晓波2022跨年演讲全文:天如果总是不亮,那就摸黑生存(上篇)》

二、预见2023:找到信心的那根引线

我每年都会去看很多企业,今年跑了46家,其中大部分属于制造业。

今年4月份,在整个经济环境特别困难的时候,我也缺少信心。所以我想,得出去,去找那些有信心的人。中国的信心藏在哪里呢?就在产业一线。那些还在生产和工作的人,就是今天中国最有信心的人。

所以从4月开始,我发起了一个项目——“走进标杆工厂”,我们今年去了万向、格力、慕思、三一重工、华润江中、极氪汽车、顾家家居。

一年前,我们曾经这样预见2022:K型时代,抗疫常态;消费待振,亮点模糊;供应链战争决胜负;赋能平台,各擅其强;专精特新,智能竞赛;移动协同,办公革命;后浪前浪,各占沙滩;金融服务,迭代理性。这些事情都一一缓慢地发生了。

我们看到2022年,统领整个年份的是最前面的8个字:“K型时代,抗疫常态”。很多企业的迭代、很多周期性的变革都遭到了干扰,我们希望2023年一切能回到正常态,能够重新回到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上去。

跟以前一样,每一年的年终秀我都会邀请50位经济学者,对他们做一次关于新一年的信心调查,感谢这些朋友们。

比较一下会发现,去年的此时此刻,我们请50个经济学者对2022年进行判断的时候,在宏观经济预期方面,罕见地出现了“333”的分布,即向好的、持中的、看衰的都占30%左右,但是在刚刚完成的对2023年的信心调查中,有82%的学者都认为2023年的经济会向好。

在资本市场的预测方面,我们看到,认为2023年资本市场会上行的观点占78%,认为持平的占到22%,也就是“持平+上行”占100%,这是极其罕见的。

关于一言难尽的房地产行业,在去年的信心调查中,有55.8%的学者认为房地产将趋冷,而今年的结果显示,认为房地产会回暖和向上的预测占41%,房地产会持平的预测占44%,即有85%的学者认为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会进入正常或上行的轨道。

这三组数据,值得一次热烈掌声。希望我的这50位朋友的预言能够自我实现,希望我们在2023年能过上好日子。

在全球经济的信心调查中,我们调查了两个维度:中美关系和全球化信心。关于中美关系的调查,学者们的观点和2022年持平,认为对抗趋缓的观点占百分之五十几,认为会发生激烈对抗的观点占百分之二十几,这两组数据与去年基本差不多。但在关于全球化的看法方面,去年此刻认为全球化会维持现状的观点占到57%,但在今年,没有信心的人超过了一半,占51%。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能看到,前三组关于国内经济的角度——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基本80%以上的学者看好明年,而关于中美关系和全球化,在学者们的判断中,仍然没有变得很乐观。

2022年美联储为了应对美国的通货膨胀,进行了7次加息,今天美国的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刚性化的状态,不出意外的话,2023年美国经济大概率会进入到衰退阶段,这意味着全球的经济环境可能比2022年更加动荡,也意味着我们2023年的外贸可能无法指望。大规模的信心将来源于本国市场,来自国内的产业升级、消费复苏和城市经济活力的重新驱动。

所以,在2023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不能再折腾我们的企业家了,把他们折腾坏了,那就真没人折腾经济了。

接着来看我们对2023年的八个预见,我们认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1.预见一:双核时代,各自爬山

在全球政治经济界,第一个把中国美国联系起来分析的学者是一个英国人,名叫尼尔·弗格森。2009年,他把China和America结合在一起发明了一个英文单词,Chimerica,“中美国”。Chimerica这个词曾经入选《纽约时报》的2009年度流行词。2009年,也就是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美国的那一年。但是Chimerica真正地进入到实质性的阶段,则是最近这三年的事。

里夫金是美国的一个未来学家,他在今年年初出版了一本书叫作《韧性时代》,他也帮助美国的共和党做了一份非常厚的报告,叫作《美国韧性3.0基础设施转型报告(2020-2040)》。在这份报告中,他写了一句话:“在新兴的韧性时代,投资16万亿美元,部署和管理智能数字化、零排放的韧性基础设施,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美国经济。”

我们把这句话里的两块换掉,把“投资16万亿美金”换成“投资多少万亿人民币”,把“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美国经济”换成“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有违和感吗?没有。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工业革命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终于和美国站在了机会对等的发展道路上。朋友们,这是过去100年中国近现代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也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无论你是60后、70后、80后、90后,还是00后——我们这几代人的光荣和使命。Chimerica,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对峙的双核时代已经到来了。

今年,我和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有过一次对话,今年他出版了《原则2》,在这本书中他用了两个章节来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他提出中美未来博弈有六大战场——贸易战、技术战、资本战、文化战、自我交战的战争和战争。

在对话中,我问了达利欧一个问题:这六大战场,如果只选一项的话,你觉得最值得关注哪一项?达利欧迟疑了两秒钟,说“War”。我想今天中美的一个共识,就是面向未来的双核时代,我们需要在避免War的前提下,让两国在贸易、技术、资本、文化领域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博弈和融合。

那么在今天这个时刻,中美产业经济分别有哪些数据值得我们对比研究?我这里收集了一些截至2022年10月的数据。

首先看制造业。今天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是29.8%,美国是15.3%,所以里夫金提出建立美国韧性3.0时代,要构建新的基础设施,以及在制造业领域摆脱全球产业对中国的依赖,是它的一个战略目标。

我们再来看世界500强,中国进入榜单的有145家,美国有124家,我们已经超过美国21家。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每年是6.95万件,美国是5.96万件。在科研人员数上,中国是228.1万人年,美国是155.5万人年。从这些数据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的产业经济处于一个相对领先的优势状态。但是看全球前20大科技公司,美国处于绝对领先,它有13家公司,中国是3家。

接下去看看2022年中国美国出口商品的变化。我们看到有些商品在减少,比如家具、药品、陶瓷产品、光学仪器等,均处于下行的状态。但是也有些商品出口还在增加,比如说钢铁制品、纺织制品、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部件、铝制品和鞋类,仍然处于增长的通道中。

所以,虽然是双核时代,但是中美经济的互相博弈和互通交融是并行的。

中国国内也正在全面加速国产替代。政策要求,到2027年,央企和国企要完成100%的信创替代。所以这两年我们也看到一些企业,例如飞算,利用算力、软件开发能力和数据机器人的能力,通过很多原创技术,帮助这些国企、央企和其他大型企业在未来5年内完成信创国产化替代和竞争力的打造。

我们再来看一个特别大的行业,云计算。有人说在未来的产业经济中,大数据将替代石油,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如果大数据是石油的话,那么云是什么呢?云就是我们的电力系统,会构建所有产业经济的基本面。

美国咨询公司Gartner评过一份榜单,关于云计算的9大核心技术能力,包括韧性、计算、存储、网络、安全、软件基础设施等9个重要的指标,我们把它们叫作铁人九项。

Gartner研究了6家企业,5家是美国企业,1家是中国企业。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铁人九项比赛基本上是美国公司排在前面,但从2021年的数据看,中国公司居然有4项得到了最高分,计算、存储、网络、安全。

我去阿里云调研的时候也非常吃惊,这是为什么?因为过去三年里中国经历了非常复杂的社会治理,庞大的企业和社会治理数据被喂到了那个计算体系里面。所以过去三年,是中国云计算的能力获得巨大发展的年份。

我们再来看另一组数据,云原生。云原生是什么?就跟电力一样,大规模的电力系统,需要发电机、输配电、低压电器、开关,这些东西构成了整个电力世界的基础设施。云也一样,在整个云计算行业中,有一些像输配电、开关、电线这样的基础应用。其中有148项是核心应用。在这148项核心应用中,由中国互联网公司发起的有37项,占到了25%,其中阿里云发起的有13项。

这两组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未来的双核时代,不是一个谁战胜谁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博弈中不断融合的过程。

中国公司要在未来的新经济、韧性3.0基础设施时代形成自己的建构能力,我们只能干一件事,就是在这些基础设施方面,充分发挥中国的原创,让这个全球势力地图没有办法拒绝我们。

所以双核时代是一个共生、共融、共进的时代。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中国公司,特别是中国这些互联网平台公司,正在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2008年的时候,微软提出过一个概念,让房间里所有的墙都成为屏幕,每一堵墙都是人机交互的界面。但是当时很难实现,因为当每一堵墙都是屏幕的时候,这个屏幕背后一定要有处理器。

今年,阿里云发布了一个产品叫CIPU,云基础设施处理器。CIPU时代到来的时候,就能实现微软在2008年提出的那个理想,所有的屏幕背后都不再需要一个物理的处理器,所有的处理器都在云端。

我在阿里云的实验室看到这个产品的时候,真的非常激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云计算能力、软硬件结合实现可能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有可能创新出下一代的操作系统——无影。

我觉得在2023年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很多事情,在过去两年里我们有很多产业上的误读,有很多产业上的纠结,我们被一些舆论带到了一种负面的、一种对峙的情绪当中。

当我们回看双核时代的时候,我们要重新思考这些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阿里、腾讯、字节、京东、美团……我们在这些互联网平台公司看到了,在新型基础设施的建构方面,每一家公司都在非常努力地进行创新和投入,砸进去很多钱。

朋友们,未来是看不见的。但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钱砸进去,没有那么多的人砸进去,中国不可能建构一个韧性时代的基础设施。

所以我们希望在2023年,一个新的社会治理周期到来的时候,我们的政府部门、舆论界、学界,能够重新定义和理解互联网平台公司在中国当前以及未来10年、20年的产业经济中具有的创新价值。

它们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跟几个菜贩子争夺那个菜市场,它们承担着中国产业经济在双核时代面向未来进行种种试错和创新的责任。这些责任,我认为100%都将压在那些民营互联网平台公司的身上。我们希望2023年,能够有一个重新的定义和一个重新的理解。

2.预见二:智能工厂,雨后春笋

2018年,达沃斯论坛开始评选全世界工业4.0工厂。至今发布7批名单,评选了全球114家“灯塔工厂”,中国占42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的占比也接近30%。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带大家去看标杆工厂,它们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跟中国相比,美国和印度是9家。

和大家分享一些数据,海尔在青岛有一家灯塔工厂,叫作洗衣机互联工厂。一台洗衣机从一块钢板到生产线,最后变成了一台洗衣机。需要多长时间?1天?10个小时?8个小时?3个小时?两个小时?答案是38分钟。而且这条生产线可以生产800元的洗衣机,也可以生产15000元的洗衣机。

三年前我去的时候,这个工厂有一个操作台叫人机协作台,一块钢板打完孔之后,需要人和机器协同作业。今年10月份的时候,人机协作台已经没有一个人了。钢板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完成零部件的安装。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和算力嵌入到了灯塔工厂中。

三一重工是中国最大的重型装备企业,做桩机、水泥搅拌机、起重机。一家重工企业长什么样?印象里是“傻大笨重”,到处都是人。在三一重工,我问他们,你们的科技人员和蓝领工人的数据比是怎么样的呢?

他们给了我三组数据:2017年底,三一重工研发人员2744人,一线蓝领工人9683人。2022年底,研发人员是12251人,一线蓝领工人14576人。他们跟我讲,吴老师,2025年你再来,研发人员将达到30000人,蓝领工人3000人。你很难想象,一家重型装备企业,科技人员和蓝领工人的比是10∶1。

广东有一家企业,慕思寝具。他们年产360万+张床垫需要多少人?1000人?500人?300人?只需要50人。

去格力见董姐姐,今年已经是第8次,第一次去是1998年。中国今天能够生产最好的空调,卡塔尔世界杯主会场的空调,是格力生产的。但这不是关键,今天它发生的变化是什么?4年前,董姐姐带我去看空调的生产模具,那时格力已经能够生产所有空调的模具。但是,生产模具的机床90%还是国外引进的。今年11月份去,再一次到他们的模具工厂,机床70%完成了国产化的替代。

从海尔、三一重工、慕思、格力,可以看到什么?巨国效应带来规模化创新。除中国以外,没有一个国家需要生产这么多家电和床垫,我们庞大的城市化发展和人口红利,让我们能够生产全世界最大的泵车,全世界最深的桩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空调厂、冰箱厂、洗衣机厂、手机厂。

巨国效应还推动了生产线的革命,我们不但能够生产电器,我们还能够生产铸铁,能够生产模具,能够生产芯片,能够生产机床。这是过去不到10年时间里面发生的景象。

美国管理学家迭戈·寇明说:“一个经济体的强弱,不取决于引入先进科技的速度,而取决于使用先进科技的深度。”中国智能工厂为什么能让软硬件技术实现深度应用,因为经济体足够庞大,足够复杂,具有足够的战略纵深。这个国家的发展,给了在座每一位创造了产业深度和广度的可能性。

3.预见三:能源战场,换道超越

过去很多年我们讲弯道超越,在遇到产业周期或者经济危机周期时,我们通过弯道来实现超越。40多年来我们都在搞弯道超越,但在今天有一些产业出现了“换道超越”的现象。

2022年哀鸿遍野,如果说唯一一个产业有亮点,那就是新能源产业,由四个部门构成:风电、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这是2022年的数据,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增长了16.9%,光伏发电新增并网容量增加了105.8%,电力储能装机规模增加了36%,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了110%。

这大概是除了口红经济以外,演讲中最亮眼的一个数据,中国今天在新能源产业巨大的投入和创新,给2023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想象力。

我在1990年走进产业经济,一开始当工业记者,后来当财经作家,到今天为止我还是一个记者,每天在看企业。1990年,中国汽车产量是50万辆,到了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达到了1379万辆,那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在2021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达到了2608万辆,美国、日本、印度、韩国加在一起,还比我们少120万辆。但这个数据仅仅叫作弯道超越。什么叫作换道超越?是在2022年全球每卖出10辆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能占到6辆;中国每卖出10辆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占到3辆。

在2022年,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了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我们常常讲的高端车是指燃油车里的BBA:宝马、奔驰、奥迪。2022年,这三家企业在中国地区全部推出了新能源汽车。有一家中国公司,30万元以上的高端纯电汽车的销售量超过宝马、奔驰、奥迪的总和,这家公司叫作极氪。

去年9月我曾去过极氪,极氪的总裁叫安聪慧,那时候极氪001还没上线,他带我试驾。我坐进车里,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这辆车百公里加速是多少?他回答我:燃油车百公里加速一般是8—12秒,但这辆车是3.8秒。他讲3.8秒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去抓扶手,但车开了,我没有任何感觉。在那一瞬间,我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这家企业的母公司叫作吉利,吉利的创始人叫李书福,是我一个很多年的朋友。30年前李书福是做摩托车的,后来他要做汽车。

有一次部委领导去吉利调研,李书福跟这个领导说:我们想做汽车。领导回应说:你不要做汽车,都是国有企业在做。但李书福当年讲了句很牛的话,他说:领导,请你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到了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吉利收购了欧洲豪华车品牌沃尔沃,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极氪是建立在吉利近30年造车能力和沃尔沃近100年的造车能力之上的。

一个公司怎么能够源源不断地做汽车?它需要有一个造车的架构。全世界一些非常先进的汽车公司,丰田、大众、通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形成了源源不断地能够生产车型的架构能力。

全世界第一个纯电车的架构是2020年由吉利发布的,叫作浩瀚。你今天看到的极氪有两款车型,001和009,极氪今年推出的是009MPV,是全世界第一款原生纯电豪华MPV,但是在这个架构上,已经生产出多款新能源汽车了。

这就跟我们中国公司做云计算一样,从最底层再往上形成自己的架构能力。极氪在欧洲有两千人的技术中心,在杭州湾投了一百多亿,有一个最先进的5G智慧工厂。

如果我说未来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属于中国人的,你们信不信?在风能、光伏、储电、新能源汽车等方面,我们已经实现了一次勇敢的换道超越。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我们将看到这个趋势持续进行。所以投入新能源产业,就是投入了未来十年的一个朝阳行业。

4.预见四:隐形冠军,赶超德国

2023年还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中国的隐形冠军超越德国。

“隐形冠军”这个词是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的。1980年,他还是个年轻的学者。有一次,一个美国的管理学家碰到西蒙,问了一个问题:1986年的联邦德国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1/3,但是联邦德国的出口贸易超过了美国,为什么?

西蒙回答不出来,于是他回去做调研。调研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原来支撑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的并不是西门子、博世、蒂森克虏伯这些巨型企业,而是一批隐形冠军企业。

西蒙用三个标准来定义隐形冠军:第一,在细分行业全球数一数二;第二,企业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下;第三,企业不广为人所知,行业以外就是路人甲、路人乙,但在行业内就是王者。

德国有多少家隐形冠军呢?西蒙算了一下,有2700家。他在书里说:“雄心、专精、全球化,便是‘隐形冠军’成功的秘诀。”今年我和西蒙有过一次对话,我问他,你觉得在未来两三年内中国隐形冠军的数量有可能超过德国吗?他不回答,只说“下一个问题”。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中国制造业的金字塔。最上面的是不断增加的灯塔工厂,代表全球工业4.0产业智能化的最高水平。如今我国有42家,但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多。

第二层是8997家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如果中国的隐形冠军可能超过德国,那么大部分都将诞生在这些企业里面。还有6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万家地市级的专精特新企业,再往下有400个产业园集群基地,再往下还有数以600万计的中小工厂。

这是中国的底牌,是中国经济在2023年以后不可能被击垮的基本盘,制造业仍然是中国产业经济的唯一命门,产业互联网、产业智能化是中国经济面向未来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今年我还干了一件让我特别高兴的事,我们890新商学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了一家专精特新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成立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对三千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发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有5个分析维度、16个变量、163个题项,三千多份问卷发下去之后,我们收到了1122份有效样本。

我希望明年的时候,我和教授朋友们能够为大家全面地展示我们对这一千多家企业的学术调研,应该会有一本书写出来,这本书会告诉赫尔曼·西蒙,中国的隐形冠军,真的已经比德国多了。

从现有的数据,我们看到了中国隐形冠军的几个特点:

1.创业者素质大提升。在1122个样本企业中,100%是民营企业。95.8%的创业者是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其中40%是研究生以上学历。

2.产业集群抱团发力。48%的企业集中在20个制造型城市带。

3.应用驱动国产替代。44%的公司从事国产化替代的研发和制造。

4.资本赋能加速孵化。这个特点也是中国隐形冠军和德国隐形冠军最大的区别。德国的2700多家隐形冠军,在西蒙总结的数据中,有80%都是不为人所知的家族企业,但是中国这一轮隐形冠军的崛起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呼应。

今天中国A股市场的五千多家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超过一千家,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20%。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中,41%是专精特新企业。所以,为什么中国的公司会比德国跑得更快?因为我们有一个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流量,同时我们在资本市场上有更多的加速和赋能机制。

5.预见五:长期主义,率先复苏

经历了最近3年之后,我们发现,中国产业经济的投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了,泡沫消失了。从2023年开始,未来的市场将永久属于长期主义者。

我们在2022年看到,在风云突变的产业变革时期,那些坚持了产业基本盘,坚持了产品优先,坚持了价值链优先的企业,在2023年成为了大潮退去后的坚挺者和幸存者。

我们上半场讲到过一家企业,不减薪、不裁员、准时发放年终奖,就是比音勒芬。这是一家20年前创建的企业,营收和利润一直在增长。今年那么难,比音勒芬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长13%,利润增长24.9%。

这家企业在特别传统的服装行业,20年以来却有一条波澜不惊的增长曲线,因为它做对了三件事,这也是所有想在中国地区成为长期主义者的三个法宝。

第一,专注一个赛道。从20年前,比音勒芬就专注高尔夫服装。20年前高尔夫在中国是一个很小众的运动,比音勒芬赞助了国家队,把高尔夫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伴随着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做到了高尔夫服装品类第一。

第二,专注技术。做有功能性的服装。露天打高尔夫,要防紫外线、要吸汗,所以一件高尔夫服装的背后,从面料到染色,到后整理,需要种种技术创新。比音勒芬有125项专利,参与制订了10个国家及行业的标准。

第三,专注审美。服装除了满足基本穿着需求,也是一种身份、审美、趣味的诉求。这两年,比音勒芬与苏绣和故宫合作,不断进行产品的迭代。

中国,一家企业要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做到这三条,在2023年以后就会成为中国商业世界的幸存者。

另外一个长期主义的坚持者京东,也是一家创业20年的公司。2003年非典的时候,在中关村开店的刘强东把线下店全部关掉,搞线上店,搞出了京东。早期京东主营3C产品和家电。

中国地区,所有制造商和渠道商是相爱相杀的欢喜冤家,谁也离不开谁,但要么店大欺客,要么客大欺店。

家电行业的张瑞敏讲过一句话:“我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那时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事,产能过剩,家电企业打价格战。

第二件事,两个巨型的线下零售连锁企业,国美和苏宁出现。国美和苏宁通过庞大的线下渠道,和制造业企业形成博弈关系,使企业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

当京东开始做线上平台的时候,其实它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国美和苏宁。因为渠道通吃,且线上的通吃能力更强,流量通吃,环境通吃。

所以稍有不慎,超级平台和制造业企业就会相爱相杀。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二十年前发生的景象,在中国居然没出现。

从2013年开始,中国主要的家电品牌,曾经像刀片一样的利润从7%提高到了15%。靠两件事:第一件事,美的、海尔、格力、海信、TCL等家电企业自己争气,开发出高品质的产品;第二件事,超级平台和家电企业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为了建构这个关系,刘强东提出了两个理论,一个叫“三毛五理论”,如果有机会赚一元钱的话,三毛给合作伙伴,团队员工拿三毛五,剩下的三毛五留给公司发展。

在传统家电连锁的时候,家电企业的线下渠道成本有15个百分点,库存周转要87天。从2018年起京东渠道成本只需要8个点,减少了7个点,库存周转从87天减少到最少31天。

你会发现,那些家电企业能够有资金去建设全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工厂和灯塔工厂,是因为他们赚钱了。

赚钱的原因,第一是自身的技术和产品、品牌在迭代。第二是家电企业和线上零售平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熨平”了产业增长的波动周期。

除了“三毛五理论”以外,还有一个“十节甘蔗理论”也很有意思。京东把一个家电的价值链条分成十段,前五段是企业的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后五段是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

在每一节甘蔗背后,都形成了一个智能化的全链路能力,平台帮助生产商进行数据的挖掘,进行效率的提升,进行智能化解决方案的赋能,然后让企业能够专注在研发和制造环节中。

从“三毛五理论”到“十节甘蔗理论”,京东的长期主义帮助了中国的消费品公司,形成了长期主义者的土壤。所以,我们前面讲,为什么在2023年需要重新定义和理解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创新价值?京东从它的角度给了我们新的启发。

所以,就好像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说的,长期主义者的“活法”就三件事:乐观地设想、悲观地计划、坚定地执行。一个真正的属于长期主义者的时代即将在2023年到来。

6.预见六:数字人大战直播间

在谈全球数字人产业发展的时候,不得不提两个“人”,索菲亚和Lil Miquela。2017年10月,索菲亚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国籍的数字人。2018年,《时代周刊》评选的“2018全球25大网红”中,Lil Miquela作为唯一一个数字人,赫然在列。

到了2021年以后,中国出现了兰LAN、花西子、洛天依、AYAYI、柳夜熙等大批数字人。

而在2021年4月,英伟达举办的GTC大会中,有14秒的时间,CEO黄仁勋是以虚拟人的形象出现。与索菲亚、Lil Miquela这类有明显虚拟特征的数字人相比,“数字黄仁勋”过于逼真,直到8月自曝之前都无人发现。

彼时,英伟达做“数字黄仁勋”,需要3D建模,这14秒,每一秒都要花几万美金。如今16个月过去了,中国互联网公司通过2.5D技术及强大的算法能力,生产出来的数字人都日趋逼真,而价格最便宜的只需2000元,最贵的也不过8000元。

2023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带给大家的科技普惠,是让我们都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数字人。

我在2020年年终秀时说,每一家公司都可能需要一个直播间。今天我在预见2023年终秀上说,每一家公司都可能需要一个数字人,你可以用它来做本地生活、做客服、做品牌直播、做短视频等等。

7.预见七:M型社会悄然来袭

2006年,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出版了一本名为《M型社会》的书。他在书中有一个判断,从1990年到2006年,日本经济失速的这16年里,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M型双峰结构,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各居两端,并且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而位于中间的中产阶层向下塌陷,如同M型一般。

《M型社会》中提到,每个人每年的收入可分为通过打工得到的职务性收入和通过理财得到的财产性收入。日本中产阶层出现塌陷的原因就在于1990年到2006年这16年里,人们的职务性收入增长出现停滞,家庭的所有财富波动发生在财产性收入上。

而2023年以后,中国也很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

具体来看,大前研一对M型社会有四个判断依据:少子老年化、高储蓄率、长期货币增发、阶层板结。2022年,这四个依据正在中国社会发生。

首先是少子老年化,2006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20.2%,2021年上海65岁以上人口占比26.9%。2006年日本家庭平均储蓄率与2022年的中国家庭平均储蓄率也相差无几,前者34%,后者36%。

与此同时,中国的长期货币增发比日本严重得多。2002—2022年,中国M2增长1396%,而日本1986年—2006年M2增长为73%。

未来几年,如果职务性收入停滞,则意味着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与否,决定了我们能否继续跻身新中产或高收入人群。

然而,与日本、美国相比,中国高净值家庭的财产性收入非常畸形。

中植基金鑫理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高净值家庭房屋资产占比60%,日本是35%,美国25%;而保险类资产我们只有4%,日本和美国都是24%;股票、基金等权益资产在中国高净值家庭的资产配比中仅占3%,日本是10%,美国是35%。

也就是说,中国高净值家庭出现了房屋资产占比过高,保险类资产、股票、基金等权益资产配置过低的情况。

从大前研一对M型社会的解读,结合鑫理财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优化资产结构是2023年高净值家庭的第一任务。

具体实施办法,中植基金鑫理财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打理人生的三笔钱。

第一笔钱,人生保障的钱,就是基金、养老FOF这类。第三笔叫灵活取用的钱,指根据投资周期可以日常取用的。

最关键是中间那笔,投资增值的钱,我们要了解个人风险偏好和投资金额,在M型社会到来之后,重新学习家庭理财新技巧和新的可能性,对资产结构、房产、保险和基金股票重新进行结构性配置。

朋友们,2023年以后,可能是新一轮的财富保卫战时期。

8.预见八:树根经济,信心中国

1978年,中国开始支持个体经营,年广久被称为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他有个外号叫傻子,创立了一个瓜子品牌,叫作傻子瓜子。

从傻子瓜子开始,民营经济被称为草根经济。何为草根经济?是指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经得起蹂躏,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发芽。如今在一些论坛中,很多学者谈到民营企业,仍说它们是草根经济。

在2023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必须非常认真地告诉全中国所有的朋友们,中国民营企业不再是草根,“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发芽”的草根时期结束了,它们正在成为下半场中国的“树根经济”。

为什么是“树根”?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民营企业362家,占到了72.4%;中国新经济500强中,民营企业422家,占比84.4%;中国A股上市公司五千多家,民营企业3168家,占到63%。东南五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全部超过50%。

如果说今天的民营经济仍是草根经济,那么中国经济怎么可能发展为“中美双核”?怎么可能有产业升级,有灯塔工厂?

因此,民营经济如今就是中国经济的树根。在2023年,面对经济的复苏,我们必须要说“民企强,则中国强,民营企业有信心,中国经济有信心”。

2010年,我给80岁的吴敬琏老师写了一本书叫《吴敬琏传》。在最后审稿阶段,我请吴老师帮我写一行字。第二天他把字发给我,吴老师在《吴敬琏传》的扉页上写道: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2023年,我们要继续大声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在告别2022年,迎来2023年的时候,希望那50位经济学家的预言会实现,城市、产业、中国和全球的贸易流通会复苏,中国经济会回到长期基本面,我们会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2023年。

作为走过2022年的“幸存者”,面对新的一年,我们仍看到了这个国家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成长空间。我们只是缺了一个东西,好运气。所以在2023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好运。

推荐阅读:《吴晓波2022跨年演讲全文:天如果总是不亮,那就摸黑生存(上篇)》

演讲:吴晓波。内容来源:2022年12月30日吴晓波年终秀演讲。本文为公众号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原创首发。内容有所删减,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晓波  晓波词条  摸黑  摸黑词条  下篇  下篇词条  演讲  演讲词条  生存  生存词条  
经验

 你为什么不敢走出创业的第一步?

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是有创业梦想的人,但大部分都只是“意向”,并没有真正的付诸实践,为什么呢?无论创业的前景或者“钱景”是多么的好,但毕竟有“打水漂”风险,这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