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雁荡山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文言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1)。祥符中,因造玉清宫(2),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3),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4),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5)。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6),有“雁荡经行云漠漠(7),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8)。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9); 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10); 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11),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12),上耸千尺(13)。穹崖巨谷(14),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至谷中,则森然干霄(15)。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6),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17),皆有植土龛岩(18),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19),立土动及百尺(20),迥然耸立(21),亦雁荡具体而微者(22),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23),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翻译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注释

(1)温州: 辖境相当今浙江省温州市及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城、泰顺等县。雁荡山: 位于今浙江乐清、平阳二县境内。这里指的是北雁荡。图牒(die): 地图公文。牒作公文解,如白居易《杜陵叟》诗:“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

(2)玉清宫: 道观名。宋真宗为了崇奉自己所造“天书”,于祥符元年至七年(1008—1014)扩建昭应宫为玉清昭应宫。

(3)伐山:开山取木材。

(4)西域书: 泛指佛经。

(5)阿罗汉: 简称罗汉,梵文,意译为“尊者” 。诺矩罗:十六罗汉中的第五尊。十六罗汉(宋以后改为十八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震旦:古代印度人对我国的称谓。芙蓉峰: 雁荡山峰之一,在雁荡山南部。龙湫(qiu):雁荡山瀑布名。

(6)贯休:原名姜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县)人,唐代名僧,善诗,工书画,著有《禅月集》。《诺矩罗赞》相传为贯休所著,但今传二十五卷本的《禅月集》内无此篇。

(7)经行: 穿行、经过。漠漠: 无边无际之意。

(8)宴坐: 悠闲静坐。

(9)瞰(kan):俯视。

(10)雁荡: 雁荡山芙蓉峰顶的湖泊,方圆十余里,芦苇丛生,鸿雁南来北往常在此留宿,故得名。

(11)谢灵运: 南朝刘宋著名诗人,曾任永嘉太守。其诗多写会稽、永嘉等地的山水名胜。

(12)峭拔:峻峭挺拔。

(13)耸: 直立。

(14)穹:高。

(15)森然干霄:山峰林立,高入云霄。

(16)冲激: 冲刷、侵蚀。

(17)壑(he): 深沟。

(18)植土:即下文的“立土” ,指直立的土柱。龛(kan): 供奉佛像或神像的石室或木柜。龛岩: 指表面布满凹坑的直立的岩石。

(19)成皋: 古县名,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陕西: 行政区划,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和宁夏的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一带以及山西的西南部、河南的西北部、甘肃的东南部地区。

(20)动及: 往往达到。

(21)迥然: 突出地。

(22)具体而微: 缩影的意思,这里指成皋、陕西大涧中的 “立土”好象雁荡诸峰的一个缩影。

(23)林莽:茂密的丛林。

赏析

雁荡山》一文,由两段构成。第一段“温州雁荡山” 至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此段主要介绍雁荡山自古以来未被发现的概况。本段又分四小部分。第一部分自 “温州雁荡山” 至“此时尚未有名”。此部分极为简洁地介绍了雁荡山奇秀及初步被发现的情形。“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这样的“奇秀” 山,有史以来的地图文件中,都不曾有过记载,确是令人不可思议。这里文意一转,显示出笔法的奇巧,构成“包袱” 紧紧抓住作者探奇之心。接着作者从远处落笔,介绍祥符年间,因宋真宗改建昭应宫为玉清昭应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这就交代出,此系偶然发现,但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作者接着从历代文献入手,在叙述中帮助作者释谜。第二部分自 “按西域书” 至 “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作者查阅佛经,知道诺矩罗罗汉,在东南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龙湫瀑布附近居住过。接着说唐朝著名和尚贯休在他著名的《诺矩罗赞》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雁荡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俯视大海,但人们仍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一系列的叙述扑朔迷离,却环环相扣,使文章既紧凑又具有魅力,给雁荡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紧紧地抓住读者。第三部分自 “后因伐木”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至此一个大包袱在读者面前抖开,雁荡山得以命名的原由得到交代。从“按西域书” 至 “唐僧贯休之诗” ,到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最后“以贯休诗命名” 为止,印证“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文理缜密,记事详实,在叙述交代中,作者犹如一名高超的丹青妙手绘出了一幅清幽奇特,令人陶醉的山水长卷。紧接着,作者的笔墨又一跳,在时域上,跳到南朝宋之元嘉年间的谢灵运身上。这样的“天下奇秀” 之山,竟没有被六百多年前,经常带领着数以百计的随从在浙东游山玩水的永嘉太守谢灵运所发现,反转过来证实了雁荡山在宋代前是鲜为人知的。此文并非游记,但是作者运用了写游记的手法。遣词精练明净,意境独到鲜明,其文学味浓郁;而且笔触时时变化,不是呆板地陈述,时域界限不断变化,文意显得摇曳多姿。而作者所引唐僧诗句,“雁荡经行云漠漠” ,显示一派绮丽景色;“龙湫宴坐雨蒙蒙” ,把人引入诗一般的天地之中,增添了文章奇丽迷蒙的色调。

第二段“予观雁荡诸峰” 至“理不足怪也” 。此段主要叙述雁荡山自古来未被发现的原由和它的生成。这一段是本文的中心所在,亦可分四个部分赏析。第一部分自 “予观雁荡诸峰” 至“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此部分说明沈括不停留在 “佛经” “传说” 等考证方面,而亲自赴雁荡山进行实地考查。作者爬山涉水,踏遍青山,发现雁荡山各个山峰,都是峻峭挺拔、险峰奇异,耸立千尺,山崖、深谷和别处迥然不同——均被各个山谷包围其中。形成了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的独特景象。沈括的实地考查,让读者知道雁荡山不易被发现的地理原因,给文章增添了逼真感。接着,作者又从道理上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于是,推进到第二部分( “原其理”至“亦此类耳” ),雁荡山之所以从原始形状变成现在这样,原因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作者的探究显然深化了。而 “岿然” 两字,在此显出 “巨石”的气概,其形必然“皆峭拔险怪”。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等“皆是水凿之穴” ,此六字十分重要,证实上述所阐明之理,揭示水流侵蚀,改变山壑的力量。接着用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充分说明雁荡山地区原来是一个平原,因为流水的侵蚀,形成现在的地貌:“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 从高处去看这些山峰,恰好与周围高地的高低差不多,谷中各个山峰还低于周围高地的地平面。这是在实地考察上所作的探究。作者笔墨并未到此为止,旋又推进到第三部分( “今成皋、陕西大涧中”至“但此土彼石耳” ),引伸出与成皋、陕西等黄土高原的比较,说明夹在两山间的大水沟“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的特征,揭示出雁荡山生成的原因,并科学地推断出黄土高原和雁荡山的形成是一样的,要说有区别就在于“但此土彼石耳” 。第四部分自“既非挺出地上”至“理不足怪也”。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而又让“深谷林莽所蔽” ,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这里游览,是不足为怪的。这又回应了前文,起到关合作用。如果读者仔细对照、回味,第一、二段结尾都说到酷爱游山玩水的永嘉太守谢灵运,但其目的不一样。第一段结尾是“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用了一个“殆”和“盖” 。读者不难看出沈括用词十分严谨,不给予肯定,留有充分余地。而第二段“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说明上古时人及刘宋时代谢灵运没有发现雁荡山,没有来游历,也就毫不奇怪了,用词比第一段语意略带肯定。在简洁的用笔中,前后互相对照,用词的分寸感又很得当。

本文在艺术上的特点也是很显著的。作者紧紧围绕雁荡山长期未被发现及如何生成的原因,大用笔墨,因此,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天下奇秀”的雁荡山。进入峭拔险怪、绚丽多姿的雁荡山区,而不知道雁荡山在何处。“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作者行文跌宕,随后,则层层深入,用妙笔带读者神游,在神游中,晓之以理,使读者知道雁荡山未被发现及生成的原因。文章近四百字,一路写去,使读者“穷其奥、尽其胜” ,确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之感。

本文所揭示的是地质科学,因此《雁荡山》和沈括所撰写的《梦溪笔谈》所共有的一个特点是行文有其精确性和严肃性。然而,作者又不是板着面孔,拘泥于平板、枯燥的说教。从佛经中去考证,增添了此文神奇迷蒙的色彩。为了证实雁荡山自古以来没被发现,两次引用酷爱山水的谢灵运来证实,用词精练、准确,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态度。

雁荡山》这篇文章,反映出作者热爱生活和深入实践的心迹。造物对山、水、岩、树、花、草等的巧妙安排,这一切,通过作者一枝生花的妙笔再现了出来。

作者简介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雁荡山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雁荡山  雁荡山词条  文言文  文言文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注释  注释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