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不会读书,阅读量再大也救不了你

文/陶瓷兔子

常常在微信后台收到一些读者有关读书的提问,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不知从何下手党】代表问题:“多看书到底有没有用啊?”以及“我不知道要怎么选书,你给我推荐一个书单吧”。

【迷茫纠结党】代表问题:“我想提高理财能力,是不是应该集中精力去研究一些商业领域的书”以及“看过就忘怎么办?”

【多而无用党】代表问题:“我大概每天的阅读量是十万字吧,可是并感受不到明显的提高怎么办?”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读书的问题,分享一些大师的阅读方法给各位小伙伴,在进入方法论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以下误区以正三观。

误区1、买都买了,还是读完吧

挑书的时候被琳琅满目的封皮闪花了眼,买回来之后翻了几页觉得内容并算不上好,但是考虑到已经投入的金钱和时间,告诉自己“买都买了,还是读完吧”,然后再搭进去好几个小时,乃至好多天,去证实自己一开始的观点——这并不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我们对沉没成本的过度珍惜,很多时候都导致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被投入进浪费。想挤出更多的时间,就要及时止损。

对于既无趣又无料的书,第一时间放弃它,才会给你留出更多时间接触更好的内容。不要害怕浪费时间,时间就是在你纠结的那一刻开始被浪费的。

误区2、读书不需要刻意去记,留个差不多的印象就行了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很多懒惰的读书人在为自己找的榜样和借口。

反正记住一本书1%的精髓就行了,其他的就当过眼烟云也罢,留个印象,万一哪天想起来了呢?

理想中的“哪天”并不会常常出现,而我们分配给一本书的记忆,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淡漠。奥野宣之就曾写过,“人类是健忘的生物,连昨天吃过的饭都需要认真回忆才能想起来,遑论一本书的精髓呢。”

这样读书的弊端一时半会儿不会显现,直到当你想要“输出”,将一本书的内容讲给别人听或者将作者的某个观点引用在文章中,立刻大写的懵圈:“这本书好像是讲时间管理的吧,还是将自制力的呢?”以及“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原话想不起来了…”。

然后在返工阅读和搜索验证的过程中,搭进去更多的时间…

即便是退一万步来说,你不需要进行任何形式的输出。为一本书1%的内容搭进去好几个小时甚至很多天的时间也是一种非常低效的浪费。

误区3、想要提高专业水平的话,只读专业书就足够了

“我今后想做心理咨询师,是不是只要读心理学的这些著作就可以了?”

答案是大写的NO。

任何一个领域挖到足够深,都一定会与其他的学科产生逻辑上的关联,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历史上成就斐然的学者通常都是集大成者而不是只精通某一个话题。

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应当是T型发展,纵深代表专业水平,横向代表知识面的广度。就如同一个完全不懂哲学和社会学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一个完全忽视经济学理论的人也很难成为一个很好的管理者。

理清了上述的误区之后,一起来看看有关读书这点事,大师们都是怎么说:

1、如何把握阅读的速度

有关阅读速度的把握,莫提默在其著作《如何阅读本书》中给出了一条简单粗暴的原则:

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慢到不值得,意味着我们为一本八分的书投入了12分的精力和时间,智识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长进

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则意味着单纯追求速度而忽略了原本应该被掌握的重点,导致“看了跟没看一样”,除了书名说不出任何所以然。

在这个大原则下,莫提默将阅读划分为以下四个层级:

这四个层次,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阅读模式。显而易见,在不同层次上花费的时间不可同日而语,速度也不尽一致。基础阶段的阅读只求“读完”,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要求“了解”,而主题阅读已经上升成为“理解并且内化”的阶段。读者需要根据自己阅读阶段的不同,选择书目的不同,阅读目的的不同及时调整自己的速度。

2、如何选书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本书》(读者大人请注意,这本书跟上面的不是同一本)中,为解决我们选书时候的纠结提出了以下四点简洁的建议:

第一步,确认自己为什么要买,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或者想要解决什么样的困惑。对一个四级考试迫在眉睫的学生来讲,一本仿真试卷比起牛津高阶词典,显然前者才是正确的选择。思考为什么要买的过程实则是确认阅读需求的反思。

第二步,确认购买类型,如果你想要了解心理学入门,买回来一堆《三十天教你XXX》显然是非常糟糕的决定,确认购买类型有助于我们在琳琅满目的封皮及导购员巧舌如簧的安利中坚持自己的选择。

第三步,了解大致内容,百度,豆瓣读书,芝士读书等等APP,都有助于我们在入手一本书之前,先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内容简介做出初步的了解。当然,刷分党无处不在,千万不要只是因为某本书的评分很高就认定其内容很好,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目的和需求,看看目录或是简介,还可以先用电子版进行部分试读。

第四步,买书的时候最好随身携带书单,即,包含了书目,作者,出版社等等信息的指名购买。可以避免我们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消费,也可以不断的在各种选项的诱惑中提醒自己最初购书的目的。

3、如何记笔记

读书时到底有没有必要做笔记?答案是100%肯定的。

一个检验阅读成果的真理是:输出是检验输入的最好标准。而记笔记,就是将阅读的被动转化为主动,将零散整合为系统的,最基本的输出形式。

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及阅读书目的特点做出最有效的笔记,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随笔记——阅读时忽然灵光一闪的想法,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激发思想的火花等等。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就以足够。电子阅读中,绝大多数的阅读软件和阅读器都提供及时画线和添加备注的功能,辅助以一些笔记类的软件,则会让随手记事半功倍。

B、结构型笔记——记录一本书的框架,作者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百度脑图,XMIND, MIND MAPPER等思维导图工具可以让我们很轻松的完成结构型的记录,并对作者观点的阐述,辅证结构进行梳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C、摘抄型笔记——一个精妙的比喻,一句从未听过的诗句,一段优美的翻译。都可以被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如何有效阅读本书》中,奥野宣之的另一个建议是:不要一开始就把所有的东西抄下来,因为这可能会让我们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到无用的内容上。先把笔记整理到电脑上,然后通过反复的阅读和筛选确定值得动笔记录的内容,再将其抄到笔记本上。

一定要动笔,一定要动笔,一定要动笔。重要的事说三遍,好记性比不过一个烂笔头。

D、启发型笔记——自己的想法,理解,困惑,以及对作者观点的赞同/反对。启发性笔记就是我们对一本书最深刻的理解,它可以被当作书评的雏形。当然,你也可以采用《如何阅读本书》中介绍的“葱鲔笔记法”,将摘抄和灵感记录在一起,以便后面看到的时候可以很快想起当时的想法。

4、如何保持有效的阅读

首先,一定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发现自身“认知黑洞”和知识短板的不二法门,让知识在脑中以网状而不是点状的存在,是提高我们理解力,联想力的好方法,或许这一本书里的内容你完全懂得,那再加上十本呢?再加上一百本呢?

其次,一定要做好记录,推荐但不仅限的笔记框架如下:

最后,请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们最终成为什么人,是因为我们反复做的事,而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借用《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的一段话来结尾吧。

沿逆行的滚梯往上走,即便是跑步前进,如果速度不够快,结果还是停在原地。红皇后效应就是指这个现象。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的速度与周边环境变化一致,就只能是在原地踏步,无论如何都无法向前迈进。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要用全力奔跑;要想去别的地方,就要用比现在至少快两倍的速度奔跑,要想离开相差无几的竞争环境,仅仅不停歇地奔跑是不够的,还需要付出两倍以上的努力才能够实现。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不会  不会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阅读  阅读词条  不了  不了词条  
文摘

 谢霆锋王菲复合的绯闻经济学!

“不知道,知道也不跟你们讲。”接到记者电话,谢贤及谢霆锋经纪人霍汶希都一律回绝采访,“这是私事,你们想求证什么。”并很快挂掉电话。相反,王菲的经纪人陈家瑛却表现...(展开)

文摘

 80后90后还在相亲?第一批95...

性生活不和谐,离婚;有孩子压力太大,离婚;爱情消失了,离婚。既然结婚的理由有千万种,离婚当然也可以不那么沉重。上周四,我正忙得焦头烂额,我那个96年的实习生小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