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迎春”才是中华民族新春联欢会的桂冠

  ——关于“春晚”其名与民族春文化的历史、精神之浅见

  电视春节联欢会30多年了,“春晚”这个名称一直在流行,它应该是启蒙阶段顺应而生的一个乳名吧。咋懵懂听来,无所事事,但细细嚼来,觉得这个名称,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行状况,它的定位,严重缺乏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应有的品质,很不准确。

  其一、“晚”字出节不吉利,有违传统风俗。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是文明的灿烂的中华文化的辉煌结晶。它有着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系列的具体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春:代表着一切美好事物的开始、发展、兴盛的状态意思。正值“春”临时,岂可言“晚”语。就是乡下农户之家的普通喜庆活动,“晚”字作为主要用语都是回避不用的。因为“晚”的寓意是指事物临近终了,一切都大势已去,是个没有前景的兆意。国家民政部有明文规定:“对传统节日的举办活动一定要尊重风俗习惯。”除夕守岁迎春:是勤劳朴实的中华大众向往新生活,渴望美好未来的祈求和祝福。是几千年来一直沿续至今的最神圣、最高尚的民族活动。是中华文明最集中、最高度的表现时刻,有损吉祥喜庆等类的话语,在过节期间是杜绝使用的。作为全民族最重大传统节日活动的称呼而言,就更要遵重和遵循优秀的基本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文明规则,不应该“晚”出轨了。

  其二、“晚”淡了民族情感。迎春联欢会可以是晚会,但是,晚会绝不等于迎春联欢会。通过电视娱乐联欢,是现阶段守岁的表现形式之一。很显然,它同一般性的娱乐活动,在民族情感上的深厚内涵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把春节联欢会归属于晚会的行列,是把民族的情感降格而淡化处理,把人们渴望新春的民族高涨激情用一般化来表示。现在的春节联欢会通过现代化的设施,电视台活动中心成为盛况空前的纽带和形象舞台,把台上台下和祖国的四面八方连为一体了。当民族大团结喜迎新春的澎湃春潮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之时,一齐跃进沸腾的海洋,滚滚激情的壮阔波澜在神州震荡。整个中华大地,春意融融酽酽,春息郁郁盈盈。作为一般的晚会能与之比拟吗?这仅仅是“晚”吗?人们盼春、望春、迎春的迫切真情能够“晚”吗?人们向往的高兴的是人勤春早的新春依始,不是什么“晚”啊!而此时此刻的“晚”恰巧是人们所忌讳、所回避的东西,“晚”亵渎了民族对于“春”之高尚的情感啊!中华民族站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一年一度的迎春欢庆活动,其规模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当我们民族的激情处于惬意巅峰状态的时刻,当一场灿若星河奇葩绝艺共献的全民参与的迎春盛会,当一局春潮滚滚而来的壮丽恢弘的春情勃发之景,怎一个“晚”字了得?


  其三、“晚”字模糊了历史的责任。伟大的中国梦,诞生了希望和力量。我们需要衍生出改变现实的动力,让梦想照亮现实。春节,相传自西汉以来就举办庆祝活动。民族文明的薪火相传,文化精髓的脉络延伸,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迎春”是历史特殊时刻的表现载体,在这重要时刻的“传承”、“传教”是历史责任。昨天,历史的重托;今天,时代的担当;明天,未来的希望。新春联欢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娱乐而娱乐的晚会。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弘扬和注入无限的生机。而“春晚”这个名称,只不过是一幅对活动的简单描摹图称,是一个典型泛娱乐化时代的标记;它不是时代精神的自白和体现,游离了历史责任的重心,离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了;它只是为“晚”而“晚”,不明确、不彰显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中心目的;与先祖们的“守岁”相比,是一种蜕化、麻木状态的称符,严重缺乏前进的动力。“守岁”是对新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执着、企盼而守候迎接。希望的所在,它的重心是虔诚的恭“迎”,而不是什么“晚”。时代的筑梦人,要徜徉于复兴大道,而不能徘徊在扁平或堕落的边缘。面对当世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风云和刻不容缓的世界新格局,历史赋予新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劈新而进、迎春而上,圆梦中华,责无旁贷。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忘乎所以的丢掉根本而“晚”啊!中华好儿女,时不待我晚。一举一动兮,当献筑梦力;一言一行兮,意所圆梦为。

  其四、“晚”没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根基,是以充分挖掘内涵、力求含蓄、丰富、美观、用最佳值而予以至善的表现方法,艺术性的增强感召力。春节,这一伟大时刻的“传”与“承”用一个“晚”字把这么丰富的内容简单化、庸俗化来表示,过于草率敷衍,是自己鄙薄自己。应选用代表民族先进文化的名称,来点燃整个民族激情的精神爝火。《中文国际》举办的春节联欢:《四海同春》。为留守儿童的募捐活动:《春暖》。都是晚会的形式,这些具有内涵层次的主题名称,优美、动听、感人。一个以古代思想和现代文明通过艺术完美组合的舞蹈《千手观音》,令世界震撼、瞩目。这就是引以自豪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今天的辉煌闪烁。春之韵是朝气、明媚、旺盛的盎然生机,晚含衰、暮、迟、暗、终了之意,完全南辕北辙春和晚,孰能组合而冠以迎春之名乎?即使它合二为一组成一个新的名词,用于春节这样重大的民族活动,意境文理上完全是圆凿方枘、背道而驰的,与活动的意义和民族风俗习惯也是不协调和不相适应的。佳节吉时之迎庆,蔽美造词,违背了先哲们:神器(汉字)茂行,通六合、正乾坤、尚祥和等的使用宗旨。时至今日,《汉语大词典》收录了“粉丝”等新词语,而“晚”字在原基础上并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新变化。充其量“春晚”这种名称,它只能是非正式场所闲谈中的口语乳名罢了。“春”之渊博,是民族精神风貌的展示,我们要让它和美轮美奂的新时代一起,更加丰富多彩地蓬勃升华,不能背“晚”负暗地失却光华。中华的汉字文化,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它本身深入浅出的象形会意,褒贬鲜明的人文哲理博大精深,这是它优于其它文字的根本区别;它的理性精神和逻辑思维,能从非常复杂的问题中综合判断得出条理,是一种尚智的悟性文化。沐浴在先贤们汉字文化艺术的光辉之中,应该保持发挥和遵守汉字文化在运用上的意蕴隽永及潜在的表现圭臬。“春晚”其名浅显苍白、吉兆反向、无魂无魄、脱离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完全缺失传统春文化渊源、文化涵养的优美素质元素。“迎春”二字,表达了炎黄子孙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饱满热情,蕴含了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精髓,践行了新时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之“春晚”而言,无论是娱乐的角度还是文化的社会价值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朝气、激情、鲜明、贴切、内外兼修、和与民族春文化的一脉相承。文化的流通,是意识的呈现和社会的风向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要先行。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复兴以东方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为世界的主流文化不能再“晚”啊!

  其五、“晚”没了爱心和希望。晚的黑暗、阴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春暖》活动的结尾是一首儿歌:“爸爸妈妈太阳公公下山啦害怕害怕呀……”幼嫩的童音,凄凉而无奈,唱得人撕心裂肺,头麻脊凉。《哑吧新娘》中:“为何为何为何有那赶不完寂寞的长夜”。可见,晚,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全国有留守儿童5800万,残疾人8300万,以及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人群等等。在他们的心灵中,晚上的长夜,就是他们的灾难啊。他们在渴望光明、充满希望之中顽强拼搏。党和各级政府对他们百般的呵护、关爱,助他们渡过难关。在我们共同迎接自然春天到来的时候,更应该让他们充分享受到社会春天的温暖。节庆之时,不应该触及他们所恐惧和忧伤的“晚”,给他们倾注尽一切可能的关爱,送去温暖和鼓励,给他们助添勇气和力量,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的所在,不要在骨肉同胞的伤口上抹盐啊!

  其六、面对现实,立足根本,重“教”轻“晚”寓教于乐,才更是传统佳节内涵的延伸和现实生活的需要。2010年春节联欢会,有个对对联的活动,上联是:“春晚迎春春不晚”。很显然,对这个“晚”字,从实质意义上已是否定了。既知“晚”为不妥,为何还要“春晚”而行?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我们的幼少时期,在过年的时候,农村家家户户的老人们都要对孩子们的言行、举止、事理进行大同小异的家庭总结、训导、传教。家庭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在老辈们对春的虔诚、珍惜的言传身教中影响着我们,他们对生活勤朴、向往的热枕,无时不刻地启示和激励着我们幼小的心灵。在哪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而他们永不气馁,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耕作。那种怀揣希望而拼搏的、乐于吃苦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简直就是天堂。但是,在现时的青少年中不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只有享受。做事眼高手低,又怕吃苦等等,有的甚至连个人的责任都不想承担,还谈什么家庭和社会。享乐主义导致的极端行为,毁坏了不少家庭。有位作家感叹:“这是一个缺少大家的时代,许多人失却精神根基成为漂泊的浮萍……。”我们附近有个学校,一个学生成天玩手机,为保证学习时间,老师请来他的父母帮忙沟通,谈着谈着,他迅速翻上栏杆,从所在的四楼往下纵身而跳。家长惊呆了,而更让老师惊惶失措的是:不少学生对此事睥睨的眼光。这些典型的“富士康”事件,是道德素质教育的不全、不深、不重的缺憾。浮华和虚荣不是大众化的生活现实。“平淡是真、安乐是福”悠久的中华道儒理念,才是老百姓正确的人生观。基本国策“以人为本”更重要是从教育的根本入手。社科院的权威们呼吁:“中国当下的文学亏欠了时代”。一个“晚”字,虽然只是运用上小小的瑕疵,而它确暴露在民族文化艺术大厦的皇冠之上,鱼目充珠用,品将非品,德之焉育乎?这不能说不是文学亏欠时代的现象了。费孝通先生倡导:“文化自觉”,文化的发展要在我们的学术传统和国情民性的基础上前进,产生时代的动力。安定和谐的社会需要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对生活有一个正常的心态,老百姓需要社会宏大深邃的文化思想,来提升单薄贫脊的内在精神世界。只有精神的充实和富足,才有“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胸怀;才能“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才勇于“奔赴延安”用毅力和睿智,把民族领向希望和光明。时代的骄子,“齐家、治国、平天下”,勇于挑起属于自己的时代重担,需用民族精神的沦肌浃髓、民族文化的醍醐灌顶啊!

  总之,“春晚”中这个“晚”字的名称:上不符国情,下不合民俗,是个自娱而不自尊的、非传统文化因素的传统节日的疾恙名称。而迎春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用“晚”,民族的情感状态不宜“晚”,历史承启的担当不是“晚”,民族之梦不能“晚”,厚重的民族文化更不是“晚”,民族团结之和谐不要“晚”,现实生活的需要重教轻“晚”。现在的人们对于“春晚”其名,那只不过是对春的崇尚而爱屋及乌所包容而囫囵认可罢了。启蒙的“春晚”是从愚昧的、禁锢的年代迈进百花齐放的春天的年代,这个名称的娱乐性、活跃性是当时时代背景的产物,当时人们的思想需要改革、开放的过渡,社会前进的潮流需要活性回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高速发展,它的成长与延伸,应该与时俱进的发展到“兴”的层面上来。在诸多因素方面确立它最具意义上的典型象征性;符合民族独立的风格、特点、气质;在内容和形式上完美的相统一,富有内涵而神韵,符合民族文化的审美观。“春”之迎承,其民族理念是神圣而崇高的,圣洁而虔诚的,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易之论。21世纪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以高起点的全新姿态,理性地融入世界先进的前沿领地,那些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低粗放现象,已经为新时代所不可取了。我们要在民族文化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淘粗取精,披沙拣金地升华民族文化。重大活动的文化流通更要利用好文化的影响力:矢志不渝地用传统的民族精神文化,培育、陶冶、纯粹,人们理念、意志、信仰的高尚意识;源源不断地用传统的文明文化,孕育、催生、焕发社会的“正能量”;发扬光大地用传统文明的文化名称,充实、激发、引领民族激情喜迎新春。该给“春晚”正名了,值此佳节:尊春首之吉发,敬社稷之鸿展,复华厦磅礴之威雄,兴中华腾飞之博德。换掉苍白庸俗的疾恙“晚”字,改“春晚”为“迎春”,还它迎春的神采面目。一元复始万紫千红百花盛放迎春到,三阳开泰百业万兴亿众高歌熙春来。迎春迎春!迎接光明美好的未来,才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厚重历史文化在新春佳节活动中的精髓和桂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联欢会  联欢会词条  桂冠  桂冠词条  迎春  迎春词条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词条  新春  新春词条  
真情

 感恩母亲(好文一)

以前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妈妈是个美人,岁月你别伤害她”。当时觉得这话说的不错,后来渐渐地觉得这话说得有失偏颇,妈妈的确是个美人,但伤害她的却不是岁月,而是身为子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