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书评精选三篇

导语:小说流露出了大胆的、不同寻常的、光芒四射的精神力量,也许扭曲的童年阴影、生命中的那些阴霾从不会真正离去,但当我们做出抉择,也就分离出一个属于过去的自我,过去依然存在,但新我得以重建,我们也就找到了救赎。一起来看看它的书评吧、


书评一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就像世间没有唯一的答案.

有些人的童年是一座孤独破败的花园。

每逢礼拜日,珍妮特的母亲都会早早起床祷告,不允许任何人在十点前进入客厅。结束之后,她会走进厨房喝茶,接着对珍妮特说出以下三句话之一:

珍妮特知道,母亲也会有开心的时刻,那就是参加教会活动、研读圣经的时候。她会对珍妮特讲述圣人们的生平事迹,告诉她如何才能得到救赎——心无杂念地跟随上帝的脚步,告诉她什么是真正的敌人——隔壁邻居(因为他们是异教徒)、性行为、喝酒、被别人察觉自己家境窘迫,以及学校。

所以,在母亲的“指引”下,珍妮特的启蒙读物是圣经,启蒙课堂是教会的礼拜,天堂的盛景与地狱的烈焰在她的世界里司空见惯。然而,当母亲迫于压力不得不把她送入学校之后,这一切却令她成了师生眼中的“异类”

珍妮特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家出走,她去殡仪馆打工,兼职卖冰激凌。后来,她去了精神病院工作,因为可以是全职,重要的是,提供住宿,这对于经济窘迫、无家可回的她而言,再好不过了。

珍妮特远离家乡,拥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她无法一劳永逸地抛却重重阴影——那是童话里的情节。但她始终有勇气坚持自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故事还在继续,而这就是成长。

个人思考:珍妮特的内心真的很强大,在养父养母生活的村庄依旧做自我,抵抗一大群人,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力。一直坚持做自我,离家出走,活出自我。

书中详细记载作者自己的生活历程,一步步对抗外界,活出自己的人生,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生活没有唯一的方式!


书评二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的珍妮特从未随波逐流,也从未被强大的情感势力与社会势力所压垮。多年以后,作者珍妮特·温特森在一次媒体采访时说:“我认为我们每天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保持清醒——活得明白,想得通透。”

不管书里还是书外,“珍妮特”一直是那个我们喜欢的珍妮特,她伤痕累累,她勇敢无畏。

记忆是打满结的线,我们很难知晓开头与结局,但这就是成长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问世于1985年,是英国著名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处女作,一经问世,便获得声誉极高的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首作大奖,后由温特森亲自操刀,改编成BBC热门剧集,获戛纳最佳剧本等多项国际大奖,如今已成为英国中小学教师力荐书目。

也许在每位作家的处女作里,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作家本人的身影。《橘子》的主人公也叫珍妮特,同样从孤儿院被领养到一个虔诚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也同样因爱情而与家人渐行渐远。甚至很多读者认为,《橘子》中的故事就是珍妮特·温特森本人的真实经历。

如今59岁的珍妮特•温特森在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还是一家有机食品店的老板。在一次媒体采访时被问到:“2018年有什么新年愿望吗?”她说:“教我的猫学会说话。”

就这个问题,温特森在2011年撰写的自传中给出了答案:

“关于《橘子》这个改编版本,我认为对我而言最悲哀的是,我写了一个自己可以承受的故事。另一个故事太痛苦。我无法从中幸存。”

记忆就像一团打满结的线,我们不过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拆解成不同的图案,可最真实的图案呢,在哪里?它或许早已被遗忘,因为它不应该被记住,也不能被记住,正如温特森说:

“当处境艰难时,人们抛弃过去便毫无顾虑。血肉会焚毁,照片会烧掉,而记忆,那算什么?”

爱情总是来得毫无征兆,在第二次爱上一个女孩之后,珍妮特再次遭遇了孤立与惩罚,但这次不同。如果说第一次是对她情感的压抑,那么这第二次就是对她生而为人之意义的否定,连同母亲在内,教会的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她掌控教会权利的恶果,开始反对她布道,认为布道应该是男人的事情,讽刺的是,在此之前,正是母亲一心一意地要她走上这条人生之路,她也一直认为,这会是自己的归宿。

“这就是我的处境,我在讲坛上的成功反而成了堕落的缘由。”

珍妮特毅然决然选择离家出走。她去殡仪馆打工,兼职卖冰激凌。后来,她去了精神病院工作——那里可以提供住宿。这对于经济窘迫、无家可回的她而言,再好不过了。

漂泊在外多年以后,珍妮特踏上了回去的路。

“十个街区,二十盏路灯。”我自发地数了起来。很快就会到了……突然间,我再次站在了家门口……我徘徊良久,而后猛然鼓足勇气,推开了前门。

当她一个个一盏盏地经过之时,关于过去的一幕幕是否会陆续涌现——那些关于家与爱的追寻和背叛。

“家”是一个普通的词,更是一个复杂的词。《奥丽芙·基特里奇》中,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了一句直抵人心的话,“许多人无家可傍,尽管他们仍有家可归”。

这种情感在米兰·昆德拉的《无知》中则更为微妙,“家”的意义也化为更大意义上的“故乡”。

主人公伊莱娜流亡法国二十多年后,终于得以返回故乡,遗憾的是,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熟悉安稳,而是迷惘、困惑和忧伤。实际上,对她来说,异乡的生活更加安乐,回归故乡反而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显然,与伊莱娜不同的是,珍妮特对于故乡并没有多么美好的期待。关于这一点,她早已做好准备。

母亲的教会忙碌依旧,昔日的邻居有去有留。当珍妮特站在最初离开的地方,面对熟悉的场景与昔日的初恋时,她终于明白“时间是最厉害的杀手,人们遗忘,厌倦,变老,离去。”她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离开过。也许,在离开之前,早就有部分自己永远停留在了原地,停留在任何一个曾经去过的地方。

也许,在某时某地,我们都曾和过往的自己擦肩而过。

“有人说,故事中有真相可寻,还有人说,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以被证实。我不相信这些说法。唯一可以确信的就是事情都很复杂,你很难找到开头,也不可能搞清楚何谓结尾。”

珍妮特远离家乡,拥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她无法一劳永逸地抛却重重阴影——那是童话里的情节。可是,她始终有勇气坚持自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故事还在继续,而这就是成长。


书评三

如跃然在序中对温特森风格的简介,她的笔法很丰富,充满了跳跃性,往往一部分让人感觉十分晦涩,甚至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继续、是否还要继续,又紧接着一部分紧张刺激的情节、丰富多彩的描写,再来上一部分充满哲理和隐喻的平静讲述。总之,总是在不适应和适应中不断徘徊。而最终,这些跳跃着的闪光点,拼凑成了一幅最绚烂的画面。作为一个整体,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

初读,对繁杂的宗教描述感到心烦,感觉平淡无奇,只是充满了厌仄。在庞大的宗教背景下,依旧让人嗅到了一丝蕾丝边的气息,那一刻,甚至让我将温特森和沃特斯搞混了。而随之故事的发展,果然是朝着这个方向步步深入。读到抗争最激烈的那个部分时,也是我读的最认真最起劲的,心中一直在暗暗想,这样的抉择简直就是和电影《心底的逆流》如出一辙啊,在庞大的宗教情节背景之下,发生了这样不堪的恋情,而上帝始终都在远处高悬,远离在人间。那么,她最后又将如何收场呢?可是,翻过一页,故事变的更加跌宕。初恋就那么草草收场,原来温特森的选择也不是唯一的,初试的失败,是为了验证自我,也是为了积累经验,随之开展新的更加保险的恋情,而所有的爱,最终都无疾而终。故事的最后,是那么平淡,上帝依旧存在,但是在更加遥远的地方。顽固的母亲,执着的母亲,依然专一,可专一是专一于某个对象,而不是对某个对象的专一。她也终于承认,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的确,唯一是存在的,但不是绝对存在的。上帝是唯一的,但对上帝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爱情是唯一的,可爱情的对象是可以换的。每一次我们都钟情于吃一种水果,但不代表其他的水果不会成为未来的选用品。人生只有一次,但活法多种多样,在若干年里可以不变,但不至于一生如此。

或许我理解的太过浅显,而这种理解,必定更不唯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橘子  橘子词条  书评  书评词条  水果  水果词条  唯一  唯一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书籍

 《生死场》|书籍简介

导语:《生死场》是中国三十年代东北文学作家群中最著名的女作家萧红的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下面励...(展开)

书籍

 《红与黑》读书心得大全

导语:红与黑如同读盘上的红黑点,红与黑这轮盘则象征了那称之为人生的一场游戏。《红与黑》作为一本名著,已经被翻拍成电视剧。下面励志故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红与黑》...(展开)

书籍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评价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