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年不必危机,人生刚刚开始

“ 为了让自传的结尾更好看,我将咬牙坚持。”

“不要抱怨中年危机,这只是因为你穷。”广告商这种冷静却残酷的话,将中年人最后的一道自我安慰的防线击得粉碎。

其实,中年危机并不一定是因为物质意义的“穷”。在传统汉语中,“穷”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积极的、进步的状态的停滞,或者遇到瓶颈无法获得新的突破而已,比如“穷当益坚”,“穷途末路”。

尤其对那些财务上相对成功的企业主、管理层而言,“穷”的意义是,他们需要寻找新的人生、职业的突破口。换言之,他们在青年时期高强度的工作和创业过后,需要一次中年的修整和再次的“赋能”。

在国内一些顶级商学院,汇聚着中国经济真正的中坚—中小企业主和商界的管理层,在这里,一种“中年清空,从头再来”的观念之树正在每个人心中坚强而茁壮地生长。

“70后”的商业人士们,正在跟随中国经济转型大势,寻找人生和职业生涯新的安放之所。

这并不是物质优渥阶层的专利,对每一个梦想不曾泯灭的普通中年人来说,它都是一剂方法论的良药。

“70后”的奋斗样本

无论企业大小,所有“企业家精神”都有着一个共同起点,即不安于现状,并顺经济大势而为之。

作为一名“三线子弟”,于兰葳在38岁之前的职业生涯走的都是体制内的正统路线。

38岁之前,他是一位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之后,他是一位老板,创立了优太客喜餐饮有限公司,有分店18家,员工400多人,是贵阳当地颇有名气的餐饮连锁企业。

于兰葳1972年出生,大学念的是自动化控制,大学表现优异的他在1993年毕业后,即加入了中国最好的国有工程公司之一的贵州桥梁,担任工程师,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中国西南或者两广地区很多大跨度、高难度的大型桥梁的设计,都有他的一份功劳。

和一般的工程师不同,于兰葳有着经世济国的人生理想,并不想一辈子走技术路线。2002年,他主动向领导申请离开一线建设工地,希望进行新的尝试,去做管理工作。“修路架桥,刚好是去没有路的地方,也是脱离社会的地方,人生不能这样耗着。”

他如愿以偿,被任命为贵州桥梁旗下房地产板块一家物业公司的总经理。换句话说,这是贵州桥梁的一家“孙公司”。虽是“总经理”,但未必是个好差事。当时,这家公司只有二三十个人,每年营业收入几十万,利润为负,一直都在亏损。

于兰葳担任总经理的第二年,公司就赚了几十万,这让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商业才华。

2008年,他开始和朋友合伙做一家酒店,同时也经营一家烤肉店。不过,朋友当初约定的投资并没有完全到位,为了不影响经营,于兰葳追加投资,结果成为了大股东。

当了大股东,责任更大,风险也更大,必须全力以赴,同时也必须对主业更专注。于是在2010年,于兰葳卖掉了酒店,专注于餐饮,并彻底从国企辞职,正式开始了商业生涯。

这一年,他38岁。尽管商业生涯起步较晚,但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变迁的某些大势。

贵州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贵州经济并不发达,人口还一度净流出。但另一方面,在官方语境中,“中西部”和“经济不发达”也意味着潜力。

更重要的是,来自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政策的倾斜,特别是固定投资和城市化的加速,为雄心勃勃的商界新人带来了机会。

比如,近年来,贵州固定资产投资都远远高于全国水平。2016年贵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1%,增速仅次于西藏位居全国第二。另外是城市化,2000年,贵阳常住人口是371.84万,而2016年的数字已经达到469.68万。

于兰葳目前做的主要是商场内的休闲餐饮,这个行业的市场空间几乎可以看作是城市化的一种红利。

目前,分店主要都位于贵阳,而逐步还扩张到了遵义。贵阳和遵义的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排名全省一二名,在2015年即分别达到73.25%和 46.46%。

于兰葳坦言,在过去的日子,赚钱很容易,但现在也面临两个困惑。首先是现实的事业,休闲餐饮正面临瓶颈,特别是2016年开始,整个行业开始走下坡路。

购物中心从最初的遍地勃兴,到最后的过剩,让与之密切联系的购物休闲餐饮正趋于饱和,行业整体表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

另外,个人财务上已经没有任何顾虑,但自己正当壮年,如何续写未来的故事则是一个问题。“是做马云,还是星云(大师)?”于兰葳笑着说,这是很多同龄人共同面临的困惑。那么,“读书”是否可以解决这些困惑呢?

清空过去 才有未来

带着困惑与疑问,2013年的时候,于兰葳入读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EMBA项目,他碰到了那群改变他,也激励他的同学。

在开学不久的课堂上,一位知名教授抛出了那个让很多学员为之震动的观点:中年最大的危机是自满,是过去的经验限制了未来的可能,必须清空自己,才能走得更远。

“很多同学都比我优秀,我甚至一度感到自卑。”于兰葳说,中年苦读最大的震撼其实是骄傲被瞬间打碎,同学都是来自各个领域的精英,自己还有太多要学。

他举了一个例子:自己并没有国际化的经验,但在课堂上,他可以耳闻最好的“国际经验”。班长是华为的一位副总裁,当老师讲出一些精妙的案例或者理论之后,“班长”便会结合华为在全球的实践,和同学们进行“二次分享”。

“一个在课堂上讨论的管理方法,其实华为早就已经实践过。但他们实践发现,这样的管理方法其实有局限,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朝着哪个方向改进才能达到的效果最好、成本最低,这才是关键。”于兰葳说。

入读中欧之前,于兰葳其实已经思考过企业的转型,但随着不断“清空”,才慢慢地坚定了方向。他说,中小企业家群体往往有着过去的小成就,在企业内部号令成百上千的员工,有着权威感和优越感。同时也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理论,在很多时候,可能有些自满。

“其实这要不得,可能会害了企业,错失良机。”此前,他的餐饮企业一直是做别人品牌的代理。换言之,餐饮的品牌商输出品牌,帮他的公司培训员工,而店面风格也是直接“复制”品牌商,自己的企业根本就不需要创新。

“千万不要以为餐饮业的创新不重要!”于兰葳说,消费者到你的门店其实是吃两道“菜”。

一道“菜”是餐厅的风格和服务,第二道菜则是真正的菜,即必须保证消费者至少有一道主菜吃得很舒”服,能够记住这个味道,否则别人很难做回头客。那么,这两道“菜”就有赖于企业真正的创新,必须有特色服务,必须开发新菜品,而不是一直“复制品牌商。

思考转型的不光是餐饮,通讯制造行业的企业主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行业都和中国的经济大势密切相连,一个是城市化,一个是制造业。

苏晓纲是1977年生人,是于兰葳在中欧的同届学员,他的转型非常果断。此前,他已在通讯行业做得风生水起,但随即“跨界”进入了运动健身领域,创办了广州斑头雁体育有限公司。

用简单的话来说,他开了健身房的连锁店,但这健身房非常不一般。苏晓纲发现了健身领域的一个新市场。

从学生时代开始,苏晓纲就是运动达人,在中欧,他参加了国际戈壁挑战赛。在准备挑战赛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些国内教练并不能满足学员的需求。

国内健身行业发展迅速,但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健身房主要是练肌肉,这是一个误区。对职业人士而言,灵活运用身体的能力、保持工作的体能供给,这两点才是健身的根本目的。

看到这个市场,于是他设计提供了两块业务,一块是运动训练,另一块是物理治疗。此外,还和中国台湾专业机构进行合作,每年由台方派顶级教练到广州驻点指导,传授经验。在行业内,这样的组合式产品非常新颖,也迎合了中国中产阶层健身风尚的转向。

年轻不是皮囊 而是壮志

现在,于兰葳已经有两家自有品牌的餐饮企业,其中一家是叫洋罗锅,主打贵州特色的“罗锅”。

为什么从代理全国品牌到做本土特色的罗锅,于兰葳给出了解释。他说,目前中国城市化减速,购物中心正面临饱和,但旅游行业的年增速却达到了4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的购物休闲餐饮正在进入旅游餐饮阶段。

贵州是旅游业大省,外地的旅游者到了贵州之后,希望吃到的贵州特色,而不是那些全国性品牌的贵州分店。“罗锅就是贵州特色,有画面感,一顿饭能吃十几种不同的辣椒,这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找不到。”

坚定地走自主品牌之路,是因为此前有过教训。于兰葳说,自己做餐饮最宝贵和最值得骄傲的经验就是绩效管理,在15年前,他从工程师成为了物业公司的总经理,之所以能把物业公司扭亏尾为盈,用的就是绩效管理。

“但这个经验也禁锢了我,一招鲜吃遍天下。”做休闲餐饮品牌的代理,用绩效管理的方法也能做得很好,但这必须以这个行业的上升势头为前提,如果行业下行或者饱和,就变成南辕北辙。

此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一堂课上,教授正在讲解宜家公司的成功秘诀。一位同学站起来反问,既然这个行业这么赚钱,模式这么简单,壁垒也不高,那么为什么没有竞争对手起来?

教授回答,对手可能“复制”一切,但不会像宜家一样拥有自己的森林。

这堂课让于兰葳感到震撼,他重新认识到了品牌的意义,以及产业链的纵深对于企业的价值。“我下半生可能会写一本自传,希望能帮到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为了让自传的结尾更好看,我将咬牙坚持!”于兰葳说,中年有危机感,有过彷徨,但现在激情不灭。

苏晓纲则更加乐观,他说自己从来不会主动朝着“中年”这个词上靠。很多年轻人30岁左右就自称中年,这让他觉得很难理解。“你是不是个年轻人,在于你的内心。”

苏晓纲也认为,年轻人的恐慌,很可能来自于一直都缺乏成功体验的挫败感和失落感。他说,成功是一点点积累的,一个人在35岁之前,可能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或者从事一生的职业,这个时候,必须踏实,必须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一点一滴,都是成功。

“当你每一天都全力以赴,你就会更加自信。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中年或者老年人,保持年轻的状态,让生活永远新鲜可爱,这就是美好的人生!”

在一些同学心中,作为越野达人的苏晓纲,说话总是能振奋人心。他曾两度参加“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并取得好成绩,被同学们称为“徒步冠军”。

苏晓纲的公司名字叫“斑头雁”,他说,斑头雁是一种候鸟,每年会翻越喜马拉雅山山脉两次,但它们和其他候鸟不一样,并不借助季风帮助,而是全靠自己的力量,坚持每次飞行连续7小时,穿越世界屋脊。

70后商界人士的创业和职业历程,几乎就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中青年企业主如今的财务成功,既在于个人禀赋,更在于踩准国家经济的大势。中年清空,再次赋能,是圆满人生,也是找寻下一个风口。

作为中国经济“中坚”的中小企业主群体,他们的中年职业转型,顺经济大势,也是中国经济之福。从另外的意义上讲,伴随着中国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的成功将越发有赖于从商者自身的禀赋和心态。

中年生长,正逢其时。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年不必危机,人生刚刚开始  中年  中年词条  不必  不必词条  刚刚  刚刚词条  危机  危机词条  开始  开始词条  
随笔

  玉兰花开

 骑车上下班路上,我都要经过健康东路。冬天到了,路两边的玉兰树叶枯黄了,在西风的裹挟下,无限依恋地离开了树体,在地上翻滚了一圈又一圈,像个流浪的孩子,在路上颠簸...(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