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影响人生的重大决策

人一生要面临无数选择。根据研究,成年人每天要做 35000 个决定。在面临艰难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穷尽选项然后再从中选出最好的自然最好,但人的时间毕竟有限。那该怎么办呢?文章来自编译。

划重点:

尝试在众多选项里面选择最好的一个时,你应该尝试多少个样本才提交呢?这叫做最优停止问题

数学家告诉我们,为了让获得最佳结果的机会最大化,我们应该放弃前 37% 的选项。

在心理学当中,大家往往想多“探索”一点或者多“利用”一点。 但是,对我们来说,可悲的是,关系比概率要复杂一些。

Macy 搬家的时候到了。她刚刚升职,现在又厌倦了楼上那个男人老是吹他的圆号。于是,她看上了一些房子,并与房地产经纪人预约好时间去看房。看了三个地方之后,她爱上了其中的一个:那个房子后院很大,厨房是开放式的,很漂亮。更重要的是,这条路上的学校是一所名校。她已经准备好要签约了。

但那天晚上,一个问题突然从她的脑海里冒出来:如果下一所房子更好呢?她没法摆脱这个念头。如果下一个房子的后院更大,或者可能有两个车库呢?如果价格还要便宜呢?!

不管是考虑工作机会、购买新车还是跟新朋友约会,我们时不时也会遭遇这种情况。你谈恋爱的时候,应该谈了多少个人之后再安定下来?这是一个将数学与心理学连接在一起的问题,它有个名字:叫做最优停止问题

37% 法则

Macy(或任何一位想要寻找爱情的潜在约会者)的数学问题牵涉到概率的最大化。它问的是你得花多长时间在样本选项上,才能有最优的机会获得一个成功的最终决定?你得亲吻多少只青蛙才能确保你得到一位王子的机会?

数学家给我们的答案是:37%。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你需要从 100 个不同选项里面做出决定,你应该尝试并摒弃(或推迟)前 37 个选项。但 37% 法则不是盲目、自动的运用。这是一个校正区间,你可以在这个区间内确定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在这被拒绝的 37% 当中,我们选择其中最好的一个,并在脑海里记住相关的信息。如果任何后续选项超过了这个基准标准,那你就应该采用这个选项(忽视所有后续选项),以取得最佳的最终结果。

我们来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你发现自己还单身,想开始一段感情(这个可能不需要想象力)。你决定在未来几个月里要跟 10 多个人约会。37% 法则告诉我们,你应该享受与前 3 个人的约会——你们可以一起开怀大笑,杯盏交错——但不要与对方再安排第二次约会了。你可以找到更好的。 37% 法则告诉我们的是,你遇到的下一个最好的约会对象就是你应该长相厮守的那个人。是你结婚的对象。

布赖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在他的《算法之美:指导工作与生活的算法》(Algorithms to Live By: 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里,用 37% 法则帮助 Macy 解决了前面的那个问题。就如他所写的那样:“如果你希望选中最合适公寓的可能性达到最大,那么在看前 37% 的房子时不要做出任何决定(如果你准备花一个月的时间挑选房子,那么在前 11 天不要做出决定)。这段时间你是在为制定标准做准备,因此看房子时把银行卡放在家里吧。但是,过了这个时间点之后,你就要做好随时签约的准备(包括准备好定金等),一旦你对某套房子的满意程度超过之前看过的所有房子,就立刻下手。在继续挑选与立刻下手之间做出的这种妥协,并不仅仅是一种直觉,而是已经得到证明的最优解。”

利用或者探索

数学为我们提供了“最优停止问题”的最佳答案。但只有一个大问题:人类不是理性的概率计算机器。事实上,情况往往正好相反。人的脑子非常的混乱,这种混乱非常的美丽、令人愤怒、富有创意、一片狼藉。因此,我们实际上的表现要看心理学的解释。

在心理学和经济学当中,存在所谓的“探索/利用”的取舍问题。你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你是应该带着确保的“胜利”(利用)离去呢,还是为一个未知的结果冒险前行(探索)?探索或者利用的力度取决于许多因素,而且与我们的好奇心大小或者冒险精神强弱有关。

根据 Addicott 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过度探索或过度利用均属极端行为,会让我们处于不利的地位。利用过多的人“可能会养成习惯(因循守旧)”,而探索过多的人则有可能会变成“杂而不精的万事通”。过度利用的人会陷入困境,缺乏动力,而且会觉得无聊。过度探索的人缺乏专业知识,从来都不能充分深入去体验任何东西。 Addicott 和他的团队得出的结论是,“最有利的行为发生在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附近”。

当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来的利用性或者探索性会不一样。青少年和创业者往往会探索多一点。成年人和管理者会利用比较多。可以用这三个问题来测试一下自己,看看你属于哪一种人:

如果你正在游览一座自己不太熟悉的城市,你会选择去自己认为不错的餐厅呢,还是会尝试新的地方?

如果我告诉你这台赌博机的派彩是 50 美元的话,你会留下来玩呢,还是会再到别的地方去看看有没有更大的派彩呢?

你玩游戏的时候,是倾向于坚持同样的战术呢,还是每次都会结合使用不同的战术?

但关系不能这么看

问题是人际关系的世界很难把数字放进去。当你把人类行为不稳定、模糊的变量输入进去时,概率和博弈论就会做出一些有趣的事情。

就拿以 37% 法则来说吧。作为一条一般原则,在你安定下来之前,去体验各种不同的约会对象,熟悉各种性格类型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谁能下结论说,第一个约会对象就不是你的一生挚爱呢?那个你一见钟情的人带给你的快乐,说不定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比得上呢?说不定当你后来再回想起过去的男友/女友时,才意识到对方一直都是最好的那个?而且我们不要忘记,这不仅仅只是你决定的——你还得反过来被对方接受!

但当我们把 37% 法则,或者“探索”的想法用在约会上时,最大的问题是一次约会永远都不够。有时候约会 10 次或 100 次都未必能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不过,作为一般规则而言,37% 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买东西或做出生活决定时,在数学上而言这是一个安全起点。在确定下来之前对这个领域进行采样有很多智慧。重点是做好研究和校准预期。这一切都跟了解决定一个东西好坏的因素是什么,以及你从中想获得什么有关。

你会先选择什么场合来应用这条规则呢?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影响人生的重大决策  重大决策  重大决策词条  影响  影响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  
随笔

 物是人非

 假期随想:物是人非  今年暑假看了一本书,翊鸣写的《又自在,又美丽》。书的封面上写到:用什么来记住生活?有的人用影像,有的人凭气味,有的人靠食物。在这本书中,...(展开)

随笔

 生命之重之轻

 “奶”一声清脆而响亮的声音,从我自己嘴巴里喊出来,目的是为了让电话那头奶奶听见我的声音。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日渐不受自己所支配了,耳朵背了,腿也无力,腰也...(展开)

随笔

 安守低处

 我在低处一呆就是三十多年,也虚度了三十多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再品味“低处”这两个字,内心真有虚空的感觉。甚至于有人提及我是某某的同学、同事时,我涨红着脸争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