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抱宝宝的正确姿势,5种方法您要牢记哦!

小生命承载着满满的爱和希望降临到一个家庭,爸爸妈妈们肯定对宝宝呵护备至,疼爱有加。那么,抱宝宝的正确姿势,5种方法您要牢记哦!就让本站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抱宝宝的正确姿势

1、手托法:用左手托住宝宝的背、颈、头,右手托住他的小屁股和腰。这一方法比较多用于把宝宝从床上抱起和放下。

2、腕抱法:将宝宝的头放在左臂弯里,肘部护着宝宝的头,左腕和左手护背和腰部,右小臂从宝宝身上伸过护着宝宝的腿部,右手托着宝宝的屁股和腰部。这一方法是比较常用的姿势。

3、不要竖着抱宝宝:新生儿的头占全身长的1/4。竖抱宝宝时,宝宝头的重量全部压在颈椎上。宝宝在1-2个月时,颈肌还没有完全发育,颈部肌肉无力,应防止这种不正确的怀抱姿势对宝宝脊椎的损伤。这些损伤当时不易发现,但可能影响孩子将来的生长发育。所以抱宝宝不宜笔直的竖抱。

4、不要久抱:人们对孩子的爱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亲不够,爱不够,孩子出生几天就开始抱来抱去。殊不知,这种做法违背了婴儿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对孩子是有害无利的。

(1)新生的婴儿,每天需要20小时的睡眠时间;6个月左右的婴儿需要16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所以,除了喂奶、换尿布等特殊情况外,不要过多抱婴儿。

(2)由于生理上的特点,婴儿的胃、贲门肌肉较松弛,但幽门肌肉却很紧,在这种情况下,哺乳或喂食后如果将婴儿抱在怀中逗玩,则食物容易从贲门溢出,造成呕吐。

(3)婴儿的骨骼生长较快,如果长期抱在怀中,对孩子骨骼的正常成长极为不利。平常抱出去晒晒太阳,增强抵抗力是必要的,但时间也不宜过久。

5、母子交流式:用这种方式抱宝宝,妈妈和宝宝面对面,最利于亲子间的交流与对话,还可以轻轻地将宝宝在身前荡荡,令宝宝更放松、更开心。

抱宝宝的工具

1、婴儿背巾

背巾是最有妈妈感觉的背抱工具。非常轻盈柔软,舒适实用。宝宝紧紧靠在妈妈怀里,就像袋鼠的育婴袋一样,安全温暖。适合2-12个月,体重在15Kg内的宝宝。

购物宝典:首先,要确认检查抱袋是否稳固,调节扣是否结实;其次是看材料是否透气舒适。颈部肌肉未发育成熟的婴儿请勿使用。

2、婴儿背带

婴儿背带可以说是最传统的抱婴工具。八九十年代,宝宝是背在背上的,现在宝宝是背在胸前的,更有利用观察宝宝的情况,及时保护宝宝。婴儿背带有固定的形状,造型百变。不如背巾方便但舒适性更好,载重量更大,甚至可以背是2岁以上,这就要看爸爸是否能背得起了。

购物宝典:同样先检查背带的稳固性,尤其是有扣的背带,要检查扣是否结实。

3、抱婴腰带

这个小玩意,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抱婴工具,因为它还是需要妈妈用手去抱的。但座椅式的设计,宝宝坐着很舒服;加上方向可以随意改变,好奇宝宝大爱。

虽然这个腰带式设计佩戴简单,也方便携带,但毕竟还需要人手扶住宝宝后背才能确保安全。适合稍大一点的宝宝,但小编实用性不高。

抱孩子,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抱姿虽然千差万别,但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浓烈的。虽然这几款抱婴小工具让你更轻松,但因为都是贴身使用的,炎炎夏日怎么hold得住呢?

宝宝几个月可以竖着抱

婴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是头大、头重、骨骼的胶质多,肌肉还不发达,肌肉力量较弱。因此,1个月的婴儿只能稍稍抬头片刻,3个月时头才能初步直立。由于颈部和背部肌肉发育还不完善,1~3个月的婴儿不能较长时间支撑头的重量。因此,抱1~3个月的婴儿的姿势是很讲究的,关键是要托住婴儿的头部。

1~2个月的婴儿,主要是平抱,也可采用角度较小的斜抱。平抱时让婴儿平躺在成人的怀里、斜抱时让小儿斜躺在成人的怀里。不论是平抱或斜抱,成人的一只前臂均要托住婴儿的头部。另一只手臂则托住婴儿的臀部和腰部。对于易吐奶的小儿则应采取斜抱,这样可防止吐奶或减轻吐奶的程度。

3个月的婴儿主要采取斜抱或直立抱。斜抱时小儿向上倾斜的角度可稍大些。小儿采取直立抱时,有两种姿势可供选择。一种直立抱姿势是婴儿背朝成人坐在成人的一只前臂上,成人的另一只手拦住婴儿的胸部,让婴儿的头和背贴靠在成人的前胸;另一种直立抱姿势是让婴儿面朝成人坐在成人的一只前臂上,成人的另一只手托住婴儿的头颈、背部,让婴儿的胸部紧贴在成人的前胸和肩部。

抱婴儿既要注意保护好婴儿,还要抱得舒服,同时使婴儿有安全感。抱起和放下的动作要慢要轻。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本站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牢记  牢记词条  姿势  姿势词条  正确  正确词条  宝宝  宝宝词条  方法  方法词条  
儿童

 小儿支气管哮喘吃什么食物好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冬季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类型比较多,病程较长,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和生活都有很大影响。作为爸爸妈妈,应该多了解一些小儿支气管哮喘防治的知识,才能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