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 疏肝和胃饮
【来源】谭日强,《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枳实6克,瓜蒌、薤白、法半夏各10克,陈皮5克,甘草3克,蒲公英15克,煅瓦楞10克。
【用法】上药每剂煎两次,第一次用清水250毫升浸药,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成100毫升,取汁温服;第二次用水200毫升,文火煎成100毫升,去渣温服。
【功用】疏肝和胃,制酸止痛。
【方解】消化性溃疡,又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于中医肝胃不和的胃痛范畴。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收缩,削弱了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因素,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导致自我消化形成溃疡。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诱发因素多与饮食失宜、气候失调、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有关。主要表现: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有节律性。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至2小时出现,至下次餐前消失;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则在餐后3至4小时发作,进餐后可渐减轻或缓解。本方用当归、柴胡、白芍养血疏肝;枳实、瓜蒌、薤白理气止痛;法半夏、陈皮降逆和胃;煅瓦楞、蒲公英制酸消痈;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
【主治】消化性溃疡。
【加减】嗳气打呃者,去柴胡、加旋覆花、代赫石(布包煎)各10克;流涎吐酸者,加左金丸3克(吞服);胃内灼热者,加炒栀仁、淡豆豉各10克;痛引胁肋者,加玄胡索、川楝子各10克;疼痛剧烈者,加炒蒲黄、五灵脂各10克;呕血便血者,加炒茜根、乌贼骨各10克。
【疗效】屡用屡效,奏效甚捷。
55.2 健中调胃汤
【来源】李寿山,《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姜半夏、陈皮各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健中、调胃止痛、敛疡制酸。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中、调补脾胃;姜半夏、陈皮理气化痰、降逆和胃;降香化瘀止血;公丁香温中降逆;海螵蛸制酸敛疡;炙甘草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健中调胃、敛疡止痛之功,对脾胃虚弱、气滞停饮、偏虚偏寒之胃痛、嘈杂、泛酸诸症有良好的效果。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胃痛、嘈杂、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缓,喜暧喜按、噫气矢气、大便或溏或燥,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或弦。
【加减】偏阳虚寒盛者,冷痛较重,加高良姜、毕澄茄;兼气郁不畅者,脘腹胀满、噫气矢气多,加佛手、香橼皮;兼停饮者,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加茯苓、生姜;兼脾不统血、大便色黑或呕血,倍党参,加炮姜、三七粉。
【疗效】屡用效佳。
55.3 加味乌贝芨甘散
【来源】袁家玑,《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三七粉、乌贼骨、川贝、白芨、黄连、甘草各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川楝肉、佛手各30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备用。每日早、中、晚饭后各吞服3克,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功用】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方解】本方以三七粉为主药,能止血、散血、定痛,亦主呕血、下血;乌贼骨收敛制酸、止痛止血;川贝化痰、散结消肿,与乌贼骨配伍有较强的制酸止痛作用;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黄连清热燥湿;川楝肉、延胡索、佛手、广木香行气活血止痛;砂仁理气健脾。合而具柔肝和胃、调气活血之功。为散,便于常服、缓攻徐图,促进溃疡愈合,以期根治。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呕吐、黑便、呕血等症。
【加减】亦可据证作适当加减。
【附记】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5.4 和胃散
【来源】陈树森,《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乌贼骨粉85克,浙贝母粉15克,甘草50克,曼陀罗花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次服3~6克,日3次,饭前服用。
【功用】制酸止痛。
【方解】方中乌贼骨与浙贝母同用,名曰乌贝散,实验证明,有明显地吸附胃蛋白酶和中和胃酸的作用,因而能够保护溃疡面;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补脾益气;曼陀罗花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本方以乌贝散为主,加入甘草和曼陀罗花,增强了止痛作用,且甘草能解曼陀罗花之毒,宜长服。食前服,胃中食物尚少,有利于药物作用的发挥。
【主治】胃酸过多,胃脘疼痛。可用于消化道溃疡。
【疗效】临床屡用,止痛效果甚捷。
【附记】验之临床,确有“药到痛止”之良效。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empirenews.page--]
55.5 健脾汤
【来源】张羹梅,《上海名老中医经验》
【组成】吴茱萸3克,黄连4.5克,党参、茯苓各9克,白术12克,半夏5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甘草4.5克,瓦楞子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健脾、降逆止呕、缓急止痛。
【方解】方中吴茱萸、黄连合用,名“左金丸”,善于降逆止呕;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同舟,名“六君子汤”,最能益气健脾;白芍、甘草协力,名“芍药甘草汤”,可以缓急止痛。三方共融于一炉,再加上制酸缓痛的瓦楞子,有青胜于蓝之妙。用于由脾胃虚弱而至中脘疼痛、呕恶泛酸、神疲乏力、纳食减少等症,疗效显著。
【主治】胃脘痛,可用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偏于脾胃虚寒者,均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55.6 养胃汤
【来源】张羹梅,《临症偶拾》
【组成】川石斛13克(先煎)、生地、川连各9克,吴茱萸0.9克,白芍18克,金铃子、延胡索、炙甘草、潞党参各9克,炙黄芪12克,当归9克,煅瓦楞、海贝粉(分3次服)各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养阴清热、制酸敛疡、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是由左金丸、金铃子散、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成。方用石斛、生地滋阴养胃;黄芪、党参补气;吴茱萸、黄连降逆止呕;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瓦楞子、海贝粉制酸缓痛;当归配生地活血凉血止血。金铃子散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热、制酸敛疡、理气止痛之功。
【主治】胃脘痛、泛酸、嗳气,或呕吐、黑血,可用于热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
【加减】无呕血,本方去生地、黄芪、当归;有呕血,则去川楝子、元胡。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附记】本方与健脾汤都用黄连、吴茱萸和芍药、甘草。寒证重用吴茱萸,热证重用黄连。均重用芍药至18克,缓急止痛作用良效。
55.7 脘腹蠲痛汤
【来源】何任,《浙江中医杂志》(2)1984年
【组成】延胡索、白芍、川楝子、生甘草、海螵蛸、制香附各9克,蒲公英19克,沉香曲12克,乌药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研末为散,每次服9克,每日2次。
【功用】调理气血、缓急止痛。
【方解】脘腹疼痛多因气血郁滞所致。故方中用延胡索、乌药、沉香曲、香附行气止痛;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脘腹疼痛又以寒热错杂为多见,故方中既有性偏寒凉的川楝子、蒲公英、以纠其热,又用了性温的乌药、沉香曲,以祛其寒,寒热并用,专理气血。故适应证也较广泛。蒲公英味甘性寒,是难得的养阴护胃佳品。凡胃脘痛属于热者,可加大剂量使用,常能取得良效。本方适用较广,临床上用以治疗多种脘腹疼痛,疗效显著,能够经得起重复验证,且无不良反应。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病引起的脘腹疼痛。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55.8 加减一贯煎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北沙参、麦冬、生地各12克,石斛15克,川楝子、元胡各9克,枸杞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养胃阴、补肾柔肝。
【方解】溃疡病由于热伤胃阴者占绝大多数,故此方应用比较广泛。一贯煎为清。魏玉璜得意之方,原有当归,惟当归性温,对阴虚有热者不宜,故去之。加元胡、石斛以增加育阴止痛之力。方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石斛阴柔濡润、生胃阴而增加胃液,胃液充足则溃疡面可受到保护。川楝子、元胡行气柔肝以止痛;枸杞子滋肾水以涵濡肝木,则肝火渐熄而痛可止。共奏滋养胃阴、补肾柔肝之功。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火犯胃型),症见空腹时疼痛较重,胃有灼热感、口干、嘈杂、吞酸、纳少、手足烦热、大便燥,舌质红,脉细数。
【加减】吞酸,加海螵蛸12克,吴茱萸1克,黄连5克;有灼热感,加黄连5克,栀子9克;嗳气,加旋覆花、赭石、清半夏各9克;痛串两胁,加柴胡、青皮各5克;大便燥,壮人加大黄、元明粉;虚人加火麻仁12克或郁李仁9克;大便潜血,加地榆炭12克,阿胶10克或加五倍子、降香、乌药各9克,三七、白芨各3克(均冲服);气滞痞满,加砂仁5克,乌药9克;痛如针刺,加五灵脂、蒲黄各9克;痛不止,加杭白芍12克,甘草5克。
【疗效】验之临床,确有良效。一般连服15剂左右即可痊愈。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empirenews.page--]
55.9 清柔和中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决明30克,白蒺藜、川郁金、乌药各10克,厚朴5克,旋覆花、代赭石、沉香曲各10克,大腹皮、枳实、黄连各5克,吴茱萸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柔肝和中。
【方解】肝木乘土、肝胃不和而证偏肝郁不畅者,治宜柔肝和中,故方用石决明、白蒺藜清热柔肝;郁金、乌药、沉香曲、厚朴解郁行气、止痛消痞;旋覆花、代赭石、黄连、吴茱萸平肝和胃;大腹皮、枳实以消胀满。合之故治肝火犯胃型而偏于肝郁不畅者有效。
【主治】消化性溃疡(肝郁不畅),症见胃脘疼痛、痞闷、不欲饮食、脉两关弦盛。
【加减】不思食,加谷稻芽各10克;大便炼结,加郁李仁10克;口干苦,加麦冬10克,石斛12克;呕吐,加竹茹20克;烦躁忧郁,加合欢皮12克。
【疗效】屡用效佳。
55.10 溃疡散
【来源】巫君玉,《中医杂志》(3)1989年
【组成】黄芪、党参、白芍、元胡索各3克,白芨2克,三七1.5克,煅瓦楞子、川楝子、象贝母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箩混和备用。每次服6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将药末放入胶囊吞服。
【功用】养胃止痛,生肌医疡。
【方解】方用黄芪、党参补益中气;白芍、甘草、川楝、元胡解痉缓痛;瓦楞子、象贝制酸和中;三七活血化瘀;白芨护膜生肌,共奏养胃止痛、生肌医疡之功。此方主要用于溃疡病疼痛,吐酸基本控制或缓解后,解决患者常服煎药之不便,以及溃疡愈合非短期所能奏效之矛盾。且散剂可加大药物对溃疡面的附着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药效。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疗效】治疗观察16例,并连续服用2个月以上后,经X线摄片复查,其中愈合者10例,溃疡缩小者3例,控制症状者2例。
55.11 舒肝和胃汤
【来源】邢子亨,《中医杂志》(3)1989年
【组成】当归、炒白芍各12克,乌贼骨15克,生苡仁24克,五灵脂12克,佛手15克,白檀香9克(后下)、川楝子12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疏肝和胃,化瘀止痛。
【方解】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症属肝胃不和者,运用疏肝和胃法可以取效。方用当归、白芍养血和肝;川楝子、佛手、檀香疏肝理气止痛;五灵脂化瘀镇痛;苡仁利湿和中;乌贼骨制酸护膜,共奏疏肝和胃、化瘀止痛之效。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嗳腐吞酸、嘈杂、消化不良,严重者消瘦体弱,大便有潜血等。
【加减】胃寒呕吐,加干姜6克,砂仁9克(后下);大便干结,加冬瓜子20克,郁李仁15克(二味均捣碎);病久气血虚弱、身体消瘦,加黄芪15克,鹿茸5克,白芨9克(二味研末,分2次冲服);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加陈皮9克,焦山楂6克,六神曲、炒麦芽各9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效果甚佳。
【附记】对于此类病的调理,应禁忌饮酒,勿食生冷瓜果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empirenews.page--]
55.12 肝胃百合汤
【来源】董建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黄芩各10克,百合、丹参各15克,乌药、川楝子、广郁金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疏肝理气,清胃活血。
【方解】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喜燥恶湿。胃气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全身。而脾胃要完成其正常功能,又离不开肝的疏泄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泄,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方可健旺。肝还能为脾散精,疏泄胆汁助消化,条达情志,以舒畅气机等。脾、胃、肝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一旦发病,又无不相互影响。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肝失滋养则疏泄失常,致肝亦病。
胃脘痛的表现虽主要在胃,但无论在临床验证上,还是在病理方面,又无不与肝脾密切相连。本病病因大体可归纳为精神因素和进食因素两个方面。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失其和降,以致胃脘胀痛。若迁延不愈,可出现肝郁化火犯胃,耗伤胃阴而口干苦,饥而不欲食;灼伤胃络而呕血、黑便;久痛伤及脉络,气滞瘀结,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甚则脉络破伤而出血;以上均涉及到肝,同时涉及到脾。
从上分析,本病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相互影响,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治疗胃脘痛,若只治脾胃而不治肝其方法显然欠于周全。故近代医家夏应堂氏指出:“至于胃脘痛大都不离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
余既往治疗胃脘痛时,曾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方,也注重了治肝,而疗效却不明显。经临床反复揣摩体验“用药须避刚燥”乃第二心得。前贤夏应堂氏云:“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但治肝应知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若一味刚燥理气,则肝木愈横,胃更伤矣。”清代医家陈修园在谈治胃脘痛方“百合汤”时指出:“久病原来郁气凝,若投辛热痛频增”,余拟“肝胃百合汤”乃是取“百合汤”、“丹参饮”、“小柴胡汤”、“金铃子散”,“颠倒木金散”方意,筛选化裁而成。方取丹参饮而不用檀香砂仁;选“小柴胡汤”而去法半夏;取“颠倒木金散”而不用木香,盖檀香、砂仁、法夏、木香均属辛温香燥之品,虽能收到暂时止痛之效,但久用则症状反而加重,对治疗本病是不利的。
本病的发生、发展,气滞为其重要的病机之一,故取性平之柴胡、微凉之郁金、性寒之川楝子、微温之乌药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乌药虽温,但不刚不燥,能顺气降逆,疏畅胸膈之逆气,与苦寒性降之川楝子为伍,相互抑其弊而扬其长,于气阴无损也。
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络损血伤,故用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气郁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热,本方又取黄芩以清解肝胃之热。久病致虚,当以补之。但温补则滞胃,滋腻之药又碍脾,故重用百合、丹参清轻平补之品,以益气调中、生血、养胃阴。本方在归经上,或入脾胃,或走肝经。合而为之,不燥不腻,能取得多方协调,标本兼顾,疏理调补,相配得当的作用。不仅缓解病情较快,而且宜于久服,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故本方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良方。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血瘀、肝胃郁热者。
【加减】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瘀斑者加桃仁10克;腹痛而见黑便者加生蒲黄10~15克;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蒌仁15~20克;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或加生地12克,瓜蒌15克;神疲气短者加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
【疗效】多年应用,疗效颇著。
55.13 理脾愈疡汤
【来源】李振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川厚朴、甘松各10克,刘寄奴15克,乌贼骨、生姜、元胡各10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取冷水先将药物浸泡30分钟。用武火煮沸,再改文火煎30分钟,取汁约150毫升,再将药渣加水二煎。两汁混合,早晚两次温服,以饭后2小时服用为宜。
【功用】温中健脾、理气活血。
【方解】本方以《伤寒论》小建中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为基础;通过临床实践加减化裁而成。用于治疗饮食生冷不节、损伤中阳,或久病脾胃阳虚,复加饮食寒冷所伤,中阳不振,虚寒凝滞,气血不畅而成溃疡者。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配炙甘草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砂仁、厚朴、甘松、刘寄奴、元胡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活血;乌贼骨生肌敛疮,制酸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中、活血止痛、生肌愈疡之效。
【主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饿时痛甚,得食痛减,腹胀嗳气,手足欠温,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沉细等。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气滞血瘀者。
【加减】如溃疡出血,大便色黑如柏油样,加白芨10克,三七粉3克(分2次冲服),黑地榆12克;如语言无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温,加黄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如嗳气频作,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胀满,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附记】本方多香燥,易伤阴津,故于阴虚者不宜使用。对于脾胃虚寒者也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55.14 健脾舒肝汤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芩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共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半夏或附桂理中汤。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芨、阿胶、田七末(炒)。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颇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另一法:临睡前取麦芽糖1汤匙、吞服,每日1次。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