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怎样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

  01  

原生家庭伤害人

父母皆祸害。

这句话其实无可厚非,父母对我们的伤害,是罄竹难书的。挑剔、控制、威胁、指责、嫌弃、忽视、冷漠、压力、恐吓,太多太多了。

这些影响并非局限于儿时,很多人在长大成人后,依然饱受摧残,无法搞好现在跟父母的关系。父母的软硬威胁,从小延伸到大。

在工作坊里,很多同学讲到了对父母的恨,至今要责怪他们不好。然后学了很多心理学,知道了要跟原生家庭和解。就跑来问我,怎么办。

是的。原生家庭塑造人,爸爸妈妈对你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塑造了你的性格。学校、社会、时代、自我都在塑造人,但这一切的塑造,的确不及爸爸妈妈的影响深远。

很多文章也开始在替原生家庭辩解:对不起,从来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自己混得不好,不该责怪自己的父母,云云。

其实我觉得,这句话说对了一半。

父母皆祸害,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不仅父母皆祸害,所有的关系都是祸害。夫妻、亲子、同事、领导、客户、陌生人,每段关系中都存在着对我们不同的伤害。

所以与其说父母皆祸害,不如说关系皆祸害。父母,只是关系中的一种。

父母除了祸害,也有养育。再糟糕的父母,也有积极的一面,爱的一面。所以准确应该说:父母皆祸害,也皆爱。

原生家庭对你的伤害不应该被回避。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和应对这些伤害,而不是采用原谅、怨恨等方式继续应对。

  02  

四种父母

我们所经历的原生家庭,大概可以概括为4种父母:

1. 有能力用正向表达爱的父母

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熏陶,或心理学的训练。懂得如何正向、积极、关怀、尊重自己的孩子。他们视孩子为平等的个体,而非自己私人财产,而非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工具。他们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素养,他们能跟孩子健康沟通,虽爱但又有界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懂得如何爱人,如何做自己,如何成功,如何人格健康。

这样的父母,不能称之为完美的父母,但的确少之又少。摊上这样的父母,概率跟出生在马云、王健林家差不多。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分,可遇不可求。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的。

2. 只能用负向表达爱的父母

父母为什么会对孩子有控制呢?虽然他们潜意识层面在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不影响他们的控制也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比如不把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爸爸妈妈就会觉得你这么自私,长大了会混不下去。为了让你将来过得更好,你必须现在就学会无私。比如父母为什么会在你粗心做错题的时候打你呢?因为他们就是会觉得你做不好题就考不好试就没有好大学这一辈子就完蛋了。

虽然他们的逻辑之不合理,方法之不科学。但他们会且只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关心。你让他们尊重你,无异于眼睁睁地看着你万劫不复,遁入苦难。太难受了。他们控制你的出发点无非是一个:希望你将来能好好活着。

他们没学过如何消化自己的心理需要,没学过正向表达,没有接受过心理学训练,甚至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没有机会抚平自己的创伤,没有机会消化自己童年被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竭尽所能去用自己的方式、逻辑、模式给你爱。

3. 没有能力爱的父母

他们或是出于重男轻女的家族传承,或出于工作繁忙、现实困境、意外出生而无力抚养,不得不对孩子进行了寄养、留守、冷漠、忽视等方式任凭孩子自由生长。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是缺位的。亲戚、老人、福利院等人群充当了父母,然后他们偶尔来看看孩子。但是这些抚养人的爱是非常有限而有条件的,孩子在不得不看别人脸色的童年里艰难地长大,活了下来。

他们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爸爸妈妈能打自己一顿,能替自己做个决定。我有个来访者曾说:如果我妈妈会给我选专业,再苦再累我都会幸福地坚持读完。

还有个来访者恨了他的小学老师半生,恨了他的小学同学半生。因为他父母的缺位,他不得已把对父母的需求都投注到了同学和老师身上,而老师和同学承受不了这个期望,就对他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4. 没有父母

如果父母不在你身边,起码你还有个期待。在心灵里完成了一次寄托,你可能是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见他们一次,但你起码在委屈的时候,可以想象:当我见到妈妈的时候……有天妈妈会来接我……

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们就不在了。他们或出于难产、意外、抛弃,让孩子成为了孤儿。幸运的会找到养父母充当了父母活了下来。更多的没有被写进故事的人、没有被新闻报道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以某种方式艰难地流浪着,活着。更多的人,离开了爸爸妈妈,无法活下来。成为弃婴死在了厕所里、草丛里、马路旁。

《神雕侠侣》中杨过的出场,显得异常让人心酸。生来就没有父亲,母亲过早病死。靠流浪生活,遇到了疯癫的欧阳锋,像是遇到阳光,但也是“乖儿子听我话,不听话我就杀了你。”遇到了养父母郭靖夫妇,则在黄蓉对杨康的仇恨和偏见中处处排挤。寄养到全真教的那段日子就更惨了,被赵志敬等人欺负。

遇到了小龙女,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人间的温暖。这一陷,就是终生无法自拔。杨过对于爱的匮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回忆你的童年,你拥有着哪种父母,你又在期待着哪种父母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拥有一般的父母。没有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受着父母的伤害,也在接受着父母的庇护和养育,然后艰难地活下来了。

  03  

怨恨父母的好处

如果我们在期待完美的父母,我们就会对父母充满恨。如果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父母,我们就会对父母充满了慈悲。

很多人都知道不该怨恨父母,但就是放不下。因为他们没有思考过,怨恨父母到底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

1、通过怨恨父母,就不用自己为现状背锅了。

我以前会惆怅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没钱。当我刚到北京工作,为房租而斤斤计较的时候,我会心想为什么我要生在农村而不是北京。当我要出去一个人闯荡的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我爸妈没有关系可以给我找工作。当我觉得自己特别内向没法去交朋友的时候,我会责怪他们为什么要从小给我恐吓造成了我回避社交。

我总是在会幻想:如果他们不是这样,我就不用这么苦了。

后来我自己走出来了,找到了工作,赚到了钱,有了很多朋友。我发现对父母的那些恨也早已烟消云散。转之为自豪:我是靠自己的奋斗有了现在。

我们对父母会抱有一个理想化的幻想,如果他们是完美的父母,我们现在就可以过得很好了。这其实是对自己现状的逃避。

责怪原生家庭,就是希望原生家庭来为自己生活的苦背锅。我们不愿意为自己的处境负责,就会羡慕那些不用为自己处境负责的人。

幻想他人来为我们负责,是我们逃避责任最常用的伎俩。混得不好,应该时代来负责。在单位里没被提升,应该“公平”来负责。考试没考好,应该“体制”来负责。

是的,原生家庭造成了我们的现在。可原生家庭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起点,一个初始值。你能在这个起点上,走得多快,走得多远,走哪条路,则是你需要负责的。

条条大道通罗马。有的人的确出生就在罗马,也有的人出生在罗马地球的对面。你往哪里比呢?

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不可被决定。但每个人走多远,则完全是自己的事了。

父母的不完美,的确给你造成了很多不完美的人格,让你伤痕累累。这些伤害不应该被回避,但也不是用来去责怪。我们讨论原生家庭的影响,讨论父母的伤害都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

父母带来的影响,谁来负责?

原生家庭影响人没有问题,问题是,这个锅,谁来背?

当你觉得应该父母来负责,就是怨恨。

当你觉得应该自己来负责,就是成长。

我们讨论如何影响的目的,就是在讨论如何改变。

2、怨恨父母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对关系的连结。

如果我们真的放弃了要求父母来为自己负责,真的决定一个人去面对。我们会感受到“我长大了,我要一个人去面对”的孤独感。

但是如果幻想着父母改变来为我负责,我就还是被他们宠爱、保护的小宝宝。通过怨恨,我还把自己当孩子。通过怨恨,我们完成了拒绝长大。

长大,是一种丧失。长大意味着,我们要自己去面对现状。

  04  

为自己负责

当你决定好为自己的现状负起责任,而不是再幻想他们来负责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跟父母和解。

我们需要的,也从来不是跟原生家庭和解,我们需要的是为自己的现状负起责任。为自己的工作、财富、人格、孤独、痛苦、不如意、一地鸡毛的关系,承担起责任。

我们需要去思考:我怎么被影响了,我可以为现在的自己做些什么。

当你能为现在的自己负起责任来,你就成了和父母一样平等的成年人了。你们一样有着彼此的艰难、无奈、言不由衷。你不再那么需要他们,和解就是个自然的结果了。

这时候你的父母依然没有任何改变,你改变就好了。

父母依然会控制你。可是控制你的不仅是父母,你什么时候学会了“如何应对别人的控制”,你就学会了如何应对父母的控制。

父母依然会挑剔你。可是挑剔你的不仅是父母,你什么时候学会了“如何应对别人的挑剔”,你就发现父母的挑剔只是你日常中的一部分。

难道你要去恨每一个控制你、挑剔你、嫌弃你、索取你的人吗?

为自己负责,就是你发现父母对你的伤害,只是你一生中被伤害中的普通一个。如何应对伤害,则是你需要负责的功课。而“你不能伤害我”,则还是婴儿对于母亲的诉求,是不愿长大的幻想。

学会与自我连结,是获取内在力量的源泉。面对原生家庭,你将不再焦虑怨恨、愤怒,你可以自己支持自己,滋养自己,你将有足够的能量,可以容纳、承载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一切控制、挑剔、嫌弃、索取,你将有力量滋养自己,成长自己、爱上自己。

作者,丛非从,一个好玩、深邃又实用的心理咨询师,研究关系、情绪和成长,长期在北上深开设“萨提亚自我成长工作坊”和“OH卡探索潜意识工作坊”,著有《自我成长的力量》《原来,懂比爱更重要》、《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等。他的微信公众号是congnotcong,赶紧去把你落在那的灵魂捡回来吧~

作者简介:

刘在英

已帮助过

877人

入驻年限

8.7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怎样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原生  原生词条  和解  和解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家庭  家庭词条  自己  自己词条  
科普社会心理

 心理学中的“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