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关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

知乎上曾有过一个热门话题:怎样教育孩子正确理解死亡

确实,当看亲近的人们离世,哀悼会上大家都在哭泣;当电视机前出现天灾人祸,受害者家属无法压抑悲伤的情绪......

孩子们可能会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你,问起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说太爷爷离开了?

他去哪里,我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他了?

但在我们的生活里,“死亡”是一直被逃避的话题,也是一门很少有人上过的必修课,大人们也不例外。

心理咨询师,给孩子们(包括已经长大了的我们)写了一封信:《宝贝,关于死亡,我想告诉你……》

在这些家书中,你会看到每个咨询师,如何正面、温柔而又有能量地,告诉所有的大孩子小孩子,死亡这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关于死亡的哲理,这次需要你认真地听.......

 01 

当你对死亡感到恐惧

寻找一个更宽广的自己

来,亲爱的小孩,让我们点燃一根蜡烛,让烛火一直燃烧,直到它烧尽为止。

请问这支蜡烛是否还存在?

你可能会说它消失了,没有了;

可是我要说它依然以某种形式存在,它燃烧后的热量、光线,正在宇宙中传播;

——哪怕是刚才的烛光,也在你的记忆里闪耀。 

当透过时间的维度来看待生命,是的,它会结束。因为你自己也是在时间的某一点上诞生,你也相信在之后的某一点你会“消失”;

然而,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即使身体不在了,你存在过的痕迹,你的言语、思想、行动就是光和热,依然在世界中以能量的形式传播。

物质转化成能量,能量转化物质,这是科学家早就告诉我们的。你想要紧握的生命正是这转化过程中的一环,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只是,人有时候之所以对死亡感到恐惧,是假定身体的存在等于生命本身,却忘了生命比身体大。

记得我带你在春天的郊外。你问我,今年长出来的小草,还是去年冬天埋在雪下面那棵吗?

我说,是,却又不是。去年的小草变成了泥土,滋养了今年的小草,但未必还是去年那棵。

对大自然来说,只有“变化”本身,评价来自人类。小种子变化成丰美的果实是“好”的,果实变化成一堆腐败的稀泥就是“不好”的,这是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的反应。

当然,我知道懂了这么多道理,并不能让我们免于离别的考验。当你面对一个具体人的死亡,你还是会害怕、隔离、孤独。这时候,请你学会深呼吸,接纳这份深重的无助,“拥抱,转身,说再见”,想到有人类以来人们必然被死亡打击,你可能会觉得安慰许多。

事实上,如果对“死亡”的准备应该在意识中持续发生,我们在最终告别时可能会好受些。

你1岁的照片,和4岁的照片里,身体已经是完全不同了,感受理解完全不同,实际上人每天都在面对必要的丧失,学会丢掉,往前走,如果你保持对变化的觉察,也许我们将会更习惯“告别”。

如果生命力更强的话,当从更大的角度来看死亡,也许人们可以试图“超越”它:

你喜欢听的《西游记》的故事里有个唐僧,也就是玄奘和尚,他当年却选择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徒步走了二十几年,到天竺取回真经,解脱万千人心。

他也有肉身,害怕死亡是必然的。但是,他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如果只是保全性命,人是注定失败,失望的。只有当我们善用了生命燃烧的机会,散播了生命独特的光和热,才是真正“保护”了自己。

唯一的“永生”的机会是“对自己的完成”,我想到那时也许你会真正地不害怕死亡

 02  

死亡无法将一个人抹去

如果他用爱和这个世界建立了链接

孩子,还记得吗?一年前你曾经和外婆有一段关于“离开”的对话,你当时难过地哭了。

外婆那次给你看的那张照片,是她为自己准备的一张她最满意的照片,她也给妈妈看过,也对妈妈说过,如果有一天,当她离开,那么我们就把这张照片放大,摆在一个地方,这样想她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她。

妈妈知道,你当时问外婆她会离开去哪里。外婆说她会去天堂,虽然那个地方可能很好,但是,你接着问,外婆那是不是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外婆说,是的。然后你就哭了。

妈妈知道,知道你的难过。

如果我们再也见不到某个和我们特别亲近的人,再也无法看见她生动的笑容、听见她的叮咛、感受她的体温,那会给我们带来一种非常悲伤的体验。

所以一想到外婆可能有一天会变得更老,然后离开,你就会非常难过。

是的,那就是死亡

即使活到100岁甚至更老,人也有生命终止的一刻。

外婆知道这一点,她并不害怕,她坦然接受,甚至提前很久准备好了那个离别的时刻需要的东西。

她希望那一天如果到来,我们能够更平静地接受她的离开,而她自己也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她的内心没有痛苦。

所以不要太害怕去感受那个氛围,你会发现,死亡这个词,在内心平静的人面前就会显得不那么可怕残忍,而会变得柔和。

死亡,是一种告别。这个告别后,离去的人我们在这个世界,不会再见到了。我们会为此悲伤。这是当然的。

但是,孩子,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坏事,包括结束,包括死亡

妈妈想对你说的是,死亡,不会真的从你心里带走一个人。 

因为,我们见不到、看不到、不能对话,都不能代表着一种永恒的消失。

凡存在过的都不会消失,死亡也不会带走这种存在。

我们活着的每分每秒,每一个瞬间的体验,快乐的巅峰、悲伤的低谷,我们相聚在沙发前为了看什么节目争吵的时刻,我们手牵手奔跑在广场上去看音乐喷泉的时刻,在上海迪士尼你坐在爸爸肩膀上,看30分钟不到的烟花的时刻.......

所有的一切,在我们的人生里,只要经历过,就在那里,不会消失。

正是因为死亡让生命有了一个终点,所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在如此有限的我们可以行动和感知的时空里,我们要去创造更多的存在,更多的美好、分享传递彼此之间的爱。

我们的生命会结束,但是这些体验、美好和爱,存在的那一刻就是永恒。

没有死亡就谈不上活着,活是相对死亡存在的一个词,它们是一个整体,无法分割。

生命的意义,妈妈这里没有你的答案,而答案值得你用一生去探寻。

不过妈妈要告诉你,我相信的一件事。

我们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链接点,我们活着的时刻,就是在传递着一种美好的物质。

它点亮世界,是整个宇宙最有价值的东西,它超越了生命,让死亡在它面前也变得柔和美丽,不再冰冷而是变得温暖,它就是爱。

无论你多大,无论外婆或者妈妈是否在这个世界,无论你会在这个世界呆多久,我们之间的爱,都在。

死亡不会带来绝对的孤独,因为那份爱,不会因为生命的结束而消失。

爱帮助我们平静地面对死亡

爱自己,爱这个世界,爱你体验的每一个时刻,爱你的朋友,爱你的敌人,爱你迸发的生命之光,无论是幽暗还是夺目,爱你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甚至,爱死亡这个终点。

无论谁离开,我们都不孤独,死亡无法将一个人抹去,如果他用爱和这个世界建立了链接。

小编有话说

我曾经看过《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样一本绘本。书中讲了一个男孩,他叫艾斯本。艾斯本最喜欢的人是爷爷霍尔格。一天,霍尔格突发心脏病而猝死。艾斯本伤心极了,哭个不停。那晚,爷爷回来了,坐在橱柜上。

    艾斯本很奇怪:“爷爷,你在干什么?你不是死了吗?”

    “我也以为我死了。”爷爷说。

    艾斯本说:“噢,你变成了幽灵!”

    艾斯本有本关于幽灵的书,书上说,只要幽灵愿意,就可以穿墙而入。“那我也来试一试。”爷爷说。他穿墙走了出去,然后又走了回来。

    “爷爷,你真成了幽灵,太好玩啦!”

    于是,爷爷每晚都来找艾斯本玩。然而有一天,爷爷叹气说:“我一点都不快乐,我不能总当一个幽灵吧!”他从书里得知,如果一个人去世时忘了做一件事,就会变成幽灵。“我想了好多天,就是想不起是什么事。”为了帮助爷爷,小艾斯本和他一起想。

    爷孙俩回忆起了很多快乐的往事:他们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时差点吐了;他们在花园里挖了一个大坑种树;他们在看一场电影时呼呼睡着了…………

    “我想起来了。”爷爷突然大叫。

    “什么事?”艾斯本问。

    “——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爷爷说。

    爷爷和艾斯本都哭了。

临走之前,爷爷说:“你要乖一点(但是不用太乖),我们要时时想着对方(但是也不用一直想着)”

    “再见——”

       最后,爷爷穿墙走了。

      艾斯本不停挥手,目送爷爷消失于黑暗中。

或许,直面死亡,对我们而言都有一点点难。

不得不承认,我们也是缺乏死亡教育、恐惧死亡的一代人,而恐惧本身,便是极容易传染的。

只有当我们加深对死亡的理解和接纳,让死亡的意义渗透在生活中,我们才能完成死亡这门课的自我启蒙。

到了那时,我们才能够做好准备,轻轻地蹲下身来,用安定而治愈的声音,对自己、对孩子解释死亡这件“小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关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  必须  必须词条  死亡  死亡词条  知道  知道词条  关于  关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