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被动没活力的男孩没自信

一个很平常的情境

那天,我们在阅览室进行折纸活动。G被妈妈带过来参加活动。他是一个瘦瘦小小的男孩,看起来8岁的样子。他一进来,就低头坐在椅子上,不知道在看什么,就那么地低着头。我也低头问他想折什么花?他没回答,不过跟刚才相比,头向上了移动了一点点,看来他听见我说话了。我继续问他要不要折康乃馨?他微微地点了点头。我忙迭迭地找来彩纸、剪刀,开始教他折康乃馨。这孩子好安静,好被动,我内心不禁这样想着。

一旦动起来手来,他就不那么被动了,活力一点点地出来了,也会很小声地主动问我这里那里怎么做。G做得很慢,开始的时候我甚至会担心他根本没办法完成这个手工,没想到他大部分都做得挺好,只有小部分需要我的帮助。看来他的能力比我感受到的要强。

我们做到中间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进来了。他马上坐不住了,一个劲地看那个小男孩。很明显,那个小男孩是他的小伙伴,他很想坐过去跟他一起。我正想着要不要带他过去或者让那个小男孩过来一起做。G的妈妈,一位戴着黑框眼睛,看起来有些清爽的年轻妈妈,也看出了他的心思。她声音响亮,略带着急地说:“GG,老师在教,先做完。”G的需求未曾说出口,G的妈妈就直接阻挡了他内心的念想。

G远远地望着他的小伙伴,一声不吭地继续折纸。不过很明显,他的心已经飞到小伙伴那边去了,很想过去和他一起玩,而不是坐在这里玩小姑娘喜欢的折纸。可是他无可奈何,妈妈在旁边呢,他只能听从妈妈的安排。

好不容易做完了一张,其实还需要两张,我把我做成的和F做成的混在了一起,包装起来做成了一支虽然有些单薄但还算完整的康乃馨,蓝色的,让他送给了妈妈妈妈很开心,就允许他去玩了。G几乎是像箭一样地冲到小伙伴那边去的。

我继续跟进活动。阅览室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有一会,我看到G手上拿着一本杂志,上面赫然写着“兵器”。哦,原来这是他喜欢的。像一般的男孩子一样,他喜欢的是“兵器”这样的玩具。而他的小伙伴,是一个充满了攻击性的小男孩,一个看起来不怎么遵守纪律的有些叛逆的小男孩,其他的小朋友都在折着老师教的花,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折着跟别人完全不同的纸。G虽然乖乖地折着纸,听从着妈妈的话,可是他的内心却被这些所吸引着。

G一直在玩,一会跑没影了,一会又出现了。G的妈妈也一直在叫他不要玩这个,不要玩那个,不要再去玩了,一会要出去。

妈妈过多管教会扼杀男孩的活力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7岁8岁狗都嫌。可见7岁8岁的小男孩,该是多么地调皮捣蛋呢!而调皮捣蛋,又展现了他们的精力旺盛和活力四射。G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只能看到他的渴望,而感受不到他的活力;跟他那充满攻击性的小伙伴在一起,他的活力就显现了出来。

看得出来,G的妈妈跟G的关系很亲昵。妈妈的关注点一直在G身上,不能离开。

当我们是婴儿的时候,妈妈关注的眼神会让我们感觉到被重视、被接纳、被赞赏。。。。。。可是当我们快要步入青春期的时候,妈妈过于关注的眼神会带给我们灾难。尤其是当妈妈关注的眼神伴随着“你不要这样,你不要那样,你得这么做,你得那么做”的命令。那简直是在扼杀孩子,尤其是男孩的活力。

心理学界的鼻祖,弗洛伊德提出双重本能理论:性驱力与攻击驱力是人类的本能。作为男性来说,攻击性是力量感的体现。一个男人,如果没有攻击性,他就没有力量感,给人的感觉是软弱,懦弱。我们会对一个没有力量感的男人骂他孬种、没出息等等,内心很是瞧不起。可是我们也会骂一个小男孩太调皮了,而夸奖一个行为乖巧的小男孩。殊不知,正是我们的夸奖塑造了这个男孩在长大成为一个男人后,变得软弱,没有自信,给人一种不强壮,没有依靠的感觉。

G的妈妈正在对G做这样的事情。

被动攻击的养成

客体关系学派心理学家比昂有一句话:“我宁可顺畅地犯错误,我他妈的也不别扭的做一件正确的事。”

在人的活动中,顺畅很重要,发自本心才能顺畅。别扭要不得,别扭的做的事情常常不是出自本心,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本心。G为何不太想折纸?是因为折纸不好玩吗?是G觉得这是女孩子的游戏吗?不是,现场也有男孩子玩得非常地愉快,很热情地教别的小朋友玩。原因是这不是G想要参加的活动,是G的妈妈想要他做的,G是为了满足妈妈的需要来参加的。

虽然会因为妈妈的管教,孩子会非常地听话,但是一个人的攻击驱力作为本能驱力始终存在,即使是孩子,也不会因为妈妈的严格管教而减弱或者消失。那么,他们的攻击驱力去哪里了呢?

他们的攻击驱力藏在了无法意识到的内在,转变成了一种被命名为“被动攻击”的防御机制。

防御,一般来说,将不愉快的情感的某个(些)组成部分——想法、感觉、或两者——移除到有意识的觉察之外的一种心理操作。(J.布莱克曼,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

被动攻击,顾名思义,攻击是依然存在的,只不过是从主动变成了被动,从意识层面转换到了潜意识层面。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没有什么影响吧。其实不然。当攻击是在意识层面,这种攻击,发起人内心是明了的,也是可以控制的。而被动攻击,发起人根本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对他人的攻击,也就谈不上控制了。

后来,G的妈妈成功地将G唤了回来,教他做康乃馨,G很温顺地跟着妈妈做着。可是不时地,G的剪刀会碰到妈妈的身体。以至于妈妈大叫道:“你不能再划我了,你已经划了我两下了。”这就是G的无意识保护他自己的边界,对妈妈的行为作出无意识的攻击。人类保护自身边界的本能真是强大。即使作为一个孩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保护自己的边界,无意识也会自动地运转。

虽然保护了自己,可是却伤害了别人,影响了人际关系。距离比较远的人会觉得他们很温和,很好说话。可是距离很近的夫妻、亲人、亲密朋友,在跟他们相互的时候,常常会感觉很不舒服,对他们的各种各样的表现非常地愤怒。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位老好人的另一半脾气总是显得非常地暴躁。一位温顺的孩子总是有一位时刻要发狂的妈妈或者爸爸。

被动攻击的防御机制一旦养成,是非常难以去掉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养成的保护自己的机制。首先是意识不到,所以一般的逻辑层面、言语层面的解释、说教、论证对它是没有作用的。其次这是保护自我的机制,谁会主动去除自己的保护伞呢?没有人会。

在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处理被动攻击是个艰难的过程,是需要咨询师的专业、来访者的动力、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互动以及足够产生信任的时间。否则,很难进入那充满了恐惧、愤怒、欲望的无意识之地。

被动攻击这么难以改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孩子养成被动攻击。

作为妈妈,要做到下面几点:

1,  归还孩子选择的权利!尊重孩子选择的结果!

2,  允许孩子去表达孩子自己的需要。

3,  妈妈要学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总关注孩子,通过孩子来变相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4,  7、8岁的男孩子,要让爸爸更多地参与进来,妈妈逐渐减少对孩子的管教。

转载请署名:蒙寻昕,微信公众号:psy-sz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被动没活力的男孩没自信  被动  被动词条  自信  自信词条  活力  活力词条  男孩  男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