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朱元璋的权谋术——多疑到极致状态,一般人受不了!

  【出处】《明通鉴》第五卷 洪武六年 1373年

  【材料】当初,起居注吴琳,奉诏出京访求贤才。还京后,被擢升为兵部尚书。这一年,改吴琳为吏部尚书,与詹同一道轮流主管部事。一 年之后,吴琳请求返归故里,明太祖暗中派人前往他的家乡观察他。使者悄悄来到他的邻舍,只见一农夫,坐个小凳子,正在拔秧苗栽种水稻,劳作之样子很是端正谨慎。使者向前问说:“这有吴尚书在吗?”农夫停下手中的活回答说:“我就是吴琳。”使者回京把所见情状告诉了明太祖,明太祖深为嘉许赞叹。

  【解析】做领导的没有不多疑的,不过一般都是对人的不信任,或是对做的事不信任,或是当下觉得有问题。但是,朱元璋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权谋家,却把多疑玩到了极致,历史上在无人出其右。

  一、顶级的多疑心思

  1、不信眼前

  别人猜忌还有点蛛丝马迹,而朱元璋的猜忌是完全建立在无中生有之上的。朱元璋的手下明着有正规的监察部门,暗着有特务机构,这些人,在吴琳在离职的时候均没有对其的所作所为提出意见,不然也不会让其轻松退休。但是朱元璋还是不相信这一切。

  2、假定有罪

  吴琳最开始的工作是起居注,就是在皇帝身边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朱元璋认为,这样的人,对自己是深刻了解的,越是了解自己的人越是可能欺骗自己。而他又在兵部,吏部做主管,这两个部门都是肥的流油的地方,尤其是掌管人才任用的吏部,朱元璋不相信,吴琳不贪污。

  3、手段阴暗

  尽管从程序上证据上看不出有问题,但是朱元璋深谙人性,觉得,有暴利的地方不是谁都守得住的,于是就在吴琳回家之后,派出使者继续查看,他的表现。这一招可以说,极其阴暗。一般人,觉得,自己平安的退休了,可以享受下之前的成果了,不用夹着尾巴做人。朱元璋正式利用这个人性漏洞。

  二、细思极恐的手段

  1、事无巨细

  看着吏部是个多大的官,其实皇帝日常身边的人多的很,而吴琳这个退休的人,还是不让朱元璋放心,还暗中派人调查。这个可以想象,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每天各种事情忙的要死,还操心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干部,这种事无巨细的心理,让人觉得恐怖,

  2、不按程序

  历朝历代,按照正规的程序,做离职审计。只要走的时候,什么都交接清楚,审计没有问题,就可以画个句号了。但是朱元璋却不这么做,即使明着程序走完,你没有问题。我还是要查一下你的生活是不是有超标的问题。是不是使用者来历不明的财产。这个就让人感觉毫无信任。

  3、敲打众人

  这个很隐秘的事情,按照道理不会有人知道。但是朱元璋的公开赞赏和载入历史。可以想象,周围的但是的朝臣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后背是不是一身的冷汗?人都走了,还不被信任,还需要暗中继续受到监察。不是事结案了,而是永远都没有终尽。这些人会内心被震慑的。

  三、吴琳的职场思维

  1、高位不久立

  为什么在这个吏部的位置坐了一年就辞职回家了呢?因为搞人事工作,这个受贿吧,会被搞死。不受贿吧,安排位置会得罪很多人。尤其这个备受领导猜忌,而且容易树敌的位置,还是早点走的好。这是个烫手的山芋。吴琳是个聪明人,知道上下都不讨好的位置,还是早点放弃、

  2、做事不张扬

  很多人当了高官,有约束的时候夹着尾巴做人。但是一旦失去约束,很快就会肆无忌惮。但是吴琳,且作为尚书的位置退下来,还从事农耕,没有颐气指使,纵横乡里。一个正部级的干部,能够做到这些,不仅仅是有钱没钱的问题,主要还是性格的谨慎和内敛。

  3、讨好小人物

  使者直接询问“此有吴尚书者在不?”这对于长期在朱元璋身边呆着的吴琳来说,立即就明白了来者的心思和用意。书上没写,但是可以肯定的事,吴琳绝对对这个长途跋涉而来的人,好吃好喝好招待。不然,不照顾好这个小人物,回去会如实汇报?如果添油加醋,会直接要了吴琳的命。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来,朱元璋的多疑是全方位的。不相信正规程序的调查结果,不相信一个人长期交往中的人品,不相信在肥差位置不伸手。做事,做人,程序,都不相信的人,还有什么能信的。尤其是让你走了之后,还继续调查,这个历史上真的没谁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朱元璋  朱元璋词条  权谋  权谋词条  多疑  多疑词条  极致  极致词条  受不了  受不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