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抗战墙”上手印犹在九旬川军抗战老兵走了

  

  王良知生前照(记者王浩野/摄影)

  首批出川抗日的川军老战士、93岁的王良知因病逝世

  逝者简介:1916年12月出生于四川遂宁;1933年秋,赴南京转江西庐山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黄埔军校”特别研究班(后改称特别训练班)一期(同军校十期)学习;1934年冬,返川到四川边防军总司令部(总司令李家钰)任上尉参谋;1937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47军军部少校参谋,卢沟桥事变后由军部调任该军所属104师师部少校参谋并开赴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战争。1942年初,调乐安师区司令部升任上校参谋长,后又兼代师区第一团团长;1943年,调任师区第二团团长,直至抗战胜利。1950年,在成都自办牧场;1958年,调国营成都市牛奶供应管理部工作;1974年退休。

  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初自办牧场王良知是首批出川抗日的川军之一,也是解放后成都商业的代表人物。走过93年的时光,住在成都石人南路43号大院的他因吸入性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离开了人世。生前每年春节与家人一起吃饭时,王良知都会叨念着:“台湾应该回来的。”

  抗战8年担任过参谋长团长

  “我5岁时,父亲就教我唱《义勇军进行曲》。”王良知的儿子王道庄说着,忍不住落下了泪。那时王道庄才5岁,全国还没有解放。父子俩都没想到,这首歌后来会变成国歌。教儿子时,王良知会拉过饭桌下的板凳,伸出一只手敲着桌面打拍子。唱到高潮处,他甚至会晃着脑袋,站起来高声歌唱。那神采飞扬的模样留在了王道庄的心中。“很难想象平时文雅的人可以那么亢奋。”

  王道庄小时候不知道父亲的“光辉历史”,直到王良知晚年被人请出讲述川军历史,子女们才了解到父亲年轻时参加抗日战争的经历。此后,王良知时常回忆那段岁月,以此鼓励儿孙。

  1934年,王良知毕业于当时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1937年12月,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7军104师师部少校参谋的王良知奉命由西昌出发,徒步进军西安。翻越白雪覆盖的秦岭时,包括王良知在内的身着单衣草鞋的将士们脚上都被冻出了裂口。每走一步,都会把脚下的雪染红。为了止住血,他们甚至拿出针线自己将裂口缝合起来。“现在做手术还要打麻药。”女儿王道平感叹。行军一个多月,没有一个人掉队,更没有一个人逃亡。此后的8年中,王良知一直在各个师、团担任参谋长、团长,直至抗战结束。

  1950年从商联合朋友开牧场

  1950年,王良知从商。在华西后坝,他联合几名知识分子开了一家“强华牧场”。开牧场的初衷很简单,一是为了养家糊口,二是要让市民喝上奶,身体变得更强壮。王道庄说:“父亲说,在前线打仗,四川人身体矮小,不如其他省份人强壮,原因就是营养跟不上。”

  进口了几只荷兰奶牛,聘请了几名工人,牧场开业。从此,每天天不亮,王良知就走出家门。自己不懂业务,他就看书,向其他开牧场的同行请教。虽然是老板,但王良知总是亲力亲为,挤牛奶、送牛奶,最终成了挤牛奶的好手,并指导工人们进行操作。

  牧场的业务很快开展起来。1956年公私合营时,牧场已经拥有了10头奶牛。为响应政府号召,强华牧场成为了第一批公私合营的牧场王良知到了成都市公私合营第二畜牧场(现华西乳业前身)指导工作。

  1958年起,王良知在国营成都市牛奶供应管理部工作。困难时期,大家都饿得全身浮肿。煮好的牛奶上浮起的一层奶皮,是牛奶厂众人眼中的高级食物。年轻人抓奶皮吃,王良知总是采取说服态度。如果王良知向上级报告,这些年轻人很可能丢掉工作。“我同情他们。”同样身体出现浮肿的王良知也告诫子女:“国家的东西坚决不能动一点。”

  “抗战墙”上老兵留下手印

  王良知有一条最喜欢的藏蓝色纯毛西裤,陪伴了他67年的时光,这条西裤是当年王良知结婚时特意定做的礼服,平时都是熨好整齐叠放在柜子里的。遇到节庆和重大活动时,他才会换上这条裤子。2005年,他穿起这条裤子参加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活动。

  2005年“七七事变”68周年,应建川博物馆邀请,王良知前往博物馆在“抗战墙”上留下手印。那天清晨,王良知很早就起床穿衬衣、西裤、打领带。印手印前,同去的8位老兵还唱起了王良知最爱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印完手印,王良知的情绪明显低落,坐在一旁不说话。儿子注意到,老人的眼中闪动着泪花。“除了亲人去世外,我从没有见过父亲为其他事流泪。”

  早年,王良知的堂哥一家迁往台湾,每次给堂哥打电话、写信,王良知都会利用机会给亲友做工作,让侄子们回来投资。近几年,侄子终于在深圳办起了一家电子元件厂。每年春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王良知都会叨念着:“台湾应该回来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抗战  抗战词条  九旬  九旬词条  川军  川军词条  手印  手印词条  老兵  老兵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