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信贷和货币投放失控1988年通货膨胀率达18.5%

 核心提示: 面对高赤字、高通货膨胀的威胁,1981年又采取了“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配合,财政赤字有所降低,之后,中国依次实行过“双紧”和“双松”的政策,财政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财税改革,但是银行信贷和货币投放失控,到1988年,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18.5%。

  凤凰卫视12月21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放弃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针对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1979年4月5号,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李先念作了《关于国民经济调整问题》的讲话,会议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决定从1979年起,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1979到1984年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央银行体制1984年才刚刚建立,还没有从财政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时的财政政策占绝对主导地位,而货币政策只是作为财政政策的配套工具。

  1985年,随着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发挥特定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信贷资金成为社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体,特别是在抑制通货膨胀,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9年、1980年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但是负面影响却是使这两年的财政支出连续大幅度增长,造成了高额的财政赤字,货币政策特别是大幅度增加先进和贷款投放,使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是大幅度地上涨。

  面对高赤字、高通货膨胀的威胁,1981年又采取了“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配合,财政赤字有所降低,之后,中国依次实行过“双紧”和“双松”的政策,财政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财税改革,但是银行信贷和货币投放失控,到1988年,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18.5%。

  这十年间,开始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本身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财政、货币政策大的变动达6次之多,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史上是罕见的,如果再加上微调的次数,其调整的频率之快,已经达到了经济难以承受的程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词条  信贷  信贷词条  失控  失控词条  投放  投放词条  货币  货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