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精神”——筑起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长城

 

  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的肃杀,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受到危机严重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奋起抗御金融危机,成效举世瞩目。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9%,为全球最高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从世界第四升至第三。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1%,仍属全球最高经济增长率;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9%,呈现较为明显的向好之势,“保八”前景光明……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一路下滑成为鲜明对照。

  “中国最新经济数据鼓舞世界” ,“中国可能成为第一个走出金融危机的国家”,“中国成了世界经济‘新的发动机’”……面对中国的“强劲复苏”,国际社会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经济的强大生命力,由此评析“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但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动力亦即“中国道路”、 “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中国精神”,尚未引起足够关注。

  中国之所以能在危机袭来之际踔厉风发、逆势前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不仅在于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调和鼎鼐的能力、化危为机的魄力。

  这种精神,曾在抗击“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这种精神,曾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大放异彩。在抗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精神”再次展现强大威力。这是中国战胜危机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一)

  “中国精神”——这是高瞻远瞩、坚持不懈的历史主动性。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其是否具有历史主动性密切相联。一旦丧失历史主动性,必然陷入历史迷局,在历史潮流中颠簸沉沦。

  回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高度的历史主动性,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在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中,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摆脱悲惨境遇,走向光明前途。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中,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占世界1/4人口的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深远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在“文化大革命”后“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毅然实行改革开放,踏上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新的伟大征程。既保持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始终如一地努力,又根据党和国家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就是高瞻远瞩、坚持不懈的历史主动性——它是主导中国前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核心。

  正是高度的历史主动性,使我们能够清醒认识、自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选择正确方向、坚持正确道路。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一直向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进,中华民族从未动摇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心。新世纪伊始,我们党做出了“牢牢把握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同时也一直告诫全党,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做到未雨绸缪。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国始终保持深刻洞察力,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中国道路”的谋篇布局,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正是高度的历史主动性,我们才有处变不乱、从容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智慧、力量。金融危机袭来,中国在暴风雨中表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体系,实施全面金融监管,从而赢得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动地位,从机制上阻隔危机向国内传导,最大限度减弱危机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面对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果断作出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迅速实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统一了全党全国思想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只有具备历史的主动,才能具有现实的从容,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惧,将机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方针和长期战略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支撑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中国经济增长在各国继续处于前列,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积极因素。

  (二)

  “中国精神”——这是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凝聚力。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不仅取决于其物质财富的增减,更取决于其凝聚力的强弱。一旦丧失凝聚力,必然形同沙滩楼阁,一触即溃。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以崭新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论面对经济封锁、政治“制裁”还是军事威胁,无论发生严重经济困难、严重自然灾害还是重大突发事件,社会主义中国总能凭借强大凝聚力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它是中国特有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基调。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成为响遍中国的高频词。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腹地,从城市到乡村,全国一盘棋,认真落实应对危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整个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共渡难关。

  “让我们携手!在挫折中奋起,在危难中转型,在浴火中重生!” 浙江企业写下《互助宣言》;“不把职工推向社会,不把困难留给职工家庭”,辽宁企业发出热情号召;“限产不停产、停产不裁员、发薪不减薪、待岗不停薪”,湖北企业做出庄重承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国有、民营企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各地企业普遍在苦练内功、抢抓订单、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的同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尽力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愁。全国人民集聚力量,共御危机的严冬,迎接发展的春天。

  在应对危机中,海峡两岸携起手来。大陆企业纷纷赴台大宗采购,为台湾装备制造业和其他产业雪中送炭,“陆资入台”产生积极效应。台商兴起赴大陆投资合作新热潮,服务于两岸直接“三通”的海上直航和港口物流项目成为投资新热点。内地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区在金融、经贸、服务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为港澳工商界投资发展创造条件,维持港澳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广大海外侨胞和全球华人争相为祖国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献计出力。民族大义昭然,手足之情更浓,战胜危机的力量倍增。

  领导集体果断决策能力、强有力的执行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统筹兼顾的体制优势,共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使得社会主义中国愈是面临困难考验,愈能凝聚民族共识、形成集体意识。在抗震救灾中,在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华民族团结更加紧密,信心更加坚定,应对更加主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中国人心稳定、社会稳定、大局稳定。

  (三)

  “中国精神”——这是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地位,总是在经过逆境和重大考验后才能真正增强和提高。一旦丧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必然被强敌和困难压倒。

  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五千年来自强不息、生生不已,虽数度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仍能挽狂澜于既倒。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奋斗中,锻造了充满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崇高精神,新中国培育出了充满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在道道关隘和重重考验面前,中华民族总能焕发出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它是中国跨越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精髓。

[1] [2]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抗御  抗御词条  长城  长城词条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危机  危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