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封建社会四权中的神权

司马承祯的历史作用:司马承祯是唐朝著名宗教领袖,他属于茅山宗正一派,是从上清派分离出来的道教支系,尽管在道宗依然排在上清体系中,比如他被列入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但实际上属于正一派,就像其师潘师正对他说的,他们是以茅山宗开山祖陶弘景为祖师,到司马承祯是第四代,奉正一教,实际是在道教三清体系中,最尊崇太清太上老君,以太上老君的《正一法文》等正一派理论为基础。因为唐朝尊奉太上老君为祖先,因此尊老子的陶弘景正一派在唐朝地位最高,与历代道教修行归隐、消极遁世相比,因为唐朝道教的特殊地位,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要强很多,不仅被列入宗正寺,是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或者是精神统治的工具,而且参与社会生活领域广泛,社会影响力很高。司马承祯与统治阶级的关系已经不是术士,搞炼丹、禳福消灾这类一般宗教活动的道士,他与正一派开山祖陶弘景有些相似,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在政务上接受梁武帝咨询,唐朝的皇帝也询问司马承祯治国之道,不是像成吉思汗仅向丘处机求教修身养性、长生不老。司马承祯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开始由宗教领袖担任国师性质的道士,而且也是第一位给皇帝授法箓的道教宗师。司马承祯遍游名山曾在嵩山、茅山、衡山、天台山修道,但是唐玄宗在接受法箓后不再让他回山,而是让他在王屋山设道场,王屋山位于唐朝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和北都晋阳的中心,唐玄宗目的是能向司马承祯便于咨询、问道。司马承祯在武则天时代的地位就已经很高,受到她尊敬召见,而且迎送都是宰相李峤这样的官员负责,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被权贵召唤驱使、利用的道观道长,更不是奔走官僚间服务的游道,是比宰相地位更高的宗教社会活动家。唐睿宗时让他的兄长把他请到长安,向他请教修身养性的方法,他回答说道教谦逊自损的主张,劝诫用异端烦劳心智。唐睿宗又请教怎样能理国,回答说国家就像身体,遵循老子的心气淡漠,顺应自然,不存私念,天下就能治理,要像《易》中说的圣人与天地配合,以德至无为。唐睿宗接受了他的主张,称赞说这像黄帝老师广成子说的。司马承祯的观点核心是老子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以天下至公不要为个人,同时也遵循《易》的顺应天地,以德治国。唐睿宗接受了他的观点,后来也确实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没有为个人名位相争,体现了无私。当时唐睿宗把司马承祯比作广成子,自比黄帝已经有把司马承祯作为帝师的形式,朝中官员给司马承祯赠诗多达百人。半年后唐玄宗即位,开元九年把司马承祯请到长安,当时正是佛教盛行,姚崇这年去世还特意嘱咐家人不要崇佛,说当时道士是仿效佛门求利。在道教处于低谷时,司马承祯受到推崇,唐玄宗自己亲自接受他的法箓,成为司马承祯门下道士,这也是为扭转道教的颓势。唐玄宗当道士使他成为政教合一的皇帝,把道教的国教地位重新提升到顶峰。司马承祯也成为天子之师,在开元初期,司马承祯还帮助唐朝统一道教的制度和管理事务,确立全国道教的道场分布,建立十洞天三十六福地,制定五岳真君管理制度。在司马承祯主要的社会交往中,最有影响的是张九龄,也是当时著名的忠臣,当时张九龄担任宰相,对出家人宰相用“请”已是上礼,但是张九龄却多次拜谒司马承祯,可见对他的尊重。虽然没有司马承祯参与政治活动的记载,但是作为神权代表他在国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开元十八年是盛世之巅,这年死罪仅二十四人,与贞观之治相仿。司马承祯去世的开元二十三年也是唐朝出现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年,与他关系密切的宰相张九龄被罢相,而且唐玄宗还拒绝了张九龄要求治罪安禄山。李林甫等奸臣也开始执掌朝政。尽管在司马承祯去世后二十年才爆发安史之乱,但是李氏作为教主执掌的国教道教司马承祯去世后不久,地位就开始动摇了,唐睿宗时司马承祯入朝论道,经历了近二十多年,从武后、中宗时代兴盛的佛教被道教重新超越,达到开元盛世无为境地。在司马承祯去世三年的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就下诏各州郡建开元寺,加强佛教势力,张九龄去世后的二十九年才令州郡建玄元皇帝庙,老子地位再次受到威胁,朝中信佛的人,也日益受宠信,权势渐盛。就个人地位而言,司马承祯作为给唐玄宗加法箓的道宗,作为帝师去世后追封三公是完全合理的,唐朝追封张道陵太师、陶弘景太保,司马承祯仅追封银青光禄大夫,这都表明朝中反对道教的势力在增强。后来唐玄宗要推崇司马承祯的弟子李含光和师弟吴筠都没有成功,吴筠和崇佛的高力士等还就佛道相互攻讦,结果也是以吴筠离京告终。作为正一教派第四代宗师的司马承祯,也被上清派奉为宗师,不仅为道教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作为帝师的影响力在唐睿宗、玄宗时代对唐朝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史和神权发展:周朝史佚担任太史时开始,太史作为掌管天文、祭祀、历法和文书等职责的神权官员就已经开始在朝廷发挥重要作用,天官执掌的神权与中外神权地位相似,都是体现了古代崇拜自然天地的原始宗教观。与中外民间祭祀和自然崇拜相仿,民间的原始宗教尽管不具备神权的地位,但是往往也是普遍的存在,只是在被统治阶级利用时,发挥神权作用,否则常常成为反抗统治阶级的精神工具。秦朝时期朝廷的神权虽然仍由太史掌握,但是比周朝已经有所下降,也更倾向把政权和神权合并,代表上天的意志。汉朝更是把汉高祖神化,这是古代统治阶级欺骗人民的权术。但是这些宣传对人民的效力毕竟有限,百姓关心风调雨顺、太平安宁,没有太多人会在乎皇帝是否真是上天的儿子。因此神权对百姓有影响的主要是太史执掌的天文、祭祀、神鬼、历法等对百姓生活有直接利益的内容。太史的神权在汉武帝时一度影响政权,成为中书尚书制度的核心。东汉时皇帝为直接控制神权和政权,不仅加强宣传君权神授的舆论,自己也直接代表上天用图谶统治,可是依然不能独断神权,在人民的心中皇帝即使代表天,可是天也是可以改变,东汉末依然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样统治阶级最终不能垄断神权。这时期也是西方基督教和东方佛教盛行的初期,宗教作为统治阶级神权的新工具逐步走上历史舞台。中国社会中朝廷主持神权的太史依然在官方发挥着作用,民间也产生了类似基督教和佛教的道教,佛教在公元67年左右传入中国,宣传普度众生,此时道教虽然是原始宗教,但比佛教影响力高,直接以除病去灾、驱鬼护身为目的,实际作用强,佛教也依附道教。经过三国时期,道教势力进一步增强,统治阶级都推崇道教,晋朝惠帝时有老子化胡经,体现了佛教只是道教的分支。东晋时随着天竺僧侣来华,以及中国僧侣去天竺学习,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佛教的推崇,佛教的势力增强,成为少数民族贵族行使神权的主要工具。道教、佛教的斗争在南北朝时成为矛盾冲突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贵族重用华人时就推崇道教,相反则崇佛。周武帝时限制佛道,神权又开始回归太史,太史令庾季才祖孙三代为太史令在梁周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隋朝没有僧道在神权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隋朝在民间推崇佛教,唐高祖起兵用晋州人吉善行言,以老子为祖先,推崇道教与隋朝抗衡,唐太宗时以老子为道教的教主,把道教置于儒教、佛教之上,成为国教。唐高祖时把太史从太常寺改隶秘书省,由寺升入省,跨过寺台两级,地位上升。但贞观末期佛教势力增强,高宗即位后武氏从佛寺中入宫,660年首次进行了佛道论战,佛教开始向国教挑战。唐高宗在意识到政权危机后,也采取措施维护李氏,在宗教方面佛道首次论战结果有利于道教,在666年高宗追封老子为皇帝,抬高道教地位。当时神权领域的斗争主要在宗教信仰方面,668年佛道争论在佛教首次胜利,但道教长期国教的地位也不易动摇。即使武则天代唐建周后也没能完全让佛教取代道教。武则天一面崇佛,也分化道教,请名道士,武则天赞美司马承祯,却免除老子皇帝封号。武则天要迎佛牙也遭到狄仁杰反对,可见道教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仍是巨大的,因为武则天得不到最有影响的宗教领袖司马承祯的支持,佛教力量又不能压倒道教,在神权斗争中最终失利。唐朝复国后,恢复老子帝号。唐中宗时太史局也不再隶属秘书省,而是单独设太史监,首次成独立部门。唐中宗也崇佛,让禁毁《老子化胡经》,不召见司马承祯,他死后唐睿宗即位,儿子唐玄宗势力强。唐睿宗父子崇道,召见司马承祯,请教修身治国,听从了司马承祯的自然谦让的道理,以天下为公禅让唐玄宗。唐玄宗时期再次请司马承祯,并且亲自接受他的法箓,唐玄宗正式成为政教合一的皇帝,这是道教在古代中最有影响力的时期。天宝之乱初,战乱中宗教神权削弱,各路少数民族军队都不信道教。唐肃宗即位后,把太史监再次提高正式命名为司天台,官品从五品升三品。司天台仅次于三省,太史部门在唐朝再次成为重要机构。唐朝统治危机的缓解也得益于恢复太史的神权统治,借神权威望巩固人心。五代时期中国长期战乱,神权的影响力不在宗教,各朝廷中的太史机构掌神权,宋朝统一后太史机构沿用司天台,但是神权主要是崇道,太史权力加强专制,民间禁止天文历法活动。元朝时期早期崇道,后来崇佛,但是太史地位上升,推崇神权部门,把司天台改为太史院升正二品,是古代有品级以来太史级别最高的。明朝早期太史机构地位较高也是三品,后来降为五品,改称钦天监,明朝也是用崇道作为神权工具。清朝钦天监由皇家宗王亲自控制,使用西方人员和技术。从古到今宗教作用逐步增强,在民间影响更大,太史神权的地位依然为核心,尤其在历朝历代的初期和战乱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封建社会四权中的神权  神权  神权词条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词条  
精神

 毛主席批评干部吃喝风有感

   近读一短文,说的是1950年2月28日,毛泽东访苏归来到沈阳。驻地准备的晚餐非常丰盛,毛泽东一到餐厅,脸就沉了下来。就餐时,他只吃面前的空心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