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从解放军“战上海”看共产党“得天下”

 

  周末看了一点电视剧,叫做《东方红·一九四九》,正好演的是解放上海的战役。剧中粟裕等人正在研究解放上海的战法,透过这种战法的分析,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是共产党得天下的道理。

  今天又查阅了点资料,即《粟裕传》第十九章“四、精心设计解放上海的两全之策”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资料“党史上的今天”《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下面摘录解放上海的战法分析。

  粟裕分析敌我态势和全国战局,认为解放上海之战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打法。

  第一,围困战法。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对内地的若干城市采用了此种战法。但是上海情况特殊,有600万居民,生活资料依靠外地运入,尤其是粮食和煤炭,所需数量很大。如果长期围困,不仅人民没有吃的,工厂机器不能运转,连自来水都没得喝,人民的生活将陷入绝境。而敌军则有海上通道,我们围不死。从战略上考虑,我军渡江以后,应当力争迅速解放全国。所以,长期围困的战法是不可取的。

  第二,选择敌人防御薄弱的苏州河以南实施突击。这一战法,虽避开了敌人设防的重点吴淞,伤亡也可能减少,但主战场将在市区,城市会被打烂。所以,这一战法也不可取。

  第三,把攻击的重点放在吴淞,钳击吴淞,暂不攻击市区。这样可以封锁敌人海上退路,并迅速切断敌人抢运上海物资的通道。如果敌人要坚守下去,必将为保护其唯一的海上退路而集中兵力在吴淞周围与我军决战。如果出现这一情况,就可避免在市区进行大规模的战斗,使城市少受破坏,达到完整接管的目的。吴淞周围是敌人防御的强点。因此,这种战法,将是一场硬碰硬的艰巨的攻坚战、一场激烈的反复争夺战,我军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但是,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保存城市的完整,保护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必要的、值得的。

  粟裕权衡三案利弊得失,认为第三方案是最佳方案。

  后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先行占领吴淞、嘉兴两点的指示,与粟裕的设想的第三种打法不谋而合。

  第一种战法,“如果长期围困,不仅人民没有吃的,工厂机器不能运转,连自来水都没得喝,人民的生活将陷入绝境。而敌军则有海上通道,我们围不死。”这里首先是区别对待,对人民和对敌军不搞一刀切。其次,敌军“围不死”从战法上讲失小分,关键是“人民没有吃的,工厂机器不能运转”从政治上讲失大分。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共产党和解放军在克服单纯军事观点上要比国民党及其军队要棋高一着,更重要的是共产党和解放军坚持以民为本,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得人心者得天下。

  第二种战法,解放军将领提出这一战法,主要出于尽可能减少我军战士的伤亡,让这些流血牺牲尚且幸存的更多的人能够也分享我们得天下的胜利成果。这一点,也是国民党军队所不及的。国民党的一些将领为了自己加官进爵,不惜无谓牺牲属下将士的青春和生命,所以国民党军队才会“众叛亲离”,丧失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和解放军将领爱兵如子,体恤属下,所以才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无往而不胜。

  第三种战法,既不能把城市打烂,又要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进而解放大上海,所以必须有一个重大的利害权衡。粟裕提出的“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保存城市的完整,保护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必要的、值得的。”这种看法代表了我们共产党和解放军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这也是与国民党及其军队的最本质的区别。但同时,在实际战斗中,为了尽量减少我军伤亡,“上海战役一开始,粟裕将军创造性地采用了双层钳形攻击的方法合圉敌人,第三野战军采取各种策略,将市区的守敌调到了外围,不使其收缩市区,从而逐步歼灭,创造了战争的奇迹。”

  通过上述三种战法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思维方法上,共产党和解放军也要比国民党及其军队更高一筹,即我们战斗的目的不是单级的,不只是打得赢、能占领,而且还有目的之目的,即解放上海市为了谁,城市的一切都是人民的财产,所以不能用炮击,要设法保全。不然,我们接过一个烂摊子,如何向人民交代。国民党及其军队就差得很多,为了打得赢,实际上有时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军队,甚至不惜炸开黄河口,阻延敌人,以至于造成几十年的黄泛区,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只有共产党和解放军,天下为公,以人民的利益和士兵的生命为本,所以才能得人心、得天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上海  上海词条  解放军  解放军词条  共产党  共产党词条  天下  天下词条  
精神

 周恩来对晚辈的教诲:"...

   1958年,国家开始实行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周恩来鼓励和教育侄子周荣庆也到基层锻炼,并送他一句话作为勉励:“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