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毛泽东的“赶考精神”60年不变说明啥?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经河北唐县、保定、涿州抵达北京。毛泽东把此行比作“进京赶考”。 (2009年9月13日新华社)

  “进京赶考”,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永远忘不了这永载史册、激荡人心的一刻。正像在平山县政协委员、女作家郝崇书2001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一书中所记录的:“毛泽东走出了西柏坡村。他站住了,环视着西柏坡的山水、西柏坡的人民……良久,他眨了潮乎乎的眼睛,走近了吉普车,望着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激昂地说:‘走哟,我们进京赶考去,我们一定要考出好成绩!’”

  我体会,这种考试,实际上就是人心向背的考验。一部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多少王朝兴衰交替,究其没落或繁荣鼎盛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共通的一点就是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农民领袖,只有君明臣贤,心中装着百姓,带头励精图治,才能赢得民心,坐稳天下,造就一代盛世。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之初即以“救民于水火,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自然有别于封建帝王的为一己一姓之私利的治国之道,但作为一个执政党,“民心向背”关乎生死存亡的道理是相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封建帝王尚且知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呢?

  正因如此,60年来,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政为民的理念日益升华。在西柏坡纪念馆,保存着这样一张发票:交税单位(人):胡锦涛;日期:2002年12月6日;项目:5日至6日餐费;总计:30元。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半个月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冒着漫天纷飞的雪花,轻车简从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西柏坡宾馆给他开具的一张发票。

  在西柏坡纪念馆工作30年、曾担任业务副馆长16年的贺文迅说:“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发票,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带头实践毛泽东倡导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力证明。”

  一个没有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政党,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不把人民利益作为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兴旺发达的。60年的“赶考”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就像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摸索,走上改革开放的光明道路。这一次次的“考试”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国模式”,目前,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政治稳定,社会总体和谐。

  然而,党的事业无止境,“进京赶考”无穷期。共产党人必须要寒窗百年,一代一代考下去,让“两个务必”薪火永传。所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即将在北京召开。如何总结宝贵经验、如何推行新型党内民主、如何预防少数干部腐败、如何提升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将继续用行动抒写答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赶考  赶考词条  不变  不变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  说明  说明词条